我对关天辩论的一些看法
作者:太极螳螂 提交日期:2003-05-21 01:06:00
__每一个主题,关天的辩论都可以很热闹,但是最后往往还是不了了之。看了许多主题讨论,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鲠在喉,一吐为快。
据我观察,很多人没有受过学术训练。学术训练是好是坏,这里不讨论。虽然没有必要把文章写的像论文一样,但是既然是讲道理,还是需要把道理讲的清楚明白些为好。道理到最后可能就是一句话,要让别人信服这句话,需要做很多事情。关天有好多结论性的话,作者似乎不屑于和别人讨论,一可能是以为这些结论应该是常识性问题,二可能是没时间,三可能是懒得写字,还有许多可能性。无论如何,最后会被别人骂,仔细研究后,发现主要是行文缺乏逻辑。我想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
比如说“实行宪政是好的”这个论点。这里面有一大篇文章可说。首先是什么是宪政。不同的人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西方民主学说本来就是众说纷纭,究竟是哪一个宪政?它包含什么内容,我以为需要做一下说明,否则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讨论的基础就没有了。其实是“好”的含义,怎么才算好,以什么样的标准作评判?用某人的学说,可以;用现实的标准,可以;一家之言如何发扬光大,全在这里了。第三是这个命题在什么条件下成立,3000年前行吗?2000年前还是200年前?四是如果这个命题成立,也不能说明其他的命题就不成立。逻辑上,实行宪政是好的并不能得出不实行宪政就是不好的结论;也不能得出不好是因为没有实行宪政的结论;不能得出因为宪政是好的,就应该去追求宪政的结论(除非你的逻辑是建立在只要是好的,就应该去追求的基础上),同样也没有反对实行宪政就是不好的结论。这是一些基本的逻辑。还有对归纳的滥用,对假设的检验缺乏依据,推理有逻辑缺陷等等,恕不一一列举。
一般而言,如果逻辑没有问题,辩论最终就是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这些问题是没有办法证实的,只是一些假设。任何理论都存在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命题。对于这些假设的认识如果不一样,那么根本没有讨论的余地。理论上是否有对错的问题,还很难说,引用庄子的话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真理是否存在,这本身还是个问题。如果能从辩论中找出根本分歧所在,这倒是一大幸事。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常识和行文风格。有一些朋友前几天专门讨论过,颇有同感。只做一下补充。一是所谓常识性问题。我倒是以为只有方法有常识性,知识并无常识性。知识越来越丰富,谁也不可能做到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有了解。我不懂康德,也不懂什么哈维尔,这丝毫不能说明我没有常识,也不能说明我无知,我懂KAM定理,我懂消费决策过程,我懂纳维-斯托克斯。二是行文。我以前比较反感摩罗的文字,看起来特别费劲。我曾经试图用鲁迅的想法来理解他。鲁迅曾经写过一些诘屈聱牙的文字试图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失败。道理很简单,看都看不懂,怎么影响?后来我就用扬雄来和他作比较了,试图用复杂的文法掩盖思想的苍白。还有就是一些修辞方式。“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但是不能因辞害文。修辞可以增强说理的力度,但不能完全代替说理。尤其是类比,很容易犯逻辑错误。举个例子,就是关于美国攻打伊拉克引发的人权与主权的讨论,有的朋友用邻里关系来对比,这在逻辑上就存在问题,邻里关系和国际关系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要对比,首先是要说明二者为什么相似。最后就是言外之意,这是最令人迷惑的事情。上纲上线往往从此而来。我不反对上纲上线,但是反对通过这种方式。
薪尽火传,正是辩论的存在理由之一。我没有太多时间写字,但是喜欢到关天来看帖子,只是越来越感觉到缺乏有思想有逻辑的文章。五四的时候谈起了民主与科学,我想到了关天的一个老贴,就是调查对个人思想影响最大的人,我仔细的看过,发现绝大多数是思想家、哲学家,几乎没有科学家。科学是逻辑性最强的,没有科学的民主只是瘸腿的民主。
一家之言,请指正。
作者:天堂之焰 回复日期:2003-05-21 01:15:43
说的不错。
作者:睡在人生边上 回复日期:2003-05-21 01:50:16
问题出在不是持探讨的态度。很多辩论,多逞口舌之快,甚或人身攻击。不过那么多人在折腾,倒也显得热闹。
作者:风过耳朵 回复日期:2003-05-21 01:52:18
『关天茶舍』网上辩论时的一个小问题
作者:风过耳朵 提交日期:2003-05-19 02:49:00
__先讲个小故事把,听说是WITTEN的故事,但不是很确切,就用ABC来代替把。
说ABC先生读书的时候,曾经听了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的讲座。讲完了之后 ABC 先生走上前对那位物理学家说:我认为你在胡扯,我是哈佛的高才生,却一点也听不懂你说的东西。
那位物理学家自然十分吃惊忙问,你是研究什么方向,老师是谁?
ABC 先生答: 我是学历史的。
!・#¥%……
物理学家忙说,这样啊,那你回去呢,先学习下高数,线性代数,场论...给开了一个参考书目。
ABC 先生回去果真读了这些书,几年之后,成了物理学上的大牛。
其实上网也是这样,网上的文章不是学术文章,顶多算做一次报告的水准把。
大家的知识背景不同,网上的文章有浅有深,什么话题都有,跑到自己根本不懂的领域煞有介事的说:你在胡说!
这也很正常,被指责的人其实也大可不必生气 :)
这只是故事的前半段,故事还有后半段才精彩。ABC 确实回去开始学习了。不然他就不会是一个物理学家,而是一个历史学家(或历史学的普通学生?谁知道呢)
网上大约也是这样,怎么胡说都没有关系,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胡说,胡说之后没有学习,那在我看来似乎是有点亏的。
不敢说成为专家,发言之后多少对自己发言的领域做点基本的研究,才不虚此行。
喷完口水,总要学点东西回去:)
当然,为了灌水而灌水的那些不在此列。
前段时间很多讨论关天应该怎么办,我想底线不是看他是否胡说,而是有没有学习的态度把。
如果这个故事里的ABC先生没有胡说的权力,事后我们也会少一个物理学家了。但如果每个历史系的学生都在物理讲座之后痛骂物理学家,而且骂完了,一点也不学习物理,恐怕物理讲座也办不下去了 :)
作者:开膛手 回复日期:2004-1-10 13:29:38
文中口口声声说逻辑,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逻辑这个词的一种误用。因为有那么一门学科叫逻辑学,而在关于社会人文的争论中,无论是多么深刻的争论,这个学科的绝大部分成果都是用不上的。当然在日常语言中,逻辑一此自有他的用法,但从回帖中可以看出,有不少人就把文中的逻辑当成了逻辑学中的逻辑,误以为文中的内容很高深,产生了歧义。
其实有一个词比“逻辑”这个词用在此更不容易产生歧异,那就是“言之有理”。但如果把言之有理这几个字替换进原文,就会发现文章说的不过是大家要理智,不要瞎吵之类的废话――这也就是“逻辑”这个词在贴中的妙用,他使人觉得玄虚,让人不敢吵闹,本贴中所形成的良好讨论气氛,其实就是拜误用“逻辑”一词所赐,由此证明了是修辞而不是逻辑决定了辩论的走势。呵呵,开个玩笑。
其实就算是言之有理,在网络辩论中也是不能强求的。要知道人们的思维一般是先形成一个大概的判断,然后再找理由解释这个判断的,所谓的逻辑都是主观选择的。所以如果我要搅贴,你以为我就不会用很好的逻辑武装自己吗?反过来如果我要表达的是真心的想法,仅仅因为我的逻辑不好,我的呐喊就没有价值了吗?所以我以为网络辩论,只要要求言之有物即可,只要是真心所想哪怕是漫骂或者是冷嘲热讽又何妨。
至于辩论的输赢,决定权应该在读者心中,而不是螳螂所谓的不了了之。所以逻辑是应该让读者作判断时候使的,读者就像是裁判,评判时不带点客观和理性那就是白看贴。而辩论参与者就像是拳击运动员,尽力挥出自己的拳头砸向对手就好了,如果自己先做一番主观客观的判断,进行一番批评与自我批评,把自己先弄的七荤八素的,哪还有力量挥拳呢。
作者:太极螳螂 提交日期:2003-05-21 01:06:00
__每一个主题,关天的辩论都可以很热闹,但是最后往往还是不了了之。看了许多主题讨论,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鲠在喉,一吐为快。
据我观察,很多人没有受过学术训练。学术训练是好是坏,这里不讨论。虽然没有必要把文章写的像论文一样,但是既然是讲道理,还是需要把道理讲的清楚明白些为好。道理到最后可能就是一句话,要让别人信服这句话,需要做很多事情。关天有好多结论性的话,作者似乎不屑于和别人讨论,一可能是以为这些结论应该是常识性问题,二可能是没时间,三可能是懒得写字,还有许多可能性。无论如何,最后会被别人骂,仔细研究后,发现主要是行文缺乏逻辑。我想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
比如说“实行宪政是好的”这个论点。这里面有一大篇文章可说。首先是什么是宪政。不同的人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西方民主学说本来就是众说纷纭,究竟是哪一个宪政?它包含什么内容,我以为需要做一下说明,否则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讨论的基础就没有了。其实是“好”的含义,怎么才算好,以什么样的标准作评判?用某人的学说,可以;用现实的标准,可以;一家之言如何发扬光大,全在这里了。第三是这个命题在什么条件下成立,3000年前行吗?2000年前还是200年前?四是如果这个命题成立,也不能说明其他的命题就不成立。逻辑上,实行宪政是好的并不能得出不实行宪政就是不好的结论;也不能得出不好是因为没有实行宪政的结论;不能得出因为宪政是好的,就应该去追求宪政的结论(除非你的逻辑是建立在只要是好的,就应该去追求的基础上),同样也没有反对实行宪政就是不好的结论。这是一些基本的逻辑。还有对归纳的滥用,对假设的检验缺乏依据,推理有逻辑缺陷等等,恕不一一列举。
一般而言,如果逻辑没有问题,辩论最终就是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这些问题是没有办法证实的,只是一些假设。任何理论都存在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命题。对于这些假设的认识如果不一样,那么根本没有讨论的余地。理论上是否有对错的问题,还很难说,引用庄子的话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真理是否存在,这本身还是个问题。如果能从辩论中找出根本分歧所在,这倒是一大幸事。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常识和行文风格。有一些朋友前几天专门讨论过,颇有同感。只做一下补充。一是所谓常识性问题。我倒是以为只有方法有常识性,知识并无常识性。知识越来越丰富,谁也不可能做到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有了解。我不懂康德,也不懂什么哈维尔,这丝毫不能说明我没有常识,也不能说明我无知,我懂KAM定理,我懂消费决策过程,我懂纳维-斯托克斯。二是行文。我以前比较反感摩罗的文字,看起来特别费劲。我曾经试图用鲁迅的想法来理解他。鲁迅曾经写过一些诘屈聱牙的文字试图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失败。道理很简单,看都看不懂,怎么影响?后来我就用扬雄来和他作比较了,试图用复杂的文法掩盖思想的苍白。还有就是一些修辞方式。“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但是不能因辞害文。修辞可以增强说理的力度,但不能完全代替说理。尤其是类比,很容易犯逻辑错误。举个例子,就是关于美国攻打伊拉克引发的人权与主权的讨论,有的朋友用邻里关系来对比,这在逻辑上就存在问题,邻里关系和国际关系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要对比,首先是要说明二者为什么相似。最后就是言外之意,这是最令人迷惑的事情。上纲上线往往从此而来。我不反对上纲上线,但是反对通过这种方式。
薪尽火传,正是辩论的存在理由之一。我没有太多时间写字,但是喜欢到关天来看帖子,只是越来越感觉到缺乏有思想有逻辑的文章。五四的时候谈起了民主与科学,我想到了关天的一个老贴,就是调查对个人思想影响最大的人,我仔细的看过,发现绝大多数是思想家、哲学家,几乎没有科学家。科学是逻辑性最强的,没有科学的民主只是瘸腿的民主。
一家之言,请指正。
作者:天堂之焰 回复日期:2003-05-21 01:15:43
说的不错。
作者:睡在人生边上 回复日期:2003-05-21 01:50:16
问题出在不是持探讨的态度。很多辩论,多逞口舌之快,甚或人身攻击。不过那么多人在折腾,倒也显得热闹。
作者:风过耳朵 回复日期:2003-05-21 01:52:18
『关天茶舍』网上辩论时的一个小问题
作者:风过耳朵 提交日期:2003-05-19 02:49:00
__先讲个小故事把,听说是WITTEN的故事,但不是很确切,就用ABC来代替把。
说ABC先生读书的时候,曾经听了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的讲座。讲完了之后 ABC 先生走上前对那位物理学家说:我认为你在胡扯,我是哈佛的高才生,却一点也听不懂你说的东西。
那位物理学家自然十分吃惊忙问,你是研究什么方向,老师是谁?
ABC 先生答: 我是学历史的。
!・#¥%……
物理学家忙说,这样啊,那你回去呢,先学习下高数,线性代数,场论...给开了一个参考书目。
ABC 先生回去果真读了这些书,几年之后,成了物理学上的大牛。
其实上网也是这样,网上的文章不是学术文章,顶多算做一次报告的水准把。
大家的知识背景不同,网上的文章有浅有深,什么话题都有,跑到自己根本不懂的领域煞有介事的说:你在胡说!
这也很正常,被指责的人其实也大可不必生气 :)
这只是故事的前半段,故事还有后半段才精彩。ABC 确实回去开始学习了。不然他就不会是一个物理学家,而是一个历史学家(或历史学的普通学生?谁知道呢)
网上大约也是这样,怎么胡说都没有关系,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胡说,胡说之后没有学习,那在我看来似乎是有点亏的。
不敢说成为专家,发言之后多少对自己发言的领域做点基本的研究,才不虚此行。
喷完口水,总要学点东西回去:)
当然,为了灌水而灌水的那些不在此列。
前段时间很多讨论关天应该怎么办,我想底线不是看他是否胡说,而是有没有学习的态度把。
如果这个故事里的ABC先生没有胡说的权力,事后我们也会少一个物理学家了。但如果每个历史系的学生都在物理讲座之后痛骂物理学家,而且骂完了,一点也不学习物理,恐怕物理讲座也办不下去了 :)
作者:开膛手 回复日期:2004-1-10 13:29:38
文中口口声声说逻辑,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逻辑这个词的一种误用。因为有那么一门学科叫逻辑学,而在关于社会人文的争论中,无论是多么深刻的争论,这个学科的绝大部分成果都是用不上的。当然在日常语言中,逻辑一此自有他的用法,但从回帖中可以看出,有不少人就把文中的逻辑当成了逻辑学中的逻辑,误以为文中的内容很高深,产生了歧义。
其实有一个词比“逻辑”这个词用在此更不容易产生歧异,那就是“言之有理”。但如果把言之有理这几个字替换进原文,就会发现文章说的不过是大家要理智,不要瞎吵之类的废话――这也就是“逻辑”这个词在贴中的妙用,他使人觉得玄虚,让人不敢吵闹,本贴中所形成的良好讨论气氛,其实就是拜误用“逻辑”一词所赐,由此证明了是修辞而不是逻辑决定了辩论的走势。呵呵,开个玩笑。
其实就算是言之有理,在网络辩论中也是不能强求的。要知道人们的思维一般是先形成一个大概的判断,然后再找理由解释这个判断的,所谓的逻辑都是主观选择的。所以如果我要搅贴,你以为我就不会用很好的逻辑武装自己吗?反过来如果我要表达的是真心的想法,仅仅因为我的逻辑不好,我的呐喊就没有价值了吗?所以我以为网络辩论,只要要求言之有物即可,只要是真心所想哪怕是漫骂或者是冷嘲热讽又何妨。
至于辩论的输赢,决定权应该在读者心中,而不是螳螂所谓的不了了之。所以逻辑是应该让读者作判断时候使的,读者就像是裁判,评判时不带点客观和理性那就是白看贴。而辩论参与者就像是拳击运动员,尽力挥出自己的拳头砸向对手就好了,如果自己先做一番主观客观的判断,进行一番批评与自我批评,把自己先弄的七荤八素的,哪还有力量挥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