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Pv4向IPv6的演进过程中,将培育出上百亿的市场空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日前向《IT时代周刊》记者作了一番描述,“将基于IPv4的32位互联网协议升级为基于IPv6的128位协议,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同计算机要从32位升级为64位一样,互联网从32位向128位的升级也是未来网络发展的趋势。”
IPv4的先天缺陷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已达2572万台,上网用户也超过了6千万户。随着上网用户与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增长,IP地址这种相当于电话号的号码资源几近枯竭。由于互联网发源于美国,使得美国在互联网IP地址资源分配方面占尽了便宜,全世界共40亿IP地址中74%的地址被分配给美国使用。而欧洲和起步较晚的亚太地区只能瓜分剩下的26%。特别是我国,分配到的IP地址更是严重不足。据统计数字表明,目前我国的6千多万上网用户只有3千多万个IP地址可供使用,相当于平均每2名上网用户分用1个IP地址。同时,我国的2.5亿移动电话用户也正在成为移动上网的潜在用户,他们同样需要自己的IP地址。飞速增长的IP地址需求,与现有地址不足的问题正逐渐成为制约国内互联网发展的瓶颈。
相信许多人曾被IP电话延迟与抖动的通话质量所折磨,被满屏马赛克的在线电影搅得兴致全无。这些都是现有网络协议曝露出的问题。内容的传输质量无法保证将直接影响到服务提供商和用户的使用热情,减慢整个网络产业的发展速度。
安全问题更是现有网络协议的先天缺陷。本质上现在的IP协议无安全可言,由于互联网的最初设计是为军事与科研服务的专用网,并不对外开放。所以根本没有考虑有朝一日会遭黑客攻击。在商业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一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引人关注。此外,笔记本、掌上电脑、手机等移动上网设备的日益普及,移动设备在异地无法方便、高效地完成互联网连接的劣势正逐步显现。
每人将拥有1600万IP地址
“使用IPv6协议会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李国杰院士认为,“它能从根本上改变IP地址不足的现状。按目前全球人口总数计算,升级到IPv6后,理论上可让地球上的每个人将拥有1600万个IP地址,那时地址资源几乎可以说是无限的。同时,基于IPv6的网络可以采取对服务分级和根据网速调整传输内容质量等多种技术手段,解决传输质量问题。并增加了网络层的安全机制和采用层次化的地址结构,为用户提供最佳安全性和移动性的互联网连接。所以,从IPv4升级为IPv6将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最佳出路。”
其实世界各国早就开始了对IPv6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据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有关IPv6的研究。美国、加拿大等国路由器厂商已经开发出面向IPv6的路由器产品。由于3G标准化组织3GPP将IPv6作为多媒体服务的必选协议,使得在3G方面已经走在前面的欧洲国家对IPv6寄予了厚望,诺基亚、爱立信和BT等欧洲公司一直是IPv6研究方向的主要引导者。同时,日本和韩国也已经意识到IPv6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尤其是日本,在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下,日本已经有了两个商用化的IPv6网络。并计划到2005年,完成全国互联网向IPv6的过渡。
安全因素使IPv6的升级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源于美国,美国几乎掌控着所有互联网核心软、硬件技术。从终端的上网电脑,到网络中的网络交换机、路由器,处处都能看到英特尔、微软、思科等美国公司的身影。
熟悉IT的人士应该不会忘记,因特尔和微软结成的Wintel联盟,至今为人诟病。早在2000年时,就曾出现英特尔的奔腾3处理器和微软的Windows98中暗藏玄机的现象。消息传来,奔腾3和Windows98这两样让中国人得以与世界同步跨入信息社会的利器,转瞬间变成了向境外泄漏秘密情报的隐性通道,令人不寒而悚。
前不久,业界又传出了美国某大牌网络设备生产商出品的网络产品存在信息安全漏洞的消息。消息称,该产品的安全漏洞不仅能够在用户毫无知觉的条件下,截获并复制传输的信息,还能使进攻者无论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只要通过网络向该厂商的网络设备送出只有生产商知道的秘密指令,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停止网络内一个或多个路由器的工作,造成网络瘫痪。而根据最近的一次调查,该厂商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50%。换句话说,现在半个中国都在用它们的网络产品,只要别人一动手指,全国的网络都可能立时瘫痪。
IT时代周刊
IPv4的先天缺陷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已达2572万台,上网用户也超过了6千万户。随着上网用户与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增长,IP地址这种相当于电话号的号码资源几近枯竭。由于互联网发源于美国,使得美国在互联网IP地址资源分配方面占尽了便宜,全世界共40亿IP地址中74%的地址被分配给美国使用。而欧洲和起步较晚的亚太地区只能瓜分剩下的26%。特别是我国,分配到的IP地址更是严重不足。据统计数字表明,目前我国的6千多万上网用户只有3千多万个IP地址可供使用,相当于平均每2名上网用户分用1个IP地址。同时,我国的2.5亿移动电话用户也正在成为移动上网的潜在用户,他们同样需要自己的IP地址。飞速增长的IP地址需求,与现有地址不足的问题正逐渐成为制约国内互联网发展的瓶颈。
相信许多人曾被IP电话延迟与抖动的通话质量所折磨,被满屏马赛克的在线电影搅得兴致全无。这些都是现有网络协议曝露出的问题。内容的传输质量无法保证将直接影响到服务提供商和用户的使用热情,减慢整个网络产业的发展速度。
安全问题更是现有网络协议的先天缺陷。本质上现在的IP协议无安全可言,由于互联网的最初设计是为军事与科研服务的专用网,并不对外开放。所以根本没有考虑有朝一日会遭黑客攻击。在商业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一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引人关注。此外,笔记本、掌上电脑、手机等移动上网设备的日益普及,移动设备在异地无法方便、高效地完成互联网连接的劣势正逐步显现。
每人将拥有1600万IP地址
“使用IPv6协议会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李国杰院士认为,“它能从根本上改变IP地址不足的现状。按目前全球人口总数计算,升级到IPv6后,理论上可让地球上的每个人将拥有1600万个IP地址,那时地址资源几乎可以说是无限的。同时,基于IPv6的网络可以采取对服务分级和根据网速调整传输内容质量等多种技术手段,解决传输质量问题。并增加了网络层的安全机制和采用层次化的地址结构,为用户提供最佳安全性和移动性的互联网连接。所以,从IPv4升级为IPv6将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最佳出路。”
其实世界各国早就开始了对IPv6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据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有关IPv6的研究。美国、加拿大等国路由器厂商已经开发出面向IPv6的路由器产品。由于3G标准化组织3GPP将IPv6作为多媒体服务的必选协议,使得在3G方面已经走在前面的欧洲国家对IPv6寄予了厚望,诺基亚、爱立信和BT等欧洲公司一直是IPv6研究方向的主要引导者。同时,日本和韩国也已经意识到IPv6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尤其是日本,在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下,日本已经有了两个商用化的IPv6网络。并计划到2005年,完成全国互联网向IPv6的过渡。
安全因素使IPv6的升级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源于美国,美国几乎掌控着所有互联网核心软、硬件技术。从终端的上网电脑,到网络中的网络交换机、路由器,处处都能看到英特尔、微软、思科等美国公司的身影。
熟悉IT的人士应该不会忘记,因特尔和微软结成的Wintel联盟,至今为人诟病。早在2000年时,就曾出现英特尔的奔腾3处理器和微软的Windows98中暗藏玄机的现象。消息传来,奔腾3和Windows98这两样让中国人得以与世界同步跨入信息社会的利器,转瞬间变成了向境外泄漏秘密情报的隐性通道,令人不寒而悚。
前不久,业界又传出了美国某大牌网络设备生产商出品的网络产品存在信息安全漏洞的消息。消息称,该产品的安全漏洞不仅能够在用户毫无知觉的条件下,截获并复制传输的信息,还能使进攻者无论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只要通过网络向该厂商的网络设备送出只有生产商知道的秘密指令,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停止网络内一个或多个路由器的工作,造成网络瘫痪。而根据最近的一次调查,该厂商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50%。换句话说,现在半个中国都在用它们的网络产品,只要别人一动手指,全国的网络都可能立时瘫痪。
IT时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