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盲目重视民意

Marvin

知名会员
VIP
注册
2002-08-23
消息
3,138
荣誉分数
9
声望点数
148
  发明互联网的美国人,相信万万想不到,这个“军转民”且高度商品化了的美军前通讯技术,在传进“讲政治”的中国后,居然会淮橘为枳,成为中国网民“下情上达”和中国政府收集民意的重要渠道。

  中国网民所反映的民意,威力之大,也是世所罕见的――它能让中国政府废除一部实施了20多年的法规,能让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破天荒地就一起普通刑事案举行公审,能让黑龙江省委副书记韩桂芝两次出面澄清与“宝马撞人案”无关……

  由此可见,中国政府,至少是现任政府,是相当重视民意的,而且采取了实际行动,应该予以肯定。

  问题是,真理并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民意往往充满随意性和盲目性,来历不明的网络民意更是如此,政府毫无原则的重视民意,不仅达不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预期目的,反而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大计和长治久安。

  且以孙志刚事件为例,国务院在此事发生后不到三个月,就宣布废除实施了20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中国政府究竟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废除这部法规呢?还是在民意压力下仓促作出的决定?

  再以刘涌案为例,这是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成立50年来首次提审的普通刑事案。是因为这起案件在法理上需要最高法院介入呢?还是因为最高法院为了顺应民意的而采取的司法行为?

  如果中国人民政府和最高人民法院都是为了凸显其“人民性”,而决定废法和介入案件,不仅不应该肯定,而且要受到批评。因为这些做法不仅践踏了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尊严,而且开创了不良的先例。

  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民意关系到政权兴衰,中国政府当然要重视,而且必须高度重视,但必须是有原则的,有节有度的重视,而不是为了达到这样或那样的“政治需要”而重视。

早报
 
写这篇文章的记者是唯恐中国不乱!
 
不过重复了一下民主集中制
 
Re: Re: 不宜盲目重视民意

最初由 osgoode 发布
bullshit singapore paper

I did not find this article in Singapore Newspaper. Could you point where is the article from?

However, I found another one in Lianhe Zaobao.


社论/言论/天下事 2004-01-1


互联网改变中国新闻业

--------------------------------------------------------------------------------

● 匡文波(美国圣何塞)

  互联网进入中国可以追溯到1987年,但真正的大规模进入是在1994年。在过去十年里,中国社会、经济与政治取得了很大进步,互联网的作用功不可没。

  互联网不仅带动了信息产业、电子商务,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就业机会,促进了信息的自由流通,而且还在悄然地推动着民主化进程。


改变旧有的传播格局


  中国已经有近1亿网民,仅次于美国。历次调查都显示,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上网阅读新闻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网民来说,只是多了一个新闻渠道,但对中国人却有着革命性意义。

  中国政府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严格管理是有名的,传统媒体的性质被定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媒体在“喉舌”与商业化的狭缝中发展。但是,对于互联网,其开放性、自由性、全球性与交互性,使严格管理所能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全面、迅速、方便以及廉价地获取新闻信息,还可以表达自己的心声。过去,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媒体之一是《参考消息》。如今,其发行量逐年下降,尤其是年轻读者越来越少。这个例子只是冰山一角。

  中国商业性新闻网站出于生存竞争的需要,千方百计地为网民提供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从而获得更高的广告收入与其他收益。尽管官方媒体也纷纷花巨资推出网络版,其资金、技术也不弱,但受到现有管理体制的束缚,其访问量、点击率、影响力始终无法与海外华文网络媒体以及国内商业新闻网站相比。

  从受众角度看,网民获取信息时具有极强的主动性与选择性,使传统媒体所惯用的灌输式宣传失去用武之地。即使只从网络传播的受众数量看,互联网就已经是中国人获取新闻信息的主流媒体,使得传统媒体的受众流失,影响力下降。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管制与封锁是不可能的。从理论上讲,政府可以对所有的网络信息进行技术监控;但对每条信息进行监管是不可能的。2003年的沙斯新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民主政治的前提是信息的自由流动。只有信息自由流动,人民才有可能知道真相,才有可能通过社会舆论对执政者与执法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孙志刚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随后发生的“刘涌案”以及最近哈尔滨宝马汽车撞人案等,使人们再次领会到互联网的舆论威力。现在可以说,全国网民一声吼,中国也要抖三抖。


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


  与13亿总人口相比,1亿网民所占比例还不到10%,但网民的数量还在迅猛增长。而且,中国网民受教育程度高,经济地位高,民主意识强。

  民主政治的基础是人民的民主思想。新闻媒体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与天天只能读《人民日报》、收看《新闻联播》的一代人,他们的思想与言行不可能没有重大差异。从这个角度讲,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的政治。

  执政者要想获得人民的拥戴,做出正确的决策,卓有成效地施政,那就必须了解真正的民意与真实情况。中国执政者了解民意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听汇报、实地调查、看新闻。由于各级官员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迎合上级旨意,报喜不报忧,执政者很难从层层汇报中全面了解真实情况。上级进行实地调查,下级经常是事先安排、弄虚作假。而受到严格管理的新闻媒体,也很难去报道令上级不悦的负面消息。

  由于互联网拥有天然的自由性、匿名性,所以网民容易说出自己的真心话。互联网为广大人民提供了参政议政、表达心声、申诉冤屈的场所。虽然网络中不乏信息垃圾与不负责任的言论,但互联网毕竟为执政者提供了了解真实民意的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

  即使从网民的随意性言论、流传在网络中的讽刺幽默中,也能看出真实民意的某些侧面。对于互联网,与其去封堵,还不如善用之。

  在中国,互联网事实上已经起到了西方新闻媒体所担负的社会公器的功能。随着3G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机具有高速上网功能,手机正在成为微型网络电脑,加上中国拥有数以亿计的手机用户,互联网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影响力会更加巨大。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