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归”到“海待”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深圳商报]我得罪过一位小兄弟:他那时正在追我的一位品貌俱佳的女性朋友,我作为女方请去的“灯泡”和这位小兄弟吃过两次饭。我对这个英气勃勃的青年人印象很好,只是觉得到底是年纪太轻,有些想法不切合实际,比如,他可能是要给女方一个信心,表明他是有志向的人,他说他这辈子一定要读完哈佛的博士,才回国娶她。后来在女方的口中,我感到这小兄弟对哈佛的迷恋极其深重,他把自己种种不如意的现状很大原因归结于自己的学历不够硬、读的大学牌子不响亮,他相信,以他的聪明才干,加上如哈佛那样的牌子,就一定比现在干得更好,活得更精彩。

  这样的话,我听女方后来又说了几回。“为人谋而不忠乎”,我忍不住向品貌俱佳的女孩儿说了自己的看法:世界名牌大学当然好,当然能培养出人才,可不是什么人把自己往那口缸里一蘸,涮巴涮巴,就成口菜了。芥疙瘩永远成不了嫩黄瓜,关键看自己是哪块材料儿。中国人已经开始不再迷信西方了,就是说不太盲目“崇洋”了,别以为你“学成归来”,一身哈佛剑桥牛津或者麻省的披挂,站在国门,用英文的味儿喊一声:“闪开了!”国人就给您乖乖让开一条道儿,让您一路春风、一路畅通……那世事未免也太简单了。

  表面上看,我的话对女孩子作决定起了点儿作用―――她把我的话给那小兄弟说了,她说她转述完我的话,那小兄弟一时语塞,脸特红,末了低声回了一句:“这老兄(指我)说话多刻薄!”这俩人后来是关系不错的朋友,没有成为恋人。这女孩子借刀杀伤了那小兄弟的自尊心。其实,像她那样聪明的女孩子,是不会因他人一两句话而影响自己的判断和决策的,她生的这个时代给了她很多胆量和见识,她会很明确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走去,我的话顶多是帮她抄了近路,或者说,给她擦了擦车窗玻璃,让她的车开得快一些罢了。

  这是几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海归”正吃香呢,也难怪那个小兄弟会那么向往。现在不同了,“海归”回国的旗号,从报效祖国到创业发展,再到就业找工作,一步一步变得踏踏实实了。他们身上的光环不知不觉就消失了,随之,那种原本就不正常的优越感也消减了。又随之出现了新词汇“海待”,即海外留学归来的待业人士。

  “海待”多了,成了现象,也成了问题。社会要消化这个问题,第一步就是说它。甲申年春节央视“对话”节目就召集各方人士谈这个问题。意见分两种,有一种意见认为出现“海待”是不正常的,以欧美留学同学会的负责人为首,自然摆脱不了本位主义的立场和情绪。另一种意见认为这是正常的。我认同后者。

  这两种观点一摆出来,我就觉得应该转台看港台搞笑片娱乐娱乐了。因为用不着追着往下看,道理本来很明确。

  其实,无论是“海龟”,还是“土鳖”,原本就应该是平等的,都是同一物种。但是,曾几何时,“海归”因为沾了个“海”的名儿,就仿佛比“土鳖”高档似的,这是近百年来形成的一种习惯,恶习。在以往的体制里,政治上讲不要崇洋媚外,可心里深处、人们的骨子里,见了洋玩艺儿就不自觉地脖子后面冒凉气儿,一见到洋披挂、假洋披挂,甚至“克莱登”披挂,整个社会心理就自然地呲出门牙,展露出谄媚的笑。同一个人,沾了点儿洋什么,在国人的心里似乎自然就加了分儿。

  对“海归”变“海待”痛心和批评的人士,只看到“海待”们的尴尬和难受,没有看到这个现象背后的积极意义。其实,在市场原则下,没有错误的使用人才的问题,只有不断纠正和不断竞争的使用人才的问题。“海归”变“海待”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进步。可是,社会要想进更多的步,就要更新机制、改变体制,让无论是“海龟”还是“土鳖”,平等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这当然像是做梦了。(许石林)作者:许石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