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德首脑聚会柏林 打造欧盟扩大后的三边运作模式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张健
2月18日,英、法、德三国首脑聚会柏林,就工业政策、社会安全、劳工市场及欧盟宪法、土耳其入盟谈判、欧盟财政及欧盟下任委员会主席人选等问题进行讨价还价。此次首脑会议因被指责是一个排他性的“三人董事会”而受到一些欧盟国家的责难,但实际上,此次会议形式重于内容,三国在实质性问题上没有什么明显突破。尽管如此,此次会议却使扩大后欧盟的三边运作模式呼之欲出。当然,这一模式目前还无法取代德法轴心。
三边模式呼之欲出
对欧盟来说,2003年是不幸的一年,先是伊拉克战争把欧盟从中劈开,“新”“老”欧洲相互指责;接下来,《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因法德两国以国内经济困难为由拒不遵守而形同虚设;到年底时,几经坎坷的《欧盟宪法草案》又因德法与波兰、西班牙在理事会内的表决权问题上分歧严重而未能在首脑会议上通过,制宪努力暂时失败。一时间,欧盟似成一盘散沙。就如奥地利常驻欧盟大使瓦希拿格说的那样,“我们正经历一场危机”,但有时候危机又似乎是必须的,英、法、德现在就希望通过加强三国的沟通与合作来推动欧盟扩大后的运转,三边运作模式呼之欲出。
此次引起欧盟其他成员国不安的柏林首脑会议并不是三国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伊拉克战争结束后英、法、德三国修补关系、彼此示好、加强合作的必然结果,有其清晰的发展轨迹。
去年9月20日,三国首脑在经历了伊拉克危机期间激烈的争吵后首次聚会柏林,就欧盟共同防务政策初步达成一致,即欧洲应有不利用和不求助于北约的独立军事指挥中心,英国也不再反对法、德拟在欧盟内建立一个防务先锋集团的设想。10月16-17日,在布鲁塞尔欧洲理事会期间,英、法、德三国就欧盟宪法草案中的防务条款进行了进一步磋商,明确表示要推进欧盟的独立防务。10月21日,英、法、德三国又在伊朗问题上抓到了展现其团结的机会,三国外长共赴伊朗,成功劝说伊朗放弃核开发计划并与其签署协议。11月24日,法国总统希拉克到伦敦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访问,与布莱尔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在12月12-13日的欧盟首脑会议上,英、法、德三国对设立一个欧盟军事策划中心又达成了一致。英法最近还在欧盟武器采购署署长一职的人选上达成协议,并决定成立能在沙漠、山地及城市和丛林作战的特别部队,之后德国也表示愿意加入,这都标志着英、法、德三国在防务上日益密切的合作。而就在本次柏林峰会前不到一星期,布莱尔还与施罗德举行过会谈和联合新闻发布会。施罗德声称,“他(布莱尔)是我的私人朋友,也是德国的朋友”。
总而言之,自伊拉克危机结束以来,欧盟内实力最强的三个大国就一直试图摒弃前嫌、寻求合作,并已取得一些合作成果,特别是在欧盟共同防务和外交政策方面。那么,促使三国接近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各有所图、各取所需
这一首脑会议部分原因是三大国之间在伊拉克战争后仍需有进一步的和解,仍需修补关系;部分原因则是为了寻求在欧盟扩大后建立一种不完全同于以往“德法发动机”的新型领导模式。
自伊拉克战争结束以来,布莱尔在改善与希拉克和施罗德的关系上投入了很大精力,除了去年三人在欧洲共同防务计划上的一致、伊朗核问题上的成功外,他还想加深这一关系。
英国长期以来的欧洲战略就是力图以三国联盟代替旧有的德法轴心,这一轴心曾在欧洲一体化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英国也想加入到这一新的领域,用一位英国外交官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正把脚伸到水里。”布莱尔认为三国组合能够运转起来,他对内阁表示,“法国和德国与过去相比更愿意进行经济改革”,他也相信德法两国已经认识到在一个有25个成员国的欧盟内,两国特别关系已经不太适应。英国外交大臣施特劳就说,欧盟的扩大使英国和德法一起组成一个强大的“三驾马车”非常合乎逻辑。
施特劳的话反应了英国这样一种情绪:即这是一个让布莱尔证实他的欧洲信念、代表其他主张自由贸易的国家及大西洋主义国家发言的黄金机会,从而展示英国在欧盟内的存在和影响,增加他作为美欧之间桥梁的可信度,并向世人表明,英国并不会因为处于欧元区之外及与美国结盟而在欧盟内被边缘化;和欧洲两个大国的合作也是在向国内民众说明,英国是欧盟内领导集体的一部分,从而可能改变英国公众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英国人此前一直倾向于认为欧盟是由法德主导的,因而不符合英国利益。英国从德法那得到的让步越多,他就越有理由让别人相信他参与德法协商的正当性和必要性,不仅是对本国选民,也是针对意大利和西班牙、波兰等国。
另外,布莱尔在三边机制上的热心也是他在欧洲其他问题上未能取得进展的一种掩饰。例如,他接受了英国近期不会加入欧元区的事实,他在宪法草案上对其他国家如对波兰施加压力上也很小心。18个月后英国将举行大选,在欧盟宪法问题上稍不小心就会招致国内媒体的攻击。
尽管如此,也有人担心布莱尔为展示他的欧洲信念会付出太多的代价,如希拉克会要求英国在其每年高达46亿欧元的预算回扣问题上做出让步。
对希拉克而言,他知道欧洲的共同防务和外交政策只有和英国紧密合作才能得到发展,因为英国是欧盟内除法国之外唯一拥有真正军事实力的国家。希拉克还需要英国帮助法国缓和与即将加入进来的东欧国家及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紧张关系。在让华盛顿接受欧洲的想法这一事情上,英国因为和华盛顿关系密切,也比法国或德国更能胜任这一工作。一名法国高级外交官说,“很明显,法德英三国组合非常强大,能取得很多成就。它可能还使华盛顿三思而行,这个念头对我们三国来说都很有吸引力”。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英国是欧盟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希拉克也将努力防止德法关系的“盎格鲁-撒克逊化”。
德国的情况与英、法都有所不同,施罗德是希拉克和布莱尔的共同追逐对象。自伊拉克战争结束以来,德国开始小心寻求从法国紧紧的怀抱中挣脱出来,而使自己的立场更接近英国和美国。德国一位高级官员曾表示,和华盛顿在伊拉克问题上的争吵对柏林来说是“灾难性的”,施罗德总理成为了去年法国总统希拉克反对华盛顿推翻萨达姆的斗争的“囚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依靠法国,但这种状况将不会长久,”另一位官员解释说:“我们必须小心,我们和法国总统说的每句话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必须有自己的身分,还要更清楚。”
“德法相互理解是欧洲前进的一个必要前提,但这还不够”,德国一位高级官员说。“欧洲项目如果没有英国和波兰就不能前进,法国对此并不总是能够理解”。很明显,柏林似乎是要对曾一度非常强大的“法德发动机”进行重新设计,这一发动机的要件将包括英国,也许还有波兰。
作为东道主,德国由于经济增长缓慢所带来的压力,已经放弃了它一贯珍视的欧洲理想,如“欧洲一体化符合国家的长期利益,因此应超越本国的短期利益”等。柏林现在毫不犹豫挑战欧盟委员会的权威,并公然在布鲁塞尔鼓吹本国利益。而在执行这一政策时,他发现希拉克和布莱尔都可能成为盟友。尽管三人在欧元和农民补贴问题上看法不同,但在防务和外交政策上却有很多的共同点。
此外,三人还有一个共同点是,目前的国内处境都不太好:布莱尔刚刚摆脱凯利事件的影响,国内声望很低;希拉克也卷入政治丑闻,支持他的联盟四分五裂;而施罗德的经济改革大失人心,党内地位下降,此前又刚刚交出了党内的领导权,地位岌岌可危。因此,欧盟层面哪怕只是表面上的成功对三人都有好处。
在此次会议上,经济议题虽然是主要的关注对象,但不会引起很大争议。关键问题是在晚宴时要讨论的热点问题:欧盟宪法、土耳其、欧盟财政、欧盟委员会主席人选等。为得到英国支持理事会内的双重多数表决机制,德法两国可能支持英国在外交、税收、司法和社会安全方面的否决权要求;英国支持土耳其入盟,施罗德也支持,但国内强烈反对,法国对此则不热心;在欧盟预算问题上,尽管三国都不同意欧盟提出的预算,但法国想要减少英国的预算回扣,英国则想减少农业支出;在委员会主席人选问题上,法德支持卢森堡首相容克,英国则认为他对一体化太积极,并且仍然讨厌他曾反对伊拉克战争,但英国也可以此要价,从本国派出一名掌握实权的欧盟委员会委员。
因此,三国参加此次会议的目的不同,但却都为“所需”而来。
三角会取代轴心吗?
柏林首脑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欧洲经济和里斯本议程中的经济自由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在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三国领导人强调要在2010年以前“把欧洲建成为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世界上最有竞争力和最富活力的经济体”。为此,他们还建议任命一位专门负责推动经济改革、刺激工作机会增长、提升欧洲工业竞争力的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并给予他一切有关欧洲经济发展的执行权力。这一建议被列入了三国致欧盟轮值主席国爱尔兰的一封件中。
经济领域是欧洲一体化较为成熟的领域,三国的声明和建议也不脱离以往欧盟的各项规划和议程,因此并不具有实质意义。倒是设立一个负责经济改革问题的“超级委员”的建议会引起欧盟小国的疑虑,担心这是三国在欧盟委员会内制造小核心的图谋。
在其他如欧盟宪法等热点问题上,三国是否达成交易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的是三国的讨价还价肯定十分艰难。
因此可以这样说,此次首脑会议并没有取得实质成果,只是这一安排的形式引发了其他成员国对这种三边运作模式的猜疑。
对于此次会议,亲美的波兰表示欢迎,波兰首相米勒说,“当然,布莱尔能加入到法德双边协商是件新鲜事”,“这只会有益,布莱尔可以提出大西洋的选择”。爱尔兰外交部长则警告说,三国在诸如伊朗问题上绕过欧盟外交决策机制的做法会损害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同外交政策的努力。意大利和西班牙则从根本上怨恨这种行动,他们对被排除在外非常不满,因为这暗示他们不属于大国俱乐部成员。意大利外交部长说,“对那些认为欧洲是一个分享权力的机制而不是一个集中权力到硬核心的机制的人来说,三国的所作所为令人忧虑”。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很愤怒:“欧洲不需要任何董事会,这极其糟糕”,他还告诉记者说,“除了这三国外,几乎所有欧盟其他国家都这么认为”。
此次首脑会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国首脑还有内阁成员的陪同参与,外交部长与会尤为重要,因为外交领域是三国最有前途的合作领域。但这种合作与紧密的、机制化的合作有根本的不同,德法两国外交部长的私人办公室每天都处于紧密的联系中,菲舍尔和德维尔潘经常见面,而施特劳只是一个偶尔的造访者。
如果三国关系机制化,则可能产生持久的影响,就像德法两国在部长们之间建立了经常性的会议和很深的合作一样。但有人担心这种非正式会晤会成为一种正式关系的预兆,在这一架构下,三国将会把他们的意见强加给欧盟其他国家。英国外交大臣施特劳就说,“如果我们三人能达成一致,那欧洲就可能更团结”。对此,一名捷克外交官表示,“如果他们认为自己在一起工作对欧盟是足够的,那就错了”。“他们能扮演很重要的作用,但他们不能成为“督政府”。
当然,如果这一“三边主义”是建立在一个不稳固的基础之上,那这种担心就是多余的。
那么,曾是欧洲一体化发动机的德法轴心能否演变为英、法、德三边机制呢?
一名法国高级外交官在认可法、德、英三人组合时也强调了德法联盟的力量:“我们虽然在预算稳定公约、制宪大会、欧盟扩大等方面得到了英国令人鼓舞的支持,但也很清楚,我们和德国的联盟是所有行动的基础。”
希拉克总统避免使用“董事会”一词来描述正逐渐演进的英、法、德三边关系,他不想让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即由三个大成员国组成的集团在排除他国的情况下制定欧盟的日程。法国欧洲部长尼罗尔称这是“一种新型的还存有变数的三角形,它将来有可能变成方形或五角形”。
法国在这一问题上保持低调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外交表达的问题,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巴黎渴望继续保持和德国的稳定的双边关系,自2002年重新当选以来,这一直是希拉克欧洲战略的中心。对于此次三边会议,希拉克明确表示,“三边”不会和德法“强化的合作关系”形成竞争关系,将它们进行比较是“不适当的”;他还说,“德法关系非常特别,不是你在短期内就能取代或出口的东西”。希拉克也不愿意承认:在当前情况下,这种双边关系在欧盟扩大到25个成员国后已经不足以提供前进的动力。
希拉克虽然和布莱尔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把他们在伊拉克问题的紧张抛到一边,但他对英国在加入欧元区上的摇摆态度感到失望。现在看来,英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会继续呆在欧元区之外。
另外,希拉克的多极化世界观和布莱尔的美国单极世界观存在根本矛盾,很难调和。因此,希拉克对建立一个非正式的三人组合的真正顾虑在于,他担心布莱尔正寻求篡夺在欧洲的领导权。希拉克本可以在这时踩住刹车、阻止这次峰会的,但似乎是施罗德劝说他改变了主意,因为三人组合目前还很有价值。
菲舍尔在1998年时曾说过,三边伙伴关系对欧洲来说是个“灾难”,因为英国不是欧元区国家并且拒绝欧洲更深入的一体化。尽管菲舍尔2月初在接受《每日电讯报》的一次访谈中,采用了布莱尔的一些语言,称欧盟必须依靠几个强大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但德国没有放弃和法国的密切伙伴关系的想法,这是它的外交政策的中心,如果说要对这一政策有任何改变也必须是渐进的。
因此,德法不会放弃他们的根本联盟――而这又经常和英国的利益相抵触,例如在农业补贴问题上。所以,本次峰会不会改变德法轴心的根本性质,三边关系也难以如法德关系那样机制化。但在以政府间形式为主的欧盟共同外交和防务政策的合作方面,三边机制则非常有用。当前欧盟正讨论设立一个专职的欧盟外交部长,但不管欧洲宪法怎样规定欧盟的运作机制,如果要使欧盟的外交政策更有效的话,还是大国能在关键的实质性问题上扮演决定性角色。小国虽然不满,但只要三国措施得当,小国也不会反对。
施罗德表示,这样的三边首脑会议将来可能还在伦敦或巴黎召开,如果这样,三边合作虽然不会像德法合作那样密切,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机制化,姑且称之为“半机制化”吧。
(张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中国网 2004年2月19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张健
2月18日,英、法、德三国首脑聚会柏林,就工业政策、社会安全、劳工市场及欧盟宪法、土耳其入盟谈判、欧盟财政及欧盟下任委员会主席人选等问题进行讨价还价。此次首脑会议因被指责是一个排他性的“三人董事会”而受到一些欧盟国家的责难,但实际上,此次会议形式重于内容,三国在实质性问题上没有什么明显突破。尽管如此,此次会议却使扩大后欧盟的三边运作模式呼之欲出。当然,这一模式目前还无法取代德法轴心。
三边模式呼之欲出
对欧盟来说,2003年是不幸的一年,先是伊拉克战争把欧盟从中劈开,“新”“老”欧洲相互指责;接下来,《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因法德两国以国内经济困难为由拒不遵守而形同虚设;到年底时,几经坎坷的《欧盟宪法草案》又因德法与波兰、西班牙在理事会内的表决权问题上分歧严重而未能在首脑会议上通过,制宪努力暂时失败。一时间,欧盟似成一盘散沙。就如奥地利常驻欧盟大使瓦希拿格说的那样,“我们正经历一场危机”,但有时候危机又似乎是必须的,英、法、德现在就希望通过加强三国的沟通与合作来推动欧盟扩大后的运转,三边运作模式呼之欲出。
此次引起欧盟其他成员国不安的柏林首脑会议并不是三国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伊拉克战争结束后英、法、德三国修补关系、彼此示好、加强合作的必然结果,有其清晰的发展轨迹。
去年9月20日,三国首脑在经历了伊拉克危机期间激烈的争吵后首次聚会柏林,就欧盟共同防务政策初步达成一致,即欧洲应有不利用和不求助于北约的独立军事指挥中心,英国也不再反对法、德拟在欧盟内建立一个防务先锋集团的设想。10月16-17日,在布鲁塞尔欧洲理事会期间,英、法、德三国就欧盟宪法草案中的防务条款进行了进一步磋商,明确表示要推进欧盟的独立防务。10月21日,英、法、德三国又在伊朗问题上抓到了展现其团结的机会,三国外长共赴伊朗,成功劝说伊朗放弃核开发计划并与其签署协议。11月24日,法国总统希拉克到伦敦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访问,与布莱尔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在12月12-13日的欧盟首脑会议上,英、法、德三国对设立一个欧盟军事策划中心又达成了一致。英法最近还在欧盟武器采购署署长一职的人选上达成协议,并决定成立能在沙漠、山地及城市和丛林作战的特别部队,之后德国也表示愿意加入,这都标志着英、法、德三国在防务上日益密切的合作。而就在本次柏林峰会前不到一星期,布莱尔还与施罗德举行过会谈和联合新闻发布会。施罗德声称,“他(布莱尔)是我的私人朋友,也是德国的朋友”。
总而言之,自伊拉克危机结束以来,欧盟内实力最强的三个大国就一直试图摒弃前嫌、寻求合作,并已取得一些合作成果,特别是在欧盟共同防务和外交政策方面。那么,促使三国接近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各有所图、各取所需
这一首脑会议部分原因是三大国之间在伊拉克战争后仍需有进一步的和解,仍需修补关系;部分原因则是为了寻求在欧盟扩大后建立一种不完全同于以往“德法发动机”的新型领导模式。
自伊拉克战争结束以来,布莱尔在改善与希拉克和施罗德的关系上投入了很大精力,除了去年三人在欧洲共同防务计划上的一致、伊朗核问题上的成功外,他还想加深这一关系。
英国长期以来的欧洲战略就是力图以三国联盟代替旧有的德法轴心,这一轴心曾在欧洲一体化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英国也想加入到这一新的领域,用一位英国外交官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正把脚伸到水里。”布莱尔认为三国组合能够运转起来,他对内阁表示,“法国和德国与过去相比更愿意进行经济改革”,他也相信德法两国已经认识到在一个有25个成员国的欧盟内,两国特别关系已经不太适应。英国外交大臣施特劳就说,欧盟的扩大使英国和德法一起组成一个强大的“三驾马车”非常合乎逻辑。
施特劳的话反应了英国这样一种情绪:即这是一个让布莱尔证实他的欧洲信念、代表其他主张自由贸易的国家及大西洋主义国家发言的黄金机会,从而展示英国在欧盟内的存在和影响,增加他作为美欧之间桥梁的可信度,并向世人表明,英国并不会因为处于欧元区之外及与美国结盟而在欧盟内被边缘化;和欧洲两个大国的合作也是在向国内民众说明,英国是欧盟内领导集体的一部分,从而可能改变英国公众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英国人此前一直倾向于认为欧盟是由法德主导的,因而不符合英国利益。英国从德法那得到的让步越多,他就越有理由让别人相信他参与德法协商的正当性和必要性,不仅是对本国选民,也是针对意大利和西班牙、波兰等国。
另外,布莱尔在三边机制上的热心也是他在欧洲其他问题上未能取得进展的一种掩饰。例如,他接受了英国近期不会加入欧元区的事实,他在宪法草案上对其他国家如对波兰施加压力上也很小心。18个月后英国将举行大选,在欧盟宪法问题上稍不小心就会招致国内媒体的攻击。
尽管如此,也有人担心布莱尔为展示他的欧洲信念会付出太多的代价,如希拉克会要求英国在其每年高达46亿欧元的预算回扣问题上做出让步。
对希拉克而言,他知道欧洲的共同防务和外交政策只有和英国紧密合作才能得到发展,因为英国是欧盟内除法国之外唯一拥有真正军事实力的国家。希拉克还需要英国帮助法国缓和与即将加入进来的东欧国家及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紧张关系。在让华盛顿接受欧洲的想法这一事情上,英国因为和华盛顿关系密切,也比法国或德国更能胜任这一工作。一名法国高级外交官说,“很明显,法德英三国组合非常强大,能取得很多成就。它可能还使华盛顿三思而行,这个念头对我们三国来说都很有吸引力”。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英国是欧盟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希拉克也将努力防止德法关系的“盎格鲁-撒克逊化”。
德国的情况与英、法都有所不同,施罗德是希拉克和布莱尔的共同追逐对象。自伊拉克战争结束以来,德国开始小心寻求从法国紧紧的怀抱中挣脱出来,而使自己的立场更接近英国和美国。德国一位高级官员曾表示,和华盛顿在伊拉克问题上的争吵对柏林来说是“灾难性的”,施罗德总理成为了去年法国总统希拉克反对华盛顿推翻萨达姆的斗争的“囚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依靠法国,但这种状况将不会长久,”另一位官员解释说:“我们必须小心,我们和法国总统说的每句话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必须有自己的身分,还要更清楚。”
“德法相互理解是欧洲前进的一个必要前提,但这还不够”,德国一位高级官员说。“欧洲项目如果没有英国和波兰就不能前进,法国对此并不总是能够理解”。很明显,柏林似乎是要对曾一度非常强大的“法德发动机”进行重新设计,这一发动机的要件将包括英国,也许还有波兰。
作为东道主,德国由于经济增长缓慢所带来的压力,已经放弃了它一贯珍视的欧洲理想,如“欧洲一体化符合国家的长期利益,因此应超越本国的短期利益”等。柏林现在毫不犹豫挑战欧盟委员会的权威,并公然在布鲁塞尔鼓吹本国利益。而在执行这一政策时,他发现希拉克和布莱尔都可能成为盟友。尽管三人在欧元和农民补贴问题上看法不同,但在防务和外交政策上却有很多的共同点。
此外,三人还有一个共同点是,目前的国内处境都不太好:布莱尔刚刚摆脱凯利事件的影响,国内声望很低;希拉克也卷入政治丑闻,支持他的联盟四分五裂;而施罗德的经济改革大失人心,党内地位下降,此前又刚刚交出了党内的领导权,地位岌岌可危。因此,欧盟层面哪怕只是表面上的成功对三人都有好处。
在此次会议上,经济议题虽然是主要的关注对象,但不会引起很大争议。关键问题是在晚宴时要讨论的热点问题:欧盟宪法、土耳其、欧盟财政、欧盟委员会主席人选等。为得到英国支持理事会内的双重多数表决机制,德法两国可能支持英国在外交、税收、司法和社会安全方面的否决权要求;英国支持土耳其入盟,施罗德也支持,但国内强烈反对,法国对此则不热心;在欧盟预算问题上,尽管三国都不同意欧盟提出的预算,但法国想要减少英国的预算回扣,英国则想减少农业支出;在委员会主席人选问题上,法德支持卢森堡首相容克,英国则认为他对一体化太积极,并且仍然讨厌他曾反对伊拉克战争,但英国也可以此要价,从本国派出一名掌握实权的欧盟委员会委员。
因此,三国参加此次会议的目的不同,但却都为“所需”而来。
三角会取代轴心吗?
柏林首脑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欧洲经济和里斯本议程中的经济自由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在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三国领导人强调要在2010年以前“把欧洲建成为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世界上最有竞争力和最富活力的经济体”。为此,他们还建议任命一位专门负责推动经济改革、刺激工作机会增长、提升欧洲工业竞争力的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并给予他一切有关欧洲经济发展的执行权力。这一建议被列入了三国致欧盟轮值主席国爱尔兰的一封件中。
经济领域是欧洲一体化较为成熟的领域,三国的声明和建议也不脱离以往欧盟的各项规划和议程,因此并不具有实质意义。倒是设立一个负责经济改革问题的“超级委员”的建议会引起欧盟小国的疑虑,担心这是三国在欧盟委员会内制造小核心的图谋。
在其他如欧盟宪法等热点问题上,三国是否达成交易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的是三国的讨价还价肯定十分艰难。
因此可以这样说,此次首脑会议并没有取得实质成果,只是这一安排的形式引发了其他成员国对这种三边运作模式的猜疑。
对于此次会议,亲美的波兰表示欢迎,波兰首相米勒说,“当然,布莱尔能加入到法德双边协商是件新鲜事”,“这只会有益,布莱尔可以提出大西洋的选择”。爱尔兰外交部长则警告说,三国在诸如伊朗问题上绕过欧盟外交决策机制的做法会损害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同外交政策的努力。意大利和西班牙则从根本上怨恨这种行动,他们对被排除在外非常不满,因为这暗示他们不属于大国俱乐部成员。意大利外交部长说,“对那些认为欧洲是一个分享权力的机制而不是一个集中权力到硬核心的机制的人来说,三国的所作所为令人忧虑”。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很愤怒:“欧洲不需要任何董事会,这极其糟糕”,他还告诉记者说,“除了这三国外,几乎所有欧盟其他国家都这么认为”。
此次首脑会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国首脑还有内阁成员的陪同参与,外交部长与会尤为重要,因为外交领域是三国最有前途的合作领域。但这种合作与紧密的、机制化的合作有根本的不同,德法两国外交部长的私人办公室每天都处于紧密的联系中,菲舍尔和德维尔潘经常见面,而施特劳只是一个偶尔的造访者。
如果三国关系机制化,则可能产生持久的影响,就像德法两国在部长们之间建立了经常性的会议和很深的合作一样。但有人担心这种非正式会晤会成为一种正式关系的预兆,在这一架构下,三国将会把他们的意见强加给欧盟其他国家。英国外交大臣施特劳就说,“如果我们三人能达成一致,那欧洲就可能更团结”。对此,一名捷克外交官表示,“如果他们认为自己在一起工作对欧盟是足够的,那就错了”。“他们能扮演很重要的作用,但他们不能成为“督政府”。
当然,如果这一“三边主义”是建立在一个不稳固的基础之上,那这种担心就是多余的。
那么,曾是欧洲一体化发动机的德法轴心能否演变为英、法、德三边机制呢?
一名法国高级外交官在认可法、德、英三人组合时也强调了德法联盟的力量:“我们虽然在预算稳定公约、制宪大会、欧盟扩大等方面得到了英国令人鼓舞的支持,但也很清楚,我们和德国的联盟是所有行动的基础。”
希拉克总统避免使用“董事会”一词来描述正逐渐演进的英、法、德三边关系,他不想让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即由三个大成员国组成的集团在排除他国的情况下制定欧盟的日程。法国欧洲部长尼罗尔称这是“一种新型的还存有变数的三角形,它将来有可能变成方形或五角形”。
法国在这一问题上保持低调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外交表达的问题,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巴黎渴望继续保持和德国的稳定的双边关系,自2002年重新当选以来,这一直是希拉克欧洲战略的中心。对于此次三边会议,希拉克明确表示,“三边”不会和德法“强化的合作关系”形成竞争关系,将它们进行比较是“不适当的”;他还说,“德法关系非常特别,不是你在短期内就能取代或出口的东西”。希拉克也不愿意承认:在当前情况下,这种双边关系在欧盟扩大到25个成员国后已经不足以提供前进的动力。
希拉克虽然和布莱尔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把他们在伊拉克问题的紧张抛到一边,但他对英国在加入欧元区上的摇摆态度感到失望。现在看来,英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会继续呆在欧元区之外。
另外,希拉克的多极化世界观和布莱尔的美国单极世界观存在根本矛盾,很难调和。因此,希拉克对建立一个非正式的三人组合的真正顾虑在于,他担心布莱尔正寻求篡夺在欧洲的领导权。希拉克本可以在这时踩住刹车、阻止这次峰会的,但似乎是施罗德劝说他改变了主意,因为三人组合目前还很有价值。
菲舍尔在1998年时曾说过,三边伙伴关系对欧洲来说是个“灾难”,因为英国不是欧元区国家并且拒绝欧洲更深入的一体化。尽管菲舍尔2月初在接受《每日电讯报》的一次访谈中,采用了布莱尔的一些语言,称欧盟必须依靠几个强大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但德国没有放弃和法国的密切伙伴关系的想法,这是它的外交政策的中心,如果说要对这一政策有任何改变也必须是渐进的。
因此,德法不会放弃他们的根本联盟――而这又经常和英国的利益相抵触,例如在农业补贴问题上。所以,本次峰会不会改变德法轴心的根本性质,三边关系也难以如法德关系那样机制化。但在以政府间形式为主的欧盟共同外交和防务政策的合作方面,三边机制则非常有用。当前欧盟正讨论设立一个专职的欧盟外交部长,但不管欧洲宪法怎样规定欧盟的运作机制,如果要使欧盟的外交政策更有效的话,还是大国能在关键的实质性问题上扮演决定性角色。小国虽然不满,但只要三国措施得当,小国也不会反对。
施罗德表示,这样的三边首脑会议将来可能还在伦敦或巴黎召开,如果这样,三边合作虽然不会像德法合作那样密切,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机制化,姑且称之为“半机制化”吧。
(张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中国网 2004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