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中产阶级的小熊维尼

former-ABC

投机如同火中取粟
注册
2002-01-20
消息
1,753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中产阶级的小熊维尼
作者:谈瀛洲 2004-2-23 9:37:56
出处:博客中国(Blogchina.com) 原始出处: 《万象》

  一

  多年前的一天,碰到一个英国朋友艾兰,他说前些日子感冒发烧,辗转床榻,觉得非常难受;病中拿起他小时候最爱读的《小熊维尼》翻阅一过,忽然内心觉得莫大的快慰。

  小熊维尼的英文名字是Winnie-the-Pooh,维尼译的是Winnie,那么Pooh的意思是什么呢?我问艾兰,他说那在小孩话里是“大便”的意思。他又问我在上海话里小孩管大便叫什么,我发了一个类似“嗯嗯”的声音出来。他学了一遍,然后大笑起来,笑的样子有点像小熊维尼。

  因此,Winnie-the-Pooh的严格译法,在中文或至少在上海话里应是“维尼嗯嗯”。国内有一个译本将其译为维尼•菩,显然是不了解Pooh的深奥意义。

  由此想到了一个我在美国注意到的一个用词上的“阶级”差异:女儿生在美国,在她出生以后的那段日子里我免不了要经常和美国的医生、护士打交道,并且跟她们讨论一下她的排泄状况。我注意到,美国的护士们总是直白地用小孩话将其称为pooh-pooh和pee-pee,而医生则决不肯用这样低级的词,一定要将其称为stool或甚至bowel movement。

  二

  有了女儿以后,因为读了几本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书,在她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我们就买了一些有彩图的书,念给她听;她也似懂非懂,边听边手舞足蹈,咿呀作声;在她两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出去看见一大套的《小熊维尼》画册,十六开的共十八册,就给她买了回来。

  这似乎是她最喜欢的一套小人书;到现在四岁半了,还常常一大叠地抱过来,让我们一本本地念给她听,只到口干舌燥为止。

  后来又给她买过一套《百亩林生活课堂》,也是一套十八册;《小熊维尼画册》两套,每套十二本,获赠小熊维尼及其他百亩林中动物的塑料玩具两套;小熊维尼绒毛玩具一个;多盘以小熊维尼及其朋友为主角的VCD、DVD;《小熊维尼电影画刊》每月一本。

  三

  我是出生在六十年代的。在我童年的时候,当然没有什么小熊维尼;记忆之中我心爱的连环画藏书计有:《鸡毛信》、《沙家浜》、《红灯记》,还有《智取威虎山》、《草原英雄小姐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最后一本据说是一批优秀的画家被集中在五七干校时在百无聊赖中画出来的,所以特别精细,即便在今天来看也是一部连环画中的精品。

  我的连环画“收藏”当然不知到哪里去了,所以当我在卖旧连环画的地摊上看见有这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出售时,就连忙以五元钱的价格(原价)买了一本,拿回家给我的女儿去看。家长希望自己童年的美好记忆在自己孩子身上重复的心,是多么痴迷啊。

  在几个远房叔叔处看到的一直垂涎而没有能够得到的连环画(因为当时的市场上根本没有出售,而几个叔叔当然也不愿割爱相让),则有《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记忆中,也不过是残缺不全的几本,纸张已经发黄,但画得非常精细,估计是一九四九年以前的版本。

  所以,当我在书店里看见重印的全套《水浒传》连环画,马上也给女儿买了一套。家长想让孩子得到他自己小时候想望而未能得到的东西的心,也是很痴迷的。

  四

  我的一个学生去美国做交换学生,回来时说刚到美国时还是感觉到很大的文化差异。她举的一个例子说她参加了学校的一个帮助新生适应的项目,当时有几个美国学生组织他们分组活动,而分组的方法就是按照他们喜欢的不同迪斯尼卡通人物,而她对这几个卡通人物一无所知!

  她在举这个例子的时候,意在说明自己对美国文化的缺乏了解;可是现在想来,这个故事多好地说明了美国人对文化差异的缺乏敏感!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既然他们在看迪斯尼,那么世界上的其他人一定也在看迪斯尼。

  当然,等到我女儿这一辈的孩子长大,就不会有这样的文化差异问题了:现在的中国小孩,都在看迪斯尼的卡通,而且在时间上也是同步的。

  这种同步性实在是惊人的。今年六月我刚给女儿买了一张盗版的《英雄小猪猡》(Piglet’s Big Movie)DVD,然后七月就去英国牛津开会,那里的电影院,正好在放映这部电影!

  全球化正在使这个世界在文化上变得更为同一:越来越多的中国小孩,和美国小孩、英国小孩在看同样的迪斯尼动画片,欣赏同样的故事。

  五

  在牛津开会的时候,在布莱克威尔(Blackwell)书店里找到了一本A. A. 米尔恩(A. A. Milne)的《小熊维尼》原著,还配有它在一九二六年出版时由欧尼斯特•H. 谢泼德(Ernest H. Shepard)所作的插图,在一九七○年的时候又加了彩色。谢泼德所创造的小熊维尼及其他百亩林中的动物形象,在当时便极受人们的欢迎。

  我买这本书,原本是想等女儿长大一些再给她看的,可是当然,回家后没几天就给她发现了。在翻看了书里的全部插图以后她对我说,“这个小熊维尼不像嘛!”是的,谢泼德的小熊维尼有一个尖出的长嘴,更像熊;除了在冬天,也很少穿他那件红色汗衫,更不用提其他花样繁多的衣、帽、围巾了。

  兔子瑞比也不像,我女儿说,像个真的兔子;他也没有像在迪斯尼的版本里面那样,经营一个大菜园。

  要谈《小熊维尼》,首先要区分一下“原版”的《小熊维尼》,和迪斯尼制作的动画片和连环画里的小熊维尼。前者包括前述的米尔恩在一九二六年出版的《小熊维尼》,还有他在一九二八年出版的续集《小熊维尼角落的房子》(The House at Pooh Corner)。

  “原版”的《小熊维尼》只有十个故事;加上续集里的十个,也只有二十个故事。而迪斯尼添油加醋编出来的故事,则不计其数,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原版”的《小熊维尼》说教气息没有那么浓,比如原来的小猪,就是一只胆小而自私的小猪,不像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只胆小而又那么善良友爱的小猪。谢泼德原画中的小熊维尼和其他百亩林中动物的形象也别有一番稚拙的味道,也没有现在那么浓厚的中产气息。由此看来,《小熊维尼》的故事内容经过了大规模的再创造。便是小熊维尼的形象,也跟最早的插图中的不一样了。

  在迪斯尼一九六六年出的第一部小熊维尼动画片《小熊维尼与蜂蜜树》里面,小熊维尼及百亩林中的其他动物的形象便发生了变化,当时还受到许多谢泼德插图的爱好者的批评。但是,随着迪斯尼产品影响的不断扩大,现在已不是迪斯尼的小熊维尼不像谢泼德的,而是谢泼德的小熊维尼不像迪斯尼的了。

  六

  艺术家的产品如果碰巧变得非常值钱,其受益者也很少是艺术家本人。最突出的例子当然是梵•高的油画,《小熊维尼》也不例外。

  一九二九年,米尔恩把《小熊维尼》所有派生产品的权利卖给了一个名叫斯蒂芬•施莱辛格(Stephen Slesinger)的美国人。后者在一九五三年去世,遗产由其妻谢利•施莱辛格(Shirley Slesinger)继承。谢利在一九六一年与迪斯尼签约,允许其制作小熊维尼的动画片、连环画和其他商品。

  于是,迪斯尼制作的小熊维尼系列产品滚滚而来:除了那一集一集的以小熊维尼为主角的动画片外,看看市场上那无穷无尽的小熊维尼故事书,小熊维尼儿童练习册,小熊维尼玩具,小熊维尼电脑学习及游戏软件,带有小熊维尼形象的儿童服装,等等等等。在一九九六年,迪斯尼即承认,小熊维尼现在是它最赚钱的卡通形象――比米老鼠还要赚钱。它一年为迪斯尼带来的收入,就达十亿美元!

  由此而来的迪斯尼的大笔版税,也就进了谢利的腰包,米尔恩(死于一九五六年)及其后代分文未得。一九九一年,谢利还对迪斯尼提起诉讼,称其多方面违反合同,而且隐瞒了数千万美元的收入。到了二○○一年,迪斯尼与米尔恩的孙女克莱尔(Claire Milne)一起,试图利用美国《版权法》在一九九八年所作的修改,把《小熊维尼》的派生产品的版权从谢利手中夺过来。但是,今年五月,美国洛杉矶的一个联邦法庭的法官判决克莱尔不能获得这一版权。现在,谢利的律师们要求迪斯尼支付七亿美元的赔偿。

  七

  迪斯尼的小熊维尼是一只相当“中产阶级”的小熊。他有着独立的树屋,相当于英、美中产阶级的城郊住宅;百亩林中的其他动物也有,除了驴子咿哟的比较简陋以外。

  他还相当讲究生活的品味与舒适,有柔软合适的床,花卉图案的漂亮窗帘,适合不同季节的衣服(冬季他总是围一条厚厚的羊毛围巾,还有御寒的帽子),睡觉穿睡衣、戴睡帽,还有源源不断的蜂蜜供应来满足他那永无餍足的胃口。

  他还有非常中产阶级的娱乐,如野餐、远足、生日聚会等等。

  在迪斯尼的《小熊维尼》当中,除了驴子咿哟住得比较简陋以外,看不到贫穷与冻饿的身影。这也是生活在单一阶层的中产阶级居住区的人们的世界观。

  中产阶级一定要有一个显示其人道和慈善的对象,不然就显示不出他们的“善良”,不然也就看不出他们的优越。如果没有他们的怜悯对象,那就不好玩了;他们的施舍物(其实是废弃物),如小熊维尼的空蜂蜜罐和小猪皮杰的破气球,也就没有去处了。而驴子咿哟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对象。当然,他们的施舍对象生活状况也不能太糟糕,引起他们的痛苦;或需依赖他们生活,给他们添太多的麻烦。驴子咿哟在这些方面真是十分理想。

  迪斯尼的《小熊维尼》其实含有非常鲜明的道德说教,比如努力工作,诚实坦白,朋友之间的相互分享、相互帮助,等等。有意思的是,维尼不爱念书――学习让他感到困倦,而其实盎格鲁•撒克逊的中产阶级也是如此。

  作为儿童读物,《小熊维尼》十分安全:它的世界十分“干净”,没有邪恶、血腥、暴力,只有无忧无虑的游戏、快乐、欢笑,与人为善的团结、互助、友爱。以这样的世界观与道德标准来教育孩子,即使有问题,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八

  至于传统的经典童话,就不同了。就拿《安徒生童话》来说吧,里面其实有许多的邪恶、恐怖、暴力、血腥,从现在的角度看,似乎是“儿童不宜”的。

  曾给女儿也买过一套两本的《安徒生童话》画册,里面有一个名叫《玫瑰花精》的故事:有一位恶兄长不喜欢妹妹的男友,就藏身在树林里用刀刺死了他;这事被玫瑰花精看到了,他就飞到妹妹的耳边告诉了她。可怜的姑娘赶往林中,找到了爱人的尸体。悲痛之余,她割下了情人的头,还在林中折了一根素馨花的枝条,一起带回家中。她找了一个大花盆,把头颅放在里面盖上泥,然后种上素馨花。她每日瞧着这盆素馨花流泪不止,最后那盆花日渐茂盛起来,姑娘却憔悴而死。在她死后,全无心肝的兄长又把这盆花儿搬到自己的房内独自欣赏。夜晚,玫瑰花精带领一群蜜蜂,趁他在睡梦中螫死了他,替姑娘和她的情人报了仇。

  在翻到这个故事时我试图跳过去,不给只有一岁多话还说不太清楚的女儿讲这个故事;没想到她对这个故事特别感兴趣,坚持要我们讲,还要反复地讲,结果学会了一句对她来说特别长又特别拗口的句子:“坏蛋哥哥把他妹妹的男朋友杀死了”,出去玩的时候也对外面碰到的人说这句话,把人家弄得莫名其妙。

  这一时期的她还常常缠着我们,要我们照这本画册上的样子,画一只手握着一把鲜血淋漓的尖刀。

  还有《卖火柴的小女孩》,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故事!一个贫苦的小女孩,在除夕夜因为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怕回去挨父亲的打,竟然在风雪中冻饿而死!

  这样的事在现实社会中当然时有发生,可是应当让孩子知道这些吗?他们多大才该知道这些呢?

  要说小熊维尼的世界和安徒生的世界哪一个更接近现实呢?那自然是安徒生的世界了。但是,是保护孩子们,不让他们过早地被这个世界里的丑恶现实伤害;还是让他们尽早地习惯这个世界里的艰难困苦,越早越好,让他们对真实的人生作好准备,不至于抱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呢?这真是每一个家长都要面临的痛苦抉择。
 
假如我们能够回到当年,是早点了解社会残酷的一面好呢?还是温情的一面好?
 
最初由 former-ABC 发布
假如我们能够回到当年,是早点了解社会残酷的一面好呢?还是温情的一面好?


我回选择早一点了解社会
 
Problem is: you can't go back in time and even if you can, you probably would have made the same choice you did in the first place.

"We can never see past a choice we don’t understand." Therefore, "You didn’t come here to make the choice. You’ve already made it. You’re here to try to understand why you made it." -- The Matrix Reloaded
 
最初由 former-ABC 发布
中产阶级的小熊维尼
作者:谈瀛洲 2004-2-23 9:37:56
出处:博客中国(Blogchina.com) 原始出处: 《万象》

  

  中产阶级一定要有一个显示其人道和慈善的对象,不然就显示不出他们的“善良”,不然也就看不出他们的优越。如果没有他们的怜悯对象,那就不好玩了;他们的施舍物(其实是废弃物),如小熊维尼的空蜂蜜罐和小猪皮杰的破气球,也就没有去处了。而驴子咿哟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对象。当然,他们的施舍对象生活状况也不能太糟糕,引起他们的痛苦;或需依赖他们生活,给他们添太多的麻烦。驴子咿哟在这些方面真是十分理想。

  迪斯尼的《小熊维尼》其实含有非常鲜明的道德说教,比如努力工作,诚实坦白,朋友之间的相互分享、相互帮助,等等。有意思的是,维尼不爱念书――学习让他感到困倦,而其实盎格鲁•撒克逊的中产阶级也是如此。

 



讨厌拿这样的眼光去看别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