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在加拿大干什么?

Re: Re: Re: Re: Re: 我们究竟在加拿大干什么?

最初由 jagar 发布


同意,四,五年前国内的收入就已经是8千月薪了,这么多年并没有什么大的长进,来加拿大的移民刚来时大都不怎么样,如果在这坚持个两三年,也多办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

别忘了楼主是入门级的,4、5年前挣8千的,现在挣多少大家可以发挥一下想象力。坚持2、3年?再坚持20、30年,多半也还是“不错”。
 
刚毕业给这个钱也正常啊!这里不也是同样道理吗?但是如果在一个好单位干上10年以上,我想那个时候就不仅仅是工资啦!
 
Re: Re: Re: Re: Re: 我们究竟在加拿大干什么?

最初由 观雨 发布
Re: Re: Re: Re: 我们究竟在加拿大干什么?

quote:
--------------------------------------------------------------------------------
最初由 闲得慌 发布


这个算法有意思, 楼主现在一年10RMB,10年后一年100万。那么是不是说十年后他的生活水平就是现在的十倍? 我很怀疑。

再说了, 如果楼主10年后一年100万, 那么CAD兑RMB不会仍然是5.5吧?
就算还是5.5, 那我不换,行吗?

还有,中国有超过十亿的穷人, 那是一座活火山。靠户籍等罪恶制度对农民同胞强取豪夺,这种建立在同胞痛苦上的幸福生活不会长久。
----------------------------------------------------------------------



说钱就是说钱,生活水平10倍不知从何说起?

加刀现在应该63吧,55是什么时候的黄历?钱就是钱,和你换不换没关系。

火山和户籍制度又是哪儿跟哪儿呢?楼主好像对此即不关心也没义务吧,就像你一样。

从楼主上面说他“对中国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我申请移民的主要原因”看出, 我和他都关心“火山”问题。

如果你看不出这些关系, 那就是一个智商的问题。 咱们没有必要再讨论了。
 
每个人的境况不同,留去之争也没有统一答案。如果是块金子,到哪儿都亮
 
钱多到一定程度可能也无所谓, 一年挣一千万也不一定比一百万更满足, 比你富的总多的是, 但比你穷的更要多几十倍, 那时候就要考虑"不确定性"了.
 
说到钱,1CAD是5~6元。所以CAD$60K相当于30到40万人民币,10万人民币相当于1。5 到2万加员。当然,加拿大收入税高一些。个人感觉,长期(5年或多几年)看,在中国(最发达地区)好的工作,如果干的好,应该在30万到50万之间,100万以上很难。在渥太华,100K应该不很难。如果要上一个台阶,回国就要自己做了。这里自己做机会不大,公式的OPTION可能更实际些。

主要想说哪都有机会,看每个人的在哪。
 
为了逃避 逃避我们的祖国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 Re: Re: Re: Re: Re: 我们究竟在加拿大干什么?

最初由 闲得慌 发布


从楼主上面说他“对中国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我申请移民的主要原因”看出, 我和他都关心“火山”问题。

如果你看不出这些关系, 那就是一个智商的问题。 咱们没有必要再讨论了。

我看楼主考虑得很好,也不用你来支招儿了。
另外,楼主的幸福生活为什么是建立在对农民的豪夺上呢?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再另外,为什么网上的讨论总和人身有关呢?田季赛马也是用己之长胜人之短,哪有反过来的道理呢?
 
这个俺有发言权,4年前挣7-8千的,现在挣大约1。2-1。5万,但也基本到了头,靠技术在中国大约就是这么多了,再往上得靠别的本事了。机会也少多了。
饼就那么大,如果中国ENGINEER工资过去十年翻了二十倍,今后十年能翻一倍就不错了。我90年硕士毕业(那时的硕士比现在的博士还少)做PROGRAMMER,月入100元,去SUN不到500元。
UT STARCOM出的价我估计是真的,不过业内人都知道那价格和前几年
的北电和CISCO为抢一个人出到300K一样,不过是泡泡而已,不可能长久的。
 
最初由 abc123 发布
说到钱,1CAD是5~6元。所以CAD$60K相当于30到40万人民币,10万人民币相当于1。5 到2万加员。当然,加拿大收入税高一些。个人感觉,长期(5年或多几年)看,在中国(最发达地区)好的工作,如果干的好,应该在30万到50万之间,100万以上很难。在渥太华,100K应该不很难。如果要上一个台阶,回国就要自己做了。这里自己做机会不大,公式的OPTION可能更实际些。

主要想说哪都有机会,看每个人的在哪。

风物长宜放眼量。
 
最初由 seniorguy 发布
这个俺有发言权,4年前挣7-8千的,现在挣大约1。2-1。5万,但也基本到了头,靠技术在中国大约就是这么多了,再往上得靠别的本事了。机会也少多了。
饼就那么大,如果中国ENGINEER工资过去十年翻了二十倍,今后十年能翻一倍就不错了。我90年硕士毕业(那时的硕士比现在的博士还少)做PROGRAMMER,月入100元,去SUN不到500元。
UT STARCOM出的价我估计是真的,不过业内人都知道那价格和前几年
的北电和CISCO为抢一个人出到300K一样,不过是泡泡而已,不可能长久的。

唉,不知道你现在在国内吗?
中国其实是个经济怪物,还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他吧。
不知道90年的时候,你对自己未来10年的收入预期是不是也是翻一翻?那时候你想到过泡泡吗?
 
Re: Re: Re: Re: Re: Re: 我们究竟在加拿大干什么?

最初由 观雨 发布


别忘了楼主是入门级的,4、5年前挣8千的,现在挣多少大家可以发挥一下想象力。坚持2、3年?再坚持20、30年,多半也还是“不错”。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再有那样的增长率,看看日本就知道了,4、5年前挣8千如果现在年纪大了还得为工作发愁,国内IT这几年倒闭的公司也很多,许多人工资不增反减,尤其是几年前年薪几十万的人.当然,国内自己创业的机会比加拿大好,本事大的人还是应该在国内发展,总是怨天尤人地埋怨这不好那不好的,在国内拿到一万几千一个月也就到顶了.
 
转一篇有趣的文章吧。我只是想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所不知道的和不能预料的却又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太多了

转贴:
法国《世界报》:潘石屹的长征

“--这位房地产开发商成了中国波波族的宠儿,他们愿意为他付出2000美元1平米的代价。”

  这里一进来就打动你的是空间,在高高的天花板、水泥地面和玻璃窗洞之间的阔大空间,当然还有家具,少量而很有品味的家具,有着非常流行的曲线。
  
  “简约主义”――这是让潘石屹迷恋的一个词,他将它变成了口号,甚至他自己的身上都带着这一印记。他身材不高,脸上有种无辜的表情,香港产的黑色方框眼镜背后是略带惊异的眼神。

  然而,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简约主义呢!那是和带着空中回廊的SOHO现代城的庞大规模结合在一起的简约主义,那些回廊如同波浪一样漂浮在北京东区街道的上空;而同样规模庞大的建外SOHO成了波波士的聚集地,一座座玻璃塔楼背靠着北京的“曼哈顿”,正从古老中国的砖石瓦砾中脱颖而出。

  潘石屹不仅仅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他还扮演着新时代预言家的角色。他谈论着形式、观念、态度、风格,当然还有艺术,在他的大空间中无所不在的现代艺术。那天,潘石屹是在他的SOHO现代城中接受采访的――“现代城”已经成为一个可供人工作、居住、就餐和玩乐的城中之城,中国首都的新雅皮士们在那里如鱼得水。潘石屹的办公室显示出一种有序的混乱,随意放置在地板上的书,还有那些斜靠在墙边的巴黎圣母院或者普罗旺斯农舍的招贴画,似乎正等待着被挂上墙壁。

  潘石屹有着良好的品味,他更喜欢去托斯卡纳而不是拉斯维加斯度假,他似乎有意谨慎地与那些房地产开发商们――他那个行业中人数激增的新财富人群保持一定的距离。当潘石屹说起那些开发商时,好像他自己是其中的外星人。

  潘石屹的与众不同在于他不是用混凝土盖房子,他出售的是想像力,他针对的是那些喜欢充满纯木、钢筋和阳光的后现代住宅的客户。为了长城脚下乡间别墅群的设计,他请来了日本、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的设计师们。更有意思的是,他将这些百万富翁们的乡间避风港命名为“公社”。

  每平米2000美元的价格表明潘石屹的兴盛是建立在“幸福的少数人”的社会幻像上的。他说:“我针对的是上流阶层,这是我的附加值。”这些“幸福的少数人”是一群特殊的人,他们觉得自己有品味,他们喜欢简洁的Loft胜过俗气的别墅。建外SOHO的开幕式上没有衣冠楚楚的新贵们,在入口处有人分发着红色假发,SOHO的北京信徒们在化了妆的小丑之间来来往往地闲逛着。

  潘石屹崛起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也许会把潘石屹当作显贵的后代,靠某种庇护通向了长安街的黄金土地。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潘石屹其实出身于贫苦家庭,父母在文革期间被下放到农村, “我们一年之中只有7个月有粮食吃,”潘石屹回忆说,“其他时候只有忍饥挨饿。”

  他的母亲因病瘫痪了,为了节省粮食两个姐姐被送给了当地农民家。在学校里年幼的潘石屹受到同学的排斥,“我因为出身问题而被歧视。”

  如今讲述这一切时潘石屹的神色平静,他从中吸取的两个教益是:“首先要有钱,其次要爱别人。”道理是简单的,但经历过不幸的潘石屹却对这一信念表现得非常虔诚。2001年,在纽约“9.11”事件的第二天,当一些年轻人在互联网上表达他们的反美情绪时,他却和朋友们一起为那些受害者举行了一个烛光祝祷仪式,他们是惟一如此公开表达自己情感的人。

  但他不是一个斗士。过去在他身上留下了谨慎的烙印,一种无比的谨慎。文革结束后,潘石屹从厄运中解脱出来,他对邓小平和新一代改革领袖充满感谢。

  “我再也不用每次被迫在表格上填上我的家庭出身,仿佛我的身份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感到自由自在的潘石屹进入一家石油学院上学,毕业后进入国家石油部门工作。因为对政府机关低下的工作效率感到失望,他决定创办自己的事业。潘石屹来到深圳特区为一些香港投资商工作,后来又到冒险家的乐土海南岛去碰运气。在那里,他还是过着呆板单调、默默无闻的生活,惟有炙烈的阳光能平息一些痛苦。

  他和其他一些同样无所事事的人一起组成了一个“聊天俱乐部”,通过南怀谨的讲演和佛学有了接触。1992年经济改革的重新兴起最终为他提供了一个“走出来”的机会。作为潜在的海水浴疗养胜地,地产投机开始在海南升温。潘石屹和朋友一起获得了一笔贷款,购入8套别墅然后以高价卖出。“我们做了4笔这样的生意,我们还从来没有挣过这么多钱。”房地产开发商潘石屹就这样诞生了。他的“海南帮”没有就此停步,在90年代中期他们来到北京,预料到地产的热潮并赶在其他人之前迅速占据了最好的位置。

  毫无疑问,潘石屹具有非同一般的持久力和预见性,但是这并非是他成功的惟一原动力。如果没有他的妻子张欣,这位中国新一代波波士的前驱者大概永远不会这么成功。张欣本人的生活经历就是一部非凡的小说――父母是生活在缅甸的共产党员,被驱逐出仰光,在文革中受到迫害。她自己曾经是香港一家纺织厂的女工,拥有剑桥学位,并在华尔街Goldman Sachs任经纪人。

  张欣曾经在纽约格林威治村有过几年的生活经历,她为中国的SOHO贡献了她的审美。常常是她雕琢出一个概念,他来销售它;她喜好前卫,他则将它推入市场,他们的搭配无懈可击。显然,潘石屹难以抵御在新精英主义浪潮中冲浪的诱惑,正是这股浪潮,让那些向往着阳光、纯木空间和简约形式的全球化中国的宠儿们陶醉不已。
 
Re: Re: Re: Re: Re: Re: Re: 我们究竟在加拿大干什么?

最初由 jagar 发布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再有那样的增长率,看看日本就知道了

不错,总量上到一定程度后,增长率就会下来。不过考虑到中国的巨大人口和东西不的不平衡,中国的发展空间还很大。东部沿海地区持续高速发展了二十年,带动了国家高速发展了二十年。接下来中部发展十年,西部发展十年,还有二十年高速发展。前提是社会稳定,政治家有眼光。
 
Re: Re: Re: Re: Re: Re: Re: 我们究竟在加拿大干什么?

最初由 jagar 发布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再有那样的增长率,看看日本就知道了,4、5年前挣8千如果现在年纪大了还得为工作发愁,国内IT这几年倒闭的公司也很多,许多人工资不增反减,尤其是几年前年薪几十万的人.当然,国内自己创业的机会比加拿大好,本事大的人还是应该在国内发展,总是怨天尤人地埋怨这不好那不好的,在国内拿到一万几千一个月也就到顶了.

如果真正看到了日本,你就知道什么叫发达国家了。中国的路还长。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