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凤凰卫视3月9日消息 中国时报今天发表郭崇伦文章指出,牵手护台湾造势活动之后,绿营气势大振,不同民调都显示,扁吕的支持度正在上升,逐步逼近连宋,甚至有超过的情况。对此,美国会怎么看?
从美国的利益考量,若陈水扁再度连任,可预期大陆将有强烈反应。尽管选后扁一定立即信誓旦旦,表示尊重「四不一没有」,或是类似的承诺,但是美国所担心的是,以后这四年要怎么办?
国亲联盟落败,随着政党生态重组,国内将没有足够的反对势力可以阻碍陈水扁往公投制宪之路前进,从三二一开始,美国必须对台湾执政当局的一举一动密切注意,甚至要随时干预,以避免台湾方面言词与动作会引起对岸的误会,这样的细部管控(micro-management)并不是美国政府之所长,至于因应变局,此刻美军备多力分,在阿富汗、伊拉克还没有稳定前,还力有未逮。
美国虽然口口声声尊重台湾民主,但是现实主义仍然主导着美国外交思维,从逻辑上推断,要避免给自己找麻烦,美国政府当局应会期待的状况是:「扁连任失败,连宋当选」。因此当蓝军领先时,华盛顿不需要做什么,但是在绿军可能胜出时,美国究竟会不会选前介入,以扭转这个结果,就成了猜测的焦点。
选前介入,相对要比选后介入,轻松的多,但介入的形式与效果为何,是有讲究的必要。二○○二年十二月韩国总统大选前,美国对候选人卢武铉头痛得要命,他不仅以反美为竞选主轴,汉城美国大使馆更没人与他有管道一对一接触过,美国将介入选举的传言甚嚣尘上,投票前三天发生北韩货船在公海上遭美国截留,北韩与美国之间的紧张情势,一般解读是对美国所属意的大国党李会昌有利,但是最后还是卢当选,汉城与华盛顿的关系后来花了一段时间才修复。
美国如果选前要介入,话说得轻了,被台湾这边作淡化的诠释,但话说得重了,美国在台湾民众心目中的正面形象,有可能被民族主义情绪扭曲成为负面,陈水扁几次在群众场合都提到「不畏强权、要办公投」,布什总统在温家宝面前的谈话,大概是台湾能够接受的最大程度,几周后恼怒的情绪犹在,就一古脑的发泄在讲同样话的法国总统席哈克身上了。
但是美国选前的话,恐怕还是要说的,内容或许就像之前相关官员发言一样:看不出这两题公投的必要性,质疑公投后面主事者的动机,甚至说出美国不会替台独背书等。虽然不能直接提及候选人,但讲话的官员层次会不断升高。
至于远东经济评论在日前访问的匿名美国官员,所提出的「利诱」方法:「大选后,美国会更加强台湾的国防,替台湾争取更多国际社会空间,来满足台湾要求更多的尊重与承认的心理」。美国在考虑要把此当成是陈水扁当选后的因应策略,但能否成功,从北京与部分美国学者来看,这不仅不能诱导扁不去公投制宪,反而会使得他藉此宣称过去做的都是对的。
要成功的唯一可能是,伴随着利诱,有强烈的警告作为附加前提:「有些事情,从新宪法开始,是美国不会容忍的」,但这样的划线不是第一次了,美国如真能坚守这条底线,现在也不至于让问题这么棘手。
美国另一项对策是「促谈」,美方一直认为,北京有责任创造出更有利于对话的气氛,近来,台北方面也企图运用美国这方面的看法,在金融时报的访问中,台北负责官员表示,既然北京并不避讳要求美方在选前介入台湾公投等议题,选后也不应该拒绝美方介入两岸和谈。
无论是利诱,或是促谈,终究属于选后因应策略的成分大,但陈水扁肯不肯照做,是个问题,毕竟他已经有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最新民意支持,连上一任的「四不一没有」的承诺都可能在检讨之列;而另一方面,中共会不会同意照做,也是个问题,北京在选前这口气,勉强咽下去了,选后正待爆发,现在美国又要它接受台湾更大的国际空间与恢复对话,这对地位初定的胡温领导阶层,是很难接受的。
问题于是又回到最初:美国要不要选前介入?美国有无能力在选前介入?或者美国其实已经介入了。
从美国的利益考量,若陈水扁再度连任,可预期大陆将有强烈反应。尽管选后扁一定立即信誓旦旦,表示尊重「四不一没有」,或是类似的承诺,但是美国所担心的是,以后这四年要怎么办?
国亲联盟落败,随着政党生态重组,国内将没有足够的反对势力可以阻碍陈水扁往公投制宪之路前进,从三二一开始,美国必须对台湾执政当局的一举一动密切注意,甚至要随时干预,以避免台湾方面言词与动作会引起对岸的误会,这样的细部管控(micro-management)并不是美国政府之所长,至于因应变局,此刻美军备多力分,在阿富汗、伊拉克还没有稳定前,还力有未逮。
美国虽然口口声声尊重台湾民主,但是现实主义仍然主导着美国外交思维,从逻辑上推断,要避免给自己找麻烦,美国政府当局应会期待的状况是:「扁连任失败,连宋当选」。因此当蓝军领先时,华盛顿不需要做什么,但是在绿军可能胜出时,美国究竟会不会选前介入,以扭转这个结果,就成了猜测的焦点。
选前介入,相对要比选后介入,轻松的多,但介入的形式与效果为何,是有讲究的必要。二○○二年十二月韩国总统大选前,美国对候选人卢武铉头痛得要命,他不仅以反美为竞选主轴,汉城美国大使馆更没人与他有管道一对一接触过,美国将介入选举的传言甚嚣尘上,投票前三天发生北韩货船在公海上遭美国截留,北韩与美国之间的紧张情势,一般解读是对美国所属意的大国党李会昌有利,但是最后还是卢当选,汉城与华盛顿的关系后来花了一段时间才修复。
美国如果选前要介入,话说得轻了,被台湾这边作淡化的诠释,但话说得重了,美国在台湾民众心目中的正面形象,有可能被民族主义情绪扭曲成为负面,陈水扁几次在群众场合都提到「不畏强权、要办公投」,布什总统在温家宝面前的谈话,大概是台湾能够接受的最大程度,几周后恼怒的情绪犹在,就一古脑的发泄在讲同样话的法国总统席哈克身上了。
但是美国选前的话,恐怕还是要说的,内容或许就像之前相关官员发言一样:看不出这两题公投的必要性,质疑公投后面主事者的动机,甚至说出美国不会替台独背书等。虽然不能直接提及候选人,但讲话的官员层次会不断升高。
至于远东经济评论在日前访问的匿名美国官员,所提出的「利诱」方法:「大选后,美国会更加强台湾的国防,替台湾争取更多国际社会空间,来满足台湾要求更多的尊重与承认的心理」。美国在考虑要把此当成是陈水扁当选后的因应策略,但能否成功,从北京与部分美国学者来看,这不仅不能诱导扁不去公投制宪,反而会使得他藉此宣称过去做的都是对的。
要成功的唯一可能是,伴随着利诱,有强烈的警告作为附加前提:「有些事情,从新宪法开始,是美国不会容忍的」,但这样的划线不是第一次了,美国如真能坚守这条底线,现在也不至于让问题这么棘手。
美国另一项对策是「促谈」,美方一直认为,北京有责任创造出更有利于对话的气氛,近来,台北方面也企图运用美国这方面的看法,在金融时报的访问中,台北负责官员表示,既然北京并不避讳要求美方在选前介入台湾公投等议题,选后也不应该拒绝美方介入两岸和谈。
无论是利诱,或是促谈,终究属于选后因应策略的成分大,但陈水扁肯不肯照做,是个问题,毕竟他已经有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最新民意支持,连上一任的「四不一没有」的承诺都可能在检讨之列;而另一方面,中共会不会同意照做,也是个问题,北京在选前这口气,勉强咽下去了,选后正待爆发,现在美国又要它接受台湾更大的国际空间与恢复对话,这对地位初定的胡温领导阶层,是很难接受的。
问题于是又回到最初:美国要不要选前介入?美国有无能力在选前介入?或者美国其实已经介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