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对台工作的转折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文/王新中(台北/中国国情观察者)


本届台湾“总统”选举的竞选活动已近尾声,不论结果如何,根据迄今为止的选情已可论断,过去十多年中共对台工作的失误告一段落,接在失误之后的是重大转折:中国在台海问题上开始有解题选择权。


一般谈北京对台工作失误,常见“民心牌”想当然耳。比如上次大选,不少人说当时中国总理朱槠基的发言得罪民心,冲击选情。但是,那次的选举结果与他发言前几个月,即在“兴票案”渲染熟透时所做的预测几近吻合。说朱槠基的发言冲击选情,是不合实据的,是对所谓的“民心牌”想当然耳。本文说的“失误”,主要指实况对比。对比什么呢?



从失误中汲取教训

这次不论蓝赢或绿赢,选举市场性格一如以往。如果把各项诉求,如经济、福利、治安、教育一项一项列出,其中最容易凸显和吸票(固票)最速效的那一项,就是台湾独立诉求。选举是选人,单凭一项,未必胜选,但以议题为单位,这一项笃定为第一名。


不过,台湾独立虽为单项票房冠军,但其他议题加起来,票房必显著超过它。也就是说,一大部分台湾民众不热中台独。但是,这么一大股力量,在两岸关系舞台上有何具体表现呢?即使不能说完全没有,也完全没法和前一股力量相比。


中共对台工作失误的意义,牵连广而杂,其中最现实一点莫过于:接在失误之后的是转折还是碰壁?


这个问号的答案繁中带简,基本上很繁,也可有效简化。因为国家、社会、政党一如个人,做什么都靠三样东西:认知、环境、资源。资源在此可略而不谈,只须注意认知和环境,也就是看以下两项。


首先,台湾时局是在北京估计之内还是在北京估计之外。北京怎么估计,只有它自己清楚,但估计的结果,旁人可从公开现象推敲。四年来,陈水扁、吕秀莲独派阵营言语鲜明、行动勤敏,台独动作进展积极。相对的,北京除偶有高音,态度近于例行性,对台独进展似乎漠然。但去年秋天起,又变得截然不同,好像牛车变汽车,几个月来明显可见,处理能力迥异于90年代。凭此可推断,台湾时局在其估计之内。


其次,看涉台外交。关于台海局势发展,要看美国等主要国家的态度比较接近北京,还是比较接近台北。由于各国态度都公开可见,所以答案很清楚。迄今为止,各国和北京不仅变得较近,具体交集较多,和台北变得较远,具体交集较少,而且对向来受到称赞的台湾民主,也开始出现“语轻心长”的忠告。


把北京对台失误和以上两点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到:一、北京明白,失误的结果一时改不了,所以不做无谓的争取或争执;二、尽量以常态面对台湾时局,尽量不让对台失误的结果影响自身正常发展;三、若事态到了它预估的临界区,即开始积极反应;四、增加和各国的建设性共识,防止失误结果扩散,也使失误性质单纯化。



重新获得主动权



由于涉及里里外外的不可控和不可测因素,如果把以上四点比作船,那可谓造船麻烦大,行船风险大。结果北京造成了船,也开始了航行,这就表示,接在对台工作失误之后的将是转折,而且是有根本意义的转折。


简要地说,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在台海问题上一直陷入和战两难的被动地位。90年代之后,这种被动更为明显。但上述四点侧证了,过去四年间,北京已超越和战两难的被动,基本跨进和战两可的主动。用战争或者用和平解决台海问题的能力,虽然都未到成熟水平,但显然都已有了以往所没有的可行性。也就是说,中国在台海问题上开始有了解题的选择权。至于怎么选,主要看价值观。


初具选择权的大陆,目前仍选和解。去冬以来,北京当局数次发出浓度高于以往的感情诉求。众所周知,这些诉求对眼前的台湾局势起不了新作用,但为何还发出呢?因为,对内诉求也极为重要。如今两岸这辈人在分隔中成长,人生路上虽有情缘,但却很少。作为和解根基的感情价值,客观上需要诉求,对台湾如此,对大陆也如此。


以上说了半天失误和转折,与日常现实究竟何干?这得稍稍提及以往失误的主要原因。其一,北京早期对台思路惯性限制较多;其二、对90年代台湾演变趋势估计不准确。随着环境的复杂化与诡谲化,这两点注定了认知的杂乱和应对的晃荡。


另外,有一种见解认为,大陆不民主,所以两岸好不了。关于这一点,客观而论,十多年来大陆社会自在性持续升高,台湾人在大陆不适应性持续降低,北京对台失误和大陆民主问题有关,但关连性明显不及前述两点。


总括而言,随着北京由失误而转折,今后的现实将让人认知到,和以往相比,北京对台宏观状态变成了这样:立场坚实,态度开放,举措弹性,处置果决。如果这样的描述让人觉得是一种称赞,那就不能不做必要的提醒:这种状态并非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反应。主观与客观的差异,正是从失误中发生转折的核心。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