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陈志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CFA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CFA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8-06
消息
289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陈志不愧是一位伟大的吉他教育家,培养了很多高水平的"运动员".有趣的是他的有名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女生.她们的技巧都几乎是无可挑剔,但在演奏气势上以及个性上却好象是欠缺点什么.听听罗酶罗家族,叶配斯,威联斯,以及山下和仁,福田进一等的演奏,风格色彩及演奏曲目变化都是很明显.但陈志的学生几乎都是中规中矩,连演奏的曲目也都大同小异,难免给人一种made in China的感觉.希望中央音乐学院不会成为"古典吉他演奏家"的加工厂,能培养出更多有特点的演奏家.吉他大师威廉斯说的好,吉他比赛不是目的,并不是说得了第一名就是弹得最好的,每个参赛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应该得到奖励,这才是公平的,也是音乐的真正意义所在.
 
[推荐]陈志教授谈古典吉他教学!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52 次) 时间:2003/10/31 00:50am 来源:voodoo9sky


我的教学感受和心得
作者:陈志

多少次我都准备将这些年来我在吉他教学方面的得与失做一简要的总结,每一次却
都又搁下了,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自己对古典吉他各方面的认识一直不断在调整、在
深入,我的教学侧重点、教学内容和方法时时在改动,或者说是在不停地追求更有成效
的方法。因此我总想在上述几个方面相对确定之后再动笔似乎对读者更负责一些。目前
我觉得对自己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已有异一定的信心(我的优秀学生们也纷纷得到国际上
的认可),应该可以和大家简略地谈一谈。这些观点和我过去的不尽相同,实际上这是
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下面我分几个问题来讲。

一、 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改进自己的教学以适应当前的世界水平

教和学是互相依存的两个部分,通常一提到 "教学"两个字就令人想到是老师教学生
"做什么"和"怎么做",在大部分情况下教师是主动指导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这里常
常忽略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作为"教"者必须首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之后,才
能真正指导"学"者去"做什么"和"怎么做"。我于1958年在清华大学音乐室开始教授吉他

40年来最大的感受是作为教师如果不能象小学生那样如饥似渴地接受新事物,补充新知
识的话,很快就会被历史淘汰。40年前教吉他只有日本版的卡尔卡西和曼诺罗夫、小仓
俊、古贺政男等有限的几种教本,之后逐渐接触到卡鲁里、朱利亚尼、索尔、泰雷加、
维拉・罗勃斯等人的作品,直到侨务政策落实之后,我得以走出国门才了解到还有巴里
奥斯、利奥・布劳威尔、斯蒂芬・道格森、加尔西亚・阿布里尔等等出色的多得不可胜
数的近、现代教材。近几年来我国学习古典吉他的条件比起40年前有天壤之别,除了教
材、曲谱和文字资料之外,录音带、录象带、CD、LD等音像资料如果想想办法都可以得
到。可惜的是我们绝大多数作为先行者的吉他教师们如今仍然对古典吉他缺乏基本的和
足够的认识,手头的教材还只有卡尔卡西、阿部保夫、沟渊浩五郎或者自己七拼八凑的
教本;方法则仍是台湾版吉他教程上说的:平行弹法、钩弦弹法;曲目来来去去不是
《魔笛》、《回忆》、《大序曲》、《大教堂》、《大霍塔》等几首名曲,就是纯粹琵
琶味道的《彝族舞曲》。要是一个教师多年来这么原地踏步,一味背着"名家"、老前辈"
的包袱,不放下架子虚心学习以求提高的话,早晚只能退出历史舞台。

二、 我对古典吉他右手拨弦方法和音色认识上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教学初期。拨弦以右手第二关节来发力(实际上是钩
弦动作)。由于当时自己右手没留指甲,是用指尖的指肉来拨弦,所以音色还算厚实,
思想上也认为能发出结实的"肉"声为好。

第二阶段:70年代中至70年代末--"十年动乱"后,恢复教学。开始知道拨弦有阿波阳多
(Apoyando)靠弦和阿鲁爱勒(Al air)钩弦两种方法,但发力仍以右手第二关节为主

也了解到有以索尔为代表的指头派和以阿瓜多为代表的指甲派。那时认为这两派的音色
各有所长,指头派音色厚实,接近肉声,触弦杂音较少;指甲派音色明亮,清晰度好,
但触弦杂音较大。当时我学生中的佼佼者是电影乐团的王星亮,她本人是一个优秀的柳
琴演奏者,所以她留指甲弹吉他也和她弹柳琴那样轻脆俏丽(现在回想起来,她的音色
有些偏像柳琴了)。王星亮是我第一代专业学生中的代表人物,曾和煤矿艺术团在中央
电视台专题节目中演出过《阿兰胡埃斯吉他协奏曲》,在那个年代已是很不简单了。

第三阶段: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移居国外,又回国开办诚志古典吉他学校。在国外
接触了专业吉他演奏者和教师,逐渐了解到靠弦奏法是以第三关节发力;右手指甲的形
状和长短、右手掌的位置、手指触弦角度和发力的方向等等都会影响到音色的不同。那
个时期我的第二、三、四代中的典型是吴焱、张路春、方仁俊,他们演奏的音色完全不
同,但都已注意音色的圆润和变化。

第四阶段: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随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国际交往活动增多,我也频
频地调整教学,例如:由卡尔卡西到塞戈维亚都是强调i、m、a三指与琴弦必须保持垂直
角度,而我发现i、m、a与琴弦保持45度到60度左右的角度更方便左侧指甲拨弦。又如:
阿鲁爱勒(Al air)弹法翻译成钩弦是极大的错误,汉语中钩的动作是由第二关节用力
来完成的,我认为阿鲁爱勒(Al air)应译为不靠弦奏法,而阿波阳多(靠弦)奏法和
阿鲁爱勒(不靠弦)奏法都是由第三关节发力来完成动作的,音色也应当尽量接近(需
要时也可以使它们的音色有区别)。杨雪霏是这一代学生当中的代表,由于她是一个从
10岁开始跟我学吉他的孩子,有很大的可塑性,接受新的方法毫不费力。

第五阶段:90年代初至1996年。体现我教学效果最明显的是我的第六代学生王雅梦。由
于她也是从10岁开始跟我学琴,而且有相当一段时间住在我家,所以我有条件在她身上
充分试验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事实证明是颇有成效的。除了在短时间内纠正了她过去弹
琴的各种习惯性错误,高质量飞速地进步之外,在她身上还验证了我的许多新的观念,
如:不靠弦弹法完全可以做到与靠弦弹法相同的音色;由于不靠弦动作幅度小,速度很
轻松就可以提高,而且音色圆润亮丽,颗粒性强,远达性好,特别是她轮指的音色给人
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六阶段:现在。过去我要求学生用半年以上的时间学习靠弦,然后再逐渐学习不靠弦
,而现在凡是用功也用心的学生往往只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由靠弦到不靠弦的过渡。

三、 影响音色的四个要素

1、 拨弦的方法和指甲的形状。
2、 所用吉他的档次和品牌。
3、 使用琴弦的特性和新旧程度。
4、 脑海中储存音色品种的多寡。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