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华出事了。
事情是这样的,今年十月陈新华力挫群雄拿到了A大生物系副教授的位子。来加拿大已经整整十五年了,他第一次有了安定的感觉。恰好圣诞节有一个星期的假期,一家人带着前所未有的好心情开车去纽约看望陈新华在北大时的同窗好友。他们取道八十号公路,从A城出发开出去没多久就进入纽约州境内。这时下起了暴风雪,风裹着鹅毛样的雪片呼啸着砸在车的挡风玻璃上,似乎要把他们掀翻。前方的路模糊不清,地上的积雪越来越厚,一步三滑,他们小心翼翼地往前挪。原定下午五点到达,结果天已经黑了,他们还在路上折腾。黑暗中,山路尤其难走,一个弯没拐好,陈新华的车撞到了路边的钢栏上……
得知这一噩耗,我扼腕痛惜之余禁不住叹天不公,为什么是陈新华,为什么是现在,就在他即将苦尽甘来的时候。在我认识的人当中,陈新华大概是最勤奋的一个。做起实验来能几顿不吃饭。写起文章来能几天不睡觉,做硕士论文的时候他曾累得胃出血。只是上帝对他似乎特别吝啬,用陈新华的话说,每次他去敲门,幸运女神都在睡觉。比如硕士毕业后别人都轻轻松松地联系到地方读博士,只有他四处碰壁。倒不是他成绩不好,或背景不硬,他是北大毕业的,即使在北美,这也是一块很硬的招牌。关键是他导师选题太冷,搞什么杂草生态。读硕士整整两年,陈新华既没有接触到什么新的生物技术,也没有学会用什么先进的生物仪器。他所做的就是把别人几十年前收集的数据拿来分析一下,作一些模棱两可的结论,最多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到后来看着那些陈旧发霉的数据,陈新华感觉自己正在变成一个迂腐乏味的老古董,悔不该当初为了出国饥不择食。按说别人不收,自己的老板总该要吧,可恨的是这个误人子弟的老板一看搞杂草生态找钱太难,正琢磨着转研究方向,对陈新华也是躲闪不及。
几经周折陈新华投师罗伯特名下。罗伯特是生物系名声最臭的一名教授,外号萝卜头。此公系印度人氏,为人刁钻狠毒,对学生极其苛刻。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三个研究生受不了他的虐待另谋出路了。做他的弟子,陈新华可谓刚出狼窝又入了虎口。但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能委屈求全。陈新华并不是一定要圆这个博士梦,而是当时加拿大政府不允许留学生申请独立移民,毕业后如果半年之内没找到对口工作就有被遣送回国的危险,读博是延长在加逗留时间的唯一办法。这直接导致了后来加拿大职业市场上博士过剩的现象。
在世事动荡,机遇叠出的中国,有这么一批弄潮儿。他们自视天之骄子,敢于冒险,勇于挑战,不甘寂寞,像赶海潮的渔民总是走在时代大潮的前面。陈新华就是这么一位弄潮儿。他下过农村,进过工厂,当过兵,高考制度恢复后他又考上了大学,还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北大。工农兵学商,五行里他干过四行,剩下的这一行也只是跟他擦肩而过,当年如果不出国,他难保不下海游一圈。出国热初露倪端,陈新华就一步跨过太平洋来到加拿大。没想到风水也从此转了一百八十度,似乎他的好运对加拿大的水土不服。
先是转博不顺。然而这还只是他苦难的开始。罗卜头只给他一个月的时间阅读文献,拿出实验方案。这对陈新华绝非易事。他前两年一直沉浸在杂草生态里,对生物学界的新发展知道得非常有限。好在罗卜头搞的是分子生物学,这在现今是十分热门的课题,学成后找工作不会太难,吃点苦也认了。于是这一个月,陈新华拿出当年参加高考的劲头一头埋进了书堆里。饿了泡碗方便面充饥,困了和衣躺下休息会儿。在限期的最后一天交出了洋洋数十页的研究大纲。大纲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就连挑剔的罗卜头也不得不点头认可。陈新华就这样用血汗写成的大纲敲开了分子生物学那厚重的大门。
搞研究的人都知道,一份好的实验方案只是良好的开端,无异于纸上谈兵。实行起来才是真刀真枪。实验开始后,陈新华发现自己的好多设想做起来困难重重,有的是实验条件的限制,有的是参考文献中缺乏详细的实验方法。研究进展非常缓慢,这是急功近利的罗卜头所不能容忍的。于是陈新华和罗卜头之间爆发了合作以来的第一场争吵。起因是有一组数据跟罗卜头设想的相距甚远,他无端怀疑陈新华试验方法有问题,并借题发挥指责陈新华这么长时间无实质性进展是因为水平低,在拿他的钱打水漂。陈新华什么时候受过这种气,倔劲上来了就和罗卜头对吵起来。他列举出文献中应用这种方法的确凿证据,还骂罗卜头是吸血鬼,是自以为是的蠢家伙。他赌气地想,大不了不读这个破博士回中国去。本以为这么一闹得卷铺盖走人了,没想到罗卜头却软了下来,大概是被陈新华的一反常态给震住了。他一直以为中国人英文不好,胆小怕事。陈新华这一犯浑还真让他不敢小看中国人了。
从此罗卜头对陈新华表面上客客气气,骨子里却恨透了他。如果说过去他们是不平等的,那么现在他们就是站在同一水平上,只不过不是并肩,而是敌对的双方。陈新华当然知道等待他的是更为险恶的命运,但至少目前他有一种解脱。这次撕破脸皮的最大好处是为自己挣回了说不的权力,陈新华活得比过去轻松些。
这以后在联谊会的聚会中就常常能见到陈新华。他其实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他做的一手地道的绍兴菜,会拉手风琴,还是个棋迷,对钓鱼也兴趣十足。记得有一年夏天他带我们几个小师妹去安大略湖钓鱼,每人骑辆自行车,车把上挂只小鱼篓,车杠上捆着钓鱼杆。陈新华的车还多一个大帆布袋,里边装有备用鱼钩,做钓饵用的蚯蚓,席地而坐的塑料布,甚至还有一个网勺。等鱼上钩的时候陈新华跟我们聊起他小时上树打鸟,下河捉鱼,插队时偷鸡摸狗,坑蒙拐骗的光辉业绩,听得我们这帮出了校门又进校门的女孩羡慕不已。他说那时他们想搭车进城,又怕司机不肯带,就叫几个女知青站在路边拦车,等车一停,躲在路沟里的一帮秃小子蜂拥而上爬上了车,司机不带也不行。惹得我们直骂他混。看他神采飞扬的样子,我真希望生活永远这么轻松。可惜人活着是要负责任的,对社会,亲人,和家庭。而陈新华又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所以他活得累。也许是陈新华的钓鱼经验不太适合加拿大国情,那天只钓到几条不大的猫鱼,但我们玩得很开心。这是因为陈新华很会照顾人,也能吃苦,颇有长者风度,处处表现得像个值得信赖的大哥哥。而且他肚子里还有这么多好听的故事。
在家里陈新华是长子。两个弟弟现在都在北京。他家原是北京军区的,后来调防到内蒙,他父母考虑到那里条件太艰苦,就把当时只有6岁的陈新华留给绍兴农村的外婆。直到他十六岁的时候,一家人才在北京团圆。所以在他身上很少高干子弟的傲气,更多南方农民质朴,勤俭的美德。由于他为人诚恳,侠胆热肠,陈新华的人缘很好,有不少朋友。他曾经挺自豪地告诉我们,他的洋人朋友说他smart。“你知道吗?smart不光是聪明,它还有机灵,敏捷的意思”,他像个孩子似地玄耀自己。是啊,他太需要赞扬了,谁能想到曾是那么骄傲自信的陈新华竟然要靠别人的一句漫不经心的称赞来支撑他的自尊。生活就是这么残酷,它只对强者微笑。
如果说出国时择导不慎是陈新华犯的一个导致他事业不顺的致命错误,那么感情上的固执则是造成他个人生活不幸的根源。当时跟他同龄的人大多孩子都满地跑了,只有陈新华还是光棍一条。其实陈新华出国前曾有一个交了多年的女朋友,是他父亲老战友的女儿。女孩子漂亮温柔,职业也好,在军区总医院做护士。更重要的是这女孩很爱陈新华。可陈新华一直对她不冷不热,嫌她太单纯,浅薄,不能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来加拿大后,经历了这么多磨难才发现女孩给予他的温情是多么宝贵。一个电话打过去,答曰该女孩刚结婚,现在大连度蜜月。陈新华当时懊悔得恨不得马上飞回北京把她从新郎的怀抱里夺过来,他知道今生今世或许再也遇不到这么好的女孩了。
后来家里人帮他在报上登了一个征婚启事。于是陈新华收到一大叠照片和情书。他打起精神从中挑了三个开始通信。其中的一个虽然长得漂亮,但孤陋寡闻,读她的信味同嚼蜡,了无生趣,一绣花枕头。所以通了两封信,陈新华就把她给休了。还剩两个,一个是广州女孩,长得端庄秀丽,来信文笔优美,很有几分才华。另一个是杭州姑娘,圆脸大眼,蛮可爱。她虽不如广州女孩有才,但通人情,明事理,应该是可以同舟共济的。通了几封信以后,陈新华回了一趟国去面试这两位候选人。他取道香港,先奔广州。广州妹确是柔情如水,人如其文,只是未来的泰山泰水让陈新华大倒胃口,话没说两句就逼问何时结婚几时带她女儿出国,似乎嫁了这么个乘龙快婿他们娇贵的公主就一刻也不能再呆在这个她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了。陈新华留了个活话就启程去杭州会西子姑娘。西子姑娘乃一大家闺秀,谦恭有礼,父母皆大学教授,待陈新华热情而不失风度,殷勤而不失身份。陈新华非常满意。他想,在异国闯荡,花前月下之时何其少,广州妹纵有满腹才华又有什么用呢,不如找个过日子的实用些。吸取前任女友的教训,他当机立断向西子姑娘求婚。没想到竟遭拒绝。当然不是看不上陈新华。论长相,才学,陈新华都是无可挑剔的,别的不说,光是侃侃插队时的趣事,当兵时的艰苦,就足够让年轻女孩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加上他的假洋鬼子身份,绝对的白马王子。西子姑娘考虑的是这么快就结婚有“卖身求荣”之嫌。好个聪明绝顶的女子!她不留任何话柄给未来的丈夫。曹老先生若在天有灵,定会认定她不是王熙凤,也是薛宝钗。据说当时她的闺中好友还劝她可别让煮熟的鸭子飞了,薛宝钗说真正煮熟的鸭子飞不走。可怜的陈新华被调着胃口回到了加拿大。半年以后,陈新华再次回国求婚,终于如愿以偿,喜结连理,西子姑娘也水到渠成地随夫西行。
一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儿。温罄的家庭给陈新华晦暗的求学生活带来一丝亮色。尽管罗卜头百般刁难,陈新华博士毕业了。在毕业即失业的加拿大,这不是什么喜事,对陈新华尤其如此。由于罗卜头从中作梗,陈新华毕业很长时间没有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因为在北美,求职时导师的推荐信是很重要的,而对陈新华怀恨在心的罗卜头怎么可能说他什么好话呢。所以陈新华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一直给系里一位教授做博士后。他看不到一点前途,想自己或许一辈子就只能这么当个高级打工仔,为人做嫁衣了。正在这时,林芳琼患肝癌不治身亡,这对陈新华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林芳琼是陈新华的红颜知己,年长陈新华一岁,平时两人以姐弟相称。林芳琼也在军营呆过,后考上大学。工作没几年就离夫别子来加拿大自费留学。这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女人,出来时间不长就把洋人的生活方式学得唯妙唯肖。每年冬天她都要去滑雪,从平原滑雪入手发展到多大的坡也能往下冲。电视节目中她最喜欢看的是曲棍球比赛。甚至连吃饭都是全盘西化,有时候陈新华懒得做饭去她那儿蹭饭,她忙活半天端上来的不外一盘奶油烤鱼。吃得陈新华大叫上当。那时候大多数中国留学生还处于节约每一个铜板的阶段,她已经住上了高级公寓,真正是要事业,也要生活。她出来没多久就把丈夫和儿子办出来了。他丈夫来了以后把孩子往林芳琼这儿一扔自己跑到多伦多开了一家贸易公司。后来就听说他们离婚了,孩子归林芳琼。据说是因为她丈夫与别的女人有染,林芳琼不能忍受这种侮辱,坚决要离婚。林芳琼自己正在读博士,还要照顾六岁的儿子,她又是个极要强的人,孩子的教育一点也不马虎,活得非常辛苦。即使这样,四年以后,她仍然以优秀的成绩博士毕业,并找到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就在查出肝癌前不久,她刚交了一个加拿大男朋友,正在热恋中。这种时候要她离开这个世界,有多不甘心是可想而知的,何况她还有个未成年的孩子。住院期间,男朋友一直端茶送水,伴随左右,可见非常爱她。半年后,她怀着对爱人深深的眷恋撒手人寰。临终前,她和男朋友在医院举行了婚礼,为儿子找了一位合法监护人。
过去每当陈新华拿不定主意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都是林芳琼。林芳琼就是有这种本事,她能把事情翻来复去,前前后后地审查一通,然后把利害关系,因果关系,联动关系理得清清楚楚,问题往往也就迎刃而解。林芳琼的存在已经成为陈新华活着的精神支柱。好像只要这个世界上有林芳琼他就有盼头,他相信总有一天,林芳琼会帮他解开死结,迎来柳暗花明的春天。林芳琼走了,陈新华突然有点宿命,经历了从未有过的绝望。胃出血住院时,他没有这种感觉;和罗卜头闹翻时,他没有这种感觉;前女友离他而去时,他没有这种感觉;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时,他很失落,但也从未这么绝望过。难道自己已经老了,再也经受不住这么沉重的打击了?那几天陈新华像一个迟暮的老人,整天想的都是人生在世,轰轰烈烈,大喜大悲,最终逃脱不过一死。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要不是舍不下娇妻幼女,陈新华真想追随林芳琼而去。
就在陈新华跌进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或许是林芳琼的在天之灵保佑,机遇正悄悄降临:罗卜头退休了。系里为此开了一个位子。陈新华当然是最佳人选。接下来就发生了我们开头看到的那一幕。陈新华到底没躲过命运的暗算,抛下年轻的妻子和只有四岁的女儿离开了这个他又爱又恨的世界。
□ 寄自加拿大
事情是这样的,今年十月陈新华力挫群雄拿到了A大生物系副教授的位子。来加拿大已经整整十五年了,他第一次有了安定的感觉。恰好圣诞节有一个星期的假期,一家人带着前所未有的好心情开车去纽约看望陈新华在北大时的同窗好友。他们取道八十号公路,从A城出发开出去没多久就进入纽约州境内。这时下起了暴风雪,风裹着鹅毛样的雪片呼啸着砸在车的挡风玻璃上,似乎要把他们掀翻。前方的路模糊不清,地上的积雪越来越厚,一步三滑,他们小心翼翼地往前挪。原定下午五点到达,结果天已经黑了,他们还在路上折腾。黑暗中,山路尤其难走,一个弯没拐好,陈新华的车撞到了路边的钢栏上……
得知这一噩耗,我扼腕痛惜之余禁不住叹天不公,为什么是陈新华,为什么是现在,就在他即将苦尽甘来的时候。在我认识的人当中,陈新华大概是最勤奋的一个。做起实验来能几顿不吃饭。写起文章来能几天不睡觉,做硕士论文的时候他曾累得胃出血。只是上帝对他似乎特别吝啬,用陈新华的话说,每次他去敲门,幸运女神都在睡觉。比如硕士毕业后别人都轻轻松松地联系到地方读博士,只有他四处碰壁。倒不是他成绩不好,或背景不硬,他是北大毕业的,即使在北美,这也是一块很硬的招牌。关键是他导师选题太冷,搞什么杂草生态。读硕士整整两年,陈新华既没有接触到什么新的生物技术,也没有学会用什么先进的生物仪器。他所做的就是把别人几十年前收集的数据拿来分析一下,作一些模棱两可的结论,最多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到后来看着那些陈旧发霉的数据,陈新华感觉自己正在变成一个迂腐乏味的老古董,悔不该当初为了出国饥不择食。按说别人不收,自己的老板总该要吧,可恨的是这个误人子弟的老板一看搞杂草生态找钱太难,正琢磨着转研究方向,对陈新华也是躲闪不及。
几经周折陈新华投师罗伯特名下。罗伯特是生物系名声最臭的一名教授,外号萝卜头。此公系印度人氏,为人刁钻狠毒,对学生极其苛刻。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三个研究生受不了他的虐待另谋出路了。做他的弟子,陈新华可谓刚出狼窝又入了虎口。但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能委屈求全。陈新华并不是一定要圆这个博士梦,而是当时加拿大政府不允许留学生申请独立移民,毕业后如果半年之内没找到对口工作就有被遣送回国的危险,读博是延长在加逗留时间的唯一办法。这直接导致了后来加拿大职业市场上博士过剩的现象。
在世事动荡,机遇叠出的中国,有这么一批弄潮儿。他们自视天之骄子,敢于冒险,勇于挑战,不甘寂寞,像赶海潮的渔民总是走在时代大潮的前面。陈新华就是这么一位弄潮儿。他下过农村,进过工厂,当过兵,高考制度恢复后他又考上了大学,还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北大。工农兵学商,五行里他干过四行,剩下的这一行也只是跟他擦肩而过,当年如果不出国,他难保不下海游一圈。出国热初露倪端,陈新华就一步跨过太平洋来到加拿大。没想到风水也从此转了一百八十度,似乎他的好运对加拿大的水土不服。
先是转博不顺。然而这还只是他苦难的开始。罗卜头只给他一个月的时间阅读文献,拿出实验方案。这对陈新华绝非易事。他前两年一直沉浸在杂草生态里,对生物学界的新发展知道得非常有限。好在罗卜头搞的是分子生物学,这在现今是十分热门的课题,学成后找工作不会太难,吃点苦也认了。于是这一个月,陈新华拿出当年参加高考的劲头一头埋进了书堆里。饿了泡碗方便面充饥,困了和衣躺下休息会儿。在限期的最后一天交出了洋洋数十页的研究大纲。大纲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就连挑剔的罗卜头也不得不点头认可。陈新华就这样用血汗写成的大纲敲开了分子生物学那厚重的大门。
搞研究的人都知道,一份好的实验方案只是良好的开端,无异于纸上谈兵。实行起来才是真刀真枪。实验开始后,陈新华发现自己的好多设想做起来困难重重,有的是实验条件的限制,有的是参考文献中缺乏详细的实验方法。研究进展非常缓慢,这是急功近利的罗卜头所不能容忍的。于是陈新华和罗卜头之间爆发了合作以来的第一场争吵。起因是有一组数据跟罗卜头设想的相距甚远,他无端怀疑陈新华试验方法有问题,并借题发挥指责陈新华这么长时间无实质性进展是因为水平低,在拿他的钱打水漂。陈新华什么时候受过这种气,倔劲上来了就和罗卜头对吵起来。他列举出文献中应用这种方法的确凿证据,还骂罗卜头是吸血鬼,是自以为是的蠢家伙。他赌气地想,大不了不读这个破博士回中国去。本以为这么一闹得卷铺盖走人了,没想到罗卜头却软了下来,大概是被陈新华的一反常态给震住了。他一直以为中国人英文不好,胆小怕事。陈新华这一犯浑还真让他不敢小看中国人了。
从此罗卜头对陈新华表面上客客气气,骨子里却恨透了他。如果说过去他们是不平等的,那么现在他们就是站在同一水平上,只不过不是并肩,而是敌对的双方。陈新华当然知道等待他的是更为险恶的命运,但至少目前他有一种解脱。这次撕破脸皮的最大好处是为自己挣回了说不的权力,陈新华活得比过去轻松些。
这以后在联谊会的聚会中就常常能见到陈新华。他其实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他做的一手地道的绍兴菜,会拉手风琴,还是个棋迷,对钓鱼也兴趣十足。记得有一年夏天他带我们几个小师妹去安大略湖钓鱼,每人骑辆自行车,车把上挂只小鱼篓,车杠上捆着钓鱼杆。陈新华的车还多一个大帆布袋,里边装有备用鱼钩,做钓饵用的蚯蚓,席地而坐的塑料布,甚至还有一个网勺。等鱼上钩的时候陈新华跟我们聊起他小时上树打鸟,下河捉鱼,插队时偷鸡摸狗,坑蒙拐骗的光辉业绩,听得我们这帮出了校门又进校门的女孩羡慕不已。他说那时他们想搭车进城,又怕司机不肯带,就叫几个女知青站在路边拦车,等车一停,躲在路沟里的一帮秃小子蜂拥而上爬上了车,司机不带也不行。惹得我们直骂他混。看他神采飞扬的样子,我真希望生活永远这么轻松。可惜人活着是要负责任的,对社会,亲人,和家庭。而陈新华又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所以他活得累。也许是陈新华的钓鱼经验不太适合加拿大国情,那天只钓到几条不大的猫鱼,但我们玩得很开心。这是因为陈新华很会照顾人,也能吃苦,颇有长者风度,处处表现得像个值得信赖的大哥哥。而且他肚子里还有这么多好听的故事。
在家里陈新华是长子。两个弟弟现在都在北京。他家原是北京军区的,后来调防到内蒙,他父母考虑到那里条件太艰苦,就把当时只有6岁的陈新华留给绍兴农村的外婆。直到他十六岁的时候,一家人才在北京团圆。所以在他身上很少高干子弟的傲气,更多南方农民质朴,勤俭的美德。由于他为人诚恳,侠胆热肠,陈新华的人缘很好,有不少朋友。他曾经挺自豪地告诉我们,他的洋人朋友说他smart。“你知道吗?smart不光是聪明,它还有机灵,敏捷的意思”,他像个孩子似地玄耀自己。是啊,他太需要赞扬了,谁能想到曾是那么骄傲自信的陈新华竟然要靠别人的一句漫不经心的称赞来支撑他的自尊。生活就是这么残酷,它只对强者微笑。
如果说出国时择导不慎是陈新华犯的一个导致他事业不顺的致命错误,那么感情上的固执则是造成他个人生活不幸的根源。当时跟他同龄的人大多孩子都满地跑了,只有陈新华还是光棍一条。其实陈新华出国前曾有一个交了多年的女朋友,是他父亲老战友的女儿。女孩子漂亮温柔,职业也好,在军区总医院做护士。更重要的是这女孩很爱陈新华。可陈新华一直对她不冷不热,嫌她太单纯,浅薄,不能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来加拿大后,经历了这么多磨难才发现女孩给予他的温情是多么宝贵。一个电话打过去,答曰该女孩刚结婚,现在大连度蜜月。陈新华当时懊悔得恨不得马上飞回北京把她从新郎的怀抱里夺过来,他知道今生今世或许再也遇不到这么好的女孩了。
后来家里人帮他在报上登了一个征婚启事。于是陈新华收到一大叠照片和情书。他打起精神从中挑了三个开始通信。其中的一个虽然长得漂亮,但孤陋寡闻,读她的信味同嚼蜡,了无生趣,一绣花枕头。所以通了两封信,陈新华就把她给休了。还剩两个,一个是广州女孩,长得端庄秀丽,来信文笔优美,很有几分才华。另一个是杭州姑娘,圆脸大眼,蛮可爱。她虽不如广州女孩有才,但通人情,明事理,应该是可以同舟共济的。通了几封信以后,陈新华回了一趟国去面试这两位候选人。他取道香港,先奔广州。广州妹确是柔情如水,人如其文,只是未来的泰山泰水让陈新华大倒胃口,话没说两句就逼问何时结婚几时带她女儿出国,似乎嫁了这么个乘龙快婿他们娇贵的公主就一刻也不能再呆在这个她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了。陈新华留了个活话就启程去杭州会西子姑娘。西子姑娘乃一大家闺秀,谦恭有礼,父母皆大学教授,待陈新华热情而不失风度,殷勤而不失身份。陈新华非常满意。他想,在异国闯荡,花前月下之时何其少,广州妹纵有满腹才华又有什么用呢,不如找个过日子的实用些。吸取前任女友的教训,他当机立断向西子姑娘求婚。没想到竟遭拒绝。当然不是看不上陈新华。论长相,才学,陈新华都是无可挑剔的,别的不说,光是侃侃插队时的趣事,当兵时的艰苦,就足够让年轻女孩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加上他的假洋鬼子身份,绝对的白马王子。西子姑娘考虑的是这么快就结婚有“卖身求荣”之嫌。好个聪明绝顶的女子!她不留任何话柄给未来的丈夫。曹老先生若在天有灵,定会认定她不是王熙凤,也是薛宝钗。据说当时她的闺中好友还劝她可别让煮熟的鸭子飞了,薛宝钗说真正煮熟的鸭子飞不走。可怜的陈新华被调着胃口回到了加拿大。半年以后,陈新华再次回国求婚,终于如愿以偿,喜结连理,西子姑娘也水到渠成地随夫西行。
一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儿。温罄的家庭给陈新华晦暗的求学生活带来一丝亮色。尽管罗卜头百般刁难,陈新华博士毕业了。在毕业即失业的加拿大,这不是什么喜事,对陈新华尤其如此。由于罗卜头从中作梗,陈新华毕业很长时间没有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因为在北美,求职时导师的推荐信是很重要的,而对陈新华怀恨在心的罗卜头怎么可能说他什么好话呢。所以陈新华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一直给系里一位教授做博士后。他看不到一点前途,想自己或许一辈子就只能这么当个高级打工仔,为人做嫁衣了。正在这时,林芳琼患肝癌不治身亡,这对陈新华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林芳琼是陈新华的红颜知己,年长陈新华一岁,平时两人以姐弟相称。林芳琼也在军营呆过,后考上大学。工作没几年就离夫别子来加拿大自费留学。这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女人,出来时间不长就把洋人的生活方式学得唯妙唯肖。每年冬天她都要去滑雪,从平原滑雪入手发展到多大的坡也能往下冲。电视节目中她最喜欢看的是曲棍球比赛。甚至连吃饭都是全盘西化,有时候陈新华懒得做饭去她那儿蹭饭,她忙活半天端上来的不外一盘奶油烤鱼。吃得陈新华大叫上当。那时候大多数中国留学生还处于节约每一个铜板的阶段,她已经住上了高级公寓,真正是要事业,也要生活。她出来没多久就把丈夫和儿子办出来了。他丈夫来了以后把孩子往林芳琼这儿一扔自己跑到多伦多开了一家贸易公司。后来就听说他们离婚了,孩子归林芳琼。据说是因为她丈夫与别的女人有染,林芳琼不能忍受这种侮辱,坚决要离婚。林芳琼自己正在读博士,还要照顾六岁的儿子,她又是个极要强的人,孩子的教育一点也不马虎,活得非常辛苦。即使这样,四年以后,她仍然以优秀的成绩博士毕业,并找到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就在查出肝癌前不久,她刚交了一个加拿大男朋友,正在热恋中。这种时候要她离开这个世界,有多不甘心是可想而知的,何况她还有个未成年的孩子。住院期间,男朋友一直端茶送水,伴随左右,可见非常爱她。半年后,她怀着对爱人深深的眷恋撒手人寰。临终前,她和男朋友在医院举行了婚礼,为儿子找了一位合法监护人。
过去每当陈新华拿不定主意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都是林芳琼。林芳琼就是有这种本事,她能把事情翻来复去,前前后后地审查一通,然后把利害关系,因果关系,联动关系理得清清楚楚,问题往往也就迎刃而解。林芳琼的存在已经成为陈新华活着的精神支柱。好像只要这个世界上有林芳琼他就有盼头,他相信总有一天,林芳琼会帮他解开死结,迎来柳暗花明的春天。林芳琼走了,陈新华突然有点宿命,经历了从未有过的绝望。胃出血住院时,他没有这种感觉;和罗卜头闹翻时,他没有这种感觉;前女友离他而去时,他没有这种感觉;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时,他很失落,但也从未这么绝望过。难道自己已经老了,再也经受不住这么沉重的打击了?那几天陈新华像一个迟暮的老人,整天想的都是人生在世,轰轰烈烈,大喜大悲,最终逃脱不过一死。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要不是舍不下娇妻幼女,陈新华真想追随林芳琼而去。
就在陈新华跌进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或许是林芳琼的在天之灵保佑,机遇正悄悄降临:罗卜头退休了。系里为此开了一个位子。陈新华当然是最佳人选。接下来就发生了我们开头看到的那一幕。陈新华到底没躲过命运的暗算,抛下年轻的妻子和只有四岁的女儿离开了这个他又爱又恨的世界。
□ 寄自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