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文/施俊吉(台湾中国时报 2004 03 25)
公投与总统大选一起举行,投票结果当然会产生数学上或统计上的相关。特别是,当一方支持公投,另方反对公投时,「总统」选举的得票数与公投的票数,就会形成某种「巧合」。看到这种「魔术数字」,不明就里的话,很容易就相信:这就是舞弊作票的证据,否则怎么会如此巧合?然而,数字恐怕不是这样说话的。
魔术数字的故事是这样说的。拒领公投票的人,应该是连宋的支持者。这个数字是:5,799,379。(以「强化国防公投」之数字为例,下文同。)其次,领公投票的选民不一定都支持陈吕,但是支持陈吕的人都会去领公投票。所以,将公投的领票数减掉陈吕的得票数,就是支持连宋也领公投票的人数。这个数字是:980,370。现在将上述两个数字相加,其和就是「支持连宋且不领公投」与「支持连宋也领公投」的总人数,数值为:6,779,749。此一数字可以被看成「连宋的最大可能得票数」。至于连宋的实际得票数则是:6,442,452。
魔术数字随即产生:若将推估所得的「连宋最大可能得票数」减掉「中选会」所公布的连宋实际得票数,差额是:337,297。有够巧!这个数字竟然就是「总统」选举的「废票数」,一票也不差。因此,「合理的怀疑」是:连宋确实获得了「最大可能得票数」,即6,779,749张的选票,而作票的黑手则伪造出337,297张的废票,让连宋以6,442,452票落选!
这个故事言之成理,闻者不寒而栗。但是,如果用「数式」而非「数字」来演算这个故事,真相就不是如此惊悚:令P为「总统」选举的领票数,R为公投的领票数,B为陈吕的「总统」得票数。因此(P-R)就是前文所述的「支持连宋且不领公投」的人数,而(R-B)则是「支持连宋也领公投」的人数。两者相加后,得到(P-B),它一方面是故事中的「连宋最大可能得票数」,另一方面则是「连宋的实际得票数加上废票数」,因为,若将「总统」选举的领票数P减掉陈吕的得票数B以后,不就等于「连宋的实际得票数加上废票数」吗?换言之,一切都是数学上的必然,并非巧合。
事实上,这个魔术数字到处存在。不信的话,可以择选任何一个投开票所、任何一个县市,以及任何一项公投的票数,然后依照故事的情节循序计算,最后一定会出现这类魔术数字。所以,这不是巧合,而是必然。如果「总统」大选真的「疑云重重」,应该被推敲的,绝不是这些魔术数字。(作者为中研院社科所研究员)
公投与总统大选一起举行,投票结果当然会产生数学上或统计上的相关。特别是,当一方支持公投,另方反对公投时,「总统」选举的得票数与公投的票数,就会形成某种「巧合」。看到这种「魔术数字」,不明就里的话,很容易就相信:这就是舞弊作票的证据,否则怎么会如此巧合?然而,数字恐怕不是这样说话的。
魔术数字的故事是这样说的。拒领公投票的人,应该是连宋的支持者。这个数字是:5,799,379。(以「强化国防公投」之数字为例,下文同。)其次,领公投票的选民不一定都支持陈吕,但是支持陈吕的人都会去领公投票。所以,将公投的领票数减掉陈吕的得票数,就是支持连宋也领公投票的人数。这个数字是:980,370。现在将上述两个数字相加,其和就是「支持连宋且不领公投」与「支持连宋也领公投」的总人数,数值为:6,779,749。此一数字可以被看成「连宋的最大可能得票数」。至于连宋的实际得票数则是:6,442,452。
魔术数字随即产生:若将推估所得的「连宋最大可能得票数」减掉「中选会」所公布的连宋实际得票数,差额是:337,297。有够巧!这个数字竟然就是「总统」选举的「废票数」,一票也不差。因此,「合理的怀疑」是:连宋确实获得了「最大可能得票数」,即6,779,749张的选票,而作票的黑手则伪造出337,297张的废票,让连宋以6,442,452票落选!
这个故事言之成理,闻者不寒而栗。但是,如果用「数式」而非「数字」来演算这个故事,真相就不是如此惊悚:令P为「总统」选举的领票数,R为公投的领票数,B为陈吕的「总统」得票数。因此(P-R)就是前文所述的「支持连宋且不领公投」的人数,而(R-B)则是「支持连宋也领公投」的人数。两者相加后,得到(P-B),它一方面是故事中的「连宋最大可能得票数」,另一方面则是「连宋的实际得票数加上废票数」,因为,若将「总统」选举的领票数P减掉陈吕的得票数B以后,不就等于「连宋的实际得票数加上废票数」吗?换言之,一切都是数学上的必然,并非巧合。
事实上,这个魔术数字到处存在。不信的话,可以择选任何一个投开票所、任何一个县市,以及任何一项公投的票数,然后依照故事的情节循序计算,最后一定会出现这类魔术数字。所以,这不是巧合,而是必然。如果「总统」大选真的「疑云重重」,应该被推敲的,绝不是这些魔术数字。(作者为中研院社科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