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鬼子我怕谁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X.1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X.1

Moderator
注册
2003-04-20
消息
2,646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2004-04-01 11:39:25) 来源:《环球》杂志


日本人有一种说法,称自身像香蕉一样‘黄皮白瓤’,意为长着黄皮肤,装着颗洋心。比喻是非常形象的,但也反映了日本人难以从里到外完全蜕变的尴尬境地。

范力民


新“九・一八”与老“九・一八”

鬼子来啦!中国人谈“鬼”色变的时代,似乎早该一去不复返了,但去年“九・一八”纪念日前在珠海上演的买春卖春丑剧,再次勾起了国人对那段历史的苦涩追忆。如今,鬼子不用什么洋枪洋炮,便如入无人之境,“慰安旅行”畅通无阻。

日本人的这次集体买春事件,对中国人来说可谓另一种意义上的“九・一八”。它告诫我们,不仅仅是贫穷落后意味着挨打,只知道向钱看而出卖尊严,同样将遭受屈辱。“九・一八”过去70多年了,难道我们不该汲取点教训吗?不然,恐怕鲁迅先生痛心疾首的那种麻木不仁只能作为一种劣根基因存留在我们民族的遗传信息中。

这么说绝不为过。有学者认为,卖春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职业之一,性心理在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时非常能反映灵魂深处的某些不可告人的潜意识。据说,鬼子就不曾到欧美国家聚众干过那种勾当,个中的缘由耐人寻味。

日本人就事件撰写的文章中,把其同胞的性心理无所顾忌地挖掘得淋漓尽致的,当数怪才导演北野武。他有一篇专栏文章,专门剖析了日本人一到海外尤其是亚洲国家就“脱轨”的心态。文章的标题就很刺激,为《不久中国人就会到日本集体买春》。中国人会不会这么做,暂不去论它,先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剖析日本人的:

“现在去(东京的)浅草还可看到有些脱衣舞小店打出‘金发裸女要来了’的广告牌,但一看大抵是些下面长着黑毛的假货,只是头发染成了金色而已。有些牌子上竟写着‘金发美女,由正宗关西登陆’。(日本的)关西怎么成了金发美女产地,本来就是陆路相连,怎么又会是登陆。这其中其实隐含着日本人一种很深的情结:见金发的舶来货色就傻了,但又没谁敢真玩洋妞。因此,由关西‘登陆’的假货最能撩拨这种劣根心态。所以,日本人一到亚洲就更胆大妄为了。”

北野武的分析真是触到了其族人的痛处。岂只这次集体买春事件,上个世纪以来的许多大事件所反映出的,又何尝不是日本人的崇洋畏洋、歧亚欺亚心态呢。这种心态是从老“九・一八”贯穿至今的。

美国太上皇与日本顺民

1951年,美国占领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被杜鲁门总统解职。当他离开日本时,留下了这样一句名言:“日本人是向胜者献媚的民族。”

麦克阿瑟因力主保留日本的天皇制而备受日本人的“爱戴”。据说,1951年4月16日麦克阿瑟离开日本时,沿途送行的日本人达20万人,对曾经是交战敌国的司令官如此尊崇,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少见的。裕仁天皇也先后10多次拜访麦帅,但麦克阿瑟却一次也没有回访过天皇。麦克阿瑟在他离职后撰写的回忆录中如此夸耀他在日本的特权:“实际上我对日本国民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殖民地总督、征服者、总司令官拥有相当于我对日本国民所拥有的同等权力。”

在回忆录中,他甚至这样评价当时的日本:“日本的实际状况接近4个世纪前西欧国家既已摆脱的封建社会。(中略)神人融和的政治形态在西欧社会3000年的进程中早就不适用了,但在日本仍存在着。(中略)神人一体的天皇为绝对君主,(中略)在美国人看来,日本与其说是个现代国家,倒不如说是近似古代斯巴达式的国家。少数封建统治者占据统治地位,其他数千万国民除了少数有先进思想者外,完全是传统、传说、神话和统治制度的奴隶。”

麦克阿瑟的这些讲话对日本的民族主义者来说是相当刺耳的,他们一直指责战后和平宪法是美国人强加给日本的,他们称现在日本的体制为“战败体制”,把维护先现行体制的观念叫做“败北主义意识形态”。但毕竟留有麦帅意志的体制仍在日本延续,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本仍在按美国的意志行事。

日本现任首相小泉访美会见布什会谈时,还忘不了献殷勤:“感谢你们解放了日本。”

日俄战争与太平洋战争

有些日本人自认为,他们是东方民族中惟一敢于挑战白种人的民族。在日本的近现代史上,日俄战争与太平洋战争是日本人觊觎白人统治世界地位的两次重要战争。前者的交战对象顾名思义是俄罗斯,后者则是以美国为首的盟军。两次大战,日本都付出了巨大代价,尤其是后者。结果是日俄战争“辛胜”,太平洋战争惨败。

今年的2月10日恰逢日本对俄宣战100周年,日本的保守派媒体纷纷大造舆论,称日俄战争中“东洋的日本战胜西欧列强”,“世界史迎来巨大转折”,日本人身体力行地向亚洲人“证明了有色人种可以战胜白色人种”,“37年后日本终于将东南亚从白人的占领下解放了出来”。日本的执政党自民党和最大在野党民主党的保守派政治家还组成了超党派“日俄战争学习会”,在当天参拜了祭祀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宫。

在日俄战争100周年之际,日本的保守派政治家和媒体开始回味“胜利战争”的滋味,利用日俄战争“胜利”的麻醉剂来“医治”太平洋战争失败带来的民族心理上的战争伤痛和战争恐惧症,而且居然还用“解放亚洲人”的那套老逻辑来蒙混视听。

日本人惯于向强者学习的精神是值得赞许的,但的的确确,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劣种心态在作怪。贯穿这两次战争的真正目的不外乎就是通过战争手段取代白人的统治地位,从而站在亚洲人民头上奴役亚洲,但却要说成是“解放”亚洲。这也许是人类的通病,有时他们想要成为的正是他们最惧怕的,有些民族尤其如此。明治维新后,日本致力于学西方的先进文化,但同时也学来了征服和奴役的逻辑。

日本人还一直努力“脱亚入欧”,要实现彻底的“脱胎换骨”。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是他们克服人种差别这一难以逾越的障碍的一种手段,但这既争取不到白种人的认同,也不能赢得黄种人的尊敬。

日本人有一种说法,称自身像香蕉一样“黄皮白瓤”,意为长着黄皮肤,装着颗洋心。比喻是非常形象的,但也反映了日本人难以从里到外完全蜕变的尴尬境地。

(新华网・《环球》杂志)
 
记得一个美国朋友说:
japs like white
korean like black
chinese guys say: what the hell is going on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