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台湾大选结束已逾两周,民众的街头抗争也无日间断地激战了两周。面对真相一天未明,民众抗争就一天不息的情势,陈水扁却不屑一顾,他目前只摆出了两个姿态:一是坐定了这把「总统」交椅;二是要与大陆对决到底。
大陆不再「听其言观其行」
陈水扁日前接受专访时公然叫嚣:「『一边一国』主张,已是台湾社会绝对多数的意见,并且成为民意。」「台湾人民难以接受一中或一国两制。」并重弹「二○○六年公投制宪,二○○八年实施新宪法」的老调。这一选后表态,被访问他的日本媒体解读为是与大陆对决。
如果陈水扁确定获得连任,可以想见未来四年的两岸关系势将陷入新的僵局。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近十年台湾领导人的「可信度」已全面破产,祖国大陆没有理由再给阿扁「听其言、观其行」的机会。
回顾近十几年的两岸关系,从汪辜会谈取得「九二共识」之后,台湾当局自一九九四年起就不再谈「一个中国」;直至一九九九年李登辉提出两岸为「特殊国与国关系」,两岸协商最终划上句号。四年前坚持「台独」党纲的民进党上台、陈水扁就职时提出「四不一没有」,大陆曾提出了「听其言、观其行」,被岛内解读为是停滞的两岸关系露出的一缕曙光;但仅在两年后,陈水扁就撕破了假面具,提出了「一边一国」论,让两岸关系再次跌入谷底,两岸关系自此进入「十年僵局」。
「十年僵局」或再延续四年
若果未来四年由阿扁续主政,台湾将面临两大政治危机:一是内部族群撕裂,导致岛内形成势不两立的「保扁」与「倒扁」阵线,选举舞弊风波延烧,「南北对抗」格局已逐渐浮现,社会乱象和政局动荡加剧当局的信任危机;二是两岸之间由于李、扁之流的长期搅局,形成了停滞不前的僵持格局。不但大陆付出了由期待到失望的代价,台湾除了民进党当局,社会各界也为之付出了极大的精神和物质代价。由于极富争议性的选举结果而又无法还原真相于人民,民进党继续主政就无法消除「窃权篡政」罪名,必然要面对空前的管治危机。以上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体的两面,两岸关系要打破「十年僵局」,既有赖于台湾的内部政局稳定,又有赖于台湾地区领导人能拿出诚信来与祖国大陆协商化解僵局的办法。
另外,也有评论指出,在台湾未来四年的「蓝绿之争」,以及由此衍生的「南北之争」,有可能会超过「两岸之争」。以此而论,陈水扁已摆明车马要与大陆对决,大陆方面若仍不能以主动、有效对台策略反击,那么,两岸的「十年僵局」将极有可能演变成为「十四年僵局」。
对台政策蒙深层新思维
在台湾大选结束后,《大公报》发表了诸多大陆的台湾问题专家学者的专论。其中分别由章念驰、李家泉两位特约评论员撰写的文章,论述了「用中国和平崛起的伟大战略来思考台湾问题」,以及「如何面对两岸关系的深层矛盾」。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大陆对台政策新的深层思维,令人印象深刻。站在评论家的角度,他们毫不隐讳地指出了近年大陆对台政策的滞后性:一方面造成了面对「台独」分子嚣张气焰束手无策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则又缺乏历史性的对岛内两种民意作出恰当的判断,造成「台湾的民意与大陆的认识越来越对立和疏远」。以致于「我们促统的努力远逊于『台独』的速度」,形成了「文未能收台湾人民之心,武未能夺台独分子之志」。以接近大陆对台核心机构的资深学者身份提出上述问题,不知是否代表了北京对过去对台政策的反思?但起码对未来制定对台政策,提供了新的思维和基调。
台湾大学的一位教授用「失落的十年」来形容两岸关系的「十年僵局」,指出造成这个问题主要是两岸关系中的「不信任」结构因素。究竟怎样才能挣脱「十年僵局」,让两岸关系重新开创新局面,他认为有隐忧,也有期待。
两岸关系隐忧大于期待
这位教授提出,台湾需要主动改善两岸关系的可信性,像扁自己所言「在没有连任包袱的情形下去推动两岸关系,为两岸建立和平与稳定的建构」。但由于扁在大陆眼中的「信任度」极低,加上他散布的「一边一国」论已成既定原则,「他必须做出更大程度的让步才能取信于大陆。但他的任何让步,都会使民进党面临泛绿阵营中『台联』党的选票瓜分。『台联』党这个因素使扁在改善两岸关系上的期望受到相当大的制约。」他认为,三二○之前大陆「对于泛蓝重执主政权仍有期待,因而避免两岸走向僵局,等待民进党政权下台再开启两岸协商大门。但扁在大选中不理会美国,坚持『公投』的推动,以及未来民进党可能继续主政,将有可能使大陆思考是否将『主导权』再重新拿在自己手中。未来如果美国在台海事务中的影响力被大陆刻意拒绝,也将会使两岸关系变得更为险峻。」
大陆没有介入这次选战,但对于选举的结果,尤其是选后纷争,国台办表明了言简意赅的「如果台湾局势失控,不会坐视不管」的明确立场。长远来看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不会因蓝绿任何一方夺得主政权而改变。然而,也不能不看到,若绿营「连桩」,对两岸关系短期内的影响是隐忧大于期待。
香港大公报
大陆不再「听其言观其行」
陈水扁日前接受专访时公然叫嚣:「『一边一国』主张,已是台湾社会绝对多数的意见,并且成为民意。」「台湾人民难以接受一中或一国两制。」并重弹「二○○六年公投制宪,二○○八年实施新宪法」的老调。这一选后表态,被访问他的日本媒体解读为是与大陆对决。
如果陈水扁确定获得连任,可以想见未来四年的两岸关系势将陷入新的僵局。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近十年台湾领导人的「可信度」已全面破产,祖国大陆没有理由再给阿扁「听其言、观其行」的机会。
回顾近十几年的两岸关系,从汪辜会谈取得「九二共识」之后,台湾当局自一九九四年起就不再谈「一个中国」;直至一九九九年李登辉提出两岸为「特殊国与国关系」,两岸协商最终划上句号。四年前坚持「台独」党纲的民进党上台、陈水扁就职时提出「四不一没有」,大陆曾提出了「听其言、观其行」,被岛内解读为是停滞的两岸关系露出的一缕曙光;但仅在两年后,陈水扁就撕破了假面具,提出了「一边一国」论,让两岸关系再次跌入谷底,两岸关系自此进入「十年僵局」。
「十年僵局」或再延续四年
若果未来四年由阿扁续主政,台湾将面临两大政治危机:一是内部族群撕裂,导致岛内形成势不两立的「保扁」与「倒扁」阵线,选举舞弊风波延烧,「南北对抗」格局已逐渐浮现,社会乱象和政局动荡加剧当局的信任危机;二是两岸之间由于李、扁之流的长期搅局,形成了停滞不前的僵持格局。不但大陆付出了由期待到失望的代价,台湾除了民进党当局,社会各界也为之付出了极大的精神和物质代价。由于极富争议性的选举结果而又无法还原真相于人民,民进党继续主政就无法消除「窃权篡政」罪名,必然要面对空前的管治危机。以上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体的两面,两岸关系要打破「十年僵局」,既有赖于台湾的内部政局稳定,又有赖于台湾地区领导人能拿出诚信来与祖国大陆协商化解僵局的办法。
另外,也有评论指出,在台湾未来四年的「蓝绿之争」,以及由此衍生的「南北之争」,有可能会超过「两岸之争」。以此而论,陈水扁已摆明车马要与大陆对决,大陆方面若仍不能以主动、有效对台策略反击,那么,两岸的「十年僵局」将极有可能演变成为「十四年僵局」。
对台政策蒙深层新思维
在台湾大选结束后,《大公报》发表了诸多大陆的台湾问题专家学者的专论。其中分别由章念驰、李家泉两位特约评论员撰写的文章,论述了「用中国和平崛起的伟大战略来思考台湾问题」,以及「如何面对两岸关系的深层矛盾」。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大陆对台政策新的深层思维,令人印象深刻。站在评论家的角度,他们毫不隐讳地指出了近年大陆对台政策的滞后性:一方面造成了面对「台独」分子嚣张气焰束手无策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则又缺乏历史性的对岛内两种民意作出恰当的判断,造成「台湾的民意与大陆的认识越来越对立和疏远」。以致于「我们促统的努力远逊于『台独』的速度」,形成了「文未能收台湾人民之心,武未能夺台独分子之志」。以接近大陆对台核心机构的资深学者身份提出上述问题,不知是否代表了北京对过去对台政策的反思?但起码对未来制定对台政策,提供了新的思维和基调。
台湾大学的一位教授用「失落的十年」来形容两岸关系的「十年僵局」,指出造成这个问题主要是两岸关系中的「不信任」结构因素。究竟怎样才能挣脱「十年僵局」,让两岸关系重新开创新局面,他认为有隐忧,也有期待。
两岸关系隐忧大于期待
这位教授提出,台湾需要主动改善两岸关系的可信性,像扁自己所言「在没有连任包袱的情形下去推动两岸关系,为两岸建立和平与稳定的建构」。但由于扁在大陆眼中的「信任度」极低,加上他散布的「一边一国」论已成既定原则,「他必须做出更大程度的让步才能取信于大陆。但他的任何让步,都会使民进党面临泛绿阵营中『台联』党的选票瓜分。『台联』党这个因素使扁在改善两岸关系上的期望受到相当大的制约。」他认为,三二○之前大陆「对于泛蓝重执主政权仍有期待,因而避免两岸走向僵局,等待民进党政权下台再开启两岸协商大门。但扁在大选中不理会美国,坚持『公投』的推动,以及未来民进党可能继续主政,将有可能使大陆思考是否将『主导权』再重新拿在自己手中。未来如果美国在台海事务中的影响力被大陆刻意拒绝,也将会使两岸关系变得更为险峻。」
大陆没有介入这次选战,但对于选举的结果,尤其是选后纷争,国台办表明了言简意赅的「如果台湾局势失控,不会坐视不管」的明确立场。长远来看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不会因蓝绿任何一方夺得主政权而改变。然而,也不能不看到,若绿营「连桩」,对两岸关系短期内的影响是隐忧大于期待。
香港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