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爆炒”温州人 面对千亿民资该怎么花?

精彩过客

至尊VIP
注册
2003-06-07
消息
5,902
荣誉分数
6
声望点数
0
温州人富,这是个“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实。富到什么程度?目前在全国各地分散着160万温州人,以经商办实业为主。这些人拥有资金都在百万元以上,根据有关统计表明,温州民间资本总额高达1500亿元。

与其他城市所不同的是,温州人不愿让钱在银行睡大觉,而是热衷于投资。因此,在全国各地房产开发热潮中,温州人挟1500亿元的雄厚底气,从99年开始,在包括北京、上海、海南、杭州等的楼市热点区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抢购风。

炒房团所到之处有欢迎的,有痛骂的,动机不同反应也不一。“温州人来了”,温州人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近来,炒房团遭遇的更多是指责,甚至遭到“封杀”,大有防温州人不及之势。认为温州炒房团吹大了房地产的泡沫,使得一些地方的价格猛涨。一些城市出台了限制外地人购房的政策,以此扼制外来人员的炒房行为。从各地政策的变化上,我们领略到了一种紧张和排斥的心理。

如此这样“花钱买骂”恐怕也是温州人始料未及的。但是除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也应该看到温州炒房团是民间资本涌动中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如何正确引导这股力量,让千亿民资花在“刀刃”上,变炒作投机为扎扎实实的利益地方、造福于民,无疑给各地政府提出一个新课题。
 
千亿民资游走四方 炒房团“爆炒”行为触众怒



媒体组团占到购房团份额的95%以上

温州炒房团“成果累累”

成都:

成都房展会还没有开始,从一些开发商那里传来的消息已经显示了温州购房团强劲的购买力,仅仅两天时间,他们达成的意向性成交额就达到了1900万元。

北京:
今年年初,北京的“金泉广场”、“通用时代国际中心”两个项目相继在温州作了专项推介,结果异常火爆,温州人大肆抢购。位于南三环的珠江骏景项目,曾有一个温州客户一人就购买了10套该住宅用于投资。

上海:
目前仅在上海的属于浙江的民间投资就超过1000亿元,其中有400亿元来自温州。400亿元中,有一半就砸在上海的楼市中。温州人买走了上海高档楼盘世茂滨江花园40%以上的商品房,使该房价在一夜之间上升了1/3。在杭州,当地房产均价从2000年每平方米3000元暴涨到现在的5500元以上,游资热钱的投机性炒作起着极大的推波助澜作用。

南京:
温州购房团将于3月中旬到南京,有开发商声称已经接到温州购房团要求看楼盘的咨询电话。这一新闻在南京炒得沸沸扬扬,引起了市民、发展商的广泛关注,许多市民担忧房价会再次上涨。
 
据统计,目前有10万多温州人在全国各地炒楼,动用民间资本1000多亿元,其中专业房地产炒家1万多人,多为个体老板,在这群专业炒家中,有一部分是35-55岁的女性炒家。

这些专业炒家的炒房资金多在200万元以上,去年上海某楼盘由于温州人的介入炒作,在短短的半个多月时间内,每平方米的房价上升了1000多元,可见温州人强大的购买力。

炒房路线:向北跨越长江,转战青岛、济南、北京、哈尔滨、大连、沈阳;向西,则溯长江而上,攻克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向南,则是奔赴海滨城市厦门、海口、三亚……炒房团也从单一的大小老板,壮大到一般的工薪阶层。

北京否认炒房神话:通用时代策划部经理喻岚告诉记者,他们高估了温州人的购买力。去年10月他们到温州参展,最后只有10套成交,但整个营销费用超过70万元,远远高于卖给北京人的成本。金地国际花园也去卖过房,但经理罗迪透露只卖出了8套,另外还有华贸中心、珠江帝景等项目均表示不会再专门考虑温州人。据了解,位于南三环的彩虹城有较多温州人置业,但销售总监张丽透露,虽然他们那里有50多位浙江籍业主,但统计显示他们全部是在北京工作多年的人,不属于炒房人范畴。
 
炒房团触犯众怒 炒出“禁”声一片

政府态度

面对温州炒房团的不良名声,南京、杭州等地政府出台保护性政策,在二手房转让时征收20%所得税。在上海,很多老百姓向政府呼吁尽快出台政策禁止外地人炒房。有专家建议北京也出台相应政策。

南京遏制期房炒作 “禁炒令”4月1日起实施



长三角"反炒房"风声渐紧 杭沪宁"新房政"狠招迭出

专家学者

恶名远播学者炮轰 炒房遭狙击温州客境遇尴尬

金融专家呼吁政府出手 狙击温州炒房团进北京

业内人士

列举炒房“七宗罪”,不能再对炒房行为听之任之

购房者说

成都一位购房人抱怨道,“好不容易攒够了钱,温州人过来房价全上去了,我又买不起了。”

温州表态

温州政府否认叫停炒房团 炒房合法政府无权干预
 
看炒房四大中心主体利弊
【当地政府】

利:在市场启动和培育期有助搞活当地经济。

弊:长远考虑不利于规范市场和完善市场。

 
【银行】

利:短期放贷,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

弊:银行资本大量介入,未来回收风险大。

 
【居民】

利:手中有房待价而沽者借炒作之风卖个好价钱。

弊:更多的购房者对房价人为上涨“痛恨不已”。

 
【开发商】

利:扩大市场空间,房价攀升。

弊:不利于房地产的长远规划,增大房地产泡沫。

 
 
温州炒房团尴尬转战 民间资本该何去何从

为什么在我们国家这么大的版图上,炒房的这个行为主体是温州人,从宏观层面分析,这和改革开放20多年来,温州人率先推进市场化的进程有关,在中国除港澳台的31个省市自治区当中,全国的平均国有企业比重47%,民营的就是53%。但是在浙江省,它的国有比重只有20%,非国有比重,民营的比重80%,是这31个省市自治区当中,民营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由于这个地区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私人财产的比重比较可观,再加上温州的市场化推进速度比较快、工业化进程快,城镇化进程快,而且在国内居于比较高的水平,因此它使当地群众有比较雄厚的资金,具备一个可靠的一种资金源作为炒房的支撑条件。

表面看起来好像是方兴未艾的房地产业正好给温州的闲资提供了一个出路。但深究起来,炒楼毕竟是短期的获利行为,更何况,眼下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房地产市场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在上海炒楼成功,未必意味着在西部城市也能获得成功。一旦政策波动,或炒楼资金链断裂,其凶险可想而之。姑且不论大量游资涌入房地产市场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单以温州经济发展利益衡量,如此本该在产业推进中发挥作用的资金大量流失,其对温州经济发展后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大量的、原本可以用于扩大再生产、产业投入和技术升级的资本,被转移到了纯粹的炒买游戏中,其“资本转移”的原因可能有三:

 其一:炒房在眼下是高利润的行当,从2001年开始,到2003年底,我们已听到不少在楼市赚了50%乃至100%利润的真实故事。以温州人的敏锐眼光和市场反应速度,不注意到这一市场是不可能的。

 其二:入世以来,一向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温州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才、技术的缺失,使相当多的温州企业在这样的产业升级要求面前感到力不从心。如此,大量急需寻找方向的资金,自然而然流向一个正张开大口需要喂养、又不需要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房地产市场。

 其三:尽管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温州家族式生产管理模式遭遇着诸多挑战。但在房地产市场上,这一家族联合作战的传统优势却有了可施展的余地。那些转战南北的温州炒房“集团军”,多是亲朋好友联合起来的,几十个人、几千万资金一起砸在某个楼盘上,可以迅速抬高楼价。
 
炒房动机:为民间游资找出口

温州一企业家说出了温州炒房团的投资动机:“手中有钱之后在本地找不到好项目,只好到外地投资,广受关注的温州炒房团就是一例。而中小企业融资又非常困难,银行的贷款像年轻人找对象,‘不但要找漂亮的,而且要找有钱的’。”因此他建议政府要在这方面多动些脑筋,多想些办法,把温州人兜里的钱花到温州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温州造就了成千上万的百万富翁乃至亿万富翁,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经济总有发展瓶颈,竞争加剧与频繁的“反倾销调查”,迫使温州经济急需整体的产业升级,而温州富豪们的投资意向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近几年股市低迷,温州豪客对这个领域显然投资兴趣不大,而目前国内投资渠道还是比较单调,“买房子”就成了最适合的资产保值增值的手段。

温州民间资本的尴尬显而易见

  投资重化工、机械等大型产业,缺乏产业基础;投资高科技产业,缺少技术、人才指引;继续眼下的轻工业产品加工生产和模仿制造,又面临着新市场规则的制约和残酷的市场竞争;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又恰恰是民营资本限制领域;投资房产,又不免陷入炒作、投机的怪圈。
 
温州炒房团正是看中了某一个城市的房产具备升值的潜力才会去投资它、炒作它。认清了温州炒房团的“本质”,就没有必要过度的去神化它,也不要过多的去害怕它,更不要曲意去迎合它。看到一些报道中这样说,一些开发商将手头的楼盘卖一部分给温州炒房团,等待价格炒高了他们乘机从中获利。炒房者、开发商、地产商乃至地方政府都是炒房团能够顺利实现他们炒房行为的组成部分。单独把温州炒房团拿出来“说事”,一方面涉嫌神化了它,有可能对房价产生负面作用;一方面把它作为他人的“挡箭牌”,掩盖了其他利益方的过失。

在温州人炒房这个问题上,地方政府应当如何作为,各种观点莫衷一是。有的说,地方政府应当听任市场的力量去调节,有的说,地方政府应当进行适当的提醒,还有的说,地方政府就应当着手去干预,但无论怎么做,温州人购房团的出现无疑给地方政府提出了一个难题。其实最重要的应当是温州人购房团手中握着的那一千个亿的闲散资金,现在国企改造需要钱,各种经济建设都需要钱,如何能够把温州人手里的这部分闲散资金用到最需要用的地方去,恐怕是一个新的课题。

不仅仅是温州民资,据初步的调查研究,估计浙江省大约有八千亿的民间资本,江苏大约有九千亿左右,上海有五六千亿左右,仅长三角地区江浙沪这三家,就有大约两万五到两万六千亿雄厚的民间资本力量,如何启动这笔资金,让其“物尽其用”,发挥最大价值,这才是各地政府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