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洲谈新世纪军事战略
―《空军军事学术》杂志发表记者对刘亚洲(解放军空军中将)的采访(摘要)
2004年04月08日
冷战之后,不,从冷战时期就开始了,美国一直在追求一种「新帝国秩序」。什么叫「新帝国秩序」呢?就是美国以其强大的政治、军事、文化、精神、宗教的力量独霸世界。
美国保守派代表人物伍尔西说:「伊拉克之战可以被看作是第四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次战斗。世界已经发生过两次热战和一次冷战,都是以欧洲为中心。第四次世界大战正在中东发生。」
有人说,石油是中东之宝,也是中东之祸。美国二战后全部中东战略都是围绕石油展开的。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美国控制中东,既为石油,又不全为石油,它有着比控制石油命脉更深远的目的。你知道,中东地区在历史上不仅是能源基地,更是世界著名的交通枢纽。拿破仑早年就开始注意到控制这个要害枢纽的世界意义。美国控制中东,使世界力量为之重新整合。历史将为此产生巨大改变。从现在起,美国已经割断了亚洲、非洲和欧洲间的陆上通路。这个事实让人想起来就不寒而栗。
但2003年的春天让整个地球的人们都感到一种新世纪的寒意。比利时首相最近说美国已经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超级大国。因为美国的危险,世界也变得危险起来。
由于美国在军事力量领域中的这种不对称军力,其鹰派政客已产生了一种近似狂妄的战争迷信。国际政治的天平急剧倾斜。西方学者将美国比做一辆正在向山下冲去的、刹车失灵的战车。
上个世纪以来,世界一直存在着两大武装集团:一个是前苏联,即现在的俄罗斯,一个是美国。这两大武装集团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军事理念,包括军事思想、军事理论和武器装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军队大致都是按这两大阵营划分的,非此即彼,几乎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冷战以后发生的这几场战争,其实是这两大武装集团之间的战争。是两大集团两种不同军事理念的战争。现在我可以说:以苏联为首的武装集团败给了以美国为首的武装集团。
我们可以用阿富汗的两场战争回答这个问题。同样是超级大国,在同一个战场和同一个对手作战,苏联先后动用一百五十万兵力,主要进行地面作战,结果打了十年,付出了五万余人的伤亡,最后彻底失败,国势从此一蹶不振。美国只派了千余人的特种部队,主要出动空中力量,只用了六十一天,死亡十六人(其中没有一个是在正面交战中阵亡的),就彻底消灭了塔利班。
我们中国军人必须想到。这场战争的世界性意义是,全面昭示了苏式军事体系的危机。凝视着伊拉克战争的废墟,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似曾相识的场景:黎巴嫩贝卡谷地、利比亚首都、南联盟、阿富汗……我发现这些战地和废墟有着非常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前苏联的盟友或涉足之地;都是主要采用苏式武器系统和军事思想;都在美国的信息化空中打击下,或支离破碎,或灰飞烟灭。为什么?
与美军相比,俄军高技术只是部分地体现在武器平台上,未形成系统。俄军在车臣基本上还是靠常规兵器作战,其各作战平台互相之间和与指挥机构,尚未实现信息交链。技术决定战术。俄军和车臣武装并未形成「代差」的技术优势,不能像美军那样利用绝对的信息技术优势实施不对称作战。
“战场机动权”--我提出这个名词。有了“战场机动权”,才能做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然只有你打我而我不能打你。这次伊拉克战争和第一次海湾战争,还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军队和塔利班的败因就是因为没有机动权--主要是无法实施机动。美军今天搞这个系统那个系统,数字化信息化等等,根本目的就是要剥夺对方的战场机动权。这也是美军未来的潜在对手们要特别注意的,没有机动权就没有生存权。
美军是如何控制对方机动能力的呢?简单地说,它使自己成为千里眼、顺风耳,同时却让对手眼瞎耳聋。我们说今天的美军强大,就是因为它拥有战场感知能力。有这样一组数据:美军从发现目标到实施精确打击的时间,即完成发现--定位--瞄准--攻击--评估战果这样一个「打击链条」所需的时间,海湾战争时是一百分钟,科索沃战争时为四十分钟,阿富汗战争时为二十分钟,而此次伊拉克战争只有十分钟,基本实现「发现即摧毁」。就对方而言,即「被发现即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根本来不及实施机动。如2001年11月间,美军一架侦察机发现一支车队在夜幕掩护下撤离喀布尔,立即把情况通过卫星传送到美国中央指挥中心。五角大楼下达攻击命令,三架战斗机很快飞到目标上空,投下三枚制导炸弹。同时,无人侦察机也向地面车辆发射了导弹,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架无人攻击机。后经证实,包括拉登的助手阿提夫在内的近百名塔利班人员在此次空袭中丧命。这一幕是美军在阿富汗作战行动的缩影,也是未来美军惯用的战术攻击手段。
在伊拉克战争中,也有这样的镜头:3月20日傍晚,美国发起首次打击以后,伊拉克向科威特发射了一枚导弹。仅半小时后,一架美军的F-15飞过来,向这部秘密隐藏、正准备再次机动的发射车发射了导弹,伊军战术导弹的行动从此绝迹。4月7日,美国特种兵发现萨达姆及其政府高官进入了一幢建筑,立即呼唤在空中巡逻的战略轰炸机。也是半小时之后,美军的战略轰炸机赶到,投下两枚两吨多的炸弹,炸出一个六十米直径的大坑,萨达姆从此生死不明。
和美国老鹰扑兔的犀利与敏捷相比,在车臣战争中,俄军就像大蟒追兔,盲目而迟缓。由于缺乏现代化的侦察与通信手段,俄军无法及时发现神出鬼没的车臣武装,屡屡贻误战机。和美军追杀阿提夫恰成对照,在车臣战争中也有这样一个镜头:俄军一支空降分队在山区陷入车臣武装重围之中,由于联络中断,指挥部无法查明该分队的具体位置,致使九十名官兵苦战三昼夜而得不到支援,最终全部被歼。
俄罗斯的车臣战争与美国的阿富汗战争最大区别在于,俄军打的是机械化战争,而美军打的是一场信息化的战争。俄军采用的是各种常规作战平台和以陆军为主的作战思想,其大规模的步坦协同或空地协同作战,及攻城掠地式的战役合围,无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机械化战争的翻版。尽管俄军比车臣叛军拥有绝对的常规力量优势,却没有能力剥夺对方的机动权。这就是它与美军的根本区别。
谈到这儿,伊拉克战争的结果就容易理解了。美英联军是一支基本信息化军队,通过数据链把空天地海、本土统帅部、前方司令部和战场上每一个士兵连为一体,反应灵敏,随心所欲。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战果,赢得胜利。比较而言,伊军则是一支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军队。尽管伊军在兵力、地面兵器数量方面占有优势、空军飞机数量也相当可观;尽管伊军吸取了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教训,并学习了南联盟和车臣战争的经验,采取固守城市、寓军于民、全民皆兵的战略战术,仍然不堪一击。
隔代战争就是这样,当年八国联军也是这样屠杀清军的。我记不起是读过的哪本书了,是英国人写的--鸦片战争中,清军的一个炮台被英军攻占了。清军尸横遍地,四百官兵全部战死。英军呢,只轻伤两人。这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屠杀。
其实,美国在伊拉克展现出来的超级军事能力,还只是冰山一角。由于伊军的糟糕表现,美军真正的战力并没有表现出来,如最拿手的强项--电子战、新概念武器、太空力量等,美国都只是动用了很小的一部分。在今天世界上美军占了三个第一:①新军事革命它是领头羊;②军费第一,美国的军费是排在它后面的十二个强国军费的总和;③军力在全球不可比拟。但更令我们不安的事实是:美军还在急速地膨胀着。一旦美国全球导弹防御体系建成,一个覆盖全球的战争新体系就将全部构造完成。美国的对手用以威慑美国的最后工具--核武系统也将失效。到那时,一个以绝对不对称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政治体系,也就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帝国体系就将出现。一如机械化闪电战催生了希特勒的「第三帝国」一样,信息化战争时代,已经孕育着一个世界新帝国的雏形。这场战争的结果所展现出来的远景,真让世界胆寒。
再来谈谈俄罗斯吧。俄罗斯虽然是目前除美国外,军事实力最强大的的国家。但它的整个军事体系仍然处于机械化时代。从第一次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到今天的伊拉克战争,实际上都是以美式武器系统和作战思想对俄式武器系统和作战思想的较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战争的毁灭性的结果,也是苏(俄)式军事学说和装备体系的全面失败。今天,那些遍布全世界的信息化战争的废墟,也是苏联军事遗产的废墟。
1973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给世界军事理论界带来一缕新鲜空气,但这缕空气非常小,非常少,稍纵即逝。有人嗅到了,有人嗅不到。特别让我感到奇怪的是,人们是从失败者而不是从胜利者身上学习经验的。战争初期,阿拉伯国家装备的「萨姆」导弹曾经成功地阻止了以色列空军的攻击,并为地面进攻提供了制空权,所以很多国家因此开始大力发展防空导弹。同时,由于反坦克导弹的出色表现,也赢得了一片喝彩。我国的国防工业也毫不犹豫地加入到这两类导弹的研制行列中,从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特别是主力战机和信息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当时苏联也和我们一样。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在和美国的全面对峙中已渐露疲态。美国挟电子革命的强势,使主战武器全面升级换代,而苏联却心有余力不足,只能在部分武器平台上作最后的追赶。发生在「贝卡谷地」的战斗,被称为「空袭革命」,以色列依靠电子优势,六分钟之内就全歼了曾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大出风头的「萨姆-6」导弹。世界在震惊之余,也不由得感到,昔日强大的军事帝国已成昨日黄花。九十年代,伊拉克和南联盟的一败如水,昭示苏(俄)军事体系,已经完全无法抵御代表着最新军事革命趋势、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美国军事体系的「压迫」。
俄罗斯由于实力的削弱,国防军工和科研体系的瓦解,短期内已难以形成应对信息化战争的整体能力。这也是美国在此次战争期间,对俄罗斯如此藐视的根本原因。美军敢于毫不顾忌地攻击俄外交车队,反映出的就是这样一种心态。可以预期,在整体实力落后的情况下,俄与美的军事差距还将进一步拉大,甚至会落在欧洲和日本的后面。我甚至有种预感:它还会落在中国的后面。
俄罗斯尚且如此,那些以苏(俄)式武器体系装备和信奉苏(俄)式军事战略指导思想的国家,其军事危机感可想而知。对于那些和伊拉克军事状况非常类似的受苏式军事体系影响深厚的国家,面对伊拉克的废墟,应该彻底清醒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军事理论家说:圆锹和铁丝网可以打倒步兵和大炮。法国元帅贝当,忘了时代是前进的。马奇诺防线的悲剧出现在法国绝非偶然。
我们不能再有这样的悲剧了。我们必须彻底走出苏式军事体系这片历史的「坟茔」。怎么走?江主席在十六大报告中已经指出:信息化带动机械化。
―《空军军事学术》杂志发表记者对刘亚洲(解放军空军中将)的采访(摘要)
2004年04月08日
冷战之后,不,从冷战时期就开始了,美国一直在追求一种「新帝国秩序」。什么叫「新帝国秩序」呢?就是美国以其强大的政治、军事、文化、精神、宗教的力量独霸世界。
美国保守派代表人物伍尔西说:「伊拉克之战可以被看作是第四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次战斗。世界已经发生过两次热战和一次冷战,都是以欧洲为中心。第四次世界大战正在中东发生。」
有人说,石油是中东之宝,也是中东之祸。美国二战后全部中东战略都是围绕石油展开的。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美国控制中东,既为石油,又不全为石油,它有着比控制石油命脉更深远的目的。你知道,中东地区在历史上不仅是能源基地,更是世界著名的交通枢纽。拿破仑早年就开始注意到控制这个要害枢纽的世界意义。美国控制中东,使世界力量为之重新整合。历史将为此产生巨大改变。从现在起,美国已经割断了亚洲、非洲和欧洲间的陆上通路。这个事实让人想起来就不寒而栗。
但2003年的春天让整个地球的人们都感到一种新世纪的寒意。比利时首相最近说美国已经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超级大国。因为美国的危险,世界也变得危险起来。
由于美国在军事力量领域中的这种不对称军力,其鹰派政客已产生了一种近似狂妄的战争迷信。国际政治的天平急剧倾斜。西方学者将美国比做一辆正在向山下冲去的、刹车失灵的战车。
上个世纪以来,世界一直存在着两大武装集团:一个是前苏联,即现在的俄罗斯,一个是美国。这两大武装集团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军事理念,包括军事思想、军事理论和武器装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军队大致都是按这两大阵营划分的,非此即彼,几乎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冷战以后发生的这几场战争,其实是这两大武装集团之间的战争。是两大集团两种不同军事理念的战争。现在我可以说:以苏联为首的武装集团败给了以美国为首的武装集团。
我们可以用阿富汗的两场战争回答这个问题。同样是超级大国,在同一个战场和同一个对手作战,苏联先后动用一百五十万兵力,主要进行地面作战,结果打了十年,付出了五万余人的伤亡,最后彻底失败,国势从此一蹶不振。美国只派了千余人的特种部队,主要出动空中力量,只用了六十一天,死亡十六人(其中没有一个是在正面交战中阵亡的),就彻底消灭了塔利班。
我们中国军人必须想到。这场战争的世界性意义是,全面昭示了苏式军事体系的危机。凝视着伊拉克战争的废墟,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似曾相识的场景:黎巴嫩贝卡谷地、利比亚首都、南联盟、阿富汗……我发现这些战地和废墟有着非常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前苏联的盟友或涉足之地;都是主要采用苏式武器系统和军事思想;都在美国的信息化空中打击下,或支离破碎,或灰飞烟灭。为什么?
与美军相比,俄军高技术只是部分地体现在武器平台上,未形成系统。俄军在车臣基本上还是靠常规兵器作战,其各作战平台互相之间和与指挥机构,尚未实现信息交链。技术决定战术。俄军和车臣武装并未形成「代差」的技术优势,不能像美军那样利用绝对的信息技术优势实施不对称作战。
“战场机动权”--我提出这个名词。有了“战场机动权”,才能做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然只有你打我而我不能打你。这次伊拉克战争和第一次海湾战争,还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军队和塔利班的败因就是因为没有机动权--主要是无法实施机动。美军今天搞这个系统那个系统,数字化信息化等等,根本目的就是要剥夺对方的战场机动权。这也是美军未来的潜在对手们要特别注意的,没有机动权就没有生存权。
美军是如何控制对方机动能力的呢?简单地说,它使自己成为千里眼、顺风耳,同时却让对手眼瞎耳聋。我们说今天的美军强大,就是因为它拥有战场感知能力。有这样一组数据:美军从发现目标到实施精确打击的时间,即完成发现--定位--瞄准--攻击--评估战果这样一个「打击链条」所需的时间,海湾战争时是一百分钟,科索沃战争时为四十分钟,阿富汗战争时为二十分钟,而此次伊拉克战争只有十分钟,基本实现「发现即摧毁」。就对方而言,即「被发现即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根本来不及实施机动。如2001年11月间,美军一架侦察机发现一支车队在夜幕掩护下撤离喀布尔,立即把情况通过卫星传送到美国中央指挥中心。五角大楼下达攻击命令,三架战斗机很快飞到目标上空,投下三枚制导炸弹。同时,无人侦察机也向地面车辆发射了导弹,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架无人攻击机。后经证实,包括拉登的助手阿提夫在内的近百名塔利班人员在此次空袭中丧命。这一幕是美军在阿富汗作战行动的缩影,也是未来美军惯用的战术攻击手段。
在伊拉克战争中,也有这样的镜头:3月20日傍晚,美国发起首次打击以后,伊拉克向科威特发射了一枚导弹。仅半小时后,一架美军的F-15飞过来,向这部秘密隐藏、正准备再次机动的发射车发射了导弹,伊军战术导弹的行动从此绝迹。4月7日,美国特种兵发现萨达姆及其政府高官进入了一幢建筑,立即呼唤在空中巡逻的战略轰炸机。也是半小时之后,美军的战略轰炸机赶到,投下两枚两吨多的炸弹,炸出一个六十米直径的大坑,萨达姆从此生死不明。
和美国老鹰扑兔的犀利与敏捷相比,在车臣战争中,俄军就像大蟒追兔,盲目而迟缓。由于缺乏现代化的侦察与通信手段,俄军无法及时发现神出鬼没的车臣武装,屡屡贻误战机。和美军追杀阿提夫恰成对照,在车臣战争中也有这样一个镜头:俄军一支空降分队在山区陷入车臣武装重围之中,由于联络中断,指挥部无法查明该分队的具体位置,致使九十名官兵苦战三昼夜而得不到支援,最终全部被歼。
俄罗斯的车臣战争与美国的阿富汗战争最大区别在于,俄军打的是机械化战争,而美军打的是一场信息化的战争。俄军采用的是各种常规作战平台和以陆军为主的作战思想,其大规模的步坦协同或空地协同作战,及攻城掠地式的战役合围,无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机械化战争的翻版。尽管俄军比车臣叛军拥有绝对的常规力量优势,却没有能力剥夺对方的机动权。这就是它与美军的根本区别。
谈到这儿,伊拉克战争的结果就容易理解了。美英联军是一支基本信息化军队,通过数据链把空天地海、本土统帅部、前方司令部和战场上每一个士兵连为一体,反应灵敏,随心所欲。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战果,赢得胜利。比较而言,伊军则是一支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军队。尽管伊军在兵力、地面兵器数量方面占有优势、空军飞机数量也相当可观;尽管伊军吸取了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教训,并学习了南联盟和车臣战争的经验,采取固守城市、寓军于民、全民皆兵的战略战术,仍然不堪一击。
隔代战争就是这样,当年八国联军也是这样屠杀清军的。我记不起是读过的哪本书了,是英国人写的--鸦片战争中,清军的一个炮台被英军攻占了。清军尸横遍地,四百官兵全部战死。英军呢,只轻伤两人。这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屠杀。
其实,美国在伊拉克展现出来的超级军事能力,还只是冰山一角。由于伊军的糟糕表现,美军真正的战力并没有表现出来,如最拿手的强项--电子战、新概念武器、太空力量等,美国都只是动用了很小的一部分。在今天世界上美军占了三个第一:①新军事革命它是领头羊;②军费第一,美国的军费是排在它后面的十二个强国军费的总和;③军力在全球不可比拟。但更令我们不安的事实是:美军还在急速地膨胀着。一旦美国全球导弹防御体系建成,一个覆盖全球的战争新体系就将全部构造完成。美国的对手用以威慑美国的最后工具--核武系统也将失效。到那时,一个以绝对不对称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政治体系,也就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帝国体系就将出现。一如机械化闪电战催生了希特勒的「第三帝国」一样,信息化战争时代,已经孕育着一个世界新帝国的雏形。这场战争的结果所展现出来的远景,真让世界胆寒。
再来谈谈俄罗斯吧。俄罗斯虽然是目前除美国外,军事实力最强大的的国家。但它的整个军事体系仍然处于机械化时代。从第一次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到今天的伊拉克战争,实际上都是以美式武器系统和作战思想对俄式武器系统和作战思想的较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战争的毁灭性的结果,也是苏(俄)式军事学说和装备体系的全面失败。今天,那些遍布全世界的信息化战争的废墟,也是苏联军事遗产的废墟。
1973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给世界军事理论界带来一缕新鲜空气,但这缕空气非常小,非常少,稍纵即逝。有人嗅到了,有人嗅不到。特别让我感到奇怪的是,人们是从失败者而不是从胜利者身上学习经验的。战争初期,阿拉伯国家装备的「萨姆」导弹曾经成功地阻止了以色列空军的攻击,并为地面进攻提供了制空权,所以很多国家因此开始大力发展防空导弹。同时,由于反坦克导弹的出色表现,也赢得了一片喝彩。我国的国防工业也毫不犹豫地加入到这两类导弹的研制行列中,从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特别是主力战机和信息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当时苏联也和我们一样。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在和美国的全面对峙中已渐露疲态。美国挟电子革命的强势,使主战武器全面升级换代,而苏联却心有余力不足,只能在部分武器平台上作最后的追赶。发生在「贝卡谷地」的战斗,被称为「空袭革命」,以色列依靠电子优势,六分钟之内就全歼了曾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大出风头的「萨姆-6」导弹。世界在震惊之余,也不由得感到,昔日强大的军事帝国已成昨日黄花。九十年代,伊拉克和南联盟的一败如水,昭示苏(俄)军事体系,已经完全无法抵御代表着最新军事革命趋势、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美国军事体系的「压迫」。
俄罗斯由于实力的削弱,国防军工和科研体系的瓦解,短期内已难以形成应对信息化战争的整体能力。这也是美国在此次战争期间,对俄罗斯如此藐视的根本原因。美军敢于毫不顾忌地攻击俄外交车队,反映出的就是这样一种心态。可以预期,在整体实力落后的情况下,俄与美的军事差距还将进一步拉大,甚至会落在欧洲和日本的后面。我甚至有种预感:它还会落在中国的后面。
俄罗斯尚且如此,那些以苏(俄)式武器体系装备和信奉苏(俄)式军事战略指导思想的国家,其军事危机感可想而知。对于那些和伊拉克军事状况非常类似的受苏式军事体系影响深厚的国家,面对伊拉克的废墟,应该彻底清醒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军事理论家说:圆锹和铁丝网可以打倒步兵和大炮。法国元帅贝当,忘了时代是前进的。马奇诺防线的悲剧出现在法国绝非偶然。
我们不能再有这样的悲剧了。我们必须彻底走出苏式军事体系这片历史的「坟茔」。怎么走?江主席在十六大报告中已经指出:信息化带动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