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度超越中国论”的思考[转贴]

舞蝶轻痕

新手上路
注册
2004-04-08
消息
705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对“印度超越中国论”的思考
对印度,兄弟们往往以阿三相称呼,看不起之极。不过最近西方经济学家却对印度颇为看好,参考消息已经转载了不少认为印度完全有可能超过中国的文章。其观点不外以下两个:
中国的软环境不如印度,目前的增长已经到了极限,而印度才刚刚发力;
印度要做的是“世界办公室”,向全世界提供增值服务,而中国不过是世界工厂。
一时间,印度好象马上要超过中国创造又一个经济奇迹了。有趣的是,西方却并不担心出现“印度威胁论”,反而带着欣喜和期盼来对待印度的崛起
以西方为中心吗?这是本质区别
我们多少都通过文字和图片,对印度的情况有所了解。这个国家虽然在现代化方面殚精竭虑,但是作为武器爱好者的我们都知道,一个大国不可能靠购买来建立真正有战斗力的军队,一个国家的经济也是一样。去年,张召中教授曾经访问印度,并对印度海军多有评价。烽火虽然并不苟同张教授在很多国际问题上的看法甚至学术水平,但是对他的印度纪行还是颇为推崇,毕竟这是张教授用亲身经历写出来的,而且张教授本人文笔颇好。
印度海军的来访更坚定了我们对印度军队的不害怕,它海军的舰艇素质和水兵素质都太有限了。看看它粗制滥造、东拼西凑搞起来的主力舰,实在让人不忍心去批评它对海军现代化的努力付出。在一个狭窄的前甲板上装了8发重型反舰导弹,恐怕在打沉对手之前,自己就已经被尾焰吹散了架。相比之下,经过几十年的呕心沥血,中国海军舰队的锋芒已经开始乍现,所缺的是一场尝试霜刃的战争。
海军只是一个影子,我们所关心的是整个国家的强大。这是中国和印度都在追求的目标。对于强大,可能不同文化会给出不同的定义。中国虽然一再强调和平崛起,不称霸。但是烽火从小所受到的教育给了我这样的信念:强大就是坚船利炮!说再多都没有用,当别人的大炮架到海岸上,无论怎么论证都不能证明自己的国家是强大的,即使你占了全世界百分之几十的产值。换句话讲,强大就是能迫使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而且能压制住别人任何方式和范畴的反抗。
我的论述可能太绕弯子了,简单一点讲,中国的崛起,无论以战争方式还是以和平方式,都是自己走自己的路,自己开自己的车。而印度的发展,一直都基于搭某人的车,不是苏联就是西方。这就是中国的发展会导致威胁论的根本原因,而印度却不会。
在中国,中苏蜜月时期,中国引进的几乎全是制造业。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中,制造业是优先被引进的,而服务业几经波折才开了个小口。金融和保险业更是小心翼翼。这反映了中国执政党的信念。邓公有言,“发展是硬道理”,其实这后面还应该有一句,“造东西是硬道理”。只有把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真实地制造出来,攥在手里,我们才有实力可言。否则,没有粮食吃,没有汽车开,没有钢铁和水泥用,没有坦克大炮和弹药去抵抗,开着满大街的银行有什么用?这是旧上海的情景,恐怕也是毛、周等老一代领袖深恶痛绝的。我们欣喜地看到,这种信念至今未变。而这个信念的核心,就是建立中国自己的、不依赖任何人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这是一个西方不能奈何的体系,是威胁。
有人会说,印度早期对民族产业的保护比中国还厉害,OK,这个问题我们下一章谈。不过我们所看到的,是印度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工业体系,连某个完整的现代产业都没有。实际上,印度对西方一直抱有一种很厚重的感情,他对奴役过自己的英国没有怨恨,没有愤怒,只有一种深深的惆怅,好象自己是一个被始乱终弃却又余情未了的情妇。这样的印度,在苏联消失后,必然把对未来的期望寄托在西方身上。维护西方还来不及,当然不会威胁西方。这就是印度的GDP增长率赶上中国后,不少西方人欢呼的原因所在。

没有力量的文明
印度的文明,是没有力量的。伊朗前国王巴列维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民族。他们可能讲不同的方言,但他们的书面语言是通用的。不管他们住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着一种共同的社会感。这把他们紧密地联合在一起了。在政治问题上,他们相互之间可能也有尖锐的歧见,但是归根结底,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并为他们的中国传统而感到骄傲。”“印度却是一个种族、宗教和语言的大杂烩,没有一种基本的印度语言。印度人在议会中唯一能够相通的语言是英语。” 印度次大陆的人民信奉六大宗教,讲十五种使用范围较广的语言和数千种次要的语言和方言;印度的历史又是如此错综复杂,以致无法计算它有多少种族和少数民族。他说,在英国人把印度捏合在一起,使它置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以前,印度一直不是一个国家。印度是一个人口太多、资源太少的国家;相比之下,中国尽管人口众多,但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为本身提供吃穿的潜力。
  伊朗国王的论点是:印度几乎无法管理自己。
我们总是听到宣传,在解放之前,中国人一盘散沙。在现任执政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力量集中起来了。不过现任执政党能够做到这一点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中国人民的力量能够被集中到一起,这是中国的文明所决定的。中国的文明从5000多年前延续至今,统一的历史漫长而悠远。上至庙堂之高,下到江湖之远,所有人都明白一个统一的中国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创造文明奇迹。只要一个政治集团向人民证明,他们有信心、有能力统一中国,人民就一定会支持他。今天的中国又有一个万众一心的民族目标??中华民族的复兴。
而印度则不同,印度在独立之前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独立后也没有什么国家目标可言。也许是因为印度人酷爱研究哲学,因此印度作为一个国家,似乎不知道自己应该有什么作为,也没有什么努力的方向,这是由印度的文明本身所导致的。因此如此巨大的一个国家,在战后几十年的国际舞台上,没有发挥过什么值得一提的作用。唯一产生过影响的不结盟运动,也因为中国的不参与而日益没落。
没有追求的民族,是没有机会强大的。

没有资源的国家
这是物质基础了。印度身处热带,农产品的资源还算丰富,不过要建立强大工业,必须有足够的矿产资源。这也是二战后只有美国和苏联成长为超级大国的原因。曾经横行四海的欧洲国家,很多都是因为资源问题而受制于人。
根据外交部的资料,印度截止到1996年的矿产储藏量为:煤463.89亿吨(不含焦煤),铁矿石97.54亿吨,铝土22.53亿吨,铬铁矿1.24亿吨,锰矿石6550万吨,锌589万吨,铜352万吨,铅136万吨,石灰石684.77亿吨,磷酸盐8100万吨,黄金86吨,石油6.65亿吨,天然气6480亿立方米。此外,还有云母、石膏、钻石及钛、钍、铀等矿藏。森林5300万公顷,覆盖率为16%。虽然铁、铝的储量不小,且铝土储量和煤产量均占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
有些兄弟可能要质疑,这么多资源,如何说印度没有资源?印度资源虽多,但是很多重要的稀土元素却没有,这对于冶炼高级合金是不利的。
中国却是世界上矿种最全的国家之一,我们拥有发展各种工业所需要的几乎所有金属,地大物博的苏联当年还从中国大量进口各种矿石,一个白云鄂博就让全世界都垂涎了。新中国前30年,在艰难的经济条件下,建立起相对完整、有一定实力的工业体系,从主观上讲,是靠人奋斗出来的;从客观上讲,也是拥有足够的矿产资源。否则,没米下锅,再勤奋有什么用处?
没有足够的矿产资源,就没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也没有强大的机械电子制造业。换言之,就不会有什么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进口某些矿产,但是欧洲和日本的历史和现实证明,靠进口,和平时期维持民生是可以的,战争和危机时期就难过了。作为大国而言,没有足够的矿产资源,就只有做人口大国、疆域大国的份,最多当一个打工大国。工业大国、军事大国都没有份。这就是印度和中国的又一个重大区别。

制造!制造!制造!
今天查了查印度的出口产品结构。软件是大头,然后是皮革、珠宝、农产品什么的。
对中国的出口当中,只有钢材还算有点技术含量的产品。
软件的问题我们后面谈。
中国出口的是什么呢?机械、电子、船舶已经是出口的大头,纺织产品在中国出口产品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
我们看到了什么?烽火清晰地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经济已经从农耕文明走出,正在高速进入工业化时代,机械化、自动化、大批量生产,产品象泉水一样从工厂里涌出,进入人民的家庭、进入国际市场。这还仅仅是东部和南部几个省被发动起来的结果,不要忘记了我们还有一个东北。我们的东北,让人怀念,让人伤痛,让人恨其不争。但这是一个老工业基地,拥有强大的基础设施,而且是中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现任执政党已经开始复兴东北,我们已经听到了一群巨大机器的轰鸣声,一个可以匹敌工业强国的力量发动起来了。结果是可以预期的。
我们还看到了什么?印度的工业在从业人员的总体上还是??手工业!皮革、珠宝,这都是手工业产品。制药产业算是大工业,但它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是很有限的。至于软件产业,说句不怕得罪坛子里IT兄弟们的话,象印度人那样的编程和软件出口其实也是一种手工业。它的本质特征和磨玉器的、绣荷包的没有区别。真正的策划和顶层设计都是美国人完成的。所以靠这样的软件出口,不可能产生什么强大产业,对综合国力的贡献也有限得很,只能让程序员个人多挣点钱。况且,IT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产业,它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物质生产和流通的效率与效能。软件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如果不能落实到物质生产上,意义有限。美国抓住了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纲领,美国治世之道的精髓在于设计规则、掌握关键技术、打击不守规则者,使物质财富自动流入美国。
如果把西方比做一个强大帝国的皇帝,印度软件产业的地位,形象地说,不过是某个小人物,通过考科举、拉关系、给宠臣当奴才,换来帝国朝廷里一个刀笔吏的名分。纵使锦衣玉食,纵使家里还能养个佣人保镖什么的,归根到底也是个奴才。
中国就不一样了,这家伙自己开矿山、种粮食、锻刀枪、练团勇,实在是太过分了!!一定要多宣传象印度这样听话的,让全世界人,包括中国的家里人都知道,你们虽然粮食满舱刀枪锋利、虽然曾经几次把官兵打得落荒而逃,但是你们的日子没有奴才过得好!你们看,我已经给奴才涨了几次工钱,他现在已经买得起香水和沙发了,羡慕吧?
中国经济发展的精髓,是制造业。在最近的中国威胁论当中,很多西方学者都指责跨国公司把生产转移到中国,导致本国产业空心化,喊得最起劲的就是日本和美国。“导致美国丧失了XX多工作机会”,这话我们在去年都听得耳朵起茧子了。那么如今西方学者大声赞扬印度的“世界办公室”,不过是诱骗中国放弃“世界工厂”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去做仰人鼻息的“世界办公室”小职员。其心险恶,不可不察。
中国要搞软件产业和软件出口,一定要做体系,从顶层设计到写代码都要自己干,否则就是手工业,而不是制造业。

基础!基础!基础!
在这些欢呼印度超越中国的文章中,基本上都有一个无法避免却一带而过的问题,就是中印的基础设施对比问题。基础设施有多少用途,大家都有认识。不过我比较推崇“发展成本”这个指标。
通常所谓的“区域发展成本”或称“区域开发成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支持经济起飞并实现区域战略发展目标,必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所花费的成本。基础设施也称基础结构或社会间接资本,专指使用公共财富为直接生产部门和公众生活部门提供公用、共用设施,公用、共用条件,公共服务体系的设施与机构。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公共财富使用分配的集中表达方式之一,也是社会公共财富实施更高积累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基础设施的完备与否,常常是发展的前奏和准备条件。
10年来在自然基础上所计量的发展成本,通过社会的进步和有序调控有所下降,反映了中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状况。如果说我们原来的基础发展成本即自然基础决定的成本是1.25的话,10年来的发展使之下降到1.22。
这0.03的下降是了不起的成就,技术的进步、民众素质的提高、制度的建设,通过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对自然成本的调节能力,可以间接地反映出政府的效率、政府的管理能力。
这些进步,是我们的国家克服重重困难,修铁路,铺公路,架光缆、盖电厂,整修公共厕所得来的。
印度没有做这些工作。我们来看这一段,这是DEDEON下午刚为大家找的:2003-2004年,印计划新建48个公路项目,改建两个机场及两个港口。估计公路项目总价为8.33亿美元,改建机场和港口的总价为2.29亿美元。公路总长度超过1万公里,其中四分之一为混凝土路,项目以建造-运行-转让(BOT)方式融资。
对比下中国:从2003年7月1日到10月31日,河北公路系统按照省政府要求,在公路建设中开展了大干120天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公路建设投资目标超额完成。今年,全省公路建设计划投资84.42亿元。截止10月底,全省公路建设实际完成投资95.61亿元,为年计划的113%,其中7~10月份共完成投资62.30亿元,为大干120天计划目标的130%。
一个河北省,公路投资就超过了整个印度,不用我再分析了吧。
基础设施,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印度落后的城市基础设施、铁路、公路、电信、能源产业对其经济发展的阻碍是巨大的,在2003年中国科学院发表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中,中国得分为39.50,印度只有27.86。而美国高达76.06。在这样的前提下,印度想超过中国?烽火的看法是,除非中国被核武器大面积袭击,或者中国领导人上了西方的恶当,否则,印度是没机会的。


谁在稳步前进?
我们可以看看西方学者认为印度可能会超过中国的地方。其实只有一个理由:印度的银行比中国好,坏帐少,而且印度的金融市场更透明,比中国稳健。不同作者、不同媒体众口一词,就很让人怀疑??肯定有一个幕后主使。这个幕后主使是谁,对我们来说一点都不重要,我们是搞枪杆子的,飞机大炮是硬道理。
不过银行的问题我倒有个看法,一个人假如什么都不做,自然什么错都不犯。日本银行坏帐大大地,怎么没人说印度会超过日本?美国人前年连着倒了几家超大公司,连安龙这样的能源大鳄都倒了,这不是坏帐是什么?没有坏帐就能叫经济稳健?那不买农资、不送孩子上学、不买任何用品、不出售任何产品、自己纺线织布的自耕农绝对没坏帐,经济最稳健,怎么没有人鼓吹中国恢复自耕农经济呢?
很多学者,包括中国学者,最近都谈到印度的资本市场比中国健全。这是正常的,中国从前一直没有资本市场,但是印度搞了几十年,没有差距才怪。
不过现任执政党有句名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记得当年媒体曾经哀叹,搞了几十年建设,“高速公路和摩天大楼还是别国土地上的奇迹”。我们先不谈前几十年建设的功绩,就谈这十几年。中国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高居世界第二了。相信资本市场什么的也一样,假以时日,我们一定能看到一个管用的中国资本市场。
其实,谈稳步前进的问题。关键是看重点落在哪里,要在“稳步”和“前进”之间寻找一个平衡,要在不摔倒的前提下尽快前进。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我们的使命和压力都是印度所不能理解的,历史没有给我们太多时间。所以印度那种大象速度的稳步,不要也罢。

学习还是必要的
任何一个国家,在治理上都会有点经验。印度也一样,他的农业革命就不错,在没有显著增加农药化肥消耗量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了产量,从饥饿进口一举成为农产品输出国。
软件的问题,我的理解仅限于上面所说的那些了,感觉我们在软件产业上没有太多可以向印度学习的。我们要自成一体,印度完全是依附于美国。指导思想都不同,如何学?
烽火是搞航天的,印度的遥感卫星搞得非常不错,比我们强得多。他不但重视遥感卫星的循序渐进式发展,而且在发射之前就很重视应用,让全国各地的农业技术人员都学会如何用遥感图象来指导农业生产,所以他的遥感应用非常成功,反过来推动了卫星的发展,连美国都要从印度买图象。这是我们需要去学习的。不过在航天的其他方面,他都不如我们。

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
谈了这么多,有必要回顾一下新中国和印度走过的道路,同为文明古国,同为殖民地,同时建国,同样走过了50多年。今天有这么大的反差,原因何在呢?
其实反差并不发生在今天,应该说,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那一个瞬间,就决定了今天的反差。我们甚至可以上溯到渡江战役之前,当紫石英号在弹雨中挣扎,今天的反差就已经决定了。
解释起来简单得很,战后的世界秩序是西方和苏联共同制定的,是通过实力对比制定的,就是所谓的雅尔塔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中国印度这样的第三世界大国,已经被西方以及苏联排到了垫底的位置上,是农产品、能源、矿石、劳工输出国,是廉价消费品倾销国。任何要打破这个秩序的努力,都必然会遭到强力压制。
印度服从了,但是毛泽东不服,从而中国现任执政党不服,从而中华民族也不服。
不服是要有实力的,实力是不能靠别人给予的,实力是要靠自己去打造的。这就是毛泽东及其战友们在有生之年孜孜不倦去做的事情,也中国这50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打造实力。
为了具有这样的实力,中国必须有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国必须有独立自主的思想体系,中国必须有不受制于人的国防力量,中国必须不能受人操纵,等等。因此我们有了两弹一星,因此我们有了自己的能源工业、军事工业、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信息工业,等等。因为有了这些,而不是因为我们每年出口多少衣服多少鞋子,我们有了大国的地位,我们能堂堂正正地把屁股放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椅子上,而不用象印度、日本那样,反复游说、反复论证自己为什么应该也是常任理事国,到了还碰一鼻子灰。
但是今天的世界秩序还是由西方做主,因此我们打造实力的努力一刻也不能停止,还要继续沿着毛泽东为我们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印度在这几十年里,一直希望靠迎合西方或者迎合苏联,来获得点什么。事实证明,这种方向不可能通向大国地位,也不可能通向强大和威望。印度出不了毛泽东,它的文明造就不了这种在逆境中仍然乐观奋发的伟大领袖。因此,印度也绝对没有超过中国的希望。
继续高举毛泽东的旗帜,否则,中国就是又一个印度。


后记
写这个东西,其实也是心血来潮。看到西方学者一阵鼓噪,说印度要超过中国了。比尔盖子也说21世纪是印度的世纪。烽火从生理上感觉这不可能,虽然他们说得振振有辞,但是总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到底是什么地方不对劲呢?不如写出来吧,这样也是对自己思路的一种理顺。我们是鼎盛人,不是JC的娃娃,提出一个观点一定要有论据和论证。于是就有了这篇东西。
写着写着以后,烽火才明白什么地方不对劲。我们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定要披荆斩棘,要承受别人所不能承受的苦痛。要做主人,不做奴才,就要用血汗和性命去争得自己的权利。这是中国去做了而印度没做的事情。
所以,印度永远也不会超过中国,它虽然有时候很羡慕中国的地位,但是它从心底里没那个雄心,也吃不了那种苦。
我们最致命的对手,不是这个不成器的印度。不用去担心它的蹦蹦跳跳。


航天科普FAQ问题搜集中,提问请发送到cxbit@sina.com,烽火全力回答之


本贴由烽火于2004年4月28日22:31:50在〖鼎盛王朝〗发表.
 
说得好,印度和中国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还世界办公室呢!
 
If we pay attention to our problems and learn some
good stuff from India, we can become better and
make progresses faster.
 
写得好,真的比较根本无需骂街,摆事实讲道理就行了!!!Ding。。。
 
沿海省份向世界办公室迈进,内陆省份向世界工厂发展,把印度人的软件业打跨!!!!!!!
 
>>有些兄弟可能要质疑,这么多资源,如何说印度没有资源?印度资源虽多,但是很多重要的稀土元素却没有,这对于冶炼高级合金是不利的。


胡说八道。印度也有稀土矿。

而且印度离海湾近,真的打起仗来倒是中国更容易被人掐脖子。

中国的矿产资源有很多重大缺陷的。

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及发展趋势

 
中国矿业联合会日前召开“我国主要矿产品供需形势分析与对策”研讨会,与会专家就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以及如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的矿产资源保障进行了讨论。其中,来自国土资源部储量司和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的万良国和吴荣庆两位专家,为会议提供的题为《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式及发展趋式》的调研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注意。
  据记者了解,这份报告通过定量或半定量的技术经济评价和专家定性论证,确定某种矿产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为社会所提供的矿产资源储量,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其它因素,从6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矿产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供给能力和保证程度。
  我国矿产资源基本特点
  矿产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截至2003年初,我国已发现171种矿产,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水气矿产3种。已发现矿床、矿点20多万处,其中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1.8万余处。我国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总量大,约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三位。煤、钨、锡、钼、锑、稀土、菱镁矿、莹石、重晶石、膨润土、芒硝、石膏、滑石等矿产,在数量或质量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
  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宗矿产资源相对不足。能源矿产结构性矛盾突出。200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6.1%、油气占26.1%,煤炭消费比例大,能源效率低。煤炭燃烧还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原材料矿产品种齐全,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铁、锰、铜、铝等大宗矿产后备储量不足,铬、钾盐严重短缺;钨、锑、锡、稀土等优势矿产中,富矿多,质量好,储量丰富,但资源利用率不高,消耗速度过快,矿产品出口价格偏低,资源优势正在下降。
  贫、劣资源比重偏大,难利用的资源多。一是贫矿多,难选矿多。石油方面,除少数油田和单井的日产量较高外,大多是产量低的贫矿。铁矿平均品位仅33%,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以上,可直接入炉炼铁、炼钢的富铁矿资源储量仅占全国铁矿资源储量的2.7%。锰矿平均品位22%,不到世界商品矿石工业标准48%的一半,而且多属比较难选的碳酸锰矿。铜矿平均品位仅0.87%,品位大于1%的资源储量只占35%。铝土矿几乎全系一水硬铝石。磷矿平均品位仅17%,且胶磷矿多。硫矿以硫铁矿为主,一级品的富矿只占全国硫矿资源储量的2.5%。二是组分复杂的共伴生矿产多。我国有80多种矿产含有共伴生的资源储量,以有色金属矿产最为普遍。全国各类铅锌矿床中共伴生有用元素达50多种。金川铜镍矿、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和白云鄂博稀土金属铁矿床,是我国有名的组分复杂的共伴生金属矿床。三是中小型矿和坑采矿多,大型超大型矿与露采矿少。我国拥有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多为钨、锡、钼、锑、铅锌、镍、稀土以及北方煤,而一些重要的支柱性矿产如铁、铜、铝、金、南方煤以及油、气等矿产则很少。铁矿尚未发现特大型富矿。
  国外探明铜金属资源储量超过500万吨的超大型铜矿共60座,其中有近一半的资源储量超过1000万吨,在我国只有江西德兴铜矿和西藏玉龙铜矿大于500万吨。我国尚没有查明资源储量超过100吨的金矿,大于60吨的矿产地仅5处,占全国金矿产地数的0.54%。我国可露天开采的矿产地少,煤矿可露采的资源储量仅占7%,且多为褐煤;金属矿产中,70%以上的铝土矿、80%以上的铜矿、90%以上的镍矿都需坑采,可露采的硫铁矿还不到15%。
  经济可利用的资源储量少,资源潜力大。套改结果表明,我国大多数矿产按照原分类标准属于可利用的储量,套改后相当一部分已不再是经济可利用的。一些资源储量较少的矿产,如铬、铜、铂族金属、钾盐等套改后属于经济可利用的资源储量比例很低,可供量更显不足。相当一部分大宗矿产如煤、铁、锰、铝土矿、磷、硫铁矿等,经济可利用性差的资源储量比例更高。
  另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成矿条件比较优越,西部地区、海域及深部还有较大的资源潜力。一是经预测而未查明的资源量比例大。已发现可作为进一步找矿线索的矿点、矿化点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20余万处,许多矿产预测的资源量很大,查明的资源储量所占比例还很小。石油、天然气、煤的查明资源储量仅分别为预测资源量的19.4%、4.8%和31.8%。金、铜、锰等矿产的查明资源储量仅相当于预测资源量的1/4-1/5。二是由于地质工作程度低,开发条件差等原因,没有进行可行性评价的资源量,平均占资源储量的49.1%。三是矿产资源采选过程中蕴藏的资源潜力大。
  分布不均衡,产区与加工消费区错位。由于地质成矿条件不同,导致部分重要矿产分布特别集中。我国90%的煤炭查明资源储量集中于华北、西北和西南,这些地区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0%还不到,而东北、华东和中南地区的煤炭资源仅占全国的10%左右,其工业产值却占全国的70%多;70%的磷矿查明资源储量集中于云、贵、川、鄂四省;铁矿主要集中在辽、冀、川、晋等省。北煤南调、西煤东运、西电东送和南磷北调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我国矿产资源总体供需形势
  两位专家认为,就我国矿产资源的总体供需形势而言,以下几个方面是不能忽视的:
  我国矿业生产取得很大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矿产品生产大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矿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矿山企业149506个(不包括海域石油和天然气),各类矿山企业从业人员共907万人。
  2002年全国矿石总产量48.49亿吨,比上年增长2.52%,矿产品和相关能源及原材料产量多数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同年,我国钢、煤炭、10种有色金属、水泥、化肥等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磷的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原油居第五位,矿产开发总规模居世界第三位。1990年矿业(采选业)产值为1195亿元,到2002年已增到5848亿元,增长389%;1990年矿产品相关能源与原材料加工(制品)业为4216.7亿元,到2002年已增至25151亿元,增长496.46%,平均年递增率为16.05%。
  经济高速发展导致需求剧增,我国现已成为矿产品第二消费大国。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矿产品及相关的能源与原材料加工制品。近年来,每年消耗的矿石量达50多亿吨,位居世界前列。2002年煤炭消费量13.37亿吨,居世界第一位。1990年原油消费量1.16亿吨,到2002年已增到2.31亿吨,增长99.1%,年均递增率为5.91%,消费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2002年我国铁矿石消费量为4.54亿吨,锰消费量136万吨(约折合453万吨锰矿石成品矿),铜消费量273万吨,锌消费量162万吨,均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铝消费量430万吨,铅消费量80万吨,均居世界第二位。
  供需矛盾日趋紧张,成为矿产品净进口大国。我国矿产品(含相关能源、原材料加工制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在1990年为227.25亿美元,2002年达1107.4亿美元,增幅达387.3%,年均增长14.11%;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所有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6%-19%,矿产品贸易逆差在迅速扩大。
  2002年我国矿产品进出口总额中,能源矿产品占24.39%,金属矿产品占41.55%,非金属矿产品占33.38%。矿产品进出口结构,已由单一的初级矿产品扩大到与矿产品相关的能源与原材料工业产品,并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与我国进行矿产品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越来越多。1990年以来,我国石油、铁、锰、铬、铜、钾盐等大宗短缺矿产,供需缺口加大,对外依赖程度上升。
  2003年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甚至局部出现产能盲目扩张,对矿产品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度提高,供需形势更趋紧张,因而加大了对短缺产品的进口,进口依存度大幅攀升。全年矿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额537.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45%;进口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005.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3.81亿美元,增幅高达4..36%;贸易逆差467.7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91.43亿美元,增长69.28%。进口增长幅度最大的主要是钢铁和有色金属材料、矿砂和矿物燃料。
  我国优势矿产在世界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我国主要矿产的储量和基础储量,与外国有数据可对比的矿种中,储量进入世界前5名的矿产有26种,基础储量进入世界前5名的矿产有24种,其中:基础储量居世界第一、二位,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人均水平的有煤、钨、钼、锑、钛、稀土、石膏、膨润土、芒硝、菱镁矿、石墨等。基础计量居世界第二、三位,但有些矿产质量较差,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的有铅、锌、锡、磷、重晶石、硫、滑石等。但我国钨、锡、锑、稀土等优势矿产的矿产品出口量大,生产缺乏总量控制,供大于求,经济效益不理想,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两位专家提交的调研报告对我国矿产资源储量的结构以及可供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矿产资源储量的结构特征和变化趋势
  在查明资源储量中,储量和基础储量少,资源量多。据专家论证,依据套改结果,主要矿产没有一种矿产的储量占资源储量的比例超过50%。在30%一50%之间的矿产有铬、金、镍和铜,其余矿产储量占资源储量的比例均小于30%。基础储量占资源储量的比例大于50%的矿产有芒硝、金、锡和铬,其余矿产的基础储量占资源储量的比例均小于50%。资源量占资源储量的比例,与上述情况相反。
  大多数矿产经济的基础储量少,边际经济、次边际经济和内蕴经济的资源储量多。经济基础储量占资源储量的比例大于50%的矿产有铬矿和金,其余矿产均小于50%。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占资源储量的比例大于50%的矿产有芒硝,其他矿产的比例都偏小。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占资源储量的比例均小于50%。
  内蕴经济的资源量占资源储量的比例大于70%的矿产有盐矿、萤石、稀土矿等。在50%一70%之间的矿产有铝土矿、煤炭、钾盐、锑矿、锌矿、铅、铜矿等。其余矿产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占资源储量的比例均小于50%。
  在大多数矿产的查明资源储量中,探明、控制的少,推断的多。探明的资源储量占资源储量的比例,多数矿产都在30%以内,超过30%的矿产只有镍、锡、铜。
  控制的资源储量占资源储量的比例超过40%的矿产只有芒硝、磷、盐矿、钾盐、金、铬、铁,其余矿产控制的资源储量所占的比例,均小于40%。
  推断的资源储量占资源储量的比例小于40%的矿产只有磷矿、芒硝、锡矿等,比例大于40%的矿产有铝土矿等。
  大多数金属矿产和农用矿产的查明资源储量呈下降趋势。调研报告提出,近年来,我国主要矿产的查明资源储量有升有降。上升的有石油、天然气、芒硝等,变化不大的有铝土矿、铜等;下降的有煤、铁、锰、铬、铅、锌、镍、钨、锡、铝、锑、金、稀土、硫铁矿、磷、钾盐、钠盐、萤石等。
  大多数金属矿产和农用矿产的查明资源储量呈下降趋势。
  主要矿产查明资源的可供性分析
  在主要矿产中,专家们对石油、天然气、煤炭、铀做了详细深入的定量经济评价,可供性分析结果比较好。铁、锰、铜、铅、锌、镍、钨、锡、钼、锑、金、硫、磷、钠盐、钾盐、芒硝做了定量分析,其他矿产基本做了半定量或定性分析。同时,还着重分析论证了二次资源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未查明资源、非传统资源的可供性潜力。
  石油
  (1)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据对154个含油或可能含油盆地的资源评价,估算我国资源量为1121亿吨。资源量大于100亿吨的有松辽、渤海湾和塔里木3个盆地,合计资源量546.17亿吨,占全国总资源量的48.7%;资源量在10亿吨以上的有准噶尔、珠江口、东海、柴达木、四川和鄂尔多斯等11个盆地,合计资源量412.27亿吨;以上14个大型盆地资源量占全国总量的85.4%。预测未来20年我国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在160亿吨左右。
  截至2002年底,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24.25亿吨,原油生产能力1.69亿吨/年,居世界第7位。
  (2)2010年和2020年我国石油资源可供性评价。到2010年和2020年时,我国石油可采储量分别为39.87亿-45.17亿吨和54.37亿-64.57亿吨,原油的年生产能力则可保持在1.55亿-1.85亿吨。
  天然气
  (1)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据对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珠江口、东海、松辽、渤海湾等10个大型盆地最新勘探资料的综合分析,预测我国天然气资源量57万亿立方米。截至2002年底,我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2.01万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326.33亿立方米。估计未来我国天然气最终技术可采储量为12.5万亿-15万亿立方米。
  (2)2010年和2020年我国天然气可供性评价。据综合分析,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天然气可采储量分别为3.69万亿-3.76万亿立方米和4.8万亿-5.08万亿立方米,可供能力分别为1304亿-1394亿立方米和1548亿-1752亿立方米。
  煤炭
  (1)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截止到2002年末,全国己查明的煤炭资源量为1.01万亿吨。其中:基础储量3317.61亿吨,储量1886.44亿吨,资源量6872.98亿吨。原煤产量14.1亿吨。
  我国共有各类性质煤矿2.78万处,其中原国有重点煤矿生产原煤7.94亿吨,国有地方煤矿生产原煤2.63亿吨;乡镇及个体煤矿生产原煤2.28亿吨。
  (2)可供性评价及其结果。煤炭资源可供性评价,是根据生产要素分配理论,采用收益现值法,建立煤炭资源可供性评价模型,以社会平均收益率确定煤炭资源可供性标准来完成的。把储量划分为可供的和不可供的两类。可供的指V>0的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不可供的指V<0的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①当前条件下煤炭资源可供性评价。新增查明资源储量中的新增可供储量与已查明资源储量中的可供储量相比,所占比例很小,在预测2010年和2020年的可供储量时暂不考虑。可供储量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辽宁、黑龙江、安徽、江苏、新疆、贵州、云南等24个省(区、市),尤其集中在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云南、新疆等9省(区)。
  从可供性的角度考虑,煤炭的可供储量为900亿-1200亿吨。
  ②不可供储量分析。到2010年和2020年,煤炭储量中的部分不可供量将随着煤炭生产成本的下降转变为可供量。随着科技进步,预测煤炭企业吨煤生产成本2010年将下降4元,2020年将比2010年再下降2元。
  通过可供性评价模型计算,2010年、2020年煤炭可供储量与1999年相比,将有部分已利用和尚未利用不可供储量实现可供。
  铁矿
  (1)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保有铁矿产地1995处,铁矿石查明资源储量578.72亿吨(储量118.36亿吨,基础储量213.57亿吨,资源量365.15亿吨)。全国开采矿区和基建矿区696处,占用储量202亿吨,占铁矿全部储量的44%。
  我国铁矿地质勘查工作程度较高,铁矿资源情况基本清楚,今后难以找到大型富铁矿床,现有储量可以作为2020年以前生产和建设规划的依据。
  目前,全国铁矿企业拥有年产2.5亿吨铁矿石原矿的生产能力,年采剥(掘)总量达到7亿吨,居世界首位。
  (2)可供性评价。据预测,到2010年、2020年铁矿的累计可供储量分别为98亿吨、110亿吨。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在全国掀起的一股钢铁生产投资热导致国内铁精矿市场价格飙升。如果这样的高价格能得以维持,我国铁矿以前的许多不可供储量将成为可供储量。
  铜矿
  (1)资源及其开发利用。2002年全国共有矿产地985处,查明资源储量6752.17万吨。其中:储量1847.08万吨、基础储量2966.89万吨、资源量3785.28万吨。我国铜储量多已开发占用,后备储量所剩无几。
  2002年我国矿山铜产量为56.81万吨。同年全国精炼铜产量达163.25万吨(包括进口原料和废铜),从1990年开始产量年均增长9.34%。据有色金属统计部门统计,我国国内废铜年产量30多万吨。
  (2)可供性经济评价。根据我国铜矿山的发展规划,未来20年内,我国铜矿山可增加生产能力的主要为储量-成本在10969元/吨(0.6美元/磅)以下和储量-成本在10969-16454元/吨(0.6-0.9美元/磅)之间的矿山,2020年前可增加的产能为18.48万吨。储量-成本在16454-25595元/吨(0.90-1.4美元/磅)之间的矿山,可增加的产能只有1.24万吨/年。
  据预测,到2010年、2020年铜矿的累计可供储量分别为2085万吨、2785万吨。
  钾盐
  (1)资源储量。截至2002年底,我国共有钾盐矿产地40处,储量1.35亿吨(KCl,下同),基础储量2.75亿吨,资源量5.9亿吨,资源总量8.65亿吨。2002年我国钾盐(KCl)产量为147万吨,折合K2O45.5万吨。(2)可供性评价。根据我国钾盐生产成本及其与国际价格的比较,即钾盐生产成本低于国际价格的储量,并考虑当前技术经济条件,我国钾盐储量可供储量为7947万吨,其中已开发(含基建)利用4个,察尔汗钾镁盐矿等3个矿区(察尔汗、达布逊湖和别勒滩)储量6706.9万吨,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钾盐生产基地。柴达木-里坪钾锂矿,氯化钾储量1082.3万吨,目前东台吉乃尔湖钾锂矿已通过100吨碳酸锂生产试验,有关部门正组织进行3000吨碳酸锂产业化试验项目。察尔汗固体钾盐矿(察尔汗矿区和达布逊地表),储量127.8万吨,开发技术、工艺正在研究之中。
  根据近10年来国际市场钾盐价格变化趋势,采用对数法和线性回归法,预测2010年加拿大钾盐离岸价为138-171美元/吨,2020年为145-213美元/吨。在这种价格水平下,随着盐湖提锂工艺和固体矿的开发技术、工艺的进一步成熟,2010年以后我国钾盐储量都将是可供储量。
  据预测,到2010年、2020年钾盐矿的累计可供储量分别为1.87亿吨、2.3亿吨。


 
中国矿业网


 
 
Ding, ding ding!! very well-structured ariticle. 阿童木 likes ;)

A little over-zealous tough. (especially that Mao part... a little "red-guard-sounding." Rememeber, it was Mao's zealots that delay our post-WWII development for 1.5 decades. i.e. we did nothing and hurt lots of people)

In addition, I DO think India has very good chance develop into a major power in the world and possibly pass China. But it may take time. It does NOT have any inherited disfunctional short-coming as a people to keep it from getting there (see what outlined here http://www.comefromchina.com/newbbs/showthread.php?s=&forumid=95&threadid=246587)

BTW, India needs a stronger governemnt that will "do the deeds" to implement things, not just argue and argue in the parliment. The major short-coming of a democratic institute is that it has lots of "overhead" of "doing the business" of governing. These overheads are very good check-and-balance for a country that is very advanced (like UK and US). But may prove to "overwhleming" expensive to a developing country's effort to "catch up". Thus IMO, democratic system is a good "state-keeper" not a good "state-advancer". So with democratic system, for poor, you stay poor and for rich you stay rich. (isn't this what West wants of India and China, so they can use us for cheap forever and feel good again ;))

In a one-party society like China. Everything is passed to speed things up with minimum overhead of debating. There is very little check-and-balance there. It is like you can jump and run to catch up. The risk of injury or fall is great. But you really catch up fast. But in democratic 3rd world country like India or Philipines, you always spend lots of time to argue how to catch up and little time really implmented it. Then this is useless. So this is a trade-off of the country's institution structure.

I often give this example to this kinda discussion. India and China are like two men with lots of health problems and very little knowledge of medical science. (likely as result of years of internal turmois and external abuse). After assesment, The doctor prescribes a drastic treatment of surgery. Now in a "democratic body" every parts of body got a vote and debate for a month about it. Likely result of debate will be a veto or a "water-downed" treatment because most body parts does not have good knowledge of the surgery benefits and all they knows "it hurts." But in a single- party case, small number of people will decide. Now depends on these so-called "elites"'s back ground and knowledge of long-turn benefits. The result will be very very very different (just to think how Mao or Zhu Ronji's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e economy). So it is like you take a greater chance but you will be rewarded faster and higher (last 20 years). But the chance of downside is also near and great (like in Mao's period)

I think Chinese are risk-takers :) In last 5000 years, in the period of good leaders (rare) we thrive with extrordinary advancement of our civilization, in the flat time, we drifted (70's),and in the bad times, millions die and suffer (like currently in N. Korea).

So all in all, we consistently have the stomack for risk :) But I think this will change when most of us start to have some "worldly belongings" (i.e. richer;) and start to believe buying life insurance and making 2% on GIC is better than lose 30% on Stock in one day and make another 20% next ;)

Some zealots will then think we are softening our back-bones... :)
 
ZT

中国和印度在2002年的GDP分别为12371亿美元和5150亿美元,中国是印度的两倍多,这意味着即使中国在未来十年停滞不前,阿三也起码要翻两翻才能勉强赶上中国。更何况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增长率,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十年后GDP将肯定超两万亿,阿三要赶上得年增长多少?那根本就是比大跃进还疯狂的想法。现在中国不仅总量比印度高得多,而且增长速度也领先于印度,印度真想和中国比,应做的是设法不要被中国越拉越远,而不是妄想追赶中国。

抬举阿三的人总要搬出印度信息产业、资金利用等的东西。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想靠软件就飞天?一个小国可以靠一两个产业发达起来,但一个大国就不行。像美国,除了信息产业,它们在钢铁、汽车、飞机、日用品、服务业、军工、农业等无一不强。印度在信息产业上领先于中国,但被中国领先它的地方多的是。其实,阿三走的是一条跨越式的道理,瓦杰帕伊说:“我们已错过了工业革命,不能再错过信息革命!”但连基础工业都未搞好就想一步登天,搞连欧洲都还处于萌芽状态的“信息革命”是否正确呢?想到印度人在还无法自行搞载人航天时就妄想造连美国都未造出来的空天飞机,就知道他们做事到底是否真的理智了。信息革命是个美丽的词语,但是否管用就有所保留了。难道人想出去旅游能坐信息吗?难道能拿信息运输资源吗?即使阿三真的能搞起软件,硬件还不是要进口?只要人家在对你的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上对你耍手段,你的软件再好也没用。所以印度这种做法真的正确吗?更何况中国的信息产业也在急起直追。

还有阿三的教育,不能只看到阿三的高等教育,却忽视了他们过半的文盲率。一个国家的发展应该是整体的,少数人成材是不能带起整个国家的。

还有的是制度,这总有些先入为主,西方的学者骨子里就认为他们那套民主制度是行的,中国这套是落后的。(最可恨的是不少中国人都相信这一套。)但阿三走这套也50多年了,他们不仅比中国早建国,建国时经济就比中国好,而且没经历二战,独立也是和平独立的。新中国成立后马上经历抗美援朝,没几年就和苏联闹翻遭两核大国封锁,国内还经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还有抗美援越和对越自卫反击战,到89年还有政治风波。而印度呢?除了三次印巴战争和对中国的战争就一直都没什么风浪,而且是冷战时期唯一受两个超级大国支援的国家,刚建国西方经济学界就为阿三的发展出谋献策,还少有地印巴间两边受惠。但印度在50年代后就被中国超赶了,到中国遇到文革才有机会超中国一下,中国改革开放后不仅赶超了印度,而且越拉越大,一发不可收拾。可见,他们这套根本就不是什么发展良方,他们这套真的行早就把中国抛离得老远了。

可能是国人出与对中国腐败状况的愤慨,总是想人家西方民主国家就没官僚主义没腐败,而且法制健全,连同走这套的国家都是如此,至少比中国好。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日本,意大利都走西方式民主制度,不照样腐败。它们还是发达国家,像东南亚、拉美、非洲就更严重了。印度也好不到哪里去。阿三的法制水平高吗?你能相信一个有半数文盲的国家能搞法治,一群连字都不认识的人能懂法用法?实际情况是,印度不仅法制水平不高,而且还保留很多奴隶社会的残余,比如种性制度,虽然法律已经没有规定这些制度,但印度是古国,这些根基深厚的传统是无法一下子废掉的,更何况要一群文盲来做这事。直到今天,印度还有低重姓女子和高种性男子谈恋爱被发现,一群完全无法律地位的族首领判女子要被轮奸这样的事发生。这样能叫法制完善?

印度一直受俄国人关照,最先进的武器和技术都给他们了,军事上他们能有所作为吗?这样我们想到大清国买来一支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舰队又如何呢?没有一个国家能靠别人的援助就把军工搞起来的。英国的军工水平原本一直高于法国,但战后一直依着美国,结果现在连战机都不能自行开发了,军工被战后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法国赶超了。倒是苏联的军工原本落后欧洲各国,沙俄时期还和欧洲有所交往时就如此,十月革命后就只能自食其力,结果成了最大世界军事强国。所以,军事还是得靠自己,看印度买来了T-90,自己的阿琼却连自己都不敢用。光有个航空母舰不代表什么,就像只有光杆司令却没有车马炮。

当然,中国现在要比印度是绝对能胜的,我们不能总是往下看,但全世界国情最像中国的也只有它,这种对比也说明我们的发展还是成功的,也要学会从中吸取经验。现在对印度我们要担心的是老朋友巴基斯坦和缅甸被印度越抛越远,将来很难在为中国牵制阿三。


附数位印度网友评论中国和印度
第一印象
上一周,我在上海呆了两天,因为我想看看中国的面貌。那里的人民和企业得到了很大发展。3 月号的《财富》杂志谈到“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以及民主等许多远东国家所看到的“中国奇迹” 。2 月18日的《新闻周刊》也载文介绍了“整个亚洲在面对中国(这 个以经济发电站姿态出现的国家)的时候所产生的恐惧和厌烦情绪。 但是,日渐明显的是,这个地区的财富却不可避免地向这个国家聚集 。直接的感受可以看BusinessWeek.com上的文章,记者曼吉特有了第 一次的上海之行。她是这样描写中国上海的。
  
  上海横跨了黄浦江,宛如鸟的翅膀上的闪亮的羽毛。在我所住下的美丽的街道前面,国际会议中心屹立着,还有原来的殖民者的建筑亮闪闪的玻璃,还有花岗岩的塔立在远处。想象一下纽约、巴黎、新加坡合在一起是什么景象,上海比这个还漂亮我第一次来中国,这是我最持久的印象――一个国家正在腾飞。你不看到这些,你不会认为21世纪属于中国。我没有向往常一样,从新加坡或是香港飞往美国,而是选择了上海。上海的历史混合着近代和未来。从1842年起,它因为国际贸易而出名、维持它的名望。
  
  外国人常常不请自到,他们称上海为“东方巴黎”。当地政府花了大量金钱打造上海市的基础和外观。上海一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全世界四分之一的起重机在上海干过活。高楼, 高速公路,高效的地铁。吸引观光客的主要有上海博物馆、南京路购 物区。更令人震惊的是上海浦东的发展。那个地方是从一堆破烂发展 起来的。马路和人行道边立起了高楼大厦。浦东新区总是给人一种崭 新的面貌。金毛塔(音译)气势雄伟,景色壮丽。上海是中国的经济 火车头。不用怀疑,通过上海,你可以体验新中国的变化。我梦想着孟买可以变成上海的模样。
  
  上海的发展势头不止。援引《上海日报》的句子:“今年市政府的投资同比2001年将增加一倍,达到63.1亿美元,这些投资将用在76个项目上。这包括新建地铁,高速公路以及一个项目的后期费用。(cleanup the Suzhou Creek. )”当这些事发生时,我们的孟买还在试图解决拥堵的交通。在孟买的派达路的尽头修建新路时,我们看到了与上海不一样的情况,当地居民中的抗议者号啕大哭,这其中还有一位在请愿,说着新路带来污染,因为她的嗓音受到了影响。
  于是 ,这个计划暂时停下来,也许将会废弃。这就是本质的区别,上海与孟买之间,中国与印度之间。一个在制定,执行;另一个却是胆战心 惊地不断地寻求公众意见.
  
  如此看起来,有时,印度的民主基础恰恰是一种对国家建设不利的痛。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来改变一下,但是,随便问问一个印度人谁愿意丧失存在于社会和文化每个角落里的自由呢。宁可被批评,我们也需要看看事情光明的一面。孟买在过去的几年里修建了五十余座立交桥 ,印度也开始了修建高速公路的高潮。软件中心将使印度在IT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所存在的挑战将促使我们建设一个新印度。
我认为我的故乡孟买是印度的上海。她破旧,肮脏,但是她开放,有活力,她的混乱是有创造力的。这里是软件奇迹的来源。孟买有着自己的灵魂。在上海,我感觉不到这些。上海是领先的,也许她有自己的精神,但是,对于一个第一次来的游客来说,她留给人的商业印象最深。
  
  印度要向中国一样,拥有面向未来的向前看的态度,这些要通过建设城市和有效率的工厂实现。中国需要老百姓向印度人民一样,能吃苦 ,在没有电的房间里睡觉,同时开放言论自由,民主选举。
  
  也许有一天,这两个亚洲的大国――心脏和头将会面对。不是交锋而是联合。
  
  世界需要这两个国家,这需要企业家建立起两个国家之间的桥梁。
读者回复:
1 拉米施
我读过你的文章,我去过上海两次,北京一次。和你一样,我也努力让自己认为,孟买是上海的竞争对手。但是,不幸地是,我们的确落后了。
  
  2 拉结施
我曾经有过一个项目在中国,我在那里呆了几个月,我同意你所说的上海的情况。那里确实是中国过去二十年发展的焦点。中国人利用外来投资发展自己的城市。随着中国加入WTO ,再过二十年,中国将会是一个经济巨人。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印度落后了,我想我会有这样的反应:A 印度的基础设施太差,无法适应国际贸易需要。 B 生产规模无法同中国相比。 C 官僚政治拖慢了印度经济的发展(比如:出口文件,税务工作) D 我们的内部事务太多了。(宗教问题,竞选问题,板球。。。。)
3 阿尼尔
看了你的文章,我要说,中国是个强权,中国人讲卫生,不像我们这里无法生活。每个人都怕中国人,他们会武功。他们都骑自行车,体育水平高。他们只讲汉语,不讲英语,没有纷争。他们不比较不竞争 ,过着自己的生活。
  
  我们在卫生,基础建设和电力供应上落后了。失去了外国公司,会增加我们的生活花费。对于印度人来说,前景是暗淡的。
  
  中国的情况比印度好,我们没有必要吹捧自己的可笑的政治,那些政客们根本不工作。我们总是在扯淡,我们生活在绝望中。
  
  4 汤姆
你对中国的观察没有错。中国将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超级强权,而印度却还要为发展和整个联邦的统一努力。但是在这两个国家之间有个巨大的区别:中国用最小的X和自由成为了血汗工厂。 他们没有个性,你听说过中国有著名的科学家或是音乐家吗?这一点 ,印度就不一样了。个性的自由和发展是印度的关键。中国将成为强权,但是印度人民的生活将更幸福些。更重要的是,印度独立不过五十多年,而中国要更早些。我们只要有好的领导人和时间,我们一定 能成为世界的一流国家。没有必要单把工业拿出来和中国比较,想想其他方面吧,印度要好些呢。。。。。。。。
  
  5 拉迪普
我是一名IT行业的老板,看完文章后,我禁不住要说说印度的经济和公众的紧张。这个国家有着太多的承诺,但是,五十年过去了,我们 什么也没有做。这是一种极大地浪费。我们还是那么贫穷,还在受苦 。至少我们还保有文化,但是已经被侵蚀地太多太多,几乎没有什么了。
  
  唉,印度会向何处去呢,我感到丢脸,又一次失望,我真不知这怪谁,政治家,经济学家,工业界人士还是普通人?我每天都感到痛苦,有的人会大叫不公平,说只有叛国者财这样想, 这样说。
  
  但是,我要说,我见过的多了,绝非虚言。
  
  我禁不住怀疑我们社会的基础。我们真的是X地工作,我们真的民主吗?!
  
  那些连自己都无法背负的人(瓦杰帕伊)怎么挑起整个国家,怎么把繁荣带给十亿人民?!
  
  IT圈子里的朋友说,所谓的“印度了不起”只是一句瞎话,是用来唬老百姓的,让他们忘记每天的现实。看看周围吧,没有什么是正确的 ,真的什么都没有。
  
  我希望能尽早采取政治改革。
  
  6. 拉简
在我移居海外之前,曾经在几家合资的印度公司工作过,有幸往来于市区和郊区长达十六年。
  
  在中欧呆了几年后,现在我定居泰国。不光上海,几乎整个亚洲地区都有着经济上的进步。所以说,中国并不是我们所要认真研究的唯一国家。
  
  尽管给那些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打满分,但是我还是有话要说。
  
  外表发光的不都是金子,看看地毯下面的真实情况吧。我指得是道德,精神领域。
  
  你知道吗,有着十亿人口的印度,而每年仅仅处死三千到四千人!让我们看看X方面吧。你有去过中国的偏远地区吗,没有?我建议你亲自去看看。国家的繁荣发达可不光局限于大城市的富裕,更主要看的是农村,文化,X。
  
  看看金融危机后的东盟吧,韩国缓了几年。可是,为什么我们印度却躲开了那!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我们成功地管理自己的商业( IBM 和可乐被要求走人,我们有自己的超级计算机)。我们没有被别人控制住(个别的除外)。我们是个安全的国度,更有人情味。
  
  举例说,新加坡,那里只是个机器人国家,哪里有什么自由!进步不过是财富上的。当然,关键要看你是怎么观察问题的。
  
  如果你算算印度政府和印度人民给世界带来的贡献。那些国家根本没法和咱们相比。他们只看一个方面,赚钱!!
  
  不光盖茨知道印度的地位,整个IT业都知道印度的份量,知道印度带给他们的远远超过精神方面。
  
  在将印度的进步封存起来之间,好好想一想我们的进步吧,为什么一个曾经落后的国家可以如此赢得世界的尊重!如果你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只是挣钱的话,那么我们印度人可就是长错了脑筋!

7 JD
很高兴看到你把中国介绍给印度老百姓。很多印度人一直以为中国是个落后、原始、戴着大辫子、有着奇怪风俗的国家呢。
  
  也许对于印度人来说,首先要正视的是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国地大人多、机构庞大,然而他们却通过发展经济而耀眼起来并成功地领先于印度。
  
  8 高帕
我很欣赏文章中的头和心脏的那个比喻。我想知道什么时候印度人和那些政客才能认识到对于建设国家而言,那两个方面都是必要的。
  
  我们应该意识到那些了,否则我们会只怀着一颗心脏一直漂流下去。希望你继续写下去,继续鼓励我们。
9 楠达库马
作为一个科学家和旅行作家,我有机会去中国2 次,呆了半年,与中 国官方的中国科学院进行交流。我完全同意有关几十年后,中国是个强权国家而且威胁要取代美国的地位的说法。在我写给几家印度报纸 的文章中业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接下去,我写了为什么印度会如此败 给中国。但是,没有一家印度媒体愿意发表我的文章,自然,他们把我的文章投入垃圾箱!!!这真让我沮丧,居然如此直接的拒绝我, 我只好用马来文出版了我在中国的经历。该书名字是:《中国:奇迹之国》。当然,我很高兴看到了该书如我想象般得畅销。
  
  在印度,比如你雇了清洁工,他们不工作,如果有人胆敢因为失职而惩罚他们,那 么,明天你就会看到罢工了,由当地发展到邦里,随后就是全国了。 你能认为印度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成为发达国家?!
  
  对《中国为什么在各个方面领先于印度》的回复: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国摧毁了当地的伊斯兰力量,而印度拒绝这样做。
  
  和平和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邪恶的伊斯兰的意识形态里的两派对立,分化人们,并在兄弟间引起暴力冲突。
  
  十九世纪的伟大的英国首相威廉姆哥来德司顿曾经指着一本《可兰经》对英国国会说,“这个世界不会有和平的,除非全世界的人都遵守这本书上的话。”
  
  印度只有铲除伊斯兰才能取得进步。
  
  来自: 楠达 太对了!!烧了伊斯兰妇女和小孩,你就可以用赫因人的价值观建设印度了。
  
  对了,别忘了烧掉各地的清真寺和其他的漂亮的伊斯兰建筑,用赫因人的建筑取而代之。快快行动!!!
  
  来自:伽兹博 中国远远于印度不同。他们有统一的语言,宗教,社会力量。
  
  这些都使中国的进步变得容易些。一个德国作家曾经说过,“如果你的价值观很明确,那么作出决定也很容易。”印度的问题在于印度是由太多的王国联合的,缺乏彼此之间的文化纽带。而且,还有各种宗教,这进一步分化了人们,每个人都要发言。X制度保证了这一点 。但却阻碍了印度的进步。
  
  价值观无法共享,不明确。这种情况下,作出决定就很困难了。
  
  在印度,有些邦得到了发展,而一些内陆的邦却没有多少发展。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但是政治伤害了印度,(由于有些人的在财富和意识上的分歧),这情况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变得更为严重。
  
  在英语介入和主导时,以牺牲民族文化的代价帮助了一部分印度人的统一,但是也造成障碍,等级和语言。由于这些难以克服,所以印度被拖了后腿。西方语言、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侵蚀,很可能对民族道德观、民族精神有不利的影响。
  
  中国更团结些,宗教在中国是倾斜的,所以也减少了潜在的冲突。在中国 ,只有一种主要的语言。
  
  由于中国的团结和单一性,她更能对付西方文化,也更容易进步。
  
  看过了中国的制度,我看不到宗教因素,法律简单而富有成果。严格的劳动法,暗藏着的补贴在印度实现是困难的。海关税和中央货物税是一个个位数,在印度呢,最高有30%。简单的税制架构,那里没有 特种货物税,消费税,银行利息、土地也便宜,工业的发展也有补贴 。感觉他们的花费混乱,他们不拿机器和资本货物作价。这使他们在世界市场上占了大便宜。他们的目标不一样,他们希望没有竞争,在 消灭竞争对手后,提高价格。他们的劳动法更有利于资方。不请假, 可以得到15天的工资作为补贴。我没有看到他们把重点放在质量控制 上。一个清晰的政策在工业、建筑业、房地产、交通、金融业,中国从中他们的现代化中获利了。这些要在印度实现是不容易的。但是你 看到这样的趋势,印度生产的索尼电视要比中国产索尼电视机更多地送到索尼公司。灰色的市场交易中,往往看不到中国货。
  
  来自:索尔 印度和中国同为文明古国,有着相似的文化和价值观,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他们都能变的发达起来。
  
  来自:巴瓦 有谁知道中国的佛教人口和基督教人口的数据?
  
  我读过一本书,达赖喇嘛不是个穆斯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