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歇吧,“哈佛女孩”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人民网]河南的一家平面媒体日前刊出一条启事:“4月25日下午3时,‘哈佛女孩刘亦婷’之母刘卫华将做客本报名人热线,与本报读者交流素质教育的心得,有兴趣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可以将自己在实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通过拨打热线电话的方式解疑释惑”。

  同时,该报还介绍了《〈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的主要内容,并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该书的可操作性很强;如果说,第一部带给读者惊奇和欣喜的话,第二部则会让读者有沉甸甸的收获。

  四年前,《哈佛女孩刘亦婷》就曾经“火”过一阵,并据说创下了165万册的惊人销量。而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该书如此热销的原因,应该说有这样两个方面至为重要:一是它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中国家长热切的“望子成龙”的心理,二是我们的各类媒体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充当了其父母的“托儿”―――我们为其所谓“成功”的家教所做的种种宣传,事实上成为了推销该书的广告,扩大了它的影响。

  早在《哈佛女孩刘亦婷》红遍全国之初,就有熟悉中外教育之差别的学者指出:中国人向来习惯以起点论英雄,而美国人则更喜欢以终点论英雄。而中美这两种不同的“英雄观”哪个更加理性:假如我们以田径比赛为喻,那么,你见过哪个项目是以起跑之时速度最快来决定胜负的吗?因此,作为仍然处于求学阶段的刘亦婷,并不能因为上了哈佛而就与“成功”画等号。

  如果一定要说在这一阶段有谁获得了成功的话,那么,也只是她的父母―――他们成功地把《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推向了市场,并由此获得了比培养一个成功女儿要高不知多少倍的收益。

  我们现在倡导素质教育,“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家长推销他们的新书非常聪明地打着这一旗号。然而,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其实也就是个性化教育,即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发掘其不同的潜质。

  鉴于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刘亦婷的父母培养孩子的方法未必就一定适用于其他家庭的孩子。或者说,“哈佛女孩刘亦婷”未必能够照搬复制。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那些也许本非有意为之而加入到这场“哈佛秀”炒作中来的一些媒体,几乎全都忽视了对社会公众该有的必要提醒。

  其实,最有资格为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写书的,大概应该是像杨振宁、邓稼先、袁隆平等人的父母吧?那是因为他们确确实实已经成为“成功人士”。但现在,写书、一本接着一本写书的却是还在读书、距离“成功”还很遥远的刘亦婷的父母,不觉得很有几分可笑吗?

  当然,更可笑的是我们的某些媒体:它们于有意无意中,在给“天才教育”张目,为宣传这种教育的“家教”图书做广告。这样做,也许可以为其吸引到足够的“眼球”,但是,也必定会误导许多家长、家庭,让更多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受到误导。(严阳)
 
We are human, NOT machine!!!
Can we just treat our next generation equally and let them be the way natually???
I really sick of those parents always want their kids be the "dragon" by training them on purpose!!!
 
其实,最有资格为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写书的,大概应该是像杨振宁、邓稼先、袁隆平等人的父母吧?那是因为他们确确实实已经成为“成功人士”。但现在,写书、一本接着一本写书的却是还在读书、距离“成功”还很遥远的刘亦婷的父母,不觉得很有几分可笑吗?

岂止是“有几分可笑”,是脸皮厚,爱张扬,哗众取宠,误人子弟。
 
"中国人向来习惯以起点论英雄,而美国人则更喜欢以终点论英雄。而中美这两种不同的“英雄观”哪个更加理性"

反对上述比较,本来上句比较客观,比较有理,但是却要加上什么“中国人向来习惯。。。”和“美国人则更喜欢。。。”谁可以定义中国人向来习惯于什么,而美国人向来习惯或喜欢于干什么。不要把话讲得太绝对了,也不要动不动就搬出什么美国人的道理来看,美国才有几年呀,他们能说出什么比中国人更精辟的话来。看看中国的儒家思想吧。
 
最初由 merci 发布
"中国人向来习惯以起点论英雄,而美国人则更喜欢以终点论英雄。而中美这两种不同的“英雄观”哪个更加理性"

反对上述比较,本来上句比较客观,比较有理,但是却要加上什么“中国人向来习惯。。。”和“美国人则更喜欢。。。”谁可以定义中国人向来习惯于什么,而美国人向来习惯或喜欢于干什么。不要把话讲得太绝对了,也不要动不动就搬出什么美国人的道理来看,美国才有几年呀,他们能说出什么比中国人更精辟的话来。看看中国的儒家思想吧。
有道理!
 
Nothing to do with 习惯 :( !! This fundamental desire of profiteering. When there is audiance and you have desire to write about it (for purpose of money or just feel-good, i.e. blog), write a book make some bucks. As simple as that.

"习惯?" of a people... too heavy!!

You will be suprised to see how many feel-good books like this are published in a free-speech country like Canada. (just go to a second-hand or discount book store). You will then be truely disgusted :)
 
问题是在社会上太多谎报,谎言,假货的基础上,我们还有浮夸。太多使人失望的事,难使人相信他人的成功。
A truely lose-lose situations :(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