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主战派忧心张伯伦

lincoln

新手上路
注册
2003-04-06
消息
38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 周锐鹏

  几年前,克林顿与******“致力”建立美中“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流落西方的反共“斗士”为此忧心不已,想起了英国的张伯伦。

  “斗士”们写文章疾呼,要西方政治家们千万别重蹈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以免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当然是比喻现在的中国――变本加厉,最终发动对台战争。

  不知道是不是这些“斗士”的忧心点醒了“爱台湾”的陈水扁总统,他一领到当选证书,就大声高呼“守护台湾,对抗中国”。

  阿扁毫无惧色地摆明不怕战争,重申2006年公投制订新宪法,2008年实施。

  支持阿扁的半数台湾选民也跟阿扁一样勇,“台湾人”的政权,绝不容许“中国人”拿回去,哪怕阿扁是靠两颗子弹保住政权,阿扁的选民也要誓死维护四个坚持:坚持“台湾人”掌政权,坚持“公投制宪”,坚持“一边一国”,坚持“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


北京主战派忧心张伯伦


  反共斗士们可能白担心了。“极权”的中国不再张牙舞爪,反倒是“民主”的台湾步步进逼。现在,轮到北京的主战派想起了张伯伦。他们忧心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变成了张伯伦――对台独势力绥靖,让台独像希特勒那样变本加厉、得寸进尺。

  1937年5月,自认一生致力于和平的张伯伦继任英国首相。当时,柏林-罗马-东京的“三国轴心”已经形成,一年之前重新占领非军事地带莱茵兰的希特勒,胆子和胃口都越来越大,没当权的邱吉尔认为大战已迫在眉睫,但张伯伦坚信对德妥协、退让,顶多牺牲欧洲大陆一两个小国,就能避免战争,最符合英国利益。

  虽然1938年3月德国吞掉了奥地利,但是张伯伦仍与希特勒达成“慕尼黑协定”,出卖了捷克,以维护“和平”。

  今天,回顾那段历史,北京的主战派感慨的说,张伯伦当时的绥靖政策,不仅在英国得到议会和民众压倒性的支持,也赢得国内的欢呼和国际的赞赏,还自称取得“光荣的和平”,就像今天国际社会赞赏中国奉行对台和平政策一样。“结果怎么样?隔年,德军就大举进入波兰了。”

  当英国人还在对张伯伦欢呼时,海军大臣库伯和邱吉尔一样愤怒地痛斥张伯伦沉溺于绥靖幻梦,屡受希特勒欺骗仍执迷不悟。

  库伯留下的著名谈话是这样的:“首相一直认为应该用委婉动听、合乎情理的话来同希特勒打交道,我则认为暴力的语言更能打动他。”

  库伯尖锐地提醒张伯伦,希特勒在破坏凡尔赛和约时保证要遵守洛迦诺公约,在破坏洛迦诺公约时又保证不再在欧洲提出领土要求;在武力进占奥地利时权威保证不会干涉捷克斯洛伐克,但是,这个保证仅仅维持了六个月;“而首相到现在却还相信希特勒的信义哩!”

  北京主战派一想到台海十年来的变化,就激动得拿张伯伦来挞伐。

  “你看,1995年一厢情愿发表‘江八点’,李登辉就去美国;2000年‘听其言,观其行’,陈水扁任期未届就宣布‘一边一国’。而我们从‘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到只‘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再到如今的改而寄希望于美国,却还在‘坚持和平统一’哩!”


和战两派争论不休


  绥靖政策究竟是“收到绥靖的效果”还是“刺激了对方更为凶狠的野心”?就像当年的英国,中国国内一大一小和战两派也在争论不休。

  邱吉尔当年的名言――只有“以强硬手段甚至不惜打一场防御性战争,才能制止法西斯独裁者的侵略野心”――如今是北京主战派尊奉的经典。

  邱吉尔在战后告诉罗斯福,那是场“不需要的战争”,是由于英语民族“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地任由恶人重新武装”,才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主战派说,国民党倒台,民进党上台,就是当年魏玛共和倒台,希特勒上台的历史翻版。不过,北京最牵挂的还是,21世纪前20年的经济建设“战略机遇期”会否因战火而错过。

  美国可能是被阿扁的神勇吓坏了,也可能是察觉到中国的“邱吉尔”声音越来越大。主管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凯利放下了美国政府的矜持,以书面证词――意思就是这是准确代表布什政府说的话――在众议院里当众警告台湾人民:“如果我们和台湾的领导层把(北京)那些声明视为空洞的威胁,那是不负责任。”

  连前国防部长佩里也告诉日本媒体,“在可预见的未来”,东亚最大的隐忧是台海冲突。

  台海会打起来吗?要看有没有张伯伦。
 
说得不错,该出手的时候千万不要手软!
 
要打赶紧,统一省心。:)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