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成阿Q岳丈?何必借阿Q的名号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阿Q做起了人血馒头生意、孔乙己成了阿Q的岳丈……尽管在片头打着“谨以此片献给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主将鲁迅”的话语,但无论如何,面对一些电视台正在热播的将鲁迅的《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药》等中短篇小说糅合在一起的10集电视剧《阿Q的故事》,观众能够佩服的只能是改编者的“高超想象力”。

该剧故事的发生始于一个荒诞的外壳:清朝末年,两名太监盗窃宫中宝物流窜到绍兴未庄,为转移视线摆脱追捕,假造了一份子虚乌有的清宫扫荡革命党人黑名单,由此引发一场革命党、保守党、知县衙门等多方势力的殊死搏斗。剧中,以打短工为生的阿Q一心喜爱孔乙己的女儿秀儿,而秀儿偏偏钟情于革命者夏瑜,丧夫的“豆腐西施”杨二嫂又渴望着心地善良的阿Q的爱。迂夫子孔乙己为保全他误以为是科举名册的假名单,不惜装疯并把女儿嫁给了阿Q,当理想幻灭之后真的疯了;阿Q在令人啼笑皆非的“英雄气概”和一厢情愿的“忠贞爱情”的驱使下顶替夏瑜坐牢,最终懵懵懂懂地丢了性命,只有一心坚持革命理想的夏瑜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这两年,把文学名著包装成“文化快餐”,已不是什么新闻,名著的改编重拍便是热潮之一。前不久,根据老舍名著《我这一辈子》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就曾引起很大的争议,评论纷纷指责该剧将一个老巡警的“一辈子”演变成了三个巡警的“一辈子”,将原本很精明的“我”硬是塑造成很窝囊、傻乎乎的另一个“我”,而且突然出现了好多女人。老舍之子、作家舒乙为此批评

说:“这样的改编,整体上犹如在一杯酒中掺进九杯水,失去了原汁原味。”

而这一回,鲁迅的作品被改编得更是面目全非,主创人员纯粹是牵强附会地拉来鲁迅著作中的几个人物,借他们的壳演绎另外一个充满追杀和三角恋的故事。这种弱化原作意义和价值的作法居然被美其名曰“普及、推广鲁迅名著”、“让新时代的人重新认识鲁迅”、“这是严肃的戏说”。我颇为不解的是,名著有这么“戏说”的吗?“重新认识鲁迅”究竟该怎么认识?这种改编只能是误导没看过原著的观众,使之不能了解鲁迅小说的原貌。名著改编如果阉割了原著思想,强暴了原著主题,浓浓的商业味如果取代了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的重要因素―――思想性和艺术性,那么,就是胡编乱造。

既然要胡编乱造,何必偏要借“阿Q”、“孔乙己”等人物的名号说事儿?完全可以拍一部《阿X的故事》嘛,反正不叫“阿Q”就没人找你的麻烦。这样一部乌七八糟、落入俗套的《阿Q的故事》为何硬要栽在鲁迅头上从而给其抹黑?明明是你自己的嘛!套用一句歌词“山哟不是那座山哟,梁也不是那道梁”,而此剧中“阿Q不是那个阿Q,孔乙己也不是那个孔乙己”。我虽生性愚钝,但还是深知“财富就是话语权”。这年头,最值钱的是眼球。为了争夺人们的眼球,牟取利益,某些人就会“扯虎皮作大旗”,借着已经有广泛影响的原作者和艺术形象,使自己的东西更有卖点。说句不太中听的话,这个卖点就是:快来看看吧,看名著被糟踏成了什么样子。

对名著进行无情改编,就像强行往猪肉里注水。注水猪肉位于执法部门打假之列,注水名著影视剧是否也应归入假冒伪劣而在被打之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