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粉子”粗话连篇
――成都作家文迪这一同名小说涉及颓废、性,粗口,畅销同时引来非议
记:说说你的简历?
文:新浪上很多人说我绝对是“街娃”、“地痞”、“流氓”出身,我不想完全否认,从学校出来我在成都王化桥街开过铺子,后来在媒体呆,写过专栏,现在自由撰稿。
记:你怎么想到写这本书的?
文:两年前踢球骨折,在病床上没事干,有很多时间回忆、清理往事,构思了这小说,去年五月动笔,七月底第二稿写完后开始在网上边改边帖,最早帖在“西祠”王小波门下走狗,最初名为《粉子》,8月初帖在本地一交友网,出版商建议改为《成都粉子》。
记:写小说的目的有没有考虑商业因素?
文:写作有很多目的,我认为最好、最单纯的目的就是让朋友们开心,这样才有真正动力。商业因素也有,把它帖在网上就是这个动机,我认为最不好的目的是文学目的,准确说就是文学投机的目的。
记:很多网友说你在模仿慕容雪村?
文:什么地方呢,人物?情节?语言风格?只不过都写了成都。他小说我读了一半,知道他不是成都人。我所理解的成都更丰富、更复杂,也意识到应该由成都人、用成都方言来写一写。不能否认,70年代写作群现在是文坛主流,我们这一代人和他们有难以沟通的地方,我在审美倾向上更传统,儒家的东西多一些,从少年时代起,对人生、理想、对爱的信念这一类问题从不置疑,惟一置疑的是够不够坚持,现在某些小资写作爱用这些概念唬人。
记:你怎么评价慕容雪村以及他的作品?
文:应该由评论家去说,不过现在的文坛是一个评论缺席的时代,几乎所有评论都是出版商的“托儿”,我个人认为他的小说对 “网络文学”有质的提升,进入到了现实层面。
记:我在网上看《成都粉子》连载,里面有很多“粗口”,你为什么要这样写?
文:你问得太好了,让我想起一件往事:当年鲁迅在饭座上当面呵斥林语堂,无非是林语堂冒了句英语,曹聚仁在回忆文章里说这饭局是他请客,先生如此不留情面,就因为看不惯那种“西崽相”。上周《三联生活周刊》苗炜等人来成都和李伯清、魏明伦座谈,正好谈到文化形态的单一性,李伯清在川台可以说的词,在央视就要剪掉,比方说“把你娃丢翻”、“死得梆硬”、“虾子”这些词,四川人不觉得脏或暴力,反而觉得亲热,这就是文化差异,川话讲究大词小用和小词大用(比如下课)。任何母语都有很多“粗口”,一个民族不应该只有“思无邪”,只有“庄严滞重”。诗人说,母语是一个人真正的祖国。其实,人类失去一种方言,就失去了对世界的一种理解,比失去一座博物馆更可怕。早有国外学者痛心疾首:以现在的全球化趋势,200年后人类将只剩下英语或汉语,如果真是这样,英语或者汉语也将会失去与其它语系的交汇,最终让所有语言消失,让我们“进化到虫豕的水平(鲁迅语)”。想想“下课”这个词,再想想普通话如何形成的,这就是丰富汉语的例子。
记:你认为年轻人看了这些“粗口”和颓废内容会不会对他们构成影响?
文:关于“粗口”问题,我想多说几句,记得以前宋庆龄女士也说粗口,她骂康生、江青是“婊子养的”。朱溶基总理视察九江时,面对“豆腐渣”时痛骂“王八蛋工程”。一位诗人说,一个从来不说脏话的人,内心一定很下流。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况下说粗话,除了是真情流露,还有可能产生动人的效果,我知道最动人的一句粗话是爱洛伊丝对她的恋人――天主教神学家阿贝拉多说的情话:“让我作你的婊子!”――这故事编成电影《天堂窃情》,90年代大陆曾公演过。
对年轻人来说,这其实是价值选择的问题,我侄女19岁了,春节时我让她读这本书,她妈(我姐)不反对,她也认为,与其让她看《还珠格格》之类的肥皂剧,还不如读《成都粉子》,与其让她更傻,不如让她颓废,看她想要的是什么。不过,喜欢《成都粉子》的女性都是有过情感经历的成年人,这样更能读懂,也更有同感。《红楼梦》里有更多的粗口,长大了再看好一些。
记:很多人对你的作品提出了批评,甚至是漫骂,说你在书中诋毁了成都市的形象,为此,你有什么看法?
文:“诋毁”两个字真是抬举。成都这座城市这么轻易就被抵毁了?两千多年的文化底蕴,养育过那么多杰出人物。作品可以批评,漫骂是利益之争。这种说法不顾文学常识,任何小说的叙事者“我”以及情节是虚构的,小说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真实的成都和成都人不会那样生活。王尔德说:生活模仿艺术。工业时代的巴黎模仿过波德莱尔的颓废,这正是诗人以写作来抗拒的,具体说,成都也曾经存在过一些不良现像,比如“婚外恋”、“一夜情”等,这小说正是展现了人们在忽略真爱、真情之后的悲剧,不要让成都模仿小说,也不要再有一个木子美去模仿80年代的“粉子”沈秋。前两天新浪有个回帖:“读了之后很受教育,他会更加珍惜身边的爱人。”
记:你对慕容雪村的第二部小说怎么看?你会不会继续创作?如果要,会是什么风格?
文:我不太清楚。写作是个体的事业,最近我在某媒体参与策划,可能会忙一阵。写作当然会继续,风格与个性、题材有关,不一定非要坚持或突破,惟一能坚持的是面对内心的写作,有良知的写作。
――成都作家文迪这一同名小说涉及颓废、性,粗口,畅销同时引来非议
记:说说你的简历?
文:新浪上很多人说我绝对是“街娃”、“地痞”、“流氓”出身,我不想完全否认,从学校出来我在成都王化桥街开过铺子,后来在媒体呆,写过专栏,现在自由撰稿。
记:你怎么想到写这本书的?
文:两年前踢球骨折,在病床上没事干,有很多时间回忆、清理往事,构思了这小说,去年五月动笔,七月底第二稿写完后开始在网上边改边帖,最早帖在“西祠”王小波门下走狗,最初名为《粉子》,8月初帖在本地一交友网,出版商建议改为《成都粉子》。
记:写小说的目的有没有考虑商业因素?
文:写作有很多目的,我认为最好、最单纯的目的就是让朋友们开心,这样才有真正动力。商业因素也有,把它帖在网上就是这个动机,我认为最不好的目的是文学目的,准确说就是文学投机的目的。
记:很多网友说你在模仿慕容雪村?
文:什么地方呢,人物?情节?语言风格?只不过都写了成都。他小说我读了一半,知道他不是成都人。我所理解的成都更丰富、更复杂,也意识到应该由成都人、用成都方言来写一写。不能否认,70年代写作群现在是文坛主流,我们这一代人和他们有难以沟通的地方,我在审美倾向上更传统,儒家的东西多一些,从少年时代起,对人生、理想、对爱的信念这一类问题从不置疑,惟一置疑的是够不够坚持,现在某些小资写作爱用这些概念唬人。
记:你怎么评价慕容雪村以及他的作品?
文:应该由评论家去说,不过现在的文坛是一个评论缺席的时代,几乎所有评论都是出版商的“托儿”,我个人认为他的小说对 “网络文学”有质的提升,进入到了现实层面。
记:我在网上看《成都粉子》连载,里面有很多“粗口”,你为什么要这样写?
文:你问得太好了,让我想起一件往事:当年鲁迅在饭座上当面呵斥林语堂,无非是林语堂冒了句英语,曹聚仁在回忆文章里说这饭局是他请客,先生如此不留情面,就因为看不惯那种“西崽相”。上周《三联生活周刊》苗炜等人来成都和李伯清、魏明伦座谈,正好谈到文化形态的单一性,李伯清在川台可以说的词,在央视就要剪掉,比方说“把你娃丢翻”、“死得梆硬”、“虾子”这些词,四川人不觉得脏或暴力,反而觉得亲热,这就是文化差异,川话讲究大词小用和小词大用(比如下课)。任何母语都有很多“粗口”,一个民族不应该只有“思无邪”,只有“庄严滞重”。诗人说,母语是一个人真正的祖国。其实,人类失去一种方言,就失去了对世界的一种理解,比失去一座博物馆更可怕。早有国外学者痛心疾首:以现在的全球化趋势,200年后人类将只剩下英语或汉语,如果真是这样,英语或者汉语也将会失去与其它语系的交汇,最终让所有语言消失,让我们“进化到虫豕的水平(鲁迅语)”。想想“下课”这个词,再想想普通话如何形成的,这就是丰富汉语的例子。
记:你认为年轻人看了这些“粗口”和颓废内容会不会对他们构成影响?
文:关于“粗口”问题,我想多说几句,记得以前宋庆龄女士也说粗口,她骂康生、江青是“婊子养的”。朱溶基总理视察九江时,面对“豆腐渣”时痛骂“王八蛋工程”。一位诗人说,一个从来不说脏话的人,内心一定很下流。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况下说粗话,除了是真情流露,还有可能产生动人的效果,我知道最动人的一句粗话是爱洛伊丝对她的恋人――天主教神学家阿贝拉多说的情话:“让我作你的婊子!”――这故事编成电影《天堂窃情》,90年代大陆曾公演过。
对年轻人来说,这其实是价值选择的问题,我侄女19岁了,春节时我让她读这本书,她妈(我姐)不反对,她也认为,与其让她看《还珠格格》之类的肥皂剧,还不如读《成都粉子》,与其让她更傻,不如让她颓废,看她想要的是什么。不过,喜欢《成都粉子》的女性都是有过情感经历的成年人,这样更能读懂,也更有同感。《红楼梦》里有更多的粗口,长大了再看好一些。
记:很多人对你的作品提出了批评,甚至是漫骂,说你在书中诋毁了成都市的形象,为此,你有什么看法?
文:“诋毁”两个字真是抬举。成都这座城市这么轻易就被抵毁了?两千多年的文化底蕴,养育过那么多杰出人物。作品可以批评,漫骂是利益之争。这种说法不顾文学常识,任何小说的叙事者“我”以及情节是虚构的,小说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真实的成都和成都人不会那样生活。王尔德说:生活模仿艺术。工业时代的巴黎模仿过波德莱尔的颓废,这正是诗人以写作来抗拒的,具体说,成都也曾经存在过一些不良现像,比如“婚外恋”、“一夜情”等,这小说正是展现了人们在忽略真爱、真情之后的悲剧,不要让成都模仿小说,也不要再有一个木子美去模仿80年代的“粉子”沈秋。前两天新浪有个回帖:“读了之后很受教育,他会更加珍惜身边的爱人。”
记:你对慕容雪村的第二部小说怎么看?你会不会继续创作?如果要,会是什么风格?
文:我不太清楚。写作是个体的事业,最近我在某媒体参与策划,可能会忙一阵。写作当然会继续,风格与个性、题材有关,不一定非要坚持或突破,惟一能坚持的是面对内心的写作,有良知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