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担心受冲击 全球关注中国经济降温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X.1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X.1

Moderator
注册
2003-04-20
消息
2,646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拉美害怕减出口
周边担心受冲击 全球关注中国经济降温
●本报驻美国特派记者 唐勇 ●


  从4月下旬开始,中国为了抑制经济过热现象,陆续出台了几项“降温”措施,在世界各地引起了“连锁反应”。欧洲和亚洲各大金融市场反应强烈,各主要股市的股票纷纷下跌。美国著名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表示:“即将发生的中国经济减速对全球的影响不能低估。今天的中国经济打个喷嚏,亚洲甚至全世界都有可能感冒。”

  周边国家商讨对策

  许多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的巨大需求,让许多依赖原材料出口的国家喜不自禁;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给许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世界许多顶级汽车制造商争先恐后到中国建立新厂。大众汽车公司5月初宣布了在中国建新厂的计划,争取在2008年将产量提高到160万辆;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最近签署了一项10亿欧元的合同,准备在北京建立梅赛德斯―奔驰轿车制造厂……中国经济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

  有分析家指出,中国经济减速将给今明两年的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的经济带来显著影响,其中以韩国和日本受到的冲击最大。

  首先是韩国。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韩国对中国的出口2003年增长了48%,占其出口总额的36%。在韩国15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中,对中国出口实现的顺差占80%。据估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韩国出口要降低2.7%。因此许多韩国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减速,肯定会影响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韩国商会近日指出,中国对信贷的紧缩,会让韩国的电子、成品油、机械、轮胎和纺织等几大行业都受到影响。4月30日,韩国政府就“中国经济减速”召开紧急会议,会后虽得出“中国经济减速有利于长远”的结论,却不得不为本国短期金融、制造业面临的巨大冲击发出预警。

  其次是日本。多年来,日本经济一直处在低迷的怪圈里。中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帮了日本大忙,日本经济开始复苏。2003年,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32%,而日本内需的增幅仅为1.5%。

  日本今年出现的一个流行词是“中国特需”,指因中国增加进口而形成的需求。由于中国大量进口,日本建筑用H型钢材的国内价格近来急剧上涨,从年初的每吨4万日元,涨到每吨7.5万日元。日本经济界普遍认为,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过渡时期,原材料极度短缺,因而不得不依靠进口,从而为日本经济复苏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美国雷曼兄弟银行最新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若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亚洲区内新兴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将下跌3个百分点,而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会降低0.5个百分点。世界银行近日的一份报告甚至预测说,假如中国经济“紧急刹车”,韩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1%,泰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将下降0.5%。

  拉美地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就连遥远的拉美国家也在密切关注中国经济的“风吹草动”。

  去年,中国变成了巴西的第三大出口市场。巴西与中国之间路途遥远,相当于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距离的3倍,但中国进口的铁矿石中,巴西占了25%,澳大利亚占35%。而日本从巴西进口的铁矿石,只相当于从澳大利亚进口量的1/3。巴西的几家公司准备投资约50亿美元,改造港口和铁路,以便应对来自中国的需求。阿根廷在过去几年里因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经济萎靡不振。去年因向中国大量出口大豆,获益匪浅。

  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沿岸地区经济委员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仅2003年一年,拉美国家就向中国出口了价值108.7亿美元的商品,与2002年相比激增72%。阿根廷在拉美各国对中国的出口增幅排名榜上独占鳌头,增幅高达143%;接下来是巴西,增幅为80%。这两个国家出口之和占整个拉美地区向亚洲出口总额的2/3。2003年委内瑞拉、智利和哥伦比亚对中国的出口分别增长了54%、59%和136%,这些国家的很多公司现在已经越来越依赖中国市场。

  美国正在密切关注

  日本、美国等国正在密切关注中国经济下一步可能采取的措施。5月6日,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华盛顿的办公室通过卫星给参加芝加哥金融会议的各国银行家们打电话表示,“中国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降低经济增长速度,这将推动全球商品价格的下降”。他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认为“现在中国经济降温是个不错的时机”。

  作为石油消费大国,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国际能源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石油日需求量较2003年同期增长180万桶,达到了8100万桶。其中,中国的需求增加了100万桶,超过增长总量的一半。美国剑桥能源同仁研究公司董事长丹尼尔・尤金日前表示,未来几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石油市场上最活跃的一分子。

  过快增长并非好事

  此次中国经济减速给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可以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来形容。这种经济上的“世界性影响力”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所谓有盈有缩,一味追求过快增长并非好事。过去两年,世界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对中国负面影响很大。除钢材、煤炭、大豆价格猛涨外,原油价格一度攀升至每桶40美元以上,国际市场上铝的价格已达到每吨1700美元,都是10多年来的最高价位。据日本《工业新闻》报道,由于中国钢铁需求持续大幅增长,目前日本炼焦煤价格比去年提高了25%,创下过去21年来的最高价。

  经济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从长计议。过去一年来中国经济表现出了惊人的“吞吐能力”,从另一个侧面也清楚地证明,资源问题的确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最突出问题。中国自1993年起已经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据估计,今后20年中国还将缺铁30亿吨,铜5.6亿吨,铅1亿吨,这些也都需大量进口。一般认为,当一国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达到20%到30%时,就面临较高的风险。因此,国内有限资源的妥善利用,变得尤为重要。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钢铁、水泥和电解铝三大行业发展过热。国内盲目投资建设,不仅造成巨大浪费,还会加大金融风险,因此,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严格控制对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以使投资扩张的速度保持适当流动性水平。

  许多外国媒体也纷纷对中国经济过热发表评论。日本《日经商贸》周刊认为,“中国经济过热和投资过热威胁经济稳定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中国固定资产的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上升到45%”。美国《华尔街日报》也报道说,中国对资源的过度使用已开始导致电力短缺、供应瓶颈问题和通货膨胀问题。

  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必须健康有序地发展,才能持续下去,也才能对世界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环球时报》 2004年05月19日 第七版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是中国推动的吗

丁刚

  连日来,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上涨。5月17日,纽约市场原油价格一度高达每桶41.85美元,创下21年来的最高记录。在分析油价上涨的原因时,一些西方媒体突出强调了中国因素。有媒体说,中国强劲的石油需求推动油价不断上升。事实果真如此吗?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中国石油需求量的确在不断增加。从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最新数据看,今年全球原油需求量每天为8060万桶,比去年增加了200万桶。其中,中国增加了将近100万桶。但全球原油产出与需求并没有因此而打破平衡。虽然欧佩克的产油量每天减少了41.5万桶,全球石油产量4月份仍保持在8150万桶左右。

  从全球汽油储量看,虽比去年有所减少,但原油储量却与去年相差无几。埃克森美孚公司副总裁盖兰特不久前表示,全球炼油网络有足够的原油,汽油供给充足,完全能满足需求。欧佩克仍然能够通过调节产量来控制市场本身就表明,市场并没有失控。

  本轮油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美元贬值。欧元疲软时,原油价格曾到过每桶38欧元,但换算成美元,还不到30块钱,现在每桶成了41美元,可还不到35欧元。二是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不安,市场对恐怖分子有可能袭击采油、运油设备的担心不断加深。《华尔街日报》的分析说,这种担忧导致油价出现了每桶5―10美元的“恐怖风险溢价”。三是投机商有意炒作。自去年9月起,华尔街的投机商们就开始大笔购买石油和汽油期货。在石油期货市场上,主要靠投机赢利的对冲基金的份额已经超过了20%。同时,油价的上涨导致了汽油价格上涨,汽油价格上涨反过来又在投机商的鼓动下,拉动了原油价格上涨,从而使泡沫越吹越大。

  在这些因素中,市场炒作对油价走势的影响最为突出。只要看看是谁靠石油涨价赚了钱,就不难理解这个问题。如果真是因为产出无法满足需求,那获利者首先应该是产油国或产油企业。可本次油价上涨最大的获利者却是加工石油的公司。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许多石油加工企业的利润就不断飙升,美国最大的石油加工企业和油商康菲公司今年第一季度的毛利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3%,达到了16.2亿美元。英国石油公司去年的获利已创下历史最高水平,今年第一季度又上升了17%。据美国专家估计,当一桶原油的价格大约为40美元时,加工企业每加工一桶油就可赚7.26美元。

  “中国因素”虽然对市场有一定心理影响,但更多的还是人为炒作造成的。即便是按照美国专家的分析,2004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比2003年增加8%―10%,相对于1992―2002年年均6.5%的增幅来说有所加快,但由于近年来日本及欧洲和拉美各国经济复苏缓慢,石油需求量增幅很小,甚至有所减少,从国际市场上看,这对中国需求量的增加是一个平衡。

  西方某些人把中国长远的石油战略与近期油价上涨有意联系在一起,制造紧张气氛,要么是为了给投机造势,要么就是有着一定的政治目的。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总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借“中国因素”浑水摸鱼。就像前一段时间钢铁价格大涨一样,不也是因为有人不断出来放风说,由于中国钢铁需求量大增,钢铁价格势必会大涨吗?其结果,某些西方钢铁商和投机商乘机在市场上大捞了一把,而某些西方政治家则借机又为“中国威胁论”找了个所谓的“证据”。对于恶意炒作“中国因素”的这些风言风语,我们真是应该多留点神才对。▲

  《环球时报》 2004年05月19日 第十八版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