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没没有湖北人么????????*****

丹 江 口 市

  位置面积 丹江口市位于鄂西北,汉水中上游。东与老河口交界,南与房县接壤,东南与谷城县相连,西与十堰市、西北与郧县相接,东北与河南省淅川县为邻。市区丹江口距省会武汉市480公里,西距十堰市110公里。市境东西最大横距7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1公里。总面积3111平方公里,折合466.7万亩。其中:山场面积321.5万亩,占总面积的68.9%;水域面积70万亩,占总面积的15%;耕地面积41.3万亩,占总面积的8.85%;其他面积33.9万亩,占总面积的7.26%。

  历史沿革 丹江口市地春秋时为虞国,战国时属楚。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取名“武当”,隶属南阳郡。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为均州,因境内均水而得名,辖武当、均阳两县。唐天宝元年(742年)为武当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均州。宋、元仍旧。明洪武九年(1376年)省武当入州,直属湖广布政使司;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属襄阳府,沿至清末。民国初年改均州为均县,属湖北襄阳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隶属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属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其间,1931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宫山、盐池河、浪河等地曾建立苏维埃政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均县隶属郧阳专员公署。1952年该隶襄阳专区行政公署。1960年撤消均县并入光化县;1962年又与光化县分开恢复均县。1965年均县复归郧阳地区管辖,后改名为丹江口市,仍属郧阳地区管辖。1994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为十堰市所辖。

  辖区人口 (一)人口数量 建国后,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至1949年全市有63497户,247639人;1964年达到79728户,369550人;15年净增121911人,年均净增8127人。后因丹江口水库移民外迁,总人口逐年下降到1968年的330213人。到1972年达到370493人。从70年代坚持计划生育宣传教育,采取措施节制人口增长,到1985年总人口达到423360人,13年净增52867人,年均净增4067人,比解放初期年均增人规模下降49.96%。

  (二)人口分布 建国前本市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密度:1880年为49人,1912年52人,1937年79人,1941年又降到51人。建国后人口逐年增加,密度陆续提高,到1985年每平方公里达136人。其分布城镇最密,平川地区次之,丘陵地区一般,边远山区最稀。市城区4个办事处每平方公里578人(其中均州路、大坝办事处高达3370人),六里坪、浪河、武当山3个镇156人,习家店、凉水河、牛河、嚣川4个丘陵区120人,官山、盐池河2个中高山区55人。

  (三)人口构成 建国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为汉回两个民族,回族455人,占总人口的0.17%。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壮族、蒙古族、朝鲜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等,共865人,占总人口的0.24%。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增加布依族4人,撒拉族1人,因移民外迁尚剩10个少数民族共738人,占总人口的0.18%。1983年统计,全市有少数民族293户,784人,其中回族235户,619人;蒙古族13户,28人;满族17户,44人;侗族6户,24人;壮族11户,34人;白族3户,7人;布依族2户,6人;苗族4户,13人;土家族2户,9人。回族人口分居在12个社镇,市城区最多。全市人口中男性占总人口的52.59%,女性占47.41%。

  (四)人口变动 新中国成立后,各方面条件极大改善,人口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1980~1985年,年均人口出生率17.01‰,死亡率7.37‰,自然增长率9.63‰。60~70年代,由于均县搬迁及国家先后在本市兴建一批企业,人口进出有所变动,1963~1981年,共迁入207157人,迁出241409人,迁出多于迁入34252人。另外,本市常住户口有两次向外迁移,一次是1960年由上级分配指标,自愿报名,县政府批准,有2826名青、壮年赴新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同年9、10两月动员其家属380户、1493人迁往新疆。因修建丹江口大坝,1965年、1968年库区海拔157米水位以下共外迁14975户,71875人。

  发展经济的优越条件 一是境内有闻名中外的道教圣地武当山和丹江库区,是发展旅游事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是山水面积大,是发展土特产品和水产养殖业的潜在优势;三是境内有一批中央、省、地属工业企业,能为本市提供产品协作和科学技术条件;四是本市有一批科技人材,是发展本市经济的宝贵财富;五是襄渝铁路、汉丹铁路、汉十公路、汉江河道以及距境30公里的老河口民航机场,为发展本市经济提供了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目前,丹江口市委、市政府正带领全市人民大胆解放思想,认真落实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积极开发资源,实行内引外联,走科技兴工兴农道路,发扬求实务实和勇于进取精神,看准一件干一件。我们确信,一个繁荣富庶美好的丹江口市,定能在为期不远的时间展现在全市人民面前。
 
  1、十堰作为地名,其来历有几种说法?

  拦水用的堤坝叫做“堰”,十堰,即十道拦水堤坝。十堰作为地名存在,其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十堰的地名来源于十堰镇。相传,古时此地原名张家庄,后改名陈家街。清代中叶,人们在陈家街东侧的百二河拦河筑坝,沿河先后筑起头堰、二堰、三堰、四堰、五堰、六堰,在花果园犟河上拦河修起了头堰、二堰、三堰、四堰,两处共有十个堰。自从筑起十个堰以后,十堰便成为行政区划的一个专名。另一说:明代志书记载堰有10处。即十堰、九倾坪堰、虎尾堰、白龙堰、尖山堰、黄龙堰、双龙堰、佃户堰(白浪上堰)、么堰(白浪中堰)、谭家堰(白浪下堰),十堰作为地名,便由此而来。


  2、十堰市地理位置是怎样的?全市下辖哪些县、市、区?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与河南、陕西、四川三省交界,大巴山东段逶迤于南,秦岭余脉屏障其北,汉江自西向东穿越全境,最高海拔2740米,最低海拔87米。全市下辖五县一市两区,它们分别是:郧县、郧西县、竹溪县、竹山县、房县、丹江口市、张湾区、茅箭区。全市有117个乡镇、街办,其中乡43个、镇62个、街办12个。

  3、十堰五县一市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各是怎样的?

  郧县地处秦岭、大巴山东延余脉之间,东西长108公里,南北长92公里,东北与河南淅川毗邻,东南与丹江相接,南与十堰城区、房县、竹山相依,西与郧西、陕西白河交界,北与陕西商南接壤,总面积3863平方公里。全县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最高海拔1824米(位于沧浪山之巅),最低海拔108米(位于汉江河底)。全县地势由西北、西南向中部倾斜。汉水横贯其中,将版图一分为二。

  房县介于大巴山和武当山之间,东接保康、谷城,北连十堰城区、丹江,西邻竹山,南邻神农架。山林四塞,其巩固高陵,有如房室,因以名县。县内东西长300公里,南北长131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中部呈盆地形式,海拔最高点2486米(上集乡关家垭),最低点180米(板桥乡盖家坡),大部在600~800米之间。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公次随州居湖北第二,素称“千里房县”。

  郧西县地形地貌特点有五:一是地处鄂西北边陲;二是90%的面积插入陕西省境内;三是地形略呈狭长地带;四是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五是地扼秦楚要冲。全县东西长115公里,南北宽55公里,总面积3509.6平方公里。

  竹溪县地处大巴山东段余脉北坡,西临陕西平利、镇平两县,南接四川巫溪县,东北与本市竹山县相邻,为川、陕、鄂三省交界处。全县地形南高北低,西高东缓,山峦叠障,河谷幽深,最高海拔2740米,最低海拔276米,县境南北长106公里,东西宽51公里,,总面积3296平方公里,其中,800米以下的低山地带占36%,800米以上的占64%。

  竹山县东连房县,西交竹溪和陕西洵阳,南接神农架与四川巫溪。北连郧县及陕西白河,地势由南西向东北倾斜,境内各山由武当山系和大巴山系构成,最高海拔高度2740.12米,最低220米,高差大、坡度陡,切割深。总面积3585平方公里,折合538万亩,其中山场面积346万亩,耕地面积57万亩。

  丹江口市地处秦岭山系,汉水中上游,四周分别与老河口、十堰城区、保康、房县等县市相接。市内最高海拔1612.3米(武当天柱峰),主要山脉有武当山和横山两条。总面积3121平方公里。历史上,丹江口市曾先后称为武当县、均州、均县,198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县级市,该市的六里坪镇九○年曾被国家授予“中国乡镇之星”的荣誉称号,另外,六里坪镇的伍家沟村还以其悠久的民间文化名扬国内外,是中国两大民间故事村之一。

  4、十堰市土地资源有哪些特点?

  十堰市的土地资源有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土地类型复杂多样。按地貌类型分,全市土地可分为河谷、丘陵、盆地、低山、二高山、高山五类,按土壤类型分,全市可分为水稻士、潮士、石灰岩土、紫色土、棕壤土、黄棕壤土、暗棕壤土七类。第二、宜林面积最大。全市土地的自然结构以宜林地为主,约占总土地面积的66%。第三、耕地土质较差。全市耕地耕层偏浅,土地的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也偏低。第四、开发利用上垂直差异显著。全市河谷盆地和丘陵地坡度平缓、土壤种类多,是本市粮油经济作物和果木经济林的集中产地;低山和二高山是玉米、红薯和耳林资源的主要生长地;高山降雨量大、湿度大,宜林地和药材用地资据最为丰富。

  5、十堰市气候资源的基本情况怎样?气候类型属于哪一类?

  十堰市气候资源的基本情况是:气候资源垂直变化明显,大部分地区光热比较充足,雨量比较适中,地区性小气候显著,但时空分布不均,自然灾害较多。全区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性温润、半温润温和的亚热带山地气候类型。

  6、十堰市气候灾害主要有哪些?

  十堰市的气候灾害主要有:旱灾、涝灾、秋寒、冰雹、低温降害等。其中,干旱居各种灾害之首,特别是夏季的“卡脖子旱”危害最大,多出现于七~八月,是全市农业生产多灾低产的突出原因。

  7、十堰市的气温降水、日照情况如何?

  气温上,各地、各高度带上的变化呈“单峰型”,且趋势相同。最低气温出现在一月,最高气温出现在七月,极端最低气温在零下17.6℃,极端最高气温在43.4℃,春季升温和秋季降温都很迅速,且幅度较大,历年均温15℃左右。降水上,降水全年变化显著,夏季降水最多,约占全年降水的45%左右,其中七八月份降水量均在100毫米以上。冬季降水量最少,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5%,其间各月降水都在20毫米以下。春、秋季雨量大致相同。日照方面,十堰在亚热带季风中的位置靠面偏北,辐射资源比较丰富,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620~1990小时.日照百分率多在40%左右。

  8、十堰市约有河流多少条?境内最大的河流是哪一条?

  十堰市约有大小河流2460条,总长在17万公里左右,其中50公里以上的有堵河、滔河、马栏河、神定河等30余条。境内的最大河流是汉江,它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流经郧西、郧县、丹江口两县一市,境内全长209公里,流域面积15.9平方公里,年均经流量517亿立方米,是我市最大的水上通道。

  9、十堰市林特资源怎样?药用生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如何?

  十堰市的林持资据十分丰富,据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调查,全市有维管束植物变种1900多种,约占全省植被种类的三分之二。全市有耳林、桐林、漆林等经济林400多万亩,其中,黑木耳常年产量占全省的一半,桐油占全省的40%,生漆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此外,肚倍、龙须草、蜜桔等,产量在全省也占重要地位。

  药用生物资源方面,中药材是十堰的一大山宝。全市有药用生物资源达250科、l300多种,国家规定的363个重点品种中,十堰有230多种,占一半以上,李时珍《本草纲目》所列的1800多种中草药,仅武当山就占有400多种。珍稀名贵药物有麝香、熊胆、豹果、水懒肝、人参、杜仲、天麻等20余种,大宗药仁有枣仁、木瓜、五味子等100余种,中药材资源居全省第二位。

  动植物资源方面,十堰山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多种森林生态系统,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现已查明,全市有国家级保护动物23种,其中一类4种,二类12种,三类7种;全市有国家级保护植物32种,其中一类两种,二类14种,三类16神。

  10、十堰市矿产资源的种类与分布状况如何?

  十堰市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资源50余种,已探明23种矿产储量,矿产地110多处。以石煤、银金矿、砂金矿、绿松石、兰石棉矿等的开发潜力较大。铜、锦、硫铁、磷、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等矿产潜在资源较多,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石煤主要集中分布在竹溪、竹山和房县,全市石煤总储量居全省之首。大型矿床有三处:丹江口市杨家堡矿区、郧县叶大矿区、竹山占探岩矿区。

  银金矿和砂金矿在全省有突出的地位。竹山县银铜沟银金矿为一大型银矿,具有储量大、品位高、埋藏浅和易采、易选、回收率高等特点,填补了湖北省大型独立银矿床的空白。

  郧县、郧西县、丹江口市境内汉江流域段的河岸阶地上,广泛分布着砂金矿。目前已探明储量的有10处,预测储量12153.87公斤,为全省第一。

  银稀土矿探明储量为92.95万吨,占全省储量的99%,主要分布在竹山县庙垭和杀熊洞一带。

  全市共探明矿泉水6处,其中房县三处。其水量之大全国少见,己被用于酿酒,制作饮料等。

  11、十堰市最著名的旅游胜地是哪里?

  十堰市最著名的旅游胜地当属武当山。武当山位于丹江口市境内,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古老的道教文化,宏伟的古代建筑,饮誉海内外的武当武术而名扬天下。1982年,武当山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金顶、紫霄宫、玄岳门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联合国的专家小组在对武当山进行考察后,称赞“武当山是世界最美的地方之一”,同年年底,武当山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12、十堰市著名的温泉在哪里?

  房县的温泉寺,是十堰市著名的疗养温寺。温泉寺位于距房县县城6公里的土地岭下,又称大汤池。据考证,温泉寺建于清康熙48年(1709年),乾隆28年(1756年)被山洪冲毁,后修复。温泉寺的矿泉水流量大、温度高、水质好,是全国少有的优质矿泉之一。

  13、丹江水库是我省最大的人工湖,您能说出它的有关情况吗?

  丹江水库位于丹江口市境内,连接三省五县市,总水域面积745平方公里,总库容209.7亿立方米,水库碧被万倾、水面浩大,清澈甘醇。戏剧《秦香莲》中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乡,就在丹江库区,陈世美的读书处“沧浪亭”,秦香莲的居住处“秦家楼”至今仍在。位于库区的丹江大坝,主坝高97米,长2461米,高大雄伟,十分壮观。丹江水库不仅是我省,而且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

  14、十堰人良好的道德习俗传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十堰人民保留着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点:勤劳俭朴,善良本分。十堰地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差,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十堰人世世代代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本分善良的优良品德。旧志曾记载,十堰人“男子烧畲为田,妇人缉麻为布,有古纯朴风”,“俗俭民淳,力耕桑而鄙贩鬻。”

  善恶分明,急公好义。十堰自古就是移民聚居地,民俗一方面有剽悍刚直,争强斗勇之风,另一方面为了共同的生存又有急公好义、救难扶危的美德。史书记载,十堰“介湖陕之间,据荆襄之上游,万山亘盘,其民易功难戢,盖楚之轻剽,秦之强悍而有之。”

  热爱国家,扶持正义。如辛亥革命后,十堰人率先将中堂的“天地君亲师”牌位改换为“天地国亲师”,以爱国思想替换了历代忠君纲常。抗战时期,十堰虽为后方,但爱国不甘人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修老白公路和老河口机场都贡献了力量。和平时期,修丹江口水库、襄渝铁路及建设二汽,十堰人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尊老敬师,真诚待人。十堰地区素有“积粮防饥,养儿防老”之说,对不赡养老人者,无论地位多高也被人们所不齿,不仅受到社会舆论的遣责,还会有邻里亲友设堂论理。教育上,十堰人历来有敬师重教的传统,为兴办社学、义学纷纷慷慨相助的人和事,志书中记载的不少,当今就更多。

  15、十堰人传统生活习俗怎样?您能说出较为普遍的几种吗?

  十堰人有一独特有趣的生活习俗,它们至今在不少地方,特别是在农村仍较为普遍。例如:

  爷孙无大小隔辈人亲。入席宴饮时,子侄辈不能陪老人坐上首,孙子辈恰倒能同老人坐于上首。

  弟媳妇不喊哥――喊“哥”是被人取笑的事。当弟媳要同哥说话时,可不带称呼直接了当,若称呼时,由按自家孩子称其“他大伯”或“他二爹”;若同别人言及,可说是“瓢把子”。

  新媳妇三天无大小――长辈、晚辈可在新媳妇刚结婚的几天内对新媳妇闹房开玩笑。

  舅家为大――在亲戚中,舅家比姑家、姨家地位领先。

  没一村不没一家――原指拜年玩灯时应家家走遍,不去一个村,全村人可都不见怪,但去一村就应家家走到。现也多指个人在礼节上要都照顾到。

  待上亲(娘家人)客时,端菜时吃一碟端一碟。(现对尊贵的客人也采取这种礼仪)。

  阴历六月、腊月不搬家(期间搬家不吉利)。

  搬家前要先选好日期(以四、六、八、十、十二等双日期为佳),搬家要在黎明前开始,有搬家时先搬柴火,(有的还有意烧一盆熊熊的炭火带上),后搬家具――有吉祥、旺盛之意。

  有意给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取“猪、牛、狗”之类的小名――有牲口好养之意;还有的把独生子寄拜给子女多的人,并称其为“干爹干娘”,也有好养之意。
 
十堰市居然有北京路:eek::cool::buttrock::lol:
 
十堰“古代府志”略影


__十堰域地明清时均称郧阳府。清康熙年间前“郧阳府志”有过编撰和刊刻。现知最早本,为嘉靖本。明朝嘉靖年间,巡抚叶昭纂《郧台志略》九卷。以后,明朝万历六年(1578)襄王府长史周绍稷纂《郧阳府志》三十一卷。万历十八年(1590)彭遵古等纂《郧台志》十卷。以上各本,今可惜不是无传本就是难觅芳影。

__清康熙年间刘作霖莅任郧阳知俯,又一次开始修府志(刘氏字慰三,直隶武清人[今属天津],举人),后未竣而去。杨廷耀继任后续修(杨氏字彤华,奉天海城人[今属辽宁海城],贡士)。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成书并刊刻,是为[康熙]《湖广郧阳府志》四十二卷,图一卷。此志自星野至事纪,各自为类,不分纲目。艺文志采敕赋诗文,占十三类,十四卷,不免见滥。

__以后,“郧阳府志”还修过几回。刘志后,百余年府志未曾补辑。王正常任郧阳知府后,延谢攀云等,博采遐收,参考刘志及各县志,于嘉庆二年(1797)修成府志,是为[嘉庆]《郧阳府志》(王氏字徽五,四川泸州人,举人。谢氏字翔青,四川重庆人,贡生)。该志为十卷,首一卷。全志分:卷一地理,卷二建置,卷三嗣祀,卷四天赋,卷五官师,卷六人物,卷七选举,卷八兵防,卷九祥异,卷十丛记。此志不列星野一门,而略见于沿革之首,最为有识。此志增沿革、疆域二门,将物产、税课、蠲政、仓储、附田赋志。官师、选举增十数人至数十人,各以类从。艺文,志例只载书目,诗词歌赋虽有佳篇,不收入充门类,前志所录各体诗词歌赋多至十四卷,概行删削。此志体崇矜慎,词去支离,扼塞要害,典型风教,凡关一郡之故实,无不搜罗殆尽,所属六县,也各采其专志,分别详载。

__王志后,又历六十余年,这期间废兴损益,郡与所领各县时有不同,郧阳知府吴葆仪延王严恭等对府志重加补辑(吴氏字觐臣,安徽全椒人,廪生。王氏字畏甫,安徽桐城人,举人)。书即成,吴去任,庆裕继任继修府志(庆字兰圃,满州正白旗人)。府志成于同治九年(1870),同年由郧山书院刻成,是为[同治]《郧阳府志》,共八卷首一卷。全志分:卷一舆地志,卷二建置志,卷三祠祀志,卷四田赋志,卷五官师志,卷六人物志,卷七兵防志,卷八丛记。此志列绘图于卷首,幅员封畛,开卷了然。郧阳居陇蜀之交,王志采《水经注》及方舆、纪胜等书,搜罗甚广,但征古多而据今少,此编剔其冗蔓,正其讹误,凡关郡治悉为汇入,各县志乘具存,不再采录。郧阳置郡年久,风气仍未尽开,其以道德功业,奇节伟行可宣诸简册少,王志人物一门,选择难充,以列、流寓,别立选举一门,此志将其合并。王志不立星野,特立详异,未为精当,此志附于丛记。以改贵有恒,辞尚体要,体以致用,要则不烦为义法,修志简慎矜严。


(本稿件由特藏部提供)
 
这是俺家的故事...



唐王室流放地――十堰

新疆是罪犯流放地,岭南海南是文人骚客流放地,十堰就是王室最集中、成规模、高规格的“下派地”,从唐太宗,到高宗、中宗、睿宗,百年不辍。唐王室共有四帝(李显、李重茂、傀儡帝李承宏、僭位帝李重福)、一后(韦皇后)、一太子(李忠)、六王(濮王、庐陵王、燕王、谯王、温王、广武王)、二附马(房遗爱、薛武?)、六公主(高阳、城阳、韦后四女)流放十堰,另有两王虚封均王、两公主封房陵、庐陵公主、两侯封郧国公。

从唐太宗把濮王李泰流放到十堰后一发不可收拾。李泰十分聪明,曾撰写《括地志》,太宗非常喜欢他,想废太子李承乾改立李泰,遭到长孙长忌等权臣的反对,于是太宗把帝位传给长孙皇后所生的高宗李治,以保全李泰,流放李泰于均州郧县,李泰在郧县建濮王城,连太宗死也只有李泰不能赴丧,死在郧县,葬于马檀山,死时35岁。在郧县发掘的李泰家族墓成为唐王室在陕西之外唯一的王室家族墓。

第二个流放十堰的是唐太宗附马、房玄龄之子房遗爱,高宗将其贬为房州刺史,治房第二年被告谋反赐死。

第三个流放十堰的是高宗太子燕王李忠,655年被武则天废,年仅9岁就转任房州刺史,在房州五年,常常惊恐不安,做恶梦占卜,穿妇人衣服防刺客,后被废为庶人赐死,年22岁。

第四个流放十堰的是城阳公主与薛?夫妇,城阳公主是唐太宗之女,改嫁薛?后,被告有罪,太宗流薛?为房州刺史,二人在房州七年,死于房州,灵柩送回长安。

第五个流放十堰的是广武王李承宏,李承宏是李治与武则天所生李贤之孙,665年贬为房州别驾,回长安后为宗正卿。763年,吐蕃占长安时立为帝,后被流放,死于放地。

第六个流放十堰的是唐中宗李显。683年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先迁均州,又徙房州,李显在房14年,皇后韦氏及韦氏所生四公主均在房州生活,安乐公主就出生在房州,李显君臣在房州建城池、通交通、酿黄酒,发展了房州经济文化,拥李显的势力也云集房州。705年李显复位,免房三年赋税。但李显被母所废,被妻女杀,四子被杀,王位无嗣,在唐皇帝中下场最惨。

第七个流放十堰的是谯王李重福。710年李显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杀死,立幼子李重茂为皇帝,但两个星期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政变,睿帝李旦即位,被韦后贬到均州只任防务的中宗儿子谯王李重福处境不妙,天下大赦独未赦谯王,于是,重福在均州称帝郡位,年号光复,进逼洛阳,兵败自杀。

第八个流放十堰的是温王李重茂,李重茂是中宗幼子,710年14岁的重茂被立为殇帝,在位两周,714年任房州刺史,不久死于房州,年17岁。
 
泱泱大国――庸国

__古代庸国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传说中的分封到助周伐纣,活动中心在中原,这是庸人的兴起和早期的庸国;第二阶段是从随周武王伐商到亡于楚,活动区域南移,进入鄂西北一带,这是庸国从强大最终走向衰亡的时期。我们根据采撷的史料综合加以考察。

庸人的兴起和早期的庸国
“庸部族的产生,起源于容成氏”。那么,容成氏是谁?《后汉书注》引《博物志》称:“容成,黄帝之臣。”据考证,容成“殆即庸国先君”,而“容成氏即庸成氏”。容、庸同声通用,也就是说:庸国的祖先是容成氏。庸国立国的年代当从容氏受封时算起。庸国的地望,据蒙文通说:“庸亦当由梁荆之国。”《竹山县志》称:“古庸之国,《禹贡》梁州之域。”尽管人们对禹贡时划分的梁州地望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庸国曾迁徒过。古代民族流动性大,庸国历经几千年,固守一地而不亡也不可能。据《殷商民族方国志》考,容成氏最早封在今河北省容城县。容城即庸城。庸字王国维解释为“象城郭之上,四亭相对”。《诗经》中有“以作尔庸”句,直接注为“庸,城也”。庸人所立之国称庸国,无需再称容成或庸城等。《襄阳郡志》载:“尧之丹朱,黄帝五代孙,被封于麋、庸二国,治于房”,这是后人以讹传讹,以为封丹朱以麋、庸国,实际上是说丹朱曾封在麋、庸辖地一带。

商汤灭夏后,“昔有成汤、自彼氐羌 。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所以,庸国国君朝商,封侯爵,国各加“邑”转为“庸”,封地在今河南省“新乡县西志三十二里地,有庸城,即庸国,------本庸姓之国”;“庸,古国名,一作庸”。这是早期的庸国,其存在方式也无据可考。

庸国的强大和最终走向衰退亡
商朝末年,庸人不满商纣的暴政。与西部的周联合灭商。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统兵与各族反殷联军会师牧野(今河南淇县)时,庸军前来参加了伐纣的誓师大会,“庸氏,商纣侯国,周武王时,来助伐纣”。《尚书.牧誓》有周武王“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及庸、蜀、羌、微、卢、彭、濮人”的记载。由此可知,庸来自商的核心地区,直接威胁着纣的统治,成为助周灭商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灭商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也是庸国在中华民族历史舞台上首次有文字可考的亮相。清代学家杨应乾曾作《上庸赋》赞:“缮兵振旅,从周伐商。孟津大会,虎贲龙骧。武成既告,于汤有光。分茅授土,各守封疆。”即指此事。灭纣以后,庸国国君因军功被周武王晋封为伯爵。武王为了监视商遗民,防止武庚叛乱,仍封庸于原地,成为殷畿“三监”之一:“邶以封纣子武庚;庸,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国在殷畿南。公元前1063年成王封弟康叔于卫,卫国不久吞并了庸,庸国从此灭亡。

庸国遗民便去邑旁称庸,且以庸为姓氏。“庸氏,商之侯国------子孙以国为氏。”一部分庸人南迁,越过汉水,溯堵河而上,再度建立国家,建都于今湖北省竹山县。庸国“介于巴与秦、楚之间”。庸人选择竹山地区建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举动。竹山崇山环绕,易守难攻,又有世界上所有古文明区域都必备的、宜于战胜自然能力差的人类繁衍生息的河流?渚河贯穿其中,是一个天然有人类栖息地。周围群蛮散居,庸人来自中原,自然成为群蛮盟主,可以与周边小区国相互声援,互为犄角。因此,庸国得以长期存在下来,日渐发展壮大。

庸人的南迁,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不断南移,开发江南的序幕。

竹山地区早在距今一万年至四千年就有人类繁衍、生息。霍河口、田家北坝、太阳坡、黄土凸等处的遗址,代表了新石器中晚期文化。当时土著人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庸人南迁,与土著居民融合并建立起强大的庸国,带来了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加速了堵河流域的开发,促进了社会的稳定进步与发展,堵河流域从此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庸国的都城位于竹山县东四十里的方城山。古称“方城天险之保障,为庸子国之分封”,即现今文峰皇城村一带,仍依稀可辨旧时的城址。据载:“方城山,县东四十五里,土平坦,四面险固。山南有城,周十余里,春秋庸地。”善于筑城的庸人,在方城山大兴土木,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城池。庸国建都于方城山是用心良苦的:其一,旧有土著民集中在渚河东岸和南岸,庸人选择离他们较近的位置建都为了便于对他们进行控制;其二,与麋、卢 、百濮和其它群蛮紧邻,便于互相支援;其三,庸人的主要敌人是东南边崛起的楚国,方城山地处包括房县在内的高原盆地的西缘制高点,庸以方城山为屏障,进可以攻,迅速出山东下;退可以守,背靠堵河和大巴山系。

西周时期,庸国成为雄踞一方的泱泱大国,疆域不断扩大,到春秋初期,达到它的顶点。《括地志》载:“房州、金州及竹山县,古庸国。”房州是隋开皇十八年由罗州改置,辖今房县、保康和竹山、竹溪等县;金州是唐武德元年置,领今石泉、西城、旬阳、清阳、汉阴、平利。《读史方舆纪要.兴安州》载:“春秋时庸国地”,即今安康一带。《后汉书.郡国志》:“鱼腹,古庸国”,鱼腹即今奉节县。这就是说,庸国的疆域跨越今陕、川、鄂三省,包括今竹山、房县、保康、神农架、竹溪、平利、旬阳、安康、汉阴、石泉、紫阳、岚皋、镇坪、城口、巫溪、巫山、奉节等17县,疆域广阔。

庸国兴起和强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有四点:

一是庸是原封国,它可以依靠传统观念的庇护而存在;

二是庸国在伐商过程中位列周诸友邦国的首位,享有很高的威信,可以号令群蛮;

三是春秋社会诸国聚集力量、逐鹿中原时,庸人南迁,独辟蹊径,偏处一隅,开发占领陕西东南、湖北西北大片地区,拥有中原无可比的地理优势,易于征服并求得发展;

四是周边无劲敌。秦、楚也只是在西周末期才逐渐构成对庸国的威胁。

西周末期,随着东部楚国的崛起和西边秦国的强大,庸国的黄金时代逐渐过去,优势日趋丧失,从此,庸国逐渐衰落,成为楚国的附庸。

又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到公元前611年,楚国遇上了严重的灾荒,“百姓缺吃少穿,饿死了不少人,景象实在悲惨”,面临最困难的局面。庸乘机联合周边诸候和部落进攻楚国,卢戎人从西南一直打到阜山(今房县南),在大林(今当阳大林堡)与楚军交战;战不利,又转攻东南,打到阳丘(今江陵县北),目的是占訾枝(今枝江东)。楚庄王继位三年,不理朝政。这时,庸国看到时机已成熟,率周边附庸出师攻楚,麋人也带百濮兵聚集于选(今枝江境内),准备联合灭楚。楚国陷于四面包围之中,形势危急。

楚庄王召集群臣议对策,决定先关闭北方据点申县和息县的城门,对中原采取守势,切断通往北方的要道,防备中原各国乘机进犯,然后抽调军队,挥师南下,攻打庸国。会上有人提议把都城由郢迁到阪高(今荆门市南)。大夫苏墒说:“这样不行,我们能去的地方,敌人也能去,不如集中兵力反击庸国,打败了庸国就能除最大的威胁。至于麋和百濮,只不过是认为我们正在闹饥荒,无力出兵,如果我们出了兵,他们必然会害怕而退回去。百濮本来分散居住,又无统一政权,他们撤回到自己的地方,那谁还敢再集中起来攻打楚国呢?”楚庄王认为有理,当机立断,亲自统率精锐部队,迎击庸军。果如所料,不过十五天,百濮等就罢兵各自回去了。

楚庄王率领军队从庐(今宜城县西)西进,一路上已无余粮可济。所到之处,倾仓犒师,一直到达句筮(今丹江口市西)。楚庄王任命大夫庐戢黎为前锋,戢黎是卢戎人,归附楚国,任庐邑大夫,曾因帮助庄王倚重。戢黎带先头部队一直打到庸国的方城附近与庸军对垒。庸国依托方城山险固的形势,迅速向远来疲惫之师进攻,以挫其锐气,于夜间偷袭敌营,杀死楚军不计其数,并俘虏了庐山黎的将领子杨葱。子杨葱被囚禁了三天,乘隙逃回,对戢黎说:“庸国军队众多,又有群蛮相呼应。我们不如退兵,与庄王的大军会师,然后一起进攻。”戢黎的军师当即反对,他说:“千万不能退兵。我们可以在跟庸军战斗中,设法使其产生骄傲轻敌,我军被激怒时,就可以进攻取胜了。当年先君 冒打败陉隰(江陵以东地区)之敌时就是采取这个办法。”戢黎采纳了军师的计谋,决定用骄兵之计战胜庸军。在以后的七次战斗中,楚军都佯败而逃。庸国将领们不知是计,不仅未集中优势兵力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仅只派遣裨、鱼等几支少数部族武装追击楚军。裨、鱼是地处西南的边远小邑,在今四川奉节县一带。庸军麻痹轻敌,根本不把楚军放在眼里,自以为“楚不足与战矣!”从此高枕无忧,不再设防了。

这时,楚庄王早已派人联络了秦国和巴国。两国都同意派兵助战,夹击庸国:秦从北面攻取山阳,巴从西面攻占鱼邑,使庸国陷入三面受敌的绝境。楚庄王亲自乘车出征,率领大军会师于临品(今湖北丹江口市境内),兵分两路:一路由斗子越率领,从石溪(今丹江口市境内)取道进军;一路由子贝率领,从仞地(今十堰城区)出发,齐头并进;与先头部队一起完成了对庸国都城的重重包围。并派人劝说群蛮从内部叛庸国,与楚结盟。秦军、巴军随楚军共同出兵。庸国孤立无援,国都被楚攻破,终于遭到灭顶之灾。

庸灭亡后,国土被瓜分。楚国占领了今陕西安康一带及大巴山脉西北的大片庸地;巴国占鱼邑,“灭庸而分其他,巴得鱼邑”。秦助楚灭庸,但出自策略的考虑,却一无所取。

庸国灭亡的原因及影响
庸国灭亡,乍看起来有一种偶然性,但认真分析一下,其灭亡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庸国所处位置特殊,伴随着强秦雄楚的崛起,庸国在夹缝中势难生存,必然成为秦巴楚扩张的羁绊,在对方联合进攻面前必败无疑。

秦、楚两国为对付共同的敌人?晋国,关系极为密切。秦穆公曾同楚成王联姻、结盟:“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是戮力同心,两邦若一,绊以婚姻。”

巴国也是由鄂西迁往川东的古国,国势强盛,长期与楚睦邻相处。灭庸也正符合巴国解除庸的威胁,进一步觊觎东方的愿望。

庸国在崇山峻岭、峡谷密林之中,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地广人少,在秦、巴、楚国的夹缝里苟延残喘,自然也就成为秦、巴、楚相互接近的障碍和弱肉强食之牺牲品。庸国稍有风吹草动,就会遭到秦、巴、楚的联合夹击,灭庸国正是秦、巴、楚各自取悦对方的礼物。

2、庸国不甘屈服于楚,结果反而引火烧身。

庸国自知难于与楚国匹敌,只有做楚国的附庸。公元前704年,熊渠自称楚武王,在沈鹿召集各候国国君会盟。庸国君亲身应召赴会,不敢反抗,对楚国附首听命。庸国虽屈从于楚,但却一直在等待机会重现往日的光芒。公元前614年楚庄王继位,三年沉溺于酒色中,朝野一片怨声,庸人也自然早有耳闻;又听说楚国出现了大饥荒,认为楚国祸不单行,庸国重振雄威的机会来了;于是就决定“帅群蛮以叛楚”。庸国统治者犯了一个大错误:即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低估了楚国的实力和楚庄王雄才大略的能量。庸国不合时宜的反叛,为楚庄王创造了“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良机。楚庄王是春秋时代著名的霸主之一,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当时正处于年轻有为、血气方刚之时,他肯定会竭尽全力打好这关键性的第一仗,显示才华和实力,借以鼓舞国人士气,庸国统治者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3、战争中庸国麻痹轻敌,夜郎自大。

庸国本是进攻一方,把握着战争的主动权,但面对楚、秦、巴的联合反攻,庸国却显得非常被动,有决定意义的“方城之战”竟然爆发在自己的都城。由此可知,庸国统治者虽是各叛楚酋长和部落的盟主,但仅仅只是调动群蛮的力量,自己的军队却遥控避战。消极作战、腐败无能,大大加剧了他们与盟国之间的各种矛盾。当楚军用骄兵之计麻痹庸军时,庸国统治者都蒙在鼓里,不懂兵法,只派数量少、战斗力差的杂牌军战斗,国内战略要地不再设防。“骄兵必败”,这是导致庸国灭亡的一个直接原因。

4、庸国与群蛮的联盟貌合神离,极不稳固。

为了灭楚,庸国联合了戎、麋、百濮等群蛮联合攻楚。乍看起来,声势浩大,大有一举成功之势。实际上,群蛮各部落国,仓卒出兵,实为乌合之众。一方面他们不甘心长期受制于楚,认为楚国“饥不能师”,灭楚只不过是举手之劳,缺乏打仗应有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他们实际上恹恶战争,只是碍于庸国的面子,不敢冒然反对,因而在战争中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而庸则以盟主自居,高高在上,使联合联而不“合”。结果,由于楚采取成功的谋略,直攻庸人,迫使麋、百濮无法救援,只好中途退兵。庸国失去了盟友配合。只有孤军仓促应战。而楚庄王以联盟破联盟,联合“秦人、巴人从楚师”,集中优势力量,专打庸军,终于大获全胜。

灭庸,对于秦、楚、巴乃至春秋战国的整个格局,都有较大和较久远的影响。

秦康公出兵帮助楚国灭庸,解除了楚的危机,本可以占领庸国一部分地区。但秦国计高一筹,取得庸地却忍痛割爱,如数还给楚国,是深谋远虑之举。庸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虽然它“僻处万山,小若弹丸,然而屈曲蟋迥如蠖,错综参差若犬牙,形势之延袤、幅员之广阔,有非他邑可比”,是秦、楚两国必争之地。秦占庸,犹如站到楚一背后;楚得庸,就象窥见秦之内腹,故庸地俗有“全楚屏障”之称。秦暂还土于楚,“一方面加强与楚的联盟,以安定后方;另一方面则利用楚直接牵制晋国”。“自灭庸以后,秦为楚役”,庸国成为刚刚兴起的秦谄媚于楚的筹码。因庸在楚的北边,北为上,故为“上庸”。

当时的楚国正值大饥之年,人心惶惶,庸叛楚,使楚得以转移矛盾,转嫁危机。灭庸对楚国的意义十分重大。使楚不仅粉碎了围攻,改变了被动局面,转危为安,而且扩大了疆域,势力深入到鄂西北,逼近晋国,争取到了秦、巴的外援。从而稳定了南方,密切了与秦的关系,有助于晋国争霸,为楚庄王五年后问鼎中原,“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创造了条件。

同时,灭庸又使秦、楚失去了缓冲地带,疆土地第一次接壤,有了直接的利害冲突,为两雄争斗埋下了隐患。一旦秦、楚间脆弱的热恋成为历史时,庸地就必然成为两国以至纵横两大阵营联合或对抗的前哨阵地。两国展开持久的拉锯战,使庸地“朝秦暮楚”。公元前312年,楚攻秦、楚败,秦居上庸。楚再战,再败,前304年,楚秦谈判,楚收回上庸。前280年,秦占黔中,楚以上庸换黔中,上庸终归秦,对整个春秋战国的形势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秦、楚灭庸的盟友?巴国,也随着庸的灭亡,相继成为秦、楚蚕食的对象,前316年终被秦所灭。

“物竞天择,适之者存。”我们用科学的唯物史观,站到历史发展的主轴上考察庸的灭亡,感到事出必然。春秋时期小国林立,兼并激烈,只有坚持改革,兴利除弊,才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庸国不过是一个文化、经济不发达的落后、封闭的古国,统治者不思变革图强,视军事为儿戏,它的灭亡是历史优胜劣汰的必然趋势。虽然庸国覆灭了但庸地广大百姓直接参与到秦、楚的剧烈变革中,从而加快了社会进化,加速了民族迁徙,有助民族的融合。

庸国灭亡之后。庸遗民开始大规模地迁徙,与各地的民族融合;未侨迁的庸人,世世代代在当地的开发中流下了辛勤的汗水,竹山也成了历朝地方建制的所在。庸人经过不断迁徙、杂居、融合,吸收中原文化、楚文化所长,逐渐完全融为汉民族大家庭中的一部分了。

综上所述,历经传说时代和夏、商、西周三代到春秋中期而亡的庸国虽然最终为楚所灭,没有留下系统的文字史料。但它一度国力显赫,威胁秦楚,在历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其悠久的发展史,顽强的生存能力,及其失败的教训,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寻觅十堰文明史的源头
__国际公认四大文明古国的顺序是埃及(6000年)、两河流域(5000年)、印度(4000年)、中国(3000年),衡量的标准是文献出现,中国以甲骨文发端。我们在提升十堰文明品味时,绕不开这个问题。中国历史上首次记载十堰人和事的文献或实物资料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十堰人都想了解的。

__对十堰人物的最早确切记载见兮甲盘铭文,属青铜器铭文,记述的人是西周宣王时大臣尹吉甫。尹吉甫是十堰房县人,他为“宣王中兴”立有大功,为了彩显他北击 狁(后称匈奴),南收税赋,周宣王命制青铜盘铸文表彰、纪念,确定尹吉甫的权威。成文时间不晚于公元前782年,距今约2800年,这个青铜器是宋代出土文物,出土地不详,原器已失,今存有拓本(即把铜器的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印下来,方法是在物体上蒙一层薄纸,先拍打使其凸凹分明,然后上墨,显出文字),保存在《三代吉金文存》、《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中,文字是大篆,共13行133字。它的史料价值、书法艺术价值均佳。短短133字,薄薄纸片,对十堰有沉甸甸、厚重的份量,是演绎十堰文化的开幕式。

__对发生在十堰的事,最早记载见于《尚书》,《尚书》是记言为主兼记事的史书,相传孔子整理,后尊为五经,书中记载“庸、蜀、羌、微、卢、彭、濮人”,助武王伐纣,庸即为位于竹山的古庸国。一个“庸”字有千钧之力,开创了一方历史的新时代。

__十堰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年份为公元前611年,《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庸人帅群蛮以叛楚”,最后楚庄王天庸,开始问鼎中原。这是十堰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只比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年份―一前841年晚230年。
 
十堰自古就是一个开放的地带

__十堰是中国的秦巴中央山地。一般来说,是山地,就意味着闭塞、隔离。但十堰的情形有其独特之处,山地却成为融通、合流之地,成为一个开放的地带。这得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__一是十堰本区域内山水的完整组合。虽有秦岭大巴山为屏障,但义有直通长江的汉水做通途。黑格尔说过:山势使人离,水势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合。这种组合,往往能使劣势转为优势。在顾虑山地问题时,我们切不要忽视了汉江的关联作用。

__二是十堰是三大文化的交汇区。十堰紧邻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三者相互渗透时,往往在十堰一带碰撞,然后扩散辐射开来,春秋时秦楚之争、三国时魏蜀之战等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__三是十堰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地理变更地。秦岭――淮河是我国南北地候、物候分界线,十堰位处秦岭南侧,交融南北。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十堰处于梯级变更地带,十堰又贯通东西。在中国历史上的互动中,十堰很难分隔开。

__因此,在全国有影响的历史大事、历史人物多与十堰有缘。周武王伐纣,有十堰的庸国相助,楚庄王因灭庸“不鸣则己,一鸣惊人”,成就春秋五霸大业,三国时魏蜀反复争上庸,唐朝时,十堰成为王室流放地,李自成、张献忠、王聪儿、白朗等遇困难进山,时机成熟时东山再起,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十堰,共产党“九进入出九不出”,站稳脚跟。建国后的丹江大坝建设、二汽建设都说明十堰一点儿不孤立。十堰的山地位置没有影响十堰与外界的联系,一个重要因素是在一次次人文互动中,带来了一次次人日迁徙,为十堰通达四方奠定基础。春秋时庸楚之争、秦楚之战是古战场,大批人口流人,唐时王室人日的迁入形成了颇有开放意识的房陵人,明朝大批荆襄流民进山爆发流民大起义,迫使明王朝置郧阳府,直到建“二汽”的大移民。十堰人主体是客籍人,一次又一次的外地人滚动流入,打开了山风,勾通了联系,使闭塞始终不敌开放。
 
唐王室与房县

__都城位于长安的唐王室与位处十堰的房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唐高宗李治在位时,655年,高宗废太子李忠徙任房州刺史,立武则天为后,武子李弘为太了。665年,广武王李承宏被贬房州别驾。684年,高宗死后,三太子李显继位,即后中宗,璇即母后武则天僭位,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废睿宗,690年又自称帝,687年,庐陵王到房州,698年上月,由于宰相狄人杰劝武则大召还庐陵工,三月,武则天派人到房州迎庐陵王和王妃、诸子还都长安。庐陵工在房州生活了11年,705年正月,中宗李显复位,免房州三年赋税。

__上溯到隋朝,隋汤帝杨广杀太子杨勇,也曾追立杨勇为房陵王。

__为什么唐王室屡屡看好房州做为流放地?我们从长安放眼开来,就发现东、西、北三面无险地,只有南面紧邻秦巴大山,是废贬王室的理想之地,虽与长安有一定距离,但鞭力能及,虽处僻地,但不荒蛮。房县又是秦巴大山中的高原盆地,生存条件优越,对废黜的王室又是一种优待,同时也是王室经略的后方战略基地。因此房县在隋唐时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反武则天的统治时有积极表现。唐朝时驿传制度完善,据《房县志》称:房县古驿道向西和西北的有三条,直通竹山、竹溪、郧阳,西接长安。房县与长安紧密相联连,实际上也是十堰与长安密切关系的一个方面。
 
“中原突围”与十堰

__1946年6月,“中原突围”揭开了伟大的解决战争的序幕。中原突围部队兵分三路突围,一路由皮定钧(即皮旅)掩护主力向东突向苏皖解放区,另两路向西,分南路、北路突围,北路李先念、王震率领,突围主力经郧县南化塘向西到陕北,王震率359旅一部先行,李先念率新四军五帅主力大战南化塘后入陕。南路也分前后两部,罗厚福等率江汉军区部队先到鄂西北房竹一带,王树声率一部突进鄂西北与罗部汇合,组成鄂西北军区,就地开展游击队、钳制敌人,王为军区党委书记和司令员,后王树声奉令离队北上过黄河,部队向东活动。十堰为中原突围部队带来了广阔的回旋空间,十万大山十万兵。十堰就如同一个中转站,承东接西,海纳百川,仅南化塘就有徐向前红四方面军、徐海东红二十五军、王震、李先念先后进驻。我们从十堰与西边的巴蜀、唐王室、北方的南下部队、东边的突围部队的联系中可以看出,十堰的连接作用十分突出。
 
从方言、馆庙会看十堰人口流动

__人口迁徙流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方开放的程度。十堰是一个移民区,历朝历代都在自发滚动流入人口。我们从方言和馆庙会状况可以了解大概。

__十堰的方言十分复杂,大体分为五个大方言区:除城区是普通话区外,郧县、丹江日为一方言区,郧西、房县、竹山、竹溪各为一方言区,最为特别的是竹山和竹溪,明朝以前是一个县,方言区最复杂,仅竹山就有不少于八个差别十分明显的方言体系,一个方言区就代表一个人口流入地。

__散见于各地的馆庙会也能说明人口来源的广泛,外地人在十堰建有馆庙会,一般来说,湖北省流民和商贾建庙,如黄州庙,外省流入人口建馆,如山陕馆,同业人员建会,如某某帮会。众多的馆庙会成为同乡同业人的具有地缘业缘甚至血缘关系的纽带。如果我们再把数以千计的家谱计算在内,那么,方言、馆庙会、家谱共同构成了十堰人口迁徙流动的一幅美丽的画图。最有名的人口流动时期主要有:明代荆襄流民、抗日战争时期、三线建设时期。大移民带来了十堰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没有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就没有十堰的今天。
 
二汽选建十堰
__1999年5月,******总书记视察东风公司时说,毛主席把二汽建在十堰,现在看来,是非常英明的(******是1966年8月组成的二汽建厂总体方案审查委员会委员之一)。当年,第二汽车厂作为“三线”建设中156个大型项目之一,在项目论证、布点选址等建设程序上,是非常慎重的。二汽建设经过了“两下三上”的曲折过程,厂址的踏勘定点工作,也经过了三移其址的变化。

__其实,二汽厂址一开始定在贵阳与长沙间的常德、沪溪一带,后又定在武昌,还曾到成都、德阳一带选过厂址。最后为何建在三山(秦岭、巴山、伏牛山)腹地十堰?其中的玄妙是深诸兵法的毛主席相中了十堰进退自若的地利优势,有水有电的组合优势,即今天十堰在策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我们津津乐道的区位优势。

__因筹建二汽是应战备之需,立足点是战争、早打、大打,立足点是内陆与沿海地区互为战略后方,故定址在十堰这个远离前线且交通方便的地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1950年,毛主席在苏联访问时同斯大林谈起先建二汽,紧接着再考虑建设第二汽车厂。1953年,因抗美援朝战时所需大量汽车,二汽被提出并开始准备筹建,当时叫“4.24”厂。总的建厂方针是靠山、分散、隐蔽,即“山隐散”方针,设计纲领是年产10万辆。1956年、1959年、1965年,二汽“两下三上”。1966年,二汽定址在十堰80公里长、35公里宽的范围内,就是今天我们面前的扼襄渝、依丹江、据汉水、邻武当、通四方的二汽,即东风公司。

__从东风公司东移求发展、西进拓市场成功的发展战略选择上看,十堰作为“二汽基地选址”,无论是在国家计划经济条件下梯度开发战略阶段,还是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跨跃式开发西部战略阶段,都具有东西南北交汇、过渡的中央山地关联、融合、融通优势,即市场优势。
 
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在十堰落幕

__清嘉庆元年(1796年),在鄂、川、陕边大巴山脉爆发了以白莲教为主体的农民抗清反霸起义。王聪儿、姚之富率领襄阳义军,是这次起义的中坚,延续九年,波及鄂、川、豫、陕、甘等五省。

__嘉庆元年二月,郧阳府竹山、竹溪、房县、保康联合率先起义,吴名山、祈中耀、曾世兴、徐良率众举事,占竹山、保康城,合围房县,共一万数千人。三月十日,襄阳王聪儿举事。起义初,姚之富、姚文学父子亲自到房县、竹山、竹溪联系试图建基地,但未成,姚文学被杀。九月,四川方面起义成功。王聪儿由河南经安康入川。嘉庆二年七月,义军多路东运,经郧阳南三县又折向北入陕西,大战汉江草甸,再入川,转战川、陕、鄂。嘉庆三年三月,王聪儿战死郧西卸花坡,时年21年、余部直到嘉庆九年九月最后失败,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影响西周春秋格局的庸国

__在十堰的古代史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现象要数古庸国了。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会师牧野,庸国是其最主要的盟国,囚灭纣有功,被武于封伯爵。庸国的地域,以竹山为中心,跨越陕、川、鄂三省,包括今天的17个县。随着楚国的强大,庸国与楚国结盟,楚庄王上台时,三年不理朝政,以观群臣,前611年庸国联合周边部落攻楚,于是,楚庄王调动军队,攻打庸国,大获全胜。灭庸,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基业。灭庸对春秋战局有重大影响,在陕西强大的秦国与楚国没有了缓冲区,直接接壤,冲突不断,十堰成了秦楚争斗的拉锯地,许多地方“朝秦暮楚”,有了楚长城,有了古战场,反复争夺。竹山今存一组地名就是一个战场,地名由南而北为:护驾(内有佑城关,楚王亲征地)――擂鼓(进攻地)――秦古(秦军固守地)――得胜。庸国对西周春秋格局产生了影响。
 
巴蜀与十堰

__十堰与巴蜀之间联系源远流长,密不可分。

__当十堰境内庸、麋国强大时,位于巴山、巴中、巴东一带的巴国与峭麋糜关系密切。巴国曾与楚秦联合灭庸。

__三国时,蜀国与魏国反复争夺十堰。215年,十堰归魏。219年刘备取汉中后,派孟达从种归攻房陵,派养子刘封乘汉水下,攻占上庸。十堰归蜀,220年,孟达与刘封不和,盂达降魏,合攻刘封,十堰归魏。十堰成为蜀魏的边地。

__ 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于16叩从谷城经十堰入川,1641年又从十堰出川,后又入川,建立大西政权。

__清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干聪儿转战川、鄂、陕,由鄂人川再出川,王聪儿牺牲于郧西卸花坡(即阎王扁)。

__ 红四方面军经郧县南化塘西出川陕,建川陕根据地。

__抗日战争时,重庆变为陪都,十堰成为西连川渝,东出抗日前线的要地,1939年建成郧宁线,东起郧阳城,西到四川大宁,横亘千里,水陆联运,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江、堵河一度十分繁华。

__由于四川产井盐,十堰的食盐主要靠从四川挑驮,连接十堰与川渝的“盐大道”,历史悠久,久誉盛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