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五角大楼今年的中国报告同往年比更少了‘鹰派’气息,对中国军力发展的估量和评价更为平衡。”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高级研究员史国力(Adam Segal)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他说,“国防部关于中国军力的报告做得一年比一年好。其信息量渐涨,而五角大楼对于不明白的东西更加坦然承认,这使得报告中的结论更具说服力。
美国国会于2000年通过国防授权法案,要求国防部每年向国会提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力报告”,分析中国当前及未来的军事战略。今年国防部的中国报告在五月二十八日向美国国会提出,同往年七月左右发表的时间比,今年大大提前。
两大“定性”结论体现五角大楼认知变化
虽然中国外交部对美国五角大楼的“中国军力”报告年年批,今年也不例外,但是如果细读2004年的报告,会发现今年国防部的报告同去年相比并非没有长进。
两大结论在今年的报告中尤其引人注目,一个是五角大楼眼中的“中国对美国的看法”。五角大楼认为,中国领导人心目中的美国意味着“最大的机遇”(greatest opportunity),尤其在贸易和技术方面。但在中国实现总体的国家目标方面,美国同时也给中国带来“最大的挑战”(greatest challenge)。报告认为,中国将美国看作是唯一对中国真正构成军事威胁的国家,也是唯一对中国可以进行有效经济制裁的国家,因此北京在寻求同华盛顿保持稳定和非对抗性关系的同时,也在发展同其他大国的关系,以同美国在世界上,尤其在亚太地区进行战略制衡。
这同去年的调子明显不同。2003年谈到中国眼中的美国时,五角大楼的报告说:“虽然眼见同华盛顿接触的机遇和利益,首先是在贸易和技术方面,北京明显认为美国对中国构成了重要的、长期的挑战”。去年的报告进而猜测,中国领导人坚信美国在寻求“遏制中国力量的增长”,最终“分裂”和“西化”中国。
2004年的报告提出,中国认为美国具有伤害自己的“能力”,但是2003年报告则对伤害的“意图”进行定性,明显突出了中美之间的对立性,通过强调中国的敌意来为报告中五角大楼的敌意作铺垫。
另一个让人刮目相看的结论是,虽然2004年报告认为“台湾问题在近年来变得越来越紧迫”,本年度的报告称大陆对台执行一个“有军事部分的政治战略,而非有政治部分的军事战略”。
史国力研究员说,2004年五角大楼的中国军力报告中关于大陆对台政策的这一评价比较中肯。这一结论在大陆看来可能早是“冷饭”,但是公开承认这一点对五角大楼并非易事。
五角大楼的报告开始越来越多地强调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限制”,比如军事人员的工资等问题,在对中国军队发展和军事安全战略走向方面看法更为全面。
五角大楼的中国报告为什么日渐平和?
“中国问题不再是象以前那样一个容易被政治化的问题,共和党人中的保守‘蓝队’和国会也很少就‘中国威胁论’煽风点火。也许五角大楼的人都在忙于伊拉克,所以撰写这一报告的人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考虑中国军力的发展和大趋势,”史国力说。史国力称自己并不熟悉五角大楼的内部政治,所以无法定论这一趋向的真正动因是什么。
美国著名智库蓝德公司(Rand Corp)的中国问题专家、亚太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毛文杰 (James Mulvenon) 则认为,五角大楼的报告出台过程会影响报告的结论。
“每年向国会提交的五角大楼的中国报告并非是对上一年报告的‘修修补补’,而是由五角大楼的不同部门每年分别就不同话题提交报告,然后整合在一起,”毛文杰说。
五角大楼研究中国问题的分析员在过去3到4年中有很多变动,个人研究能力的高低自然影响五角大楼对中国军力研究的结论。
“五角大楼的中国报告并非一个国防部军官的论坛。这是一个标准的、自下而上的、官僚部门加上一些民间学者争论、碰撞和妥协的过程,”毛文杰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就象在唐人街吃饭,你最好不要去中餐馆的厨房参观一样,你最好也不要把鼻子伸到五角大楼的中国报告出台的过程中。”
毛文杰也不讳言五角大楼的中国报告“鹰”调下降,一大原因也是中国自身的变化。
“在美国已经有诸多论述,解释中国在外交上变得更加微妙和成熟。五角大楼不会看不到这一点,”毛文杰说。“当然因为有美国的反恐怖主义之战和伊拉克战争,五角大楼也不会公开抨击中国,中国到底被美国视为全球反恐的‘伙伴’。”
此军力报告和彼军力报告
美国出台的中国军力报告最惹人注目的只有国防部和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两家。史国力去年作为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项目负责人牵头率领由44位美国专家组成了“中国军力项目小组”的独立课题研究组,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完成撰写《中国军力报告》(Chinese Military Power),被广泛认为是针对中国军力研究兼容美国主流看法的一份比较中性、详实的报告。其中“解放军的作战能力不能被解释为作战意图”的结论在美国对华政策圈中影响深刻。
“我们的军力报告同五角大楼的军力报告的差异正在减少。而在几年前这一差距还非常明显,尤其是2002年。”史国力说。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还没有计划撰写下一份中国军力报告。
“我们在对中国军力研究的认知上还是有一些本质的区别,比如说五角大楼的报告认为中国对发展太空武器感兴趣,所以这一兴趣会最终转换成能力。然而我们认为‘感兴趣’并不代表能够取得这种能力。”
谈到五角大楼同其他研究中国军力的报告有何区别,毛文杰说,“如果是谈到中国军队的作战原则转型、后勤和训练等方面,最好的学者是在美国政府之外的民间学者。他们可以依赖非机密的材料作研究。但是如果谈到(中国的)武器系统、导弹的数目,那么毫无疑问,研究人员必须依赖卫星图像和数据,而这些东西都只能掌握在美国的情报官员手中。因此五角大楼的报告要比一般的报告更加准确,也更具有技术性。”
中美军队关系空谈多、进展少,近期不会改变
史国力说,中美两国的军队关系目前可以“象我们能够期望的那样好”(as good as we can expect)。 他言下之意是中美加强军事交往的空谈不少,但是在两军接触和资源或信息分享方面远没有真正进展。
“这(中美军事关系的实质性进展)仍然是一个政治上很敏感的问题,”史国力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在这方面,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同布什没有什么大的不同。”
即使克里真的感兴趣改善对华军事关系,他也不可能在大选中触及这一话题,因为这样做马上会使得布什阵营攻击他不懂美国外交中真正面临的问题,即“基地”组织和伊拉克问题。克里不可能为中国冒这样一个政治风险,毛文杰说。
毛文杰认为沃尔夫维茨、拉姆斯菲尔德和切尼“仇恨中国”,他们领导之下的五角大楼自然是被白宫推着走,因此在同中国军事交往方面,走不了多远。克里的班子无论如何要比现任的五角大楼文职官员更具合作精神,毛文杰说。
美台军事关系之“痛”
五角大楼报告在“关键进展”一章中认为,解放军在学习伊拉克战争的经验和教训。一方面,美英联军的空中优势、地面快速部队、特种部队等战法战术着实让解放军印象深刻,更加感到同美军的差距。另一方面,已经备受冷落的“人海”战术看来更将被束之高阁。以敌人的领导阶层、通讯能力、作战意志为打击目标的武器机动性和火力精准能力将会影响解放军在台海战斗中的指导思想。
“解放军也看到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再次暴露的弱点??后勤虚弱,因此解放军正在建立联合的后勤体系,”毛文杰说。
在有关台湾的部分,2004年五角大楼的中国报告公开批评台湾对台海之战从意识上到能力上准备严重不足,比如海军同其他军种协同作战理念尚未完全建立,战斗机驾驶员吃紧,训练飞行保守,过于着重防御,缺少预算,缺乏政治共识,台湾岛内对大陆经济的依赖可能影响台湾作战的决心等等。这一报告对台湾的军事预算不足的问题指责之声尤为尖锐,大有“恨铁不成钢”的味道。
“这反映了五角大楼对台湾在多次沟通不畅后的沮丧感,”毛文杰说。“台湾领导人坚持不懈地拒绝看到北京军事现代化长足的进步,而他们的定论并非来自数据,而是想当然。”
美国五角大楼三番五次地同台湾就此问题进行对话,要台湾在国防预算方面“动真格”的,然而台湾方面认为五角大楼是夸大其辞,甚至对美国的话感到极不耐烦。毛文杰说,台湾的“国防部”副部长甚至直截了当地对五角大楼说“听美国批评听够了”。
陈雅莉,《华盛顿观察》周刊(Washington Observer weekly)第20期
美国国会于2000年通过国防授权法案,要求国防部每年向国会提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力报告”,分析中国当前及未来的军事战略。今年国防部的中国报告在五月二十八日向美国国会提出,同往年七月左右发表的时间比,今年大大提前。
两大“定性”结论体现五角大楼认知变化
虽然中国外交部对美国五角大楼的“中国军力”报告年年批,今年也不例外,但是如果细读2004年的报告,会发现今年国防部的报告同去年相比并非没有长进。
两大结论在今年的报告中尤其引人注目,一个是五角大楼眼中的“中国对美国的看法”。五角大楼认为,中国领导人心目中的美国意味着“最大的机遇”(greatest opportunity),尤其在贸易和技术方面。但在中国实现总体的国家目标方面,美国同时也给中国带来“最大的挑战”(greatest challenge)。报告认为,中国将美国看作是唯一对中国真正构成军事威胁的国家,也是唯一对中国可以进行有效经济制裁的国家,因此北京在寻求同华盛顿保持稳定和非对抗性关系的同时,也在发展同其他大国的关系,以同美国在世界上,尤其在亚太地区进行战略制衡。
这同去年的调子明显不同。2003年谈到中国眼中的美国时,五角大楼的报告说:“虽然眼见同华盛顿接触的机遇和利益,首先是在贸易和技术方面,北京明显认为美国对中国构成了重要的、长期的挑战”。去年的报告进而猜测,中国领导人坚信美国在寻求“遏制中国力量的增长”,最终“分裂”和“西化”中国。
2004年的报告提出,中国认为美国具有伤害自己的“能力”,但是2003年报告则对伤害的“意图”进行定性,明显突出了中美之间的对立性,通过强调中国的敌意来为报告中五角大楼的敌意作铺垫。
另一个让人刮目相看的结论是,虽然2004年报告认为“台湾问题在近年来变得越来越紧迫”,本年度的报告称大陆对台执行一个“有军事部分的政治战略,而非有政治部分的军事战略”。
史国力研究员说,2004年五角大楼的中国军力报告中关于大陆对台政策的这一评价比较中肯。这一结论在大陆看来可能早是“冷饭”,但是公开承认这一点对五角大楼并非易事。
五角大楼的报告开始越来越多地强调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限制”,比如军事人员的工资等问题,在对中国军队发展和军事安全战略走向方面看法更为全面。
五角大楼的中国报告为什么日渐平和?
“中国问题不再是象以前那样一个容易被政治化的问题,共和党人中的保守‘蓝队’和国会也很少就‘中国威胁论’煽风点火。也许五角大楼的人都在忙于伊拉克,所以撰写这一报告的人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考虑中国军力的发展和大趋势,”史国力说。史国力称自己并不熟悉五角大楼的内部政治,所以无法定论这一趋向的真正动因是什么。
美国著名智库蓝德公司(Rand Corp)的中国问题专家、亚太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毛文杰 (James Mulvenon) 则认为,五角大楼的报告出台过程会影响报告的结论。
“每年向国会提交的五角大楼的中国报告并非是对上一年报告的‘修修补补’,而是由五角大楼的不同部门每年分别就不同话题提交报告,然后整合在一起,”毛文杰说。
五角大楼研究中国问题的分析员在过去3到4年中有很多变动,个人研究能力的高低自然影响五角大楼对中国军力研究的结论。
“五角大楼的中国报告并非一个国防部军官的论坛。这是一个标准的、自下而上的、官僚部门加上一些民间学者争论、碰撞和妥协的过程,”毛文杰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就象在唐人街吃饭,你最好不要去中餐馆的厨房参观一样,你最好也不要把鼻子伸到五角大楼的中国报告出台的过程中。”
毛文杰也不讳言五角大楼的中国报告“鹰”调下降,一大原因也是中国自身的变化。
“在美国已经有诸多论述,解释中国在外交上变得更加微妙和成熟。五角大楼不会看不到这一点,”毛文杰说。“当然因为有美国的反恐怖主义之战和伊拉克战争,五角大楼也不会公开抨击中国,中国到底被美国视为全球反恐的‘伙伴’。”
此军力报告和彼军力报告
美国出台的中国军力报告最惹人注目的只有国防部和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两家。史国力去年作为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项目负责人牵头率领由44位美国专家组成了“中国军力项目小组”的独立课题研究组,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完成撰写《中国军力报告》(Chinese Military Power),被广泛认为是针对中国军力研究兼容美国主流看法的一份比较中性、详实的报告。其中“解放军的作战能力不能被解释为作战意图”的结论在美国对华政策圈中影响深刻。
“我们的军力报告同五角大楼的军力报告的差异正在减少。而在几年前这一差距还非常明显,尤其是2002年。”史国力说。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还没有计划撰写下一份中国军力报告。
“我们在对中国军力研究的认知上还是有一些本质的区别,比如说五角大楼的报告认为中国对发展太空武器感兴趣,所以这一兴趣会最终转换成能力。然而我们认为‘感兴趣’并不代表能够取得这种能力。”
谈到五角大楼同其他研究中国军力的报告有何区别,毛文杰说,“如果是谈到中国军队的作战原则转型、后勤和训练等方面,最好的学者是在美国政府之外的民间学者。他们可以依赖非机密的材料作研究。但是如果谈到(中国的)武器系统、导弹的数目,那么毫无疑问,研究人员必须依赖卫星图像和数据,而这些东西都只能掌握在美国的情报官员手中。因此五角大楼的报告要比一般的报告更加准确,也更具有技术性。”
中美军队关系空谈多、进展少,近期不会改变
史国力说,中美两国的军队关系目前可以“象我们能够期望的那样好”(as good as we can expect)。 他言下之意是中美加强军事交往的空谈不少,但是在两军接触和资源或信息分享方面远没有真正进展。
“这(中美军事关系的实质性进展)仍然是一个政治上很敏感的问题,”史国力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在这方面,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同布什没有什么大的不同。”
即使克里真的感兴趣改善对华军事关系,他也不可能在大选中触及这一话题,因为这样做马上会使得布什阵营攻击他不懂美国外交中真正面临的问题,即“基地”组织和伊拉克问题。克里不可能为中国冒这样一个政治风险,毛文杰说。
毛文杰认为沃尔夫维茨、拉姆斯菲尔德和切尼“仇恨中国”,他们领导之下的五角大楼自然是被白宫推着走,因此在同中国军事交往方面,走不了多远。克里的班子无论如何要比现任的五角大楼文职官员更具合作精神,毛文杰说。
美台军事关系之“痛”
五角大楼报告在“关键进展”一章中认为,解放军在学习伊拉克战争的经验和教训。一方面,美英联军的空中优势、地面快速部队、特种部队等战法战术着实让解放军印象深刻,更加感到同美军的差距。另一方面,已经备受冷落的“人海”战术看来更将被束之高阁。以敌人的领导阶层、通讯能力、作战意志为打击目标的武器机动性和火力精准能力将会影响解放军在台海战斗中的指导思想。
“解放军也看到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再次暴露的弱点??后勤虚弱,因此解放军正在建立联合的后勤体系,”毛文杰说。
在有关台湾的部分,2004年五角大楼的中国报告公开批评台湾对台海之战从意识上到能力上准备严重不足,比如海军同其他军种协同作战理念尚未完全建立,战斗机驾驶员吃紧,训练飞行保守,过于着重防御,缺少预算,缺乏政治共识,台湾岛内对大陆经济的依赖可能影响台湾作战的决心等等。这一报告对台湾的军事预算不足的问题指责之声尤为尖锐,大有“恨铁不成钢”的味道。
“这反映了五角大楼对台湾在多次沟通不畅后的沮丧感,”毛文杰说。“台湾领导人坚持不懈地拒绝看到北京军事现代化长足的进步,而他们的定论并非来自数据,而是想当然。”
美国五角大楼三番五次地同台湾就此问题进行对话,要台湾在国防预算方面“动真格”的,然而台湾方面认为五角大楼是夸大其辞,甚至对美国的话感到极不耐烦。毛文杰说,台湾的“国防部”副部长甚至直截了当地对五角大楼说“听美国批评听够了”。
陈雅莉,《华盛顿观察》周刊(Washington Observer weekly)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