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大陆国台办发言人李维一在6月30日召开例行记者会,对两岸三通问题释放出最近难得一见的善意,表示只要台湾当局接受钱其琛有关三通问题的原则立场,不但协商方式可以尽量灵活,而且也欢迎台湾派出民间团体或授权航运组织,前往大陆进行协商。
所谓钱其琛的三通主张,主要精神包括:以民为本,为民谋利,是解决三通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三通是两岸内部事务,空中、海上通航是两岸航线;三通是两岸间经济事务,在三通业务性、技术性商谈中,可以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
三通的协商方式,可尽量灵活,解决的办法应简单易行,力求使技术问题单纯化,解决方式便捷化,由民间航运组织协商三通。
在此之前,台湾陆委会主委吴钊燮公开呼吁大陆回到“钱其琛立场”,尽快协商三通问题,但大陆并没有作出回应。对李维一重申立场之举,台湾媒体若干分析则指出,李维一对三通问题的阐述,字里行间已回到2000年的温和措辞上。
所谓的决策人士甚至认为,与五一七声明以及五二四记者会相比,李维一讲话的调子明显不一样。台北即时的解读是肯定善意,但依然坚持不预设任何前提。
从1979年至今,两岸经贸互动持续了25年左右,在政治冷经济热的驱动之下,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也已经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事实上,即使在今年台海局势出现危机情境下,1月到4月两岸贸易额依然大幅成长,接近200多亿美元,台湾资金和厂商并没有因为两岸政治僵局而放缓西进的步伐。
官方统计数位显示,台湾进入大陆的直接投资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官方统计的650亿,甚至接近或超过1000亿美元。
台对大陆依存有增无减
趋势的发展还可以发现,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有增无减,由于三通迟迟未能实现,外资纷纷撤离台湾,转进大陆,台湾厂商也开始在大陆设立科研、行政和行销部门。
诸此种种表明,在三通问题上,两岸之间的迫切性似乎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易位,在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日增的前提下,自我封闭的经济体系,难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北京和台北在三通问题上立场迥异,大陆坚持是一个国家内部的经济事务,但不是完全回避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在两岸互动相对缓和的氛围下,或许在具体航线以及相关的技术性、业务性问题上,可以在钱其琛立场的范围内,做一些模糊的应对和处理。
但在陈水扁继续执政之后,北京对陈水扁涉及大陆政策的任何诉求和举措,基本都是负面解读。这种思考模式使北京担心陈水扁当局可能借三通问题,塞入“渐进式台独”的理念。
因此,可以断定,在北京已对陈水扁做出“台独推行者”的政治定性之后,三通问题并不会视为纯粹的经济问题,而更多是政治问题。
北京对台当局甚至会以为,陈水扁急于寻求在三通问题上取得进展,一是要缓解美国的压力,二是敷衍台湾各界,三是探试一边一国的可能空间,四是为今年立委选举争取资源和选民认同。在这种情况下,大陆重申钱其琛的四点原则,表明既定立场,间接化解陈水扁当局的政治图谋。
只能从讲话里找寻善意痕迹
对于钱其琛阐明的立场,台北很难接受。因此,吴钊燮之前发出的呼吁,是尚未进入陆委会主委状态的瑕疵,也可以说是民进党政府虚晃一枪。除此之外,北京似乎占据了战略主动,台北反而略居下风,大陆不急台北急,两岸政治博弈的优劣对此,应可以就此略见一斑。
北京过往对三通的政策靠量,政治效益多于经济效益。至今,大陆的思考逻辑依然无法脱离政治效益的思考模式的窠臼。尤其是在两岸危机因素在增加、彼此信任度荡然无存的情况下,对于三通的诉求多半是一种政治秀,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务实探讨和追求。
台北舆论只是从李维一讲话里找寻善意的痕迹,期许两岸可以借此机会打开缓解紧张关系的视窗,以为只要双方在三通问题上少一点政治,就有争取双赢的机会。这是一厢情愿的看法。至少从李维一讲话的基调来看,两岸少谈政治或者回避政治是不可能的。
无论是北京还是台北,三通已经成为最大的政治问题,各自需要的并不是台商和外资的切身利益。人们还会发现,既然在过往25年里台资西进大陆的规模和速度并没有受到政治因素的束缚,至今增幅依然迅猛,在台海危机暂时难以化解,彼此无法建立起码的互信之下,三通问题并不是北京决策议程上的当务之急。
李维一唱的是软调子,但主旋律依然强硬。进而可以断言,在三通问题上,背景和台北多多少少有一点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味道。孰为“皇帝”,孰为“太监”,一目了然。
( 陈子帛/联合早报)
所谓钱其琛的三通主张,主要精神包括:以民为本,为民谋利,是解决三通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三通是两岸内部事务,空中、海上通航是两岸航线;三通是两岸间经济事务,在三通业务性、技术性商谈中,可以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
三通的协商方式,可尽量灵活,解决的办法应简单易行,力求使技术问题单纯化,解决方式便捷化,由民间航运组织协商三通。
在此之前,台湾陆委会主委吴钊燮公开呼吁大陆回到“钱其琛立场”,尽快协商三通问题,但大陆并没有作出回应。对李维一重申立场之举,台湾媒体若干分析则指出,李维一对三通问题的阐述,字里行间已回到2000年的温和措辞上。
所谓的决策人士甚至认为,与五一七声明以及五二四记者会相比,李维一讲话的调子明显不一样。台北即时的解读是肯定善意,但依然坚持不预设任何前提。
从1979年至今,两岸经贸互动持续了25年左右,在政治冷经济热的驱动之下,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也已经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事实上,即使在今年台海局势出现危机情境下,1月到4月两岸贸易额依然大幅成长,接近200多亿美元,台湾资金和厂商并没有因为两岸政治僵局而放缓西进的步伐。
官方统计数位显示,台湾进入大陆的直接投资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官方统计的650亿,甚至接近或超过1000亿美元。
台对大陆依存有增无减
趋势的发展还可以发现,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有增无减,由于三通迟迟未能实现,外资纷纷撤离台湾,转进大陆,台湾厂商也开始在大陆设立科研、行政和行销部门。
诸此种种表明,在三通问题上,两岸之间的迫切性似乎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易位,在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日增的前提下,自我封闭的经济体系,难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北京和台北在三通问题上立场迥异,大陆坚持是一个国家内部的经济事务,但不是完全回避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在两岸互动相对缓和的氛围下,或许在具体航线以及相关的技术性、业务性问题上,可以在钱其琛立场的范围内,做一些模糊的应对和处理。
但在陈水扁继续执政之后,北京对陈水扁涉及大陆政策的任何诉求和举措,基本都是负面解读。这种思考模式使北京担心陈水扁当局可能借三通问题,塞入“渐进式台独”的理念。
因此,可以断定,在北京已对陈水扁做出“台独推行者”的政治定性之后,三通问题并不会视为纯粹的经济问题,而更多是政治问题。
北京对台当局甚至会以为,陈水扁急于寻求在三通问题上取得进展,一是要缓解美国的压力,二是敷衍台湾各界,三是探试一边一国的可能空间,四是为今年立委选举争取资源和选民认同。在这种情况下,大陆重申钱其琛的四点原则,表明既定立场,间接化解陈水扁当局的政治图谋。
只能从讲话里找寻善意痕迹
对于钱其琛阐明的立场,台北很难接受。因此,吴钊燮之前发出的呼吁,是尚未进入陆委会主委状态的瑕疵,也可以说是民进党政府虚晃一枪。除此之外,北京似乎占据了战略主动,台北反而略居下风,大陆不急台北急,两岸政治博弈的优劣对此,应可以就此略见一斑。
北京过往对三通的政策靠量,政治效益多于经济效益。至今,大陆的思考逻辑依然无法脱离政治效益的思考模式的窠臼。尤其是在两岸危机因素在增加、彼此信任度荡然无存的情况下,对于三通的诉求多半是一种政治秀,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务实探讨和追求。
台北舆论只是从李维一讲话里找寻善意的痕迹,期许两岸可以借此机会打开缓解紧张关系的视窗,以为只要双方在三通问题上少一点政治,就有争取双赢的机会。这是一厢情愿的看法。至少从李维一讲话的基调来看,两岸少谈政治或者回避政治是不可能的。
无论是北京还是台北,三通已经成为最大的政治问题,各自需要的并不是台商和外资的切身利益。人们还会发现,既然在过往25年里台资西进大陆的规模和速度并没有受到政治因素的束缚,至今增幅依然迅猛,在台海危机暂时难以化解,彼此无法建立起码的互信之下,三通问题并不是北京决策议程上的当务之急。
李维一唱的是软调子,但主旋律依然强硬。进而可以断言,在三通问题上,背景和台北多多少少有一点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味道。孰为“皇帝”,孰为“太监”,一目了然。
( 陈子帛/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