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传媒的趋势

......

流氓党 - 流氓点孛尔帖赤那
注册
2002-02-26
消息
22,918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观察:传媒的趋势

李学凌
2002-8-5 10:06:55

--------------------------------------------------------------------------------


当我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又回到了北京,闷热的北京。马克・吐温曾说过:我感受的最冷的冬天,是旧金山的夏天。在旧金山,有两个人跟我提起这句名言。旧金山确实有一个寒冷的夏天,早晚需要多穿衣服,如果在旧金山的海湾,没有一件保暖很好的夹克,你就很容易想起马克・吐温的话了。在每天的学习过程中,我无法保持自己的写作,现在只能靠回忆来填补这段难忘的学习经历。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媒体的感受,我也愿意借用马克・吐温的话:我所见的最寒冷的冬天,是2002年媒体的夏天。

在斯坦福出版培训结业的典礼上,每个人都要谈谈对这次培训的感受,有三个人同时谈到了辞职的问题。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但是这次培训之后,他们都希望能够换一个工作,尝试一些新的感觉。这是我未能预料的结果。媒体已经不再是一个令人羡慕稳定的行业,许多人开始对未来忧心忡忡。我刚刚回到北京,就听说有一个IT媒体裁员40%到50%,我没有精力去弄懂,到底是40%还是50%,但我知道,一次席卷媒体的暴风骤雨,正如期而至,当然对许多人来说,是不期而至。

中国IT媒体广告下滑的速度,比预期还坏。如果不出所料,专业传媒市场神话般的增长正在破灭,取而代之的是综合性、新闻性传媒逆势上扬。据数字,北京晚报上半年广告营业额高达4亿人民币,与去年全年6亿人民币相比,依然保持了极具诱惑力的发展态势。随着IT产品向消费类转型,中国IT媒体纷纷挤向企业应用市场。这种垂直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狭窄化演变,将是IT媒体噩梦的开始。从短期来讲,许多媒体可以通过细分市场和狭窄化读者群,获得短期广告的增长和发行量的集中。从长期来看,大量IT媒体挤向一个狭小市场,不是拓展了自己的空间,而是让出更多的空间给大众传播类和消费类媒体。从我们今天的市场现象来看,IT媒体越来越不像媒体,而向着咨询公司的方向发展。大量的案例研究,不加选择地出现在IT专业媒体上,一些根本没有实际使用过服务器的记者,开始猜想,企业用户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麻烦。企业用户市场购买行为,受宣传左右的可能性更小,其理性和非理性都走到极至。这一切,对于媒体来说,是一个美丽的陷阱。

就美国的整体趋势而言,媒体依然是一个容量极大,利润率非常高的行业。2000年,全美国杂志,发行营业额为100亿美元,广告营业额177亿美元(数据来源:Magazine Publishing Association),杂志的净收入为237亿美元(数据来源:Publishing Industry Group)。从这个角度看,美国杂志行业的利润额要远远小于图书行业(杂志基本上都是亏损发行)。而综合类传媒集团,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营业额是382亿美元,迪斯尼是253亿美元。在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中,85%的营业额(326亿美元)来自美国本土,国际营收只有15%(56亿美元)。虽然许多人估计,媒体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从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营业额分析,传媒产业依然不能够摆脱地域化运营的障碍,真正的国际化运作,依然不成熟。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电影娱乐营业额占到总营业额的23%,在线营业收入占到22%,有线电视和出版都是17%,音乐收入,占到11%。

新闻媒体在媒体集团当中的收入地位并不太高,其更多的价值体现可能在于媒体传播效应的附加价值。如果比量起真金白银,还是图书行业实惠富足一些。在中国出版界的状况可能比美国更极端。大量不受社会关注的出版社和一些图书出版商创造了惊人的营业额。

尤其在就业普遍不好的情况下,那些消费类杂志的广告会受到冲击,而一些能够迎合人们普遍忧虑的图书出版物,却可能切中要害,获得很不错的发行。我在美国期间,看到同一时间刊出的《商业周刊》和《财富》杂志,两本杂志的封面报道惊人的相似,这在美国杂志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两本杂志都命中一个相同的话题:如何安稳的退休。对于那些在公司丑闻风暴中,噤若寒蝉,郁郁寡欢的公司总裁们,这是命中要害的话题。在经济低迷时期,谁能够保住退休金,能够安稳渡过余生,变成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对于30岁左右的中国人来说,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事情,许多人都坚定不移地相信,“明天会更好”。许多高价住房,倾销一空,一个普通的公司员工,竟然能够买下月供5000多元的房子。在互联网泡沫崩溃之后,有一小部分人叫苦不迭,但是更多的人没有预见到,我们的一生当中,注定会遇到多次经济波动。一位美国企业家说过:当我在加里福尼亚的阳光中安度晚年的时候,我还是能够回想起我生命中的4次经济波动,它们让我坐卧不安。

对于未来经济不景气,美国人想的很多。在一次专门谈到如何渡过经济困难时期的课上,美国国家地理的杂志总裁John Q Griffin,讲解了一整套办法。其中甚至包括通过减少杂志页边空白来削减成本。其吃干挖净的精神,引起哄堂大笑,同时也令我感慨:对于如何熬过困难事情,美国人想得很周到。也许,这就是许多杂志能够百年不衰的原因。(新浪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