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吆喝】(zt)

风儿

绿色狂飙
注册
2002-05-06
消息
1,010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146
八百多年的日月穿梭,北京城的旧面貌渐渐变得斑驳,胡同在不断的被拆阔,京腔京韵中日益参杂了各样的口音。变化中的北京,发展了,现代了,京味文化的影子却也渐渐的淡了,但作为这个城市曾经拥有的文化财富,有些东西是需要留存下来的,除了看得见的建筑,代代相传的习俗,还有一些令人回味的声音。由北京千思文化推出的民俗CD《老北京吆喝》留存的不仅仅是品今思古的感怀和回忆,还是有如博物馆收藏价值的本土文化标本。

老北京的买卖人做生意讲究吆喝,这张CD收录的就是几十年前老北京城里走街串巷的小贩们的叫卖,有驴打滚、冰糖葫芦、艾窝窝等传统小吃,有支炉沙锅、拔火罐等当今的年轻人都不知道是什么用具的玩意,还有收破烂的、送财爷的等等各种游街的吆喝,吃的穿的玩的用的无所不包。该CD由七旬高龄、世居北京的民间艺人藏鸿老先生录音。

藏老爷子从小听着吆喝声长大,三岁提蓝叫卖,趸过蔬菜,卖过报纸,行遍天桥、厂甸,由于对生意人的吆喝格外着迷,他特意记下自己所听到的印象深刻的各种吆喝一百多种,进行惟妙惟肖的模仿,后来还拜了天桥的民间艺人为师,此后其吆喝成为才艺绝活,被老舍先生夫人、徐悲鸿弟子胡洁青先生称为“京城叫卖大王”并提匾相赠。而他本人也当之无愧的成为民间文化的活化石。

在我们行进在现代生活轨道上的今天,当曾经回荡在老北京城的叫卖声再一次鲜活呈现出来的时候,寻找一种历史的积淀、品味这个城市的脉动、回想一些曾经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市井风情,应该是一种很特别也很有意义的消遣了。对许许多多世代在胡同小院长大、亲身经历了北京变迁的老北京来说,也许藏鸿老人原汁原味的吆喝会把他们的思绪拉回过去;而对来自异地他乡的人们而言,古老而现代的北京,这座伟大的城市,其独特的京味文化魅力总是散发着熠熠光彩

该CD分有精装版和简装版,精装版配有一册小书,详尽的介绍了每一种吆喝的由来、背景,甚至包括一些街头小食的制作方法,非常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图片与文字资料由北京千思文化公司提供,请关注老北京风情系列CD,之一《老北京的吆喝》)

留存一份行渐消失的声音

走在北京的街头,看人潮涌动、车来车往,恍然间那一片片青砖灰瓦、红墙绿树、胡同院落的风景在眼中模糊了起来。在飞速前行的脚步里,现代化的高楼正在四合院的地盘上拔地而起,槐花飘香、绿荫蔽日的胡同已经让位于宽阔的马路……面对这日新月异的变迁,心中总是会生出很多感慨来。我想不论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还是新移民,很多人都如我一样,对这座城市有着无比景仰和深深爱恋的情结。因为,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八百多年历史的古都,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沉淀和内涵,有着这一方水土滋润下成长起来的独树一帜的底蕴和品味。但面对今昔的比照,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我知道有些东西注定要永远的成为历史。

偶然的机会,看到关于“京城叫卖大王”臧鸿老先生的报道之后,我决定策划一个关于“本土根源文化博物馆系列”的CD产品,收录来自民间的声音,通过对一些独有技艺的老人的关注,记录历史的烙印和正在消失的一些传统文化。这些老人像这个社会的活化石,他们的离开,实际上就是一个个文化符号在这个世界的消失,是不可复得的失去……因此这个系列将以拯救和刻录正在消逝的民间文化为价值取向,虽然它有可能被陈列于流行作品的后面,但运作这样的项目,无疑将是一件极有社会意义的事情。

于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之后,这张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有着沉甸甸的分量的CD作品问世了。事实上录音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就已经顺利完成,但如何来展现这些素材产生了很多的想法,诸如场景式、解说式,等等,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录音师也根据臧鸿老先生的录音素材剪辑过不同的版本,对文字解说也进行了无数次的修改,但最后我们采用了一种最朴素的方式,即对臧鸿老先生的吆喝不作任何的加工和衬托,干干净净的呈现出来。因为这张CD里收录的声音,全部是臧鸿老先生的亲身经历,几乎所有的吆喝都是对当时市井叫卖的重现,这些声音,实际上是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真实,姑且保留其原汁原味吧。另外,为了在听觉上营造老北京特有的文化氛围,增强可听性和欣赏性,在保留吆喝的纯粹性的基础上,我们插入了很多三弦、大鼓、京剧的音乐资料,京腔京韵,荟为一体。希望所有关注老北京文化的朋友,在这张唱片里不仅仅是听简单的音响,而是全方位的感知与其相关的丰富知识和信息。

这个产品分为大众版和珍藏版出品,珍藏版对每一种吆喝都进行了丰富详尽的文字解说,极大的体现了其收藏价值,而大众版虽然少了背景文案,但在价位方面却比较照顾老百姓的消费。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的运作得到了很多与我们千思唱片一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士的无私帮助,尤其是一直在北京社区从事老北京文化宣传的姜顺魁先生,在此深表谢意!
 
冰糖葫芦:冰糖儿多呀哎

【解说】冰糖葫芦在冬天的北京随处可见。小贩们把红红的山楂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签子上,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稀,然后串插在特制的木棍上卖。

相传冰糖葫芦由来于宋代,一江湖郎中以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治好了皇宫贵妃的郁症,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就如法炮制,把山楂串起来卖。时至今日,冰糖葫芦仍非常受大众喜爱。

根据不同的区域,北京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各有特色,东南城、西北城、厂甸、庙会、东安市场的吆喝都有不同。

【吆喝】葫芦儿 葫芦儿冰糖多呵

大糖葫芦儿呵

【附注】东南城前三门一带的吆喝。包括前门、崇文门(哈德门)、宣武门(顺治门)一带。这一带是旧时的穷人区,多数人家没有院子,推门就进屋或院子浅。做买卖的用不着拉长音费大力气吆喝。吆喝的特点是“干、艮、倔、臧”。

【吆喝】蜜来哎 葫芦儿 冰糖儿多呀哎

葫芦儿 冰糖儿多呀哎

【附注】天安门以西贯西城区一带的吆喝。这里的富人多,家里多半是套院,太太小姐们住在三层院子的最里层,平时做些针织绣活,一听到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她们就会使唤下人去买。这一带的吆喝悠扬悦耳,韵味十足。

【吆喝】哎 大糖葫芦儿呵

哎 扛串儿

哎 小朋友 扛串儿

大糖葫芦儿呵

【附注】厂甸庙会上的吆喝。厂甸的一大特点是风味小吃萃聚,各种形式的小食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大串糖葫芦,它是用数十个山楂果凭荆条串制而成,果上蘸满饴糖,其中还有夹以芝麻的。也有用白密蘸裹的,但为数不多。大糖葫芦有六尺、四尺、三尺等大小尺寸,顶端插上纸制彩色小旗,有红有绿。这种糖葫芦不是拿在手里而是扛在肩上,小孩随大人步行去厂甸逛庙会一是省了车钱,二是专为扛一大串糖葫芦回去,孩子肩上沾了糖蜜大人见了还要批评几句。这样大的糖葫芦只有正月里有也只有厂甸里有。

《厂甸正月竹枝词》亦有云:“雪晴满路是泥塘。车畔呼儿走不忙。三尺动摇风欲折,葫芦一串蘸冰糖。”北京的儿歌也有“正月初一逛厂甸,糖葫芦,好大串”的句子。

旧时诗人咏都市风光,也有以“大糖葫芦”为题的,如清《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就有“其余吹器多,葫芦一串蘸冰糖,画角仰天鸣,冰柱抽一丈”的诗句。

【吆喝】葫芦儿呵 葫芦儿冰糖儿多呵

葫芦儿 将蘸得耶

葫芦儿 大糖葫芦儿呵

葫芦儿 将蘸得耶

多么老大的串哪

【附注】东安市场的吆喝。四十年代,东安市场正西门里,有四家卖糖葫芦的,他们互相竞争,比质量比外观比服务。一尺大的盘子,九寸的糖葫芦,有山里红的,海棠的,荸荠的,山药的,明晃晃的灯泡照着,漂亮。这个地方的吆喝听起来很自信、很“狂”。那时卖糖葫芦的都是年轻小伙子,穿白对襟小褂、挽袖,下身是青裤子扎绑腿,刷白牙、洗亮脸,显得规矩、利落而且精神十足,做生意时和颜悦色、谦恭细致,深知生财之道。各家吆喝起来自信有派,嘴咧得很开,形似八万。
 
送财爷:送财爷来了

吆喝】送财爷来喽 送财爷来了

好嘞

【解说】大年三十晚上,卖财神爷年画的小贩忙得最欢,大街小巷不时传来“送财爷的来了”声音,家家户户都有人跑出门外,以几枚铜钱请过“财神爷”,在家里面恭恭敬敬地供起来,普通住家企求来年衣食丰足,而做大生意的买卖地儿,掌柜的会出手大方给几十块铜钱,为图来年买卖兴旺,财源滚滚。

这算是腊月三十最后一道买卖了。
 
酸梅汤:喝的嘴里凉了嗖嗖

【吆喝】哎 玉泉山的水来 东直门的冰

喝的嘴里凉了嗖嗖

给的又多来

汤儿好喝呀

【解说】酸梅汤是老北京传统的消暑饮料,在炎热的季节,多数人家会买杨梅来自行熬制,里边放点白糖去酸,冰镇后饮用。“信远斋”的酸梅汤很有名。小贩们也有做这小生意的。以前在哈德门外有个老人,他常常手拿冰盏(两个小铜碗)弄出声响吸引人注意,边走边卖。

玉泉山的水是有名的山泉水,很好喝,旧时皇上只喝玉泉山的水并有专门的水官从西直门走水。当时西直门外又叫外城,太阳落时要关城门,但只要给皇上运水的水官叫门就随时可以开。所以卖酸梅汤的以“玉泉山的水”来做宣传。而东直门有全城最大的冰窖,在冬天的时候,卖冰的会把冰放在冰窖里储存起来,到天热的时候卖。
 
豆汁:甜酸咧豆汁儿哎
吆喝】甜酸咧豆汁儿哎 甜酸咧豆汁儿哎 麻豆腐哎

【吆喝】粥喔 豆汁儿粥喔

您怎么着?

再来点儿胶圈

哦 来盘咸菜

好嘞

【解说】豆汁是北京传统小吃之一,微酸泛甜,有宽胸理气、去暑助消化的功能,很多老北京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

过去卖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两种。无论你走进哪一条胡同,都可以看到被人围着的豆汁担子。担子一头是一个烧着炭火的大锅,另一头是一块四方的小案,案上摆着一盆咸菜,以及碗筷之类。想喝豆汁的人,花上几分钱,买一碗豆汁,一碟辣咸菜,就可以一饱口福。有的也可以买回家去热了再喝。专卖生豆汁的,挑两个桶,蒙两片布防尘。

早年北京内城卖豆汁的遍地皆是,尤其以齐化门豆汁最著名,而南城仅“豆汁王”一处售卖。这“豆汁王”设于天桥西南隅魁华戏园前,有数十年之久,其布帷写有名号,摊上的家具非常讲究,咸菜味佳,赢得了很多主顾,与当时天桥的“烤肉王”和“王八茶馆”并称为“三王”。

老北京喝豆汁有讲究,必须配切得极细的酱菜,一般夏天用苤蓝,有的用老咸水芥切成细丝,拌上辣椒油,还要配套吃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

【制法】早年的豆汁是粉坊的下脚料。把浸泡好的绿豆水磨成细浆后入缸内发酵,沉入缸底者为淀粉,上层飘浮者即为豆汁。 发酵后的豆汁须用大砂锅先加水烧开,兑进发酵的豆汁再烧开。
 
肉包子:热包儿的咧哎

【吆喝】来哎 热包儿的咧哎 发了面的包儿要热的哎

哎 包儿得耶

【解说】旧时羊肉铺也卖肉包子,卖剩下的羊肉剁了就成肉馅了。店家早上起五更将包子蒸熟清晨叫卖。做包子主要是调好馅料,取鲜羊肉剁馅,洗净的菜切碎剁馅,里面放姜末、葱、黄酱、麻油、花椒水,还要用青韭末提味。蒸出来的包子要皮薄馅大,外皮色白,馅香嫩而不膻,收口处有一道半圆形突出的棱边,这种方法均为回民的包法,称一把抓。

旧时买了包子,用洗干净的白菜叶托着吃,而买酱菜、酱肘子则用荷叶。

【附注】臧鸿老人小的时候,在南小市口有羊肉铺多家,卖包子。这吆喝学的就是那里的。
 
烤白薯:热乎呃
【吆喝】哎烤白薯哇 热乎呃

【解说】烤白薯外地也有,据说北京的最好,另有风味。

过去卖烤白薯的是一大早出来做买卖,他们头戴毡帽,用大剪子夹白薯,在铁皮桶改造成的炉子里烤熟,趁热卖。
 
年画儿:卖哎 画儿
【吆喝】 画儿咧 卖哎 画儿


  【解说】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每到腊月,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必须在二十四开始打扫房,然后就贴年画。


  天津杨柳青是年画的产地,很多买卖人看好这生意,会扛一百多张卖,小贩会弄个二尺半的小扁担,用四跟绳把画一卷,走街串巷的叫卖。


  年画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五谷丰登、延年益寿、人丁兴旺、居家和睦等吉利内容,买画的老太太会一张一张的挑,有俗话说,“老太太看画,一样一张”。
 
卖破烂:有破烂的我买耶
【吆喝】有破烂的我买耶


  有破鞋烂袜子我也买耶


  换洋取灯儿


  【解说】老北京过去胡同里有背着筐子走街串巷收破烂的,又叫“换洋取灯儿”的。洋取灯就是火柴。家家有破烂,书本、洋瓶子、破鞋烂袜子都没用了,给收破烂的,换成洋取灯。取灯论盒、论包,一包十盒,而破烂论堆,换的时候双方常常讨价还价。


  【吆喝】破烂的卖 礼帽卖


  报纸洋瓶我买耶


  朝银子哎 首饰连卖哎


  【解说】有一种收破烂的叫夹包的,长袍短褂,特别规矩,到人家院子或堂屋里去,收买太太小姐们的首饰银子、玛瑙翡翠。由于是进到住家,在打扮上就得干净利索。他们打着小鼓,吆喝跟大街上收破烂的不一样。卖珠宝玛瑙的也叫打鼓的。
 
靠~~~~~~~~~~~~


这个要买!!!!!!!!!!!!!!!!!!!!!!!!!!!!!!!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