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情人
Moderator
- 注册
- 2002-05-21
- 消息
- 7,248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作者: 胡奎
“9・11”之后的美国,安全战胜了民主,恐惧战胜了自由,“公民间谍”是
其“反恐过敏症”的深刻体现。但专家认为,美国的社会制度和美国人的心理惯
性,决定了这一计划不会走得太远
一场“茫然的搜捕”将在美利坚大地上展开。在这场大搜捕中,每个生活在
这个自由之国的人,无论是在走在路上、坐在办公室或者躺在自家的床上,不得
不小心从事,因为周围随时会有一双双警惕的眼睛盯着你,试图发现你身上的任
何“可疑行为”。
将于近日启动的这项“告密者”计划,全称为“恐怖主义信息和预防系统”
(TIPS)。根据该计划,美国司法部将从8月起在全国10个大城市开始招募首批100
万名志愿充当“告密者”,即“公民间谍”。由于拟实施这项计划的美国10大城
市的总人口约为2400万,这就是说,美司法部计划在每24名美国人中招募一名“
告密者”,招募比例高达4%左右,超过了前东德秘密警察局所招募的“告密者”
比例。
反恐总动员:全民当“间谍”
“美国应该成为一个超越个人利益的国家,美国人现在有了为此做出自己贡
献的机会,那就是加入‘公民兵团’”。美国总统布什在作电视动员时,如此煽
情地说。
招募告密人员是“公民兵团”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呼吁美国各社区组建“
公民兵团委员会”、“美国自由兵团”、“老年人兵团”、“邻里公民团”等志
愿者组织,在社区中开展预防恐怖活动等任务。这些计划都公开鼓励公民们对自
己所在社区的人员,甚至是邻居和朋友进行监视,以及时发现可能的恐怖分子。
“告密者”计划所招募的主要对象是那些方便直接与住户打交道,或能接触
到客户商业信息的人士以及运输系统人员。其中,邮递员、卡车司机和火车列车
员等被明确列入招募范围之中。有意成为“告密者”的志愿人员可以在一个名叫
“公民兵团”的官方网站,在网上提交相关个人信息,并在经审查得到批准后即
可成为“告密者”。随后,已被招募的“告密者”可从网上得到相关的指导信息,
包括“发现可疑的行为应该怎么办”以及“如何对可疑的行为进行监视”等。
“告密者”可在全美任何地方拨打一个免费电话,向有关部门报告自己认为
的“可疑行为”,该电话将被立即转接到有关部门。“告密者”们报告的信息将
会被储存在美国安全部门的数据库中,美国警方及一些相关的部门都可获取这些
信息。
“自由国家”还是“密探国家”
这项计划一公布,就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巨大争议。美国一些民权组织惊呼:
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将处于“间谍”的监视之下。
人权组织抨击说,布什政府正打着反恐怖战争的旗号在践踏人权。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此前的一项有关研究报告,“告密者”提供的信息往往不
准确,其中不少是经过修饰或伪造的,因此,很多美国人都会成为这项计划的受
害者。
美国媒体中比较旗帜鲜明的是《华盛顿邮报》,其评论文章指出,这一计划
引出的问题远比答案要多,利用没有执法资格的邮递员和抄电表者进入私宅的机
会,对居民时行监视实在荒唐,因为即使警察,在没有持搜查证的情况下,也不
能进入民宅。
而知识界的许多人士则认为布什政府走得太远。一些学者更是尖锐地指出,
布什政府打着反恐的幌子抛出的诸多措施,其实是冷战时期老掉牙政策的产物。
这项计划在国会山也引发了争议。7月19日,众议院国土安全部特别委员会主
席在提交的一份报告中,建议在即将成立的“国土安全部”中设立“个人隐私官”
一职,防止一些部门打着反恐的名义、利用高科技手段损害公民权。美国邮政总
署则宣布其职员将不参加“告密者”行动。
在普通民众中,则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有人说这一计划和美国精神是格格不
入的;而另外则有人认为很高兴能够参与到这个计划中,帮助阻止恐怖的蔓延。
其实,在“9.11”事件发生以来,许多美国民众的一举一动,早已被置于各
执法机构的严密监控之下,成千上万名无辜者已遭到联邦警察的调查和骚扰。7月
21日,五角大楼埃伯哈特上将宣称,一些“捆住美军手脚”的现行法律必须修改,
以便让军队参与国内安全执法。
但反对人士指出,政府不断出台的种种侵犯美国公民权利的计划是非常危险
的,它们将改变美国立国的一些根本理念,“使自由女神脸上蒙羞”。
“反恐过敏症”:无所不用其极
“美国政府为了加强国土安全已经是无所而不用其极。”这是北京大学国际
关系学院朱锋教授,在得知布什政府“告密者”计划后的第一反应。他认为,布
什政府正陷入“反恐过敏症”。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袁征博士认为,这样一项惊世骇俗的“告密计划”的提出,
正反应了布什政府对于目前美国本土安全环境的不安感,也表明其在反恐问题上
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不光是政府,整个美国社会都在一定程度上患有‘反恐过
敏症’。”
朱锋认为,这项计划从长远来说,将会对美国人的社会心理产生一定的消极
作用。因为招募这么多的特工本身,绝非一件光彩的事情,是在人为地加剧社会
关系的紧张,有悖于美国人的价值和精神追求。
“9・11”事件以来,美国社会变化巨大。对政府批评的声音明显减弱;美国
国内政治的许多要素,如舆论的多样化、自由主义的民意主流等等,都受到了抑
制;新保守主义――一种强硬的路线和思考方式,目前正上升为美国社会主流。
“这一点,并不是很正常的。”朱锋说。
“安全战胜了民主,恐怖战胜了自由。”朱锋认为,这种状况在今后一定时
间内会持续下去。但美国民主的运行机制本身没有改变。从长远看,告密者行为
必将在美国失去市场。
美国著名华裔政治学者郝雨凡认为,在个人自由与人身安全之间,美国人正
面临两难选择。而所谓“公民兵团”计划,实际上在暂时剥夺部分民权的同时,
也是布什政府对美国人的公民意识的一种充分调动和利用。
郝雨凡指出,布什政府既要保持反恐攻势,又要维持安全感,还得乘机兜售
共和党的政治诉求,从前一段的情报与经济丑闻中脱出身来,在击退党派攻击的
同时,加强对反恐战的主导权,这些,都与“告密者”计划的出台有着内在的联
系。
“重要的是,在美国内选举政治的自我平衡机制下,布什政府不会也不可能
走得太远。”郝雨凡说。
“9・11”之后的美国,安全战胜了民主,恐惧战胜了自由,“公民间谍”是
其“反恐过敏症”的深刻体现。但专家认为,美国的社会制度和美国人的心理惯
性,决定了这一计划不会走得太远
一场“茫然的搜捕”将在美利坚大地上展开。在这场大搜捕中,每个生活在
这个自由之国的人,无论是在走在路上、坐在办公室或者躺在自家的床上,不得
不小心从事,因为周围随时会有一双双警惕的眼睛盯着你,试图发现你身上的任
何“可疑行为”。
将于近日启动的这项“告密者”计划,全称为“恐怖主义信息和预防系统”
(TIPS)。根据该计划,美国司法部将从8月起在全国10个大城市开始招募首批100
万名志愿充当“告密者”,即“公民间谍”。由于拟实施这项计划的美国10大城
市的总人口约为2400万,这就是说,美司法部计划在每24名美国人中招募一名“
告密者”,招募比例高达4%左右,超过了前东德秘密警察局所招募的“告密者”
比例。
反恐总动员:全民当“间谍”
“美国应该成为一个超越个人利益的国家,美国人现在有了为此做出自己贡
献的机会,那就是加入‘公民兵团’”。美国总统布什在作电视动员时,如此煽
情地说。
招募告密人员是“公民兵团”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呼吁美国各社区组建“
公民兵团委员会”、“美国自由兵团”、“老年人兵团”、“邻里公民团”等志
愿者组织,在社区中开展预防恐怖活动等任务。这些计划都公开鼓励公民们对自
己所在社区的人员,甚至是邻居和朋友进行监视,以及时发现可能的恐怖分子。
“告密者”计划所招募的主要对象是那些方便直接与住户打交道,或能接触
到客户商业信息的人士以及运输系统人员。其中,邮递员、卡车司机和火车列车
员等被明确列入招募范围之中。有意成为“告密者”的志愿人员可以在一个名叫
“公民兵团”的官方网站,在网上提交相关个人信息,并在经审查得到批准后即
可成为“告密者”。随后,已被招募的“告密者”可从网上得到相关的指导信息,
包括“发现可疑的行为应该怎么办”以及“如何对可疑的行为进行监视”等。
“告密者”可在全美任何地方拨打一个免费电话,向有关部门报告自己认为
的“可疑行为”,该电话将被立即转接到有关部门。“告密者”们报告的信息将
会被储存在美国安全部门的数据库中,美国警方及一些相关的部门都可获取这些
信息。
“自由国家”还是“密探国家”
这项计划一公布,就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巨大争议。美国一些民权组织惊呼:
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将处于“间谍”的监视之下。
人权组织抨击说,布什政府正打着反恐怖战争的旗号在践踏人权。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此前的一项有关研究报告,“告密者”提供的信息往往不
准确,其中不少是经过修饰或伪造的,因此,很多美国人都会成为这项计划的受
害者。
美国媒体中比较旗帜鲜明的是《华盛顿邮报》,其评论文章指出,这一计划
引出的问题远比答案要多,利用没有执法资格的邮递员和抄电表者进入私宅的机
会,对居民时行监视实在荒唐,因为即使警察,在没有持搜查证的情况下,也不
能进入民宅。
而知识界的许多人士则认为布什政府走得太远。一些学者更是尖锐地指出,
布什政府打着反恐的幌子抛出的诸多措施,其实是冷战时期老掉牙政策的产物。
这项计划在国会山也引发了争议。7月19日,众议院国土安全部特别委员会主
席在提交的一份报告中,建议在即将成立的“国土安全部”中设立“个人隐私官”
一职,防止一些部门打着反恐的名义、利用高科技手段损害公民权。美国邮政总
署则宣布其职员将不参加“告密者”行动。
在普通民众中,则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有人说这一计划和美国精神是格格不
入的;而另外则有人认为很高兴能够参与到这个计划中,帮助阻止恐怖的蔓延。
其实,在“9.11”事件发生以来,许多美国民众的一举一动,早已被置于各
执法机构的严密监控之下,成千上万名无辜者已遭到联邦警察的调查和骚扰。7月
21日,五角大楼埃伯哈特上将宣称,一些“捆住美军手脚”的现行法律必须修改,
以便让军队参与国内安全执法。
但反对人士指出,政府不断出台的种种侵犯美国公民权利的计划是非常危险
的,它们将改变美国立国的一些根本理念,“使自由女神脸上蒙羞”。
“反恐过敏症”:无所不用其极
“美国政府为了加强国土安全已经是无所而不用其极。”这是北京大学国际
关系学院朱锋教授,在得知布什政府“告密者”计划后的第一反应。他认为,布
什政府正陷入“反恐过敏症”。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袁征博士认为,这样一项惊世骇俗的“告密计划”的提出,
正反应了布什政府对于目前美国本土安全环境的不安感,也表明其在反恐问题上
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不光是政府,整个美国社会都在一定程度上患有‘反恐过
敏症’。”
朱锋认为,这项计划从长远来说,将会对美国人的社会心理产生一定的消极
作用。因为招募这么多的特工本身,绝非一件光彩的事情,是在人为地加剧社会
关系的紧张,有悖于美国人的价值和精神追求。
“9・11”事件以来,美国社会变化巨大。对政府批评的声音明显减弱;美国
国内政治的许多要素,如舆论的多样化、自由主义的民意主流等等,都受到了抑
制;新保守主义――一种强硬的路线和思考方式,目前正上升为美国社会主流。
“这一点,并不是很正常的。”朱锋说。
“安全战胜了民主,恐怖战胜了自由。”朱锋认为,这种状况在今后一定时
间内会持续下去。但美国民主的运行机制本身没有改变。从长远看,告密者行为
必将在美国失去市场。
美国著名华裔政治学者郝雨凡认为,在个人自由与人身安全之间,美国人正
面临两难选择。而所谓“公民兵团”计划,实际上在暂时剥夺部分民权的同时,
也是布什政府对美国人的公民意识的一种充分调动和利用。
郝雨凡指出,布什政府既要保持反恐攻势,又要维持安全感,还得乘机兜售
共和党的政治诉求,从前一段的情报与经济丑闻中脱出身来,在击退党派攻击的
同时,加强对反恐战的主导权,这些,都与“告密者”计划的出台有着内在的联
系。
“重要的是,在美国内选举政治的自我平衡机制下,布什政府不会也不可能
走得太远。”郝雨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