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经济强弱看点

盗版情人

Moderator
注册
2002-05-21
消息
7,248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经济发展平稳向上

  多数专家认为,2002年上半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保持了稳中上行、较高经济效
益和较低通货膨胀的良好运行态势。对于GDP在一季度为7.6%,二季度为8.0%,
上半年达到7.8%这一结果,60.6%的专家表示好于预期,30.3%的专家表示与预
期相当,只有9.1%的专家表示差于预期。

  年初,世界经济经过短暂的衰退之后出现缓慢复苏迹象,特别是作为世界经
济发动机的美国经济回升势头出乎许多人预料。中国政府抓住这一契机,使2002
年上半年实际经济运行效果达到令各方满意的水平。

  投资、出口推动经济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牵引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劲扩张、
而WTO则使对外贸易出口增速不断加快,这两项是推动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综观2002年上半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专家们认为呈现以下强势特点:

  特点一:投资增长显著,有力带动了国内需求增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增长21.5%,是“九五”以来最高水平。对此,80.6%的专家表示好于预期,
19.4%的专家表示与预期相当。专家认为增长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一,较早下达
了国债项目计划,及时拨付资金并在各地落实,带动了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增加
;二,房地产开发和其他投资大幅增长,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8.2%,
增幅与2001年同期相同,比2000年同期提高5.8个百分点;三,国际跨国公司纷纷
在中国追加投资,中国利用外资在2001年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2002年继续增加,
起到了积极作用。

  特点二:对外贸易出人意料地加速,对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2002年以
来,中国对外贸易成绩斐然,上半年进出口总值2700亿美元,同比增长12.3%。
其中进口总值1300亿美元,同比增长10.4%;出口总值1400余亿美元,同比增长
14.1%。进出口相抵,实现贸易顺差134亿美元,较2001年同期多出54亿美元,直
接使截止到6月末,外汇储备达到2428亿美元,比年初增加了246亿美元。

  特点三:结构调整中农业生产继续增长,工业生产增长加快。2002年上半年
第一产业增长2.6%,对此39.3%的专家表示好于预期,50%的专家表示与预期相
当,10.7%的专家表示差于预期。上半年的工业增长在加快。今年以来累计完成
工业增加值14460亿元,同比增长11.7%,比去年同期加快了0.7个百分点。各种
所有制工业全面增长,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同比增长10.0%,集体企业增
长8.3%,股份制企业增长13.0%,“三资”企业增长12.2%。电子通信设备制造
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拉动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行业。投资类产品和出口产
品生产增长较快。

  特点四:金融运行稳中向好,货币供应量有所下降。2002年上半年中国人民
银行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货币供应量稳中有所下降,金
融机构存款稳定增长、贷款增加较多、结构进一步改善,效益明显提高;外汇储
蓄稳步增长、外汇贷款增加较多。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6.3万亿元,同比
增长12.8%,增幅比2001年末仅加快0.1个百分点。对此,6.9%的专家表示好于
预期,51.7%的专家表示与预期相当,41.4%的专家表示差于预期。

  特点五:2002年上半年较之2001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相反
财政支出却增加较快。对此专家并不担心,认为继续较快地增加财政收入仍有潜
力。一是前两年财政收入增长过快,大大超过GDP增长速度,虽有其合理性,但不
是持久措施,今年财政收入增速放慢实际上是对前两年高增长的矫正;二是现在
的财政收入增幅减低主要是一些政策性因素和特殊性因素所造成,如关税税率和
印花税税率下调,出口退税指标集中使用、进口税和企业所得税减少等;三是从
趋势上看,随着进口增加、企业效益好转、股市活跃及严格加强税收监管等的执
行,财政增收的潜力仍然很大。

  诸多问题不容忽视

  综观2002年上半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专家认为还存在以下弱势问题:

  问题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缓慢,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收入结构矛
盾突出。2002年上半年,与整个宏观经济形势明显趋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
增长出现了一定的回落。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94489亿元,比上年同期
增长8.6%,同比增幅回落17个百分点。

  专家认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现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财政支出刺
激的主要是投资增长而非消费增长,虽然加入WTO对汽车消费有刺激,但绝大多数
居民对汽车缺乏购买力;二是近几年居民收入逐步增加,但收入增加速度明显低
于GDP增长速度,并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结构性矛盾未得到解决。2002年上半年居
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了0.8%。价格水平不断下降及消费需求不很充足,反映了国
内通货紧缩的压力在增大,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仍然不足。虽然消费品价格和
整个物价总水平持续降低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企业成本降低、技术提高,但却不
利于企业提高利润,同时表明我们的消费需求仍待继续开发。

  问题二:就业矛盾突出,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2002年上半年的就业问题仍
旧突出,目前中国新生劳动力资源增长处于高峰期,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只有80
0万左右,与就业需求相差甚远。对2002年的就业形势,高达74.3%的专家估计将
比2001年严峻,22.9%的专家估计与2001年相当,只有2.5%的专家估计将有缓解。

  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的最直接原因,30.9%的专家认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加快,给城镇就业造成冲击。但专家同时同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和城
镇转移,既是实现农村规模化经营和提高农业劳动率的根本出路,也是城市经济
发展和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从这点上来看,就业形势在短期内还将持续严
峻。

  29.1%的专家认为是国企改革深化造成就业紧迫。2000年和2001年,城镇单
位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22204千人和19063千人,其中国有企业比上年同期分别减
少18588千人和18798千人,分别占城镇单位减少人数的83.7%和98.6%,直接造
成失业、下岗。

  29.1%的专家认为是经济结构调整不到位产生就业压力。经济结构调整不到
位,即非公有制经济建设不到位、第三产业发展不到位。2002年一季度,国有和
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口分别减少4102千人和1939千人,仅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即增
加2457千人。再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波动小,而且兼具吸纳就业人员多的
优势。因此专家建议必须深入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使非公有制经济所
占的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从而缓解就业压力。

  问题三:生产安全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生活和生产中的自然灾害问题,都
比去年同期突出。目前中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
伤亡总量大,2002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44万余起,死亡5万余人;二是重
大、特大事故频发,同期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68起,死亡1371
人,在各类事故中,煤矿和交通方面的特大事故较多;三是大量事故隐患尚未得
到整改,安全生产工作如履薄冰。

  《中国经济时报》(李晔鸿张海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