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渔
我最近在此上了几篇为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评功摆好的文章。首先感谢论坛主持人容忍不同政治观点发表的态度。同时也感谢网友们的争论。我并不要求别人赞成我的观点,但我敬佩能够容忍不同观点的对手。人人都有理性地发表观点的机会,这样的讨论才是有益的。
1949年后,蒋介石在中国大陆失去了言论抗辩的权利。他给中国人民的“臭名昭著”的印象与此有关。这情形如同擂台上打擂时,一方被紧紧捆住手脚而被另一方揍得皮开肉绽奄奄一息一样,有失公平。哪怕中国大陆能让蒋政权保留一份报纸,就象蒋政权当年容许《新华日报》在蒋管区发行一样,蒋的名声也决不至于这样糟。
但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却与他目前“臭名昭著”的形象没有太大关系。稍具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归根结底取决于他当时的作为。人们做过的事情留在历史上,即与历史凝固在一起,任何力量也无法将其改变。蒋介石在历史上所犯下的过错与罪恶,不可能经过掩饰美化而消除;同样,他在历史上的功绩也不可能被几十年铺天盖地的政治批判而淹没。近十多年来中国大陆不少学者已经放弃过去那种对蒋一味批判谩骂的态度,转而以比较理性客观的态度研究和评价蒋介石。希望这种转变今后还将持续下去。毕竟,以历史事实而不是政治派别立场为基础去研究评价历史人物,做出来的学问才有长期存活的能力。
因此,在谈论人物的历史地位时,事实应该是第一位的,而政治立场是第二位之后甚至可以是没有位的。
比如,有人说抗战八年蒋介石“躲在峨眉山上”。这是个可以由历史资料来检验的问题。蒋是国家领导人,他的行踪每日都有记录。我们只要粗略浏览一下,就可以看出蒋“躲在峨眉山上”的说法根本经不起历史的验证。如果再把战时蒋介石的活动和其他盟国领袖对照一下,还容易看出老蒋实际上是二战盟国领袖中最勇敢的一位。
无论考察出入战争前线的次数还是接近火线的距离,蒋介石都在英美法苏各国领袖之上。其中出入战争前线的次数肯定超过了英美法苏各国领袖的总和。这是经得起检验的事实。他多次在距离火线几十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地方督军作战。其他盟国领袖中,这样的行为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好像仅丘吉尔有过一次。莫斯科被困时,听说斯大林呆在莫斯科城中,也有人说他曾悄悄撤出了莫斯科。即便此说不实,他仍然无法和老蒋相比。以下是一些史料:
1937年的淞沪战役中,日军在加紧围攻上海时还出动空军猛炸沪宁间的交通要道。从南京前往上海的途中是非常危险的。英国驻华大使座车就在驶往上海的路上被日机误以为是中国政府要员的座车而加以扫射。致英大使重伤。宋美龄亦在前往战区慰问时为躲避日机轰炸而翻车受伤。而蒋介石却象个战地指挥官一样,冒着危险频频出入前线督军作战。
9月16日日军突破刘行罗店阵地,中国守军损失惨重。次日不得不退守北站、江湾、庙行、朝王庙、罗店西南、双草墩之线。这一天,蒋在昆山督战,离火线仅十数公里之遥。10月底,日军突破我大场阵地,我军退苏州河南岸。蒋于10月28日到苏州主持军事会议。11月初日军在金山登陆,上海局面急转直下。蒋于11月6日再赴苏州指挥,企图扭转败局。然我军终究不敌日寇精锐师团的猛烈夹击,付出惨烈代价后撤出上海。而敌占上海后继续西进。11月20日陷苏州,23日取长兴,无锡岌岌可危,淞沪战役败局已定。但蒋仍于23到常州召集前方将领训话。
那时蒋介石是国家元首,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后来还是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依他的身份本不必前往战地。战地的事自有战地指挥官负责。从这点上看,也许可以指责他老蒋“做秀”。但这是搭上身家性命之“秀”,决不廉价。其他人物未必“秀”得起。
另一件能够说明蒋介石勇敢精神的事,是他在战争期间大量使用飞机作为交通工具。众所周知那时中国空军相比日寇是很弱的。自己的首都一直处在日寇飞机的频繁轰炸之下。而老蒋在这种形势下坚持乘坐飞机旅行,是冒了很大风险的。但那时中国的地面交通很不方便,加上战线犬牙交错,有时需要穿过敌占区才能到达我方前线。除非老蒋一直呆在后方不动,否则他除了乘坐飞机巡视之外别无选择。
既乘坐飞机,就有被日寇飞机发现并击落的危险。险情有时很近。
1938年3、4月间,中日军队在徐州附近的台儿庄大战。中日空军也在豫东苏北鲁西南地区上空展开一系列争夺。蒋介石月3月22日到郑州。并不顾空中有敌机频繁出入的情况,于3月25日飞往徐州。这天两国空军在郑州-徐州之间的商丘地区上空激战,中国空军击落日机六架。
蒋介石的行踪并不很隐秘。不但有日寇奸细密报。汪伪政府中也有许多蒋政府的知情人,要打探到蒋的行踪并非难事。因此在抗日战争期间多次出现日机追着蒋介石轰炸的情况。1938年8月12日蒋在武昌,是日日军出动飞机六十余架袭武昌,守卫蒋介石的部队伤亡二十余人。同年11月30日蒋到桂林,日军第二天就对桂林市区狂轰滥炸,再隔日又炸一遍。但蒋介石不为所动。坚持在桂林进行军事部署,直到12月8日才回重庆。
蒋介石性格倔强。在受到强烈挑战后有时会出现类似一意孤行的斗狠行为。1940年1月底,蒋介石在柳州开军事会议,日机突然来炸。这次特别险,蒋介石差一点就被炸中。史料记载“委员长几遭不测”。但这似乎把他的斗狠精神激起来了。2月21日,他再赴柳州主持会议。日军于2月22日出动30余架飞机轰炸柳州。蒋介石卫士死伤12人。老蒋继续开他的会。日寇好像也恼了,隔日出动50多架飞机再炸。蒋介石仍然不为所动,继续开会。直到2月25日会议才结束。并且不顾日机频繁活动,于2月26日仍然乘飞机从桂林回重庆。以自己无畏的行为藐视日军的空中优势。
不用多说。历史就摆在那里。盟国其他领袖中还有谁比老蒋更勇敢,完全可以列出事实来比比看。“抗战八年,蒋介石躲在峨嵋山上”?说这话的人可要仔细看看自己了。谁在这八年里几乎一步未离开窑洞,那可是尽人皆知的事实。
我最近在此上了几篇为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评功摆好的文章。首先感谢论坛主持人容忍不同政治观点发表的态度。同时也感谢网友们的争论。我并不要求别人赞成我的观点,但我敬佩能够容忍不同观点的对手。人人都有理性地发表观点的机会,这样的讨论才是有益的。
1949年后,蒋介石在中国大陆失去了言论抗辩的权利。他给中国人民的“臭名昭著”的印象与此有关。这情形如同擂台上打擂时,一方被紧紧捆住手脚而被另一方揍得皮开肉绽奄奄一息一样,有失公平。哪怕中国大陆能让蒋政权保留一份报纸,就象蒋政权当年容许《新华日报》在蒋管区发行一样,蒋的名声也决不至于这样糟。
但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却与他目前“臭名昭著”的形象没有太大关系。稍具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归根结底取决于他当时的作为。人们做过的事情留在历史上,即与历史凝固在一起,任何力量也无法将其改变。蒋介石在历史上所犯下的过错与罪恶,不可能经过掩饰美化而消除;同样,他在历史上的功绩也不可能被几十年铺天盖地的政治批判而淹没。近十多年来中国大陆不少学者已经放弃过去那种对蒋一味批判谩骂的态度,转而以比较理性客观的态度研究和评价蒋介石。希望这种转变今后还将持续下去。毕竟,以历史事实而不是政治派别立场为基础去研究评价历史人物,做出来的学问才有长期存活的能力。
因此,在谈论人物的历史地位时,事实应该是第一位的,而政治立场是第二位之后甚至可以是没有位的。
比如,有人说抗战八年蒋介石“躲在峨眉山上”。这是个可以由历史资料来检验的问题。蒋是国家领导人,他的行踪每日都有记录。我们只要粗略浏览一下,就可以看出蒋“躲在峨眉山上”的说法根本经不起历史的验证。如果再把战时蒋介石的活动和其他盟国领袖对照一下,还容易看出老蒋实际上是二战盟国领袖中最勇敢的一位。
无论考察出入战争前线的次数还是接近火线的距离,蒋介石都在英美法苏各国领袖之上。其中出入战争前线的次数肯定超过了英美法苏各国领袖的总和。这是经得起检验的事实。他多次在距离火线几十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地方督军作战。其他盟国领袖中,这样的行为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好像仅丘吉尔有过一次。莫斯科被困时,听说斯大林呆在莫斯科城中,也有人说他曾悄悄撤出了莫斯科。即便此说不实,他仍然无法和老蒋相比。以下是一些史料:
1937年的淞沪战役中,日军在加紧围攻上海时还出动空军猛炸沪宁间的交通要道。从南京前往上海的途中是非常危险的。英国驻华大使座车就在驶往上海的路上被日机误以为是中国政府要员的座车而加以扫射。致英大使重伤。宋美龄亦在前往战区慰问时为躲避日机轰炸而翻车受伤。而蒋介石却象个战地指挥官一样,冒着危险频频出入前线督军作战。
9月16日日军突破刘行罗店阵地,中国守军损失惨重。次日不得不退守北站、江湾、庙行、朝王庙、罗店西南、双草墩之线。这一天,蒋在昆山督战,离火线仅十数公里之遥。10月底,日军突破我大场阵地,我军退苏州河南岸。蒋于10月28日到苏州主持军事会议。11月初日军在金山登陆,上海局面急转直下。蒋于11月6日再赴苏州指挥,企图扭转败局。然我军终究不敌日寇精锐师团的猛烈夹击,付出惨烈代价后撤出上海。而敌占上海后继续西进。11月20日陷苏州,23日取长兴,无锡岌岌可危,淞沪战役败局已定。但蒋仍于23到常州召集前方将领训话。
那时蒋介石是国家元首,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后来还是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依他的身份本不必前往战地。战地的事自有战地指挥官负责。从这点上看,也许可以指责他老蒋“做秀”。但这是搭上身家性命之“秀”,决不廉价。其他人物未必“秀”得起。
另一件能够说明蒋介石勇敢精神的事,是他在战争期间大量使用飞机作为交通工具。众所周知那时中国空军相比日寇是很弱的。自己的首都一直处在日寇飞机的频繁轰炸之下。而老蒋在这种形势下坚持乘坐飞机旅行,是冒了很大风险的。但那时中国的地面交通很不方便,加上战线犬牙交错,有时需要穿过敌占区才能到达我方前线。除非老蒋一直呆在后方不动,否则他除了乘坐飞机巡视之外别无选择。
既乘坐飞机,就有被日寇飞机发现并击落的危险。险情有时很近。
1938年3、4月间,中日军队在徐州附近的台儿庄大战。中日空军也在豫东苏北鲁西南地区上空展开一系列争夺。蒋介石月3月22日到郑州。并不顾空中有敌机频繁出入的情况,于3月25日飞往徐州。这天两国空军在郑州-徐州之间的商丘地区上空激战,中国空军击落日机六架。
蒋介石的行踪并不很隐秘。不但有日寇奸细密报。汪伪政府中也有许多蒋政府的知情人,要打探到蒋的行踪并非难事。因此在抗日战争期间多次出现日机追着蒋介石轰炸的情况。1938年8月12日蒋在武昌,是日日军出动飞机六十余架袭武昌,守卫蒋介石的部队伤亡二十余人。同年11月30日蒋到桂林,日军第二天就对桂林市区狂轰滥炸,再隔日又炸一遍。但蒋介石不为所动。坚持在桂林进行军事部署,直到12月8日才回重庆。
蒋介石性格倔强。在受到强烈挑战后有时会出现类似一意孤行的斗狠行为。1940年1月底,蒋介石在柳州开军事会议,日机突然来炸。这次特别险,蒋介石差一点就被炸中。史料记载“委员长几遭不测”。但这似乎把他的斗狠精神激起来了。2月21日,他再赴柳州主持会议。日军于2月22日出动30余架飞机轰炸柳州。蒋介石卫士死伤12人。老蒋继续开他的会。日寇好像也恼了,隔日出动50多架飞机再炸。蒋介石仍然不为所动,继续开会。直到2月25日会议才结束。并且不顾日机频繁活动,于2月26日仍然乘飞机从桂林回重庆。以自己无畏的行为藐视日军的空中优势。
不用多说。历史就摆在那里。盟国其他领袖中还有谁比老蒋更勇敢,完全可以列出事实来比比看。“抗战八年,蒋介石躲在峨嵋山上”?说这话的人可要仔细看看自己了。谁在这八年里几乎一步未离开窑洞,那可是尽人皆知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