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情人
Moderator
- 注册
- 2002-05-21
- 消息
- 7,248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今年6月下旬,日本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在同中国学者举行的一次小型座谈
会上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建立‘亚洲不再战共同体’……50年以前,法国
和德国曾经互相憎恨,互相仇视,后来,它们两国经过推进欧洲煤钢联营,建立
欧共体,终于发展到今天的欧盟和欧洲统一货币。欧洲能做到的,亚洲为什么不
能做到?我相信亚洲也能做到,亚洲应该学习欧洲。我们要对世界和平做贡献,
关键就是发展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本文中引用的鸠山先生的话,除特别注明
的之外,均引自鸠山的这次谈话)。
现在很多人都把“法德模式”看作是中日关系的一种理想境界。的确,中日
两国在发展两国关系上,需要向法德乃至整个欧洲学习的地方很多。但问题在于
亚洲如何“向欧洲学习”?欧洲联合的主要经验是什么?中日关系与法德关系有
些什么不同?为此又需要在哪些方面超越欧洲的经验?中日能否在推动亚洲联合
方面形成如同“椭圆的两个圆心”(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所长青木昌彦语)那样
的核心作用?
欧洲联合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1999年在东京联合国大学召开了题为“欧洲的战后和解”的研讨会,其主题
是欧洲国家如何克服历史问题,与过去的敌人实现和解,日本及亚洲应从中学习
什么?
在这次会上人们发表了许多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波兰前外长瓦德斯瓦夫・
巴鲁特谢夫斯基认为,和解就是基于“体谅对方、同情心、忍耐、广阔视野和道
德感”的“政治的解决”。德国前外长罗兰・杜玛认为,在法国前总统戴高乐与
西德阿登纳实现“和解”努力的背后,50年代初德法煤钢共同管理的“舒曼计划”
的制定者──江・莫讷发挥了“超人的作用”。莫讷后来被称为“欧洲统合之父”,
他的欧洲统合思路就是,首先以德法为轴心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然后建立关税
同盟,形成共同市场,再建立通货同盟、政治同盟。莫讷曾说过:他的欧洲经济
统合的构想“从秦始皇的统一度量衡中得到启发。度量衡不统一也就没有将来的
政治统一。”
日本学者船桥洋一等人认为,日本能够也应该学习欧洲的经验,这主要包括:
第一,正确地认识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有错误就应明确地承认,和解只有
从这里开始。然而,在日本的学校,对历史之无知十分严重。日本前驻联合国代
表明石康说,“在日本,高中近代史教科书一般来说内容贫乏,其篇幅平均35页,
相当于法国的1/20,德国的1/10”。
第二,为了实现和解,需要开展面向未来的共同作业。可以通过建立地区共
同体的过程来推进和解。亚太经合组织(APEC)对形成这种环境有帮助,也可以
考虑搞东北亚自由贸易协定、日本和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之类。
第三,需要强有力的政治领导。现在的当政者应铭记,“和解”的失败是对
后代的欠账。和解的本质是政治、政策问题,应该在建立安全保障共同体的过程
中推进和解。通过共同作业,加深信赖关系。
在当今日本,出现这种“学习欧洲经验实现日中和解”的声音是可贵的,值
得中国人认真倾听。这些观点迄今仍是笔者见到的有关欧洲联合经验的最好总结。
学习欧洲,超越欧洲
然而,要解决亚洲的问题,仅仅“学习欧洲”是不够的,这是因为亚洲与欧
洲,特别是中日关系与法德关系之间有着明显区别。比如:(1)在亚洲存在着不
同社会制度的国家;(2)日本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同德国有很大不同;(3)日
本人有着“脱亚入欧”、“脱亚入美”的历史情结;(4)在人口、国土面积方面
中日间的差别大大超过法德间的差别;(5)在欧洲联合过程中曾发挥过核心作用
的法德两国同在欧洲大陆,而中日分别是大陆国家和岛国等。
尽管中国早就提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方针,但在亚洲,对于
不同社会制度国家能否真正搞好关系仍存在着疑问。对此,鸠山先生的回答是:
“亚洲各国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我们能够超越这种区别,构筑密切的关系。”
中日两国能否以实际行动来证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可以构筑密切关系,其意义恐
怕会远远超出中日两国范围。
关于历史问题,人们一再以德国作为参照,批评日本对历史问题缺乏诚意。
不过,在日本的政治家当中,主张诚实对待过去那段历史的也不乏其人。比如,
鸠山先生不久前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深信,日中关系的健康发展
必须建立在日本诚心诚意反省过去侵略行为的基础之上。”日本庆应大学教授?
原英资在《日本经济新闻》撰文写道,“决定亚洲时代的关键在于日本同中国之
间的历史的和解”。显然,只有当这种认识在日本政治与社会中成为主流的时候,
日本同过去遭受其侵略和殖民统治的亚洲各国之间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相互信任关
系。
对于曾经“脱亚入欧”的日本来说,所谓“返回亚洲”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更是一个心理、感情问题。如果亚洲真要朝着如鸠山所说的“共同体”这个方向
努力,一个起码的条件恐怕是亚洲国家都要承认自己“是亚洲国家”。这句话也
许会令人感到有没有“搞错”,难道有哪个亚洲国家不承认自己“是亚洲国家”
么?事实上,有过漫长“脱亚入欧”、“脱亚入美”历史的日本,正给人一种不
认同亚洲的印象。清华大学副教授庞中英认为,日本人极少讲日本“是”亚洲国
家,而代之以日本“位于”亚洲,而日本作为唯一加入“工业国俱乐部”的亚洲
国家的特殊地位,日本对亚洲一些国家进行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历史以及日美之间
异常密切的同盟关系等等,都被认为是导致日本缺少亚洲认同感的原因。
不过,具有鲜明的亚洲认同感的日本人也是大有人在的。比如日本前文部大
臣有马朗人就认为:“世界应该有3个轴,一个是美国、北美乃至整个美洲这个轴
;一个是欧盟这个轴;在这两个轴之外,作为孔子的国家,作为汉字圈国家,东
洋各国也应该形成为一个轴,也就是东亚乃至亚洲这个轴。为了使东洋能形成为
一个轴,首先需要我们日本、中国再加上韩国的共同努力。”有马先生的话生动
地体现了一种对亚洲和对东方文化的认同感。
如何使亚洲认同感在日本人中得到“认同”
不能不指出,关于国家大小问题,是在日本出现所谓“中国威胁论”的一个
重要因素。鸠山先生说:“现在日本经济形势严峻,政治状态也不好,人们有些
丧失信心,而中国持续20年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增长率达到7%―10%,同日本经
济停滞形成很大反差。在这种背景下,在日本‘中国威胁论’有所抬头。”然而,
“中国威胁论”抬头的背景恐怕不仅在于鸠山所说的中日经济表现存在“反差”,
还在于一百多年来习惯于在亚洲地区“一枝独秀”、习惯于“周围都是弱国、小
国”、至今在经济上仍比中国强大的日本,从心态上难以适应身边正在崛起一个
人口比本国多10倍、国土面积比本国大二十几倍的大国。按理说,中国在对外政
策上一贯执行“国家不分大小”的平等原则,日本完全不必为本国的幅员小于中
国而耿耿于怀,更何况对于日本来说,身边有一个大国,意味着邻近一个巨大市
场。正如鸠山所说,“我认为日本人更应看到中国的发展为日本提供了机遇”。
索尼公司会长出井伸之则认为,“中国威胁论”是过虑,日本应该有“利用中国”
的魄力。
关于地缘外交问题,日本存在着是做“亚洲的英国”还是做“亚洲的德国”
之争,前者实际上也是美国政府智囊对日本提出的要求,要日本做“亚洲的英国”
意味着要将日本更深地纳入美国的世界战略之中,而小泉上台以来的外交表现也
给人一种“日本正在朝着做‘亚洲的英国’的方向走”的印象。但是,在日本不
少有识之士主张日本应对亚洲给予足够重视,做“亚洲的德国”。
从地理位置看,日本确实相当于“亚洲的英国”,而要一个在地理上相当于
“亚洲的英国”来做“亚洲的德国”,似乎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小泉在今年
举行的博鳌会议上所说的“日中经济互补性”这个因素正在将两国经济日益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完全可能超越地理因素的隔阂。
如今,欧洲和北美都已实现并深化着联合,而几百年来落后于欧美的亚洲,
其联合前景至今仍不明朗。如果说过去亚洲的落后有其主客观上的历史原因,那
么,亚洲在21世纪还不能翻过身来走向复兴,其最重要原因就在于亚洲缺乏联合
的动力和核心,从而导致亚洲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大潮中落伍。中日作为亚
洲的两个大国,对通过加强地区合作促进亚洲复兴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会上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建立‘亚洲不再战共同体’……50年以前,法国
和德国曾经互相憎恨,互相仇视,后来,它们两国经过推进欧洲煤钢联营,建立
欧共体,终于发展到今天的欧盟和欧洲统一货币。欧洲能做到的,亚洲为什么不
能做到?我相信亚洲也能做到,亚洲应该学习欧洲。我们要对世界和平做贡献,
关键就是发展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本文中引用的鸠山先生的话,除特别注明
的之外,均引自鸠山的这次谈话)。
现在很多人都把“法德模式”看作是中日关系的一种理想境界。的确,中日
两国在发展两国关系上,需要向法德乃至整个欧洲学习的地方很多。但问题在于
亚洲如何“向欧洲学习”?欧洲联合的主要经验是什么?中日关系与法德关系有
些什么不同?为此又需要在哪些方面超越欧洲的经验?中日能否在推动亚洲联合
方面形成如同“椭圆的两个圆心”(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所长青木昌彦语)那样
的核心作用?
欧洲联合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1999年在东京联合国大学召开了题为“欧洲的战后和解”的研讨会,其主题
是欧洲国家如何克服历史问题,与过去的敌人实现和解,日本及亚洲应从中学习
什么?
在这次会上人们发表了许多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波兰前外长瓦德斯瓦夫・
巴鲁特谢夫斯基认为,和解就是基于“体谅对方、同情心、忍耐、广阔视野和道
德感”的“政治的解决”。德国前外长罗兰・杜玛认为,在法国前总统戴高乐与
西德阿登纳实现“和解”努力的背后,50年代初德法煤钢共同管理的“舒曼计划”
的制定者──江・莫讷发挥了“超人的作用”。莫讷后来被称为“欧洲统合之父”,
他的欧洲统合思路就是,首先以德法为轴心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然后建立关税
同盟,形成共同市场,再建立通货同盟、政治同盟。莫讷曾说过:他的欧洲经济
统合的构想“从秦始皇的统一度量衡中得到启发。度量衡不统一也就没有将来的
政治统一。”
日本学者船桥洋一等人认为,日本能够也应该学习欧洲的经验,这主要包括:
第一,正确地认识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有错误就应明确地承认,和解只有
从这里开始。然而,在日本的学校,对历史之无知十分严重。日本前驻联合国代
表明石康说,“在日本,高中近代史教科书一般来说内容贫乏,其篇幅平均35页,
相当于法国的1/20,德国的1/10”。
第二,为了实现和解,需要开展面向未来的共同作业。可以通过建立地区共
同体的过程来推进和解。亚太经合组织(APEC)对形成这种环境有帮助,也可以
考虑搞东北亚自由贸易协定、日本和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之类。
第三,需要强有力的政治领导。现在的当政者应铭记,“和解”的失败是对
后代的欠账。和解的本质是政治、政策问题,应该在建立安全保障共同体的过程
中推进和解。通过共同作业,加深信赖关系。
在当今日本,出现这种“学习欧洲经验实现日中和解”的声音是可贵的,值
得中国人认真倾听。这些观点迄今仍是笔者见到的有关欧洲联合经验的最好总结。
学习欧洲,超越欧洲
然而,要解决亚洲的问题,仅仅“学习欧洲”是不够的,这是因为亚洲与欧
洲,特别是中日关系与法德关系之间有着明显区别。比如:(1)在亚洲存在着不
同社会制度的国家;(2)日本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同德国有很大不同;(3)日
本人有着“脱亚入欧”、“脱亚入美”的历史情结;(4)在人口、国土面积方面
中日间的差别大大超过法德间的差别;(5)在欧洲联合过程中曾发挥过核心作用
的法德两国同在欧洲大陆,而中日分别是大陆国家和岛国等。
尽管中国早就提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方针,但在亚洲,对于
不同社会制度国家能否真正搞好关系仍存在着疑问。对此,鸠山先生的回答是:
“亚洲各国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我们能够超越这种区别,构筑密切的关系。”
中日两国能否以实际行动来证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可以构筑密切关系,其意义恐
怕会远远超出中日两国范围。
关于历史问题,人们一再以德国作为参照,批评日本对历史问题缺乏诚意。
不过,在日本的政治家当中,主张诚实对待过去那段历史的也不乏其人。比如,
鸠山先生不久前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深信,日中关系的健康发展
必须建立在日本诚心诚意反省过去侵略行为的基础之上。”日本庆应大学教授?
原英资在《日本经济新闻》撰文写道,“决定亚洲时代的关键在于日本同中国之
间的历史的和解”。显然,只有当这种认识在日本政治与社会中成为主流的时候,
日本同过去遭受其侵略和殖民统治的亚洲各国之间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相互信任关
系。
对于曾经“脱亚入欧”的日本来说,所谓“返回亚洲”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更是一个心理、感情问题。如果亚洲真要朝着如鸠山所说的“共同体”这个方向
努力,一个起码的条件恐怕是亚洲国家都要承认自己“是亚洲国家”。这句话也
许会令人感到有没有“搞错”,难道有哪个亚洲国家不承认自己“是亚洲国家”
么?事实上,有过漫长“脱亚入欧”、“脱亚入美”历史的日本,正给人一种不
认同亚洲的印象。清华大学副教授庞中英认为,日本人极少讲日本“是”亚洲国
家,而代之以日本“位于”亚洲,而日本作为唯一加入“工业国俱乐部”的亚洲
国家的特殊地位,日本对亚洲一些国家进行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历史以及日美之间
异常密切的同盟关系等等,都被认为是导致日本缺少亚洲认同感的原因。
不过,具有鲜明的亚洲认同感的日本人也是大有人在的。比如日本前文部大
臣有马朗人就认为:“世界应该有3个轴,一个是美国、北美乃至整个美洲这个轴
;一个是欧盟这个轴;在这两个轴之外,作为孔子的国家,作为汉字圈国家,东
洋各国也应该形成为一个轴,也就是东亚乃至亚洲这个轴。为了使东洋能形成为
一个轴,首先需要我们日本、中国再加上韩国的共同努力。”有马先生的话生动
地体现了一种对亚洲和对东方文化的认同感。
如何使亚洲认同感在日本人中得到“认同”
不能不指出,关于国家大小问题,是在日本出现所谓“中国威胁论”的一个
重要因素。鸠山先生说:“现在日本经济形势严峻,政治状态也不好,人们有些
丧失信心,而中国持续20年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增长率达到7%―10%,同日本经
济停滞形成很大反差。在这种背景下,在日本‘中国威胁论’有所抬头。”然而,
“中国威胁论”抬头的背景恐怕不仅在于鸠山所说的中日经济表现存在“反差”,
还在于一百多年来习惯于在亚洲地区“一枝独秀”、习惯于“周围都是弱国、小
国”、至今在经济上仍比中国强大的日本,从心态上难以适应身边正在崛起一个
人口比本国多10倍、国土面积比本国大二十几倍的大国。按理说,中国在对外政
策上一贯执行“国家不分大小”的平等原则,日本完全不必为本国的幅员小于中
国而耿耿于怀,更何况对于日本来说,身边有一个大国,意味着邻近一个巨大市
场。正如鸠山所说,“我认为日本人更应看到中国的发展为日本提供了机遇”。
索尼公司会长出井伸之则认为,“中国威胁论”是过虑,日本应该有“利用中国”
的魄力。
关于地缘外交问题,日本存在着是做“亚洲的英国”还是做“亚洲的德国”
之争,前者实际上也是美国政府智囊对日本提出的要求,要日本做“亚洲的英国”
意味着要将日本更深地纳入美国的世界战略之中,而小泉上台以来的外交表现也
给人一种“日本正在朝着做‘亚洲的英国’的方向走”的印象。但是,在日本不
少有识之士主张日本应对亚洲给予足够重视,做“亚洲的德国”。
从地理位置看,日本确实相当于“亚洲的英国”,而要一个在地理上相当于
“亚洲的英国”来做“亚洲的德国”,似乎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小泉在今年
举行的博鳌会议上所说的“日中经济互补性”这个因素正在将两国经济日益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完全可能超越地理因素的隔阂。
如今,欧洲和北美都已实现并深化着联合,而几百年来落后于欧美的亚洲,
其联合前景至今仍不明朗。如果说过去亚洲的落后有其主客观上的历史原因,那
么,亚洲在21世纪还不能翻过身来走向复兴,其最重要原因就在于亚洲缺乏联合
的动力和核心,从而导致亚洲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大潮中落伍。中日作为亚
洲的两个大国,对通过加强地区合作促进亚洲复兴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