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164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HTML>没事在网上闲逛, 发现竟然有这么多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 贴在这里给同道中人圈阅。。。
生于70年代末的我们
新浪网友:女巫不莱尔的魔法
清晨的街道很安静,像熟睡得婴儿,安详,甜美,没有任何戒备。
6点半的街道恢复了阳光下的活力,熙熙攘攘的皆是为利而来的人流,车流,物流。挤车,是需要一些技巧的,看见车多的时候,而又恰巧碰上你有急事,这个时间你更加需要一
些技巧了,而对于那些既打不起的,又住的很远的人来说,这个时候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即使再留恋被窝和床的人,也要在每天自己规定的哪个时间从床上爬起来,揉着暧昧的眼神,早早的赶人最少的那趟车。
在这样的一个群体中,我就是这样的,重复着每天的工作来慰籍自己的胃,颓废的活在温饱与不温饱之间。
我们这样的一个群体有着年轻的体质,较少的人生经历,在社会中尚属于一个未开化的阶段。我们羡慕那些有钱的阶层,但我们也很清楚在这样的社会中,有钱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是凭本事挣钱的,他们花的理所应当,而另外的一种人有钱是不肥力气的来的,他付出的也许只是青春和容颜,我们这样的一个群体,对于自己地过程还是不敢十分的肯定是前者还是后者,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必一些颓废的愤怒青年还颓废!
我们每天早上挤公交车,我们每天只体面的吃一顿饭,那是公司的门脸,也是我们少的可怜的自尊赖以存活的基础!我们对于很高的学历有一种敬仰和敬畏,如同我们对上级领导总是有一种心中胆怯的感觉,虽然我们什么也没有作,但不是只有做了怀事才会胆怯的,没有作坏事的时候我们一样的会胆战心惊。我们也很向往这样的生活,拿着很高的学历,开着自己的车,奔跑在未来的康庄大道上,等着幻想结束的时候,我们要面对的却是一碗没有营养康师傅或是一碗没有味道的清汤挂面!
不是说这样了我们就颓废到底,破罐子破摔了,至少我们懂的在人家忙着谈恋爱,忙着挣钱,忙着逛街的时候,我们会去给自己充充电,我们会把扔了好长时间的英语再拿出来背一背,我们会找着社会上打着各种各样名目的学习班,然后心急火燎地一头撞进去,等着学习完的时候,看见还是原来的样子,甚至在各方面都没有丝毫的改变的时候,才大呼着上当上回到栖身的住所……
生在70年代末期的我们,很幸运的没有经历大革命的洗礼,也很幸运的没有经历吃不饱的年代对于意志的磨砺,所以从我们一生下来,就能听到父辈们不住的赞美和夸奖,你们真幸福呀!
是啊,我们的确是很幸福的一带,我们有饭吃,我们有衣服穿,我们还享受着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爆炸的感觉,而我我们的世界,始终停留在一个季节,我们的大脑也早被信息时代的爆炸摧毁,我们的感情――不――更确切的说,我们是没有感情的,至少在有感情的人群认为是这样的。我们不需要赞美,我们也不需要意淫,我们更不需要虚假的外套!对于别里可夫,我崇拜之极,至少在没有理解的时候,可以给自己一个空加,我指的是进步的空间而非其他!
我们就是这样,一群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郁闷青年!
生于70年代怎么了? 朱望月
我的城市里要改排水管道,所以,又像以前一样――满街的灰!
又像以前的街了,而我早就不像了,在这个城市的眼里,我们似乎是多余的!
这段时间看见一些有关于70年代的人的文章了,一个感觉――百感交集!
我还是同意那些话,这年代出生的人没信仰,因为没人写他们!
王朔写的东西好,但不是我这代呀,除他又没人能那样写的!
那些年人们尽顾两文明建设了,没人注意小孩呀!
就这样,这批人大了,成不了祸害的就都就地呆这了,没多大的出息!
城市也大了,开始没人乱吐痰了,信息发达了,朋友们也很多同居了……
变化大了,没人再说我们学过的那些东西了!
没听人再说刘胡兰,80年代出生的人愣不知道孙敬修是谁!
社会主义好,也没人唱了,除了晚会上老同志们吼几句,现在的人不知道,以前的人也不提!
发现一毛病,在网上打字,总是“!!!”,就这叹号用得特多!
为什么?哎,你想一个毛病总得有根吧,那就是肚子里没东西,又老想说,老想叹。
说不出什么可叹的,就自己给自己叹!
还有一事,就是,看看人家外国那些20来岁的成功人,再看自己――灰头土脸!!!
说不上自卑,也没大想法,那几年的教育没教,自己也没地方学!
你到四处瞧瞧,现在20来岁的中国人都干啥!
能靠父母的就找一单位,吃国家!
父母靠不着的就带一身没本事进社会。
说出来不是让谁可怜谁,我见到现在小孩的玩具就眼馋。
很久了,我都忘了,小时候是怎么过来的。
满城的灰终于一巴掌把我打回家。
我还是上网得了,那里有我的朋友。
生于70年代
作者:joy朵(joycb@china.com)
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个时代的烙印――生于70年代。
无论这一说法所包含的意义是褒是贬,总是让我们觉得仿佛游离在人群中间。
繁喧躁动的都市,激情暗涌的内心,我们一直游离于上一代与下一代之外,无论是少年,还是青春,全部暴露在跨世纪的光环下面。
如此以来,我们无所适从,彷徨犹豫,不知道自己应该是靠近父辈的生活还是与新新人类的思维模式看齐。各种声音淹没了本来的自我,我们迷失在本应属于我们的时代。
种种的纷乱干扰令我们困惑,这是否就是我们所追求所向往所迷恋所经历的青春岁月?
我们这一代充满矛盾。
我们向往悠闲宁静的田园生活,现实中却无法抛开身边的一切藩篱;我们厌倦了在城市的中间辛苦挣扎,每日挤在拥挤的公车上面为我们的生活而奔波,可我们为了迎合他人的习惯,抱住都市这个金娃,仍然无奈地象挤牙膏似的挤着我们干涩的苦笑,连自己都觉得笑容是如此勉强,甚至比哭还要难看。
我们这一代充满困惑。
究竟是我们老得太快?还是后辈们成长得太迅速?一夜之间,各种从来没听过没见过的东东铺天盖地地将我们包围,神经中枢还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新的名词,新的概念,新的思想,新的人,新的事,甚至新的玩具,就又一次扑面而来,让我们措手不及,惊慌失措,简直不知如何应付。都说以不变应万变绝对没有错,怎么我们这样做了之后,反而觉得跟这个年代已经相差了十万八千里,还是得紧追慢赶,不能懈怠,不能放松。前人教我们要谋定而后动,如今我们根本连谋的时间都没有,你想谋定,OK,那么你就不要动了。发展是以光年速度计算,等你回过神来,大队已经不知去向何方。
可是,我们的所作所为在父辈的眼里又是这样的幼稚,不知所云,不可思议。
在传统与新潮的十字路口,我们经常一头雾水,多的是迷茫,麻木的是激情。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执着,我们浑身仍然洋溢着蓬勃,我们仍然追求老中青三代一样追求的幸福。
我们仍然年轻,并且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懂得珍惜和触摸幸福的影子,更在岁月无情的流逝中构架我们独特的青春和魅力。在车水马龙纷纷攘攘的城市或是农村或是任何边缘,演绎我们的心情,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愁。
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这一代是离幸福最近的一代。
时代在变迁,主角在更换,我们不希祁一直站在舞台的中央,被巨大的光环环顾;我们也不会天真地以为青春岁月花样年华一直握在我们手心,我们是现实的一代,头脑永远理智而清醒。
在我们短暂而充满传奇的一生,我们,以及我们身边的所有人们,都已经被时代的声音所描述,所记录,所刻画,所流传。
充满着前卫、中庸、虚幻、现实、成长、理想、抗争、执着、希冀、绝望、坚强……各种思想意识的汇集,就是我们――永远被怀念的生于70年代的人们。
生于70年代
作者:不详 来源:库博网
70年代人成长简史
【1970年生】
对"文革"有点淡漠的记忆。参加过"红小兵";喜欢看抓阶级敌人和特务的连环画;早期看过的电影有《渡江侦察记》、《地道战》等;上中学时赶上建国35周年阅兵和女排"六连冠";看过《少林寺》后曾蠢蠢欲动产生过出家习武的念头喜欢巩俐而去看《红高粱》;如大学毕业。不少已成为单位领导决策层人物;混得不太如意的人也在考研,个别有成就者被列入"跨世纪人才";大多数已婚,正是生子的"黄金年龄",但总有那么一批人在充当"爱情守望者"的角色。
【1971年生】
大致情况跟197O年出生的差不多。小学时肯定唱过"我爱北京天安门"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两首歌;女的挺喜欢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男的看《霍元甲》挺上瘾;上中学时爱抄歌。制成"歌本"并贴上女明星的照片收藏;假如中学不留级,肯定是上大学第一批要交费的在北京上大学的话。最激动的是1990年亚运会的盛况爱看《围城》这部电视剧,跟父母爱看《渴望》形成鲜明对比;上大学要军训了;有的人在大学毕业后,工作跳槽3至5次。
【1972年生】
一上小学就享受了改革开放的初步成果,写作文的内容包括"××成了万元户"和"张海迪事迹"等;大部分城市出生者已经是独生子女了;是最早一批港台歌星的"追星族";在老师的指点下,给老山前线的英雄们写过慰问信上大学时已经有一批经商高手在他们中间产生,不过尽倒腾些磁带、丝袜、贺卡之类的小玩艺儿;今年28岁,不过如今这年龄算不上"大龄青年",谈恋爱绰绰有余。
【1973年生】
他们只能从图书馆里知道"文革"和"四五"运动了。1983年"严打"时。他们尚不谙世事;是最狂热的中学生"追星族"的一批。不过他们追的星差不多现在都已退隐江湖;1988年左右。他们迷恋上,"霹雳舞";其中有人获奥林匹克什么奖,然后保送上大学大学毕业时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考研的人越来越多。
【1974年生】
上小学的教材跟哥哥姐姐们又不一样,"红小兵"改叫"少先队员",上小学戴红领巾的那会儿是最快乐的回忆;上大学时赶上中国"申奥"失败,有的人因此砸了酒瓶。但大部分人开始深深体会到了国家强大的重要性;要是热爱文艺。会知道诗人顾城自杀的事。
后70年代
【1975年生】
小学生时代总是很有理想,学过"长大要当科学家"之类的课本;80年代中国发生很大事情。尚不能对他们构成影响,只关心考试时的"时事政治题";流行广交笔友的活动;在越来越多的国产歌星面前,开始接触"崔健";流行的"青春美文"纷纷倾倒他们面前的同时,喜欢"俏黄蓉"多于"傻郭靖",许多女孩子的学业被耽误了;他们开始觉得应该和1974年前出生的同龄人活得不一样。开始做出逃学等叛逆行为。
【1976年生】
跟前面的人相比,他们即使已经长大成人,但他们的年轻也够让人羡慕的;他们是与唐山大地震共同出现的;他们赶上"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时代,所以今天的大学计算机专业才那么火爆;他们其实是90年代的"中学生和大学生"。若从思想角度看,也可以算准下一代了;上中学时正经历"汪国真"热。那些蹩脚的诗就这样留在了他们的毕业纪念册上了。
【1977年生】
小学生时代没什么特别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是他们的口号,不过。连环画是越来越少,这是他们的悲哀;中学生时代世界已经变得异常丰富,男孩子爱打电子游戏机。女生爱看席娟之类的书。这也累坏了家长,觉得现今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如果不是太笨的孩子,今年也该大学毕业了,但"留京指标"越来越难弄了,有的人只好赖在北京。等待机会。
【1978年生】
据说,真正的"计划生育"就从他们这年开始的,所以这一年出生的孩子肯定都有过"小皇帝"之类的称呼;直到1992年,作为北京的孩子才第一次吃上"麦当劳";在大城市的迪厅或酒吧,总有那么几个爱做作的女孩叼着香烟玩深沉,不知道自己该呆在学校里好好念书才对,上大学的第一件事不是买世界名著或参考书,而是买一本《中国可以说不》。
【1979年生】
又一批幸福的"独生子"出生,喝"可口可乐"是7O年代出生的人当中最多的;读中学的女生已经被告知。"遇到不法侵犯时,请拨11O!"因为他们的父母总是担心满大街都是坏人。孩子们会被欺侮。"扮酷"的时代与他们的青春时代巧合在一起,所以,最酷的也就是他们了!
70年代出生:尴尬着 独身着
我们是这样一群似乎难让长辈省心的一代:小的时候很多人早恋,该结婚的时候却又看不见我们“正经地恋爱”,“正常地结婚成家”。
我们是这样一群打小就有着感情困惑的一代:我们坚信这世界上一定有爱情,那是可以引发所有奇迹的有魔力的爱情,我们也一样坚信那珍贵的爱情很难奇迹般降临在我们的身上。
我们,前七十年代(出生于1970年至1975年)的这些平常男女,爱过以后才发现,要找到自己的归宿其实很难。
采访手记:我也是生于197X年的那一代,我也是从“早恋族”成长为“不婚族”的那群人,身边同代的朋友、同学、同事也都如我这般,所以觉得生活理应如此。直到有长辈惊呼:你?你!你,怎么还不结婚成家?这才发现身边那些已到适婚年龄却未结婚者,竟绝大部分是我们这些。于是寻找根源,发现所有的女人说,我们才不想“不婚”,但是嫁谁?男人说,我们才不想“不婚”,只是要再等会儿。
平常女人说:婚姻拥挤之后,就是只有一个人的空车颜色(化名),27岁,记者,她说,我找不到未婚的适龄男人仅仅差了5年,生在我们之前和之后5年的女人,都是那么抢手,只有我们,在婚姻拥挤之后和拥挤之前,被落了下来。
早我们5年的人,也就是60年代末期的人,他们的认识是,在26岁、27岁的时候,找个和自己同龄的结婚,可是我们这一代,男人却认为婚姻是枷锁,要33岁以后再结婚,择偶条件也是老婆的岁数越小越好。如此,我们现在嫁给同龄男人不行,他们不愿现在结婚,以后嫁也是不行,他们不情愿娶已经变老的同龄的我们。那么我们做“相对小(岁数小)老婆”吧,嫁个年龄大的,还是没戏,已经是30多岁的那些人不是已经早早结婚了吗?
27岁是好尴尬的年龄。人们婚姻和择偶观念划时代的改变,使我们这些上七十年代的女人搭上了只有一个人的空车。
李冰净,28,助理律师,她说,“不婚”只是不结婚
我们这些说老不老、说大够大的女人,就这样只能无奈地被人称为“不婚族”。还好,社会的繁荣发展使我们可以忍受这样的“不婚”遭遇。
过去,下了班不回家就没有地方去,那么为了打发时间排遣寂寞,不结婚怎么办?过去,男女单独看场电影就会被人说成搞对象,为了精神和生理的健康,不结婚怎么行?
现在,娱乐场所和娱乐项目增多,收入增加,居住条件改善,人们的观念改变,如今我们有VCD看,有街逛,有酒吧结识朋友,深夜闷了还可以上网聊天解闷,尤其是,因为是未婚者,我们还可以交个亲密男性朋友。
现在,“不婚族”生活一点也不比已婚族单调,惟一的区别是少了一点权利和义务:少了已婚人有的在离婚时可以分得对方一半财产的权利,也少了或许还会倒过来被对方分走一半财产的义务。
平常男人说:“不婚”是掩耳盗铃的故做潇洒
浩司,29岁,编辑,他说,独身也就罢了,贵族可绝谈不上
在还叼着5分钱冰棍儿的时候,我们开始用板砖似的单放机听了“荷东”,那电子合成的音响效果被糟蹋得面目全非,但是我们记住了那歌曲的情绪,是人家喝完XO之后灵感的情绪。
我们就是这样成长的,在还算清贫的物质条件下,却受到物质条件较好一点的其他环境生发出的思想的感染,我们是意识超前于物质的一代。
所以在没有物质条件“不婚”的时候,我们不结婚只是掩耳盗铃的故做潇洒。其实,真正可以“不婚”的只有“贵族”,人家可以用钱排遣单身的寂寞,否则结婚真好,可以不用请人吃饭却一样有伴在饭桌上和你说话,可以两个人买一台电视看,可以省了因一个人无聊而支付的手机话费和上网费。但是我还是“不婚”,只是因为我们的观念让我们超前认识到了这点,“不婚”才是潮流。所以,别把我们形容成什么“独身贵族”,独身也就罢了,贵族可绝谈不上。David伍,27岁,外企职员,他说,“不婚”是为了“不做的自由”“不婚”是无奈的,但是“不婚”真的适合我们这一代人,因为自由。
自由是什么?哥哥姐姐年代的自由是看几本课外书,是可以做点他们想做的事情。我们自小就没有人阻拦得住我们看课外书或干别的什么,于是我们希望的自由就是可以不做作业、不上课。于是,自由于我们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最重要的还在于可以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婚”的意义也正在此――有不做的自由。
结婚一样可以做喜欢的工作,可以去喜欢的餐厅,玩喜欢的娱乐,但是可以不做你不喜欢的那些事:起床、扫地、洗澡。所以“不婚”也挺好。
后记:无奈的“不婚”状况在70年代初出生的这一代人中确实较普遍。但过分追究潮流时差的责任是片面的。在80年代末他们开始进入花样年华时,同样有着众多的选择机会。那时的他们,可能过分关注伴侣的条件,过分恐惧失败的婚姻,亦或过分害怕即将承担的责任……流水落花,年华老去。这中间,也许有着一种偶然中的必然?
生于70年代
作者:许知远
一代人的标志是时尚:但历史的内容不仅是服装和行话。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
--哈罗德・罗森堡《荒野之死》
试图勾勒一代人是危险的,因为对于一个复杂世界来讲,定义一代人的方式往往流于肤浅与偏颇。然而,对一个时代进行定义又是诱惑人心的,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往往是无力的,我们总是将自己加入一个群体之中,在其中我们觉得声势浩大和有所依靠。代成为这个变革接连不断的时代,一群恐惧被遗忘的人的救命稻草。借助于此,他们获得了集体的经验与回忆,在集体回忆与品位中,他们获得了力量与对于残酷现实的暂时性遗忘。
也因此,我们其实很难将出生于中国70年代的人笼统而粗暴地称作"70年代人"。我们称海明威、帕索斯等青年为迷惘的一代,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同样的美国教育,在20岁出头时来到欧洲,经受了战争的打磨,然后眼睁睁目睹了人类文明被摧毁于一次世界大战,然后他们一起酗酒,并且对于未来充满迷惘;我们称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伯勒斯为垮掉一代,是因为他们共同用疯狂摧毁平庸,他们相信大麻与疯狂行为可以拯救灵魂,他们用惊世骇俗行为来对抗中产阶级价值标准……
生于70年代的中国青年,他们显然缺乏这样的集体行为,更缺乏我们心目中的那些著名的"代"所必备的戏剧性因素。但是,"生于70年代"这样的口号,在今天突然变得如此响亮。年龄介于20-30岁之间的青年们用一些支离破碎的断片比如"小豆冰棍"、"街上流行的红裙子"、"霍元甲"来象征所谓的共同经验世界,然后依靠新技术与消费共同带来的社会变革来作为自己武器,在前者的文化包装与后者所带来的力量共同驱动下,70年代人先是半信半疑然后开始声嘶力竭地宣告自己的成熟。
宣告自己的成熟,就必须寻找已经竖立的标志进行打击。就象60年代欧美的学生运动对父辈进行无情唾弃一样,70年代人选择了60年代人作为攻击的对象。于是,在新兴作家的词典中,60年代人成为了陈旧、愚蠢、理应被淘汰的代名词。60年代人所表现的理想、激情与单纯被不容置疑地冷嘲热讽,而这一切依据不过是70年代人所体验到新的生活方式与前所未有的展现自己的机会,是互联网技术与插有一片柠檬的Corona啤酒……
但是很快,我们会发现这种豪情壮志隐含着怎样的脆弱。因为,出生于80年以后的人在此方面占据着更绝对优势,他们连"小豆冰棍"的历史也不需要知道,他们尚未成熟就会使用了ICQ。他们甚至连打倒上一代的欲望都没有,因为事实已经给他们足够的证明。
有了完全消费的80年代人的映衬下,70年代人的虚弱之处暴露无疑。在两代人之间,他们终于展现了他们的真正特征,他们是自20世纪后半页至21世纪前几十年间,具有过渡意义的一代。在他们之前,中国人的个体精神淹没于集体之中,封闭的环境掩盖了世界正在进行的变革,他们生活于集体的狂热之中,这种狂热给个人或者带来深刻,或者带来变态;在他们之后,青春完全进入了世界消费体系之中,技术弥合了中国人与世界之间的差距,他们可以尽情地遗忘历史,而生活于未来。
70年代本身即说明了这一切。其实从来就没有一个完整意义上的70年代。在1970年与1979年之间已经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们可以说在1970年至1974年之间,他们有着类似的成长,更相象于60年代人,被一种残存的理想主义与集体主义气质所包围着。而1974-1978年之间,变裂已经出现,出身于这四年间的人,或许是真正的个体精神觉醒的一代,他们受惠于计划生育政策,在高中时触摸到信息技术的最初萌芽;而1978年之后,几乎已经完全融入了消费时代之中。
如果我们将1992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与1997年开始的互联网热潮视作上个世纪末中国最重要的变革的话,在上一段中被我人为切分的的三类70年代人,与这些变革相逢的年龄正恰当地表现了他们过渡性的角色。
今天,不管媒体还是公众,所热衷讨论的70年代概念更多地来自78年以后出现的精神状况,我们姑且将之称作"后70年代"。这种讨论淹没了70年代所代表的真正精神,即定位模糊的、充满过渡色彩的特性。
充满时尚感与马尔库塞所谓的单面人的状态更应该属于80年代生人。我们看到的眼花缭乱的所宣称的70年代的消费感,其实往往是人为利用想象营造出来的,因为他们太急于宣称自己的存在,于是就顺手拿起一件杀伤力极大其实却并不属于自己的武器。
所有的人都受骗了,包括70年代人自己。我们根本没有看到一代人的崛起,他们只不过是恰好都生于那十年之间,他们志趣各异,并且在内心深处相互不屑,缺乏共同的价值体系。他们没有体验过相同的东西,没有共同创造什么,也没有破坏什么,他们不过是年龄界限的巧合。
最终,我又想回到最初引用的罗森堡的著名论调。生于70年代人,如果真的试图想证明自己的存在的话,那么他必须担负起时代变革的重任。因为他们已经丧失了和80年代人一起轻飘飞扬的与生俱来的能力,他们必须承接起联结历史的断裂的任务。否则,他们只能从历史版图中消失。</HTML>
[%sig%]
生于70年代末的我们
新浪网友:女巫不莱尔的魔法
清晨的街道很安静,像熟睡得婴儿,安详,甜美,没有任何戒备。
6点半的街道恢复了阳光下的活力,熙熙攘攘的皆是为利而来的人流,车流,物流。挤车,是需要一些技巧的,看见车多的时候,而又恰巧碰上你有急事,这个时间你更加需要一
些技巧了,而对于那些既打不起的,又住的很远的人来说,这个时候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即使再留恋被窝和床的人,也要在每天自己规定的哪个时间从床上爬起来,揉着暧昧的眼神,早早的赶人最少的那趟车。
在这样的一个群体中,我就是这样的,重复着每天的工作来慰籍自己的胃,颓废的活在温饱与不温饱之间。
我们这样的一个群体有着年轻的体质,较少的人生经历,在社会中尚属于一个未开化的阶段。我们羡慕那些有钱的阶层,但我们也很清楚在这样的社会中,有钱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是凭本事挣钱的,他们花的理所应当,而另外的一种人有钱是不肥力气的来的,他付出的也许只是青春和容颜,我们这样的一个群体,对于自己地过程还是不敢十分的肯定是前者还是后者,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必一些颓废的愤怒青年还颓废!
我们每天早上挤公交车,我们每天只体面的吃一顿饭,那是公司的门脸,也是我们少的可怜的自尊赖以存活的基础!我们对于很高的学历有一种敬仰和敬畏,如同我们对上级领导总是有一种心中胆怯的感觉,虽然我们什么也没有作,但不是只有做了怀事才会胆怯的,没有作坏事的时候我们一样的会胆战心惊。我们也很向往这样的生活,拿着很高的学历,开着自己的车,奔跑在未来的康庄大道上,等着幻想结束的时候,我们要面对的却是一碗没有营养康师傅或是一碗没有味道的清汤挂面!
不是说这样了我们就颓废到底,破罐子破摔了,至少我们懂的在人家忙着谈恋爱,忙着挣钱,忙着逛街的时候,我们会去给自己充充电,我们会把扔了好长时间的英语再拿出来背一背,我们会找着社会上打着各种各样名目的学习班,然后心急火燎地一头撞进去,等着学习完的时候,看见还是原来的样子,甚至在各方面都没有丝毫的改变的时候,才大呼着上当上回到栖身的住所……
生在70年代末期的我们,很幸运的没有经历大革命的洗礼,也很幸运的没有经历吃不饱的年代对于意志的磨砺,所以从我们一生下来,就能听到父辈们不住的赞美和夸奖,你们真幸福呀!
是啊,我们的确是很幸福的一带,我们有饭吃,我们有衣服穿,我们还享受着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爆炸的感觉,而我我们的世界,始终停留在一个季节,我们的大脑也早被信息时代的爆炸摧毁,我们的感情――不――更确切的说,我们是没有感情的,至少在有感情的人群认为是这样的。我们不需要赞美,我们也不需要意淫,我们更不需要虚假的外套!对于别里可夫,我崇拜之极,至少在没有理解的时候,可以给自己一个空加,我指的是进步的空间而非其他!
我们就是这样,一群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郁闷青年!
生于70年代怎么了? 朱望月
我的城市里要改排水管道,所以,又像以前一样――满街的灰!
又像以前的街了,而我早就不像了,在这个城市的眼里,我们似乎是多余的!
这段时间看见一些有关于70年代的人的文章了,一个感觉――百感交集!
我还是同意那些话,这年代出生的人没信仰,因为没人写他们!
王朔写的东西好,但不是我这代呀,除他又没人能那样写的!
那些年人们尽顾两文明建设了,没人注意小孩呀!
就这样,这批人大了,成不了祸害的就都就地呆这了,没多大的出息!
城市也大了,开始没人乱吐痰了,信息发达了,朋友们也很多同居了……
变化大了,没人再说我们学过的那些东西了!
没听人再说刘胡兰,80年代出生的人愣不知道孙敬修是谁!
社会主义好,也没人唱了,除了晚会上老同志们吼几句,现在的人不知道,以前的人也不提!
发现一毛病,在网上打字,总是“!!!”,就这叹号用得特多!
为什么?哎,你想一个毛病总得有根吧,那就是肚子里没东西,又老想说,老想叹。
说不出什么可叹的,就自己给自己叹!
还有一事,就是,看看人家外国那些20来岁的成功人,再看自己――灰头土脸!!!
说不上自卑,也没大想法,那几年的教育没教,自己也没地方学!
你到四处瞧瞧,现在20来岁的中国人都干啥!
能靠父母的就找一单位,吃国家!
父母靠不着的就带一身没本事进社会。
说出来不是让谁可怜谁,我见到现在小孩的玩具就眼馋。
很久了,我都忘了,小时候是怎么过来的。
满城的灰终于一巴掌把我打回家。
我还是上网得了,那里有我的朋友。
生于70年代
作者:joy朵(joycb@china.com)
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个时代的烙印――生于70年代。
无论这一说法所包含的意义是褒是贬,总是让我们觉得仿佛游离在人群中间。
繁喧躁动的都市,激情暗涌的内心,我们一直游离于上一代与下一代之外,无论是少年,还是青春,全部暴露在跨世纪的光环下面。
如此以来,我们无所适从,彷徨犹豫,不知道自己应该是靠近父辈的生活还是与新新人类的思维模式看齐。各种声音淹没了本来的自我,我们迷失在本应属于我们的时代。
种种的纷乱干扰令我们困惑,这是否就是我们所追求所向往所迷恋所经历的青春岁月?
我们这一代充满矛盾。
我们向往悠闲宁静的田园生活,现实中却无法抛开身边的一切藩篱;我们厌倦了在城市的中间辛苦挣扎,每日挤在拥挤的公车上面为我们的生活而奔波,可我们为了迎合他人的习惯,抱住都市这个金娃,仍然无奈地象挤牙膏似的挤着我们干涩的苦笑,连自己都觉得笑容是如此勉强,甚至比哭还要难看。
我们这一代充满困惑。
究竟是我们老得太快?还是后辈们成长得太迅速?一夜之间,各种从来没听过没见过的东东铺天盖地地将我们包围,神经中枢还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新的名词,新的概念,新的思想,新的人,新的事,甚至新的玩具,就又一次扑面而来,让我们措手不及,惊慌失措,简直不知如何应付。都说以不变应万变绝对没有错,怎么我们这样做了之后,反而觉得跟这个年代已经相差了十万八千里,还是得紧追慢赶,不能懈怠,不能放松。前人教我们要谋定而后动,如今我们根本连谋的时间都没有,你想谋定,OK,那么你就不要动了。发展是以光年速度计算,等你回过神来,大队已经不知去向何方。
可是,我们的所作所为在父辈的眼里又是这样的幼稚,不知所云,不可思议。
在传统与新潮的十字路口,我们经常一头雾水,多的是迷茫,麻木的是激情。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执着,我们浑身仍然洋溢着蓬勃,我们仍然追求老中青三代一样追求的幸福。
我们仍然年轻,并且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懂得珍惜和触摸幸福的影子,更在岁月无情的流逝中构架我们独特的青春和魅力。在车水马龙纷纷攘攘的城市或是农村或是任何边缘,演绎我们的心情,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愁。
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这一代是离幸福最近的一代。
时代在变迁,主角在更换,我们不希祁一直站在舞台的中央,被巨大的光环环顾;我们也不会天真地以为青春岁月花样年华一直握在我们手心,我们是现实的一代,头脑永远理智而清醒。
在我们短暂而充满传奇的一生,我们,以及我们身边的所有人们,都已经被时代的声音所描述,所记录,所刻画,所流传。
充满着前卫、中庸、虚幻、现实、成长、理想、抗争、执着、希冀、绝望、坚强……各种思想意识的汇集,就是我们――永远被怀念的生于70年代的人们。
生于70年代
作者:不详 来源:库博网
70年代人成长简史
【1970年生】
对"文革"有点淡漠的记忆。参加过"红小兵";喜欢看抓阶级敌人和特务的连环画;早期看过的电影有《渡江侦察记》、《地道战》等;上中学时赶上建国35周年阅兵和女排"六连冠";看过《少林寺》后曾蠢蠢欲动产生过出家习武的念头喜欢巩俐而去看《红高粱》;如大学毕业。不少已成为单位领导决策层人物;混得不太如意的人也在考研,个别有成就者被列入"跨世纪人才";大多数已婚,正是生子的"黄金年龄",但总有那么一批人在充当"爱情守望者"的角色。
【1971年生】
大致情况跟197O年出生的差不多。小学时肯定唱过"我爱北京天安门"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两首歌;女的挺喜欢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男的看《霍元甲》挺上瘾;上中学时爱抄歌。制成"歌本"并贴上女明星的照片收藏;假如中学不留级,肯定是上大学第一批要交费的在北京上大学的话。最激动的是1990年亚运会的盛况爱看《围城》这部电视剧,跟父母爱看《渴望》形成鲜明对比;上大学要军训了;有的人在大学毕业后,工作跳槽3至5次。
【1972年生】
一上小学就享受了改革开放的初步成果,写作文的内容包括"××成了万元户"和"张海迪事迹"等;大部分城市出生者已经是独生子女了;是最早一批港台歌星的"追星族";在老师的指点下,给老山前线的英雄们写过慰问信上大学时已经有一批经商高手在他们中间产生,不过尽倒腾些磁带、丝袜、贺卡之类的小玩艺儿;今年28岁,不过如今这年龄算不上"大龄青年",谈恋爱绰绰有余。
【1973年生】
他们只能从图书馆里知道"文革"和"四五"运动了。1983年"严打"时。他们尚不谙世事;是最狂热的中学生"追星族"的一批。不过他们追的星差不多现在都已退隐江湖;1988年左右。他们迷恋上,"霹雳舞";其中有人获奥林匹克什么奖,然后保送上大学大学毕业时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考研的人越来越多。
【1974年生】
上小学的教材跟哥哥姐姐们又不一样,"红小兵"改叫"少先队员",上小学戴红领巾的那会儿是最快乐的回忆;上大学时赶上中国"申奥"失败,有的人因此砸了酒瓶。但大部分人开始深深体会到了国家强大的重要性;要是热爱文艺。会知道诗人顾城自杀的事。
后70年代
【1975年生】
小学生时代总是很有理想,学过"长大要当科学家"之类的课本;80年代中国发生很大事情。尚不能对他们构成影响,只关心考试时的"时事政治题";流行广交笔友的活动;在越来越多的国产歌星面前,开始接触"崔健";流行的"青春美文"纷纷倾倒他们面前的同时,喜欢"俏黄蓉"多于"傻郭靖",许多女孩子的学业被耽误了;他们开始觉得应该和1974年前出生的同龄人活得不一样。开始做出逃学等叛逆行为。
【1976年生】
跟前面的人相比,他们即使已经长大成人,但他们的年轻也够让人羡慕的;他们是与唐山大地震共同出现的;他们赶上"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时代,所以今天的大学计算机专业才那么火爆;他们其实是90年代的"中学生和大学生"。若从思想角度看,也可以算准下一代了;上中学时正经历"汪国真"热。那些蹩脚的诗就这样留在了他们的毕业纪念册上了。
【1977年生】
小学生时代没什么特别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是他们的口号,不过。连环画是越来越少,这是他们的悲哀;中学生时代世界已经变得异常丰富,男孩子爱打电子游戏机。女生爱看席娟之类的书。这也累坏了家长,觉得现今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如果不是太笨的孩子,今年也该大学毕业了,但"留京指标"越来越难弄了,有的人只好赖在北京。等待机会。
【1978年生】
据说,真正的"计划生育"就从他们这年开始的,所以这一年出生的孩子肯定都有过"小皇帝"之类的称呼;直到1992年,作为北京的孩子才第一次吃上"麦当劳";在大城市的迪厅或酒吧,总有那么几个爱做作的女孩叼着香烟玩深沉,不知道自己该呆在学校里好好念书才对,上大学的第一件事不是买世界名著或参考书,而是买一本《中国可以说不》。
【1979年生】
又一批幸福的"独生子"出生,喝"可口可乐"是7O年代出生的人当中最多的;读中学的女生已经被告知。"遇到不法侵犯时,请拨11O!"因为他们的父母总是担心满大街都是坏人。孩子们会被欺侮。"扮酷"的时代与他们的青春时代巧合在一起,所以,最酷的也就是他们了!
70年代出生:尴尬着 独身着
我们是这样一群似乎难让长辈省心的一代:小的时候很多人早恋,该结婚的时候却又看不见我们“正经地恋爱”,“正常地结婚成家”。
我们是这样一群打小就有着感情困惑的一代:我们坚信这世界上一定有爱情,那是可以引发所有奇迹的有魔力的爱情,我们也一样坚信那珍贵的爱情很难奇迹般降临在我们的身上。
我们,前七十年代(出生于1970年至1975年)的这些平常男女,爱过以后才发现,要找到自己的归宿其实很难。
采访手记:我也是生于197X年的那一代,我也是从“早恋族”成长为“不婚族”的那群人,身边同代的朋友、同学、同事也都如我这般,所以觉得生活理应如此。直到有长辈惊呼:你?你!你,怎么还不结婚成家?这才发现身边那些已到适婚年龄却未结婚者,竟绝大部分是我们这些。于是寻找根源,发现所有的女人说,我们才不想“不婚”,但是嫁谁?男人说,我们才不想“不婚”,只是要再等会儿。
平常女人说:婚姻拥挤之后,就是只有一个人的空车颜色(化名),27岁,记者,她说,我找不到未婚的适龄男人仅仅差了5年,生在我们之前和之后5年的女人,都是那么抢手,只有我们,在婚姻拥挤之后和拥挤之前,被落了下来。
早我们5年的人,也就是60年代末期的人,他们的认识是,在26岁、27岁的时候,找个和自己同龄的结婚,可是我们这一代,男人却认为婚姻是枷锁,要33岁以后再结婚,择偶条件也是老婆的岁数越小越好。如此,我们现在嫁给同龄男人不行,他们不愿现在结婚,以后嫁也是不行,他们不情愿娶已经变老的同龄的我们。那么我们做“相对小(岁数小)老婆”吧,嫁个年龄大的,还是没戏,已经是30多岁的那些人不是已经早早结婚了吗?
27岁是好尴尬的年龄。人们婚姻和择偶观念划时代的改变,使我们这些上七十年代的女人搭上了只有一个人的空车。
李冰净,28,助理律师,她说,“不婚”只是不结婚
我们这些说老不老、说大够大的女人,就这样只能无奈地被人称为“不婚族”。还好,社会的繁荣发展使我们可以忍受这样的“不婚”遭遇。
过去,下了班不回家就没有地方去,那么为了打发时间排遣寂寞,不结婚怎么办?过去,男女单独看场电影就会被人说成搞对象,为了精神和生理的健康,不结婚怎么行?
现在,娱乐场所和娱乐项目增多,收入增加,居住条件改善,人们的观念改变,如今我们有VCD看,有街逛,有酒吧结识朋友,深夜闷了还可以上网聊天解闷,尤其是,因为是未婚者,我们还可以交个亲密男性朋友。
现在,“不婚族”生活一点也不比已婚族单调,惟一的区别是少了一点权利和义务:少了已婚人有的在离婚时可以分得对方一半财产的权利,也少了或许还会倒过来被对方分走一半财产的义务。
平常男人说:“不婚”是掩耳盗铃的故做潇洒
浩司,29岁,编辑,他说,独身也就罢了,贵族可绝谈不上
在还叼着5分钱冰棍儿的时候,我们开始用板砖似的单放机听了“荷东”,那电子合成的音响效果被糟蹋得面目全非,但是我们记住了那歌曲的情绪,是人家喝完XO之后灵感的情绪。
我们就是这样成长的,在还算清贫的物质条件下,却受到物质条件较好一点的其他环境生发出的思想的感染,我们是意识超前于物质的一代。
所以在没有物质条件“不婚”的时候,我们不结婚只是掩耳盗铃的故做潇洒。其实,真正可以“不婚”的只有“贵族”,人家可以用钱排遣单身的寂寞,否则结婚真好,可以不用请人吃饭却一样有伴在饭桌上和你说话,可以两个人买一台电视看,可以省了因一个人无聊而支付的手机话费和上网费。但是我还是“不婚”,只是因为我们的观念让我们超前认识到了这点,“不婚”才是潮流。所以,别把我们形容成什么“独身贵族”,独身也就罢了,贵族可绝谈不上。David伍,27岁,外企职员,他说,“不婚”是为了“不做的自由”“不婚”是无奈的,但是“不婚”真的适合我们这一代人,因为自由。
自由是什么?哥哥姐姐年代的自由是看几本课外书,是可以做点他们想做的事情。我们自小就没有人阻拦得住我们看课外书或干别的什么,于是我们希望的自由就是可以不做作业、不上课。于是,自由于我们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最重要的还在于可以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婚”的意义也正在此――有不做的自由。
结婚一样可以做喜欢的工作,可以去喜欢的餐厅,玩喜欢的娱乐,但是可以不做你不喜欢的那些事:起床、扫地、洗澡。所以“不婚”也挺好。
后记:无奈的“不婚”状况在70年代初出生的这一代人中确实较普遍。但过分追究潮流时差的责任是片面的。在80年代末他们开始进入花样年华时,同样有着众多的选择机会。那时的他们,可能过分关注伴侣的条件,过分恐惧失败的婚姻,亦或过分害怕即将承担的责任……流水落花,年华老去。这中间,也许有着一种偶然中的必然?
生于70年代
作者:许知远
一代人的标志是时尚:但历史的内容不仅是服装和行话。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
--哈罗德・罗森堡《荒野之死》
试图勾勒一代人是危险的,因为对于一个复杂世界来讲,定义一代人的方式往往流于肤浅与偏颇。然而,对一个时代进行定义又是诱惑人心的,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往往是无力的,我们总是将自己加入一个群体之中,在其中我们觉得声势浩大和有所依靠。代成为这个变革接连不断的时代,一群恐惧被遗忘的人的救命稻草。借助于此,他们获得了集体的经验与回忆,在集体回忆与品位中,他们获得了力量与对于残酷现实的暂时性遗忘。
也因此,我们其实很难将出生于中国70年代的人笼统而粗暴地称作"70年代人"。我们称海明威、帕索斯等青年为迷惘的一代,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同样的美国教育,在20岁出头时来到欧洲,经受了战争的打磨,然后眼睁睁目睹了人类文明被摧毁于一次世界大战,然后他们一起酗酒,并且对于未来充满迷惘;我们称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伯勒斯为垮掉一代,是因为他们共同用疯狂摧毁平庸,他们相信大麻与疯狂行为可以拯救灵魂,他们用惊世骇俗行为来对抗中产阶级价值标准……
生于70年代的中国青年,他们显然缺乏这样的集体行为,更缺乏我们心目中的那些著名的"代"所必备的戏剧性因素。但是,"生于70年代"这样的口号,在今天突然变得如此响亮。年龄介于20-30岁之间的青年们用一些支离破碎的断片比如"小豆冰棍"、"街上流行的红裙子"、"霍元甲"来象征所谓的共同经验世界,然后依靠新技术与消费共同带来的社会变革来作为自己武器,在前者的文化包装与后者所带来的力量共同驱动下,70年代人先是半信半疑然后开始声嘶力竭地宣告自己的成熟。
宣告自己的成熟,就必须寻找已经竖立的标志进行打击。就象60年代欧美的学生运动对父辈进行无情唾弃一样,70年代人选择了60年代人作为攻击的对象。于是,在新兴作家的词典中,60年代人成为了陈旧、愚蠢、理应被淘汰的代名词。60年代人所表现的理想、激情与单纯被不容置疑地冷嘲热讽,而这一切依据不过是70年代人所体验到新的生活方式与前所未有的展现自己的机会,是互联网技术与插有一片柠檬的Corona啤酒……
但是很快,我们会发现这种豪情壮志隐含着怎样的脆弱。因为,出生于80年以后的人在此方面占据着更绝对优势,他们连"小豆冰棍"的历史也不需要知道,他们尚未成熟就会使用了ICQ。他们甚至连打倒上一代的欲望都没有,因为事实已经给他们足够的证明。
有了完全消费的80年代人的映衬下,70年代人的虚弱之处暴露无疑。在两代人之间,他们终于展现了他们的真正特征,他们是自20世纪后半页至21世纪前几十年间,具有过渡意义的一代。在他们之前,中国人的个体精神淹没于集体之中,封闭的环境掩盖了世界正在进行的变革,他们生活于集体的狂热之中,这种狂热给个人或者带来深刻,或者带来变态;在他们之后,青春完全进入了世界消费体系之中,技术弥合了中国人与世界之间的差距,他们可以尽情地遗忘历史,而生活于未来。
70年代本身即说明了这一切。其实从来就没有一个完整意义上的70年代。在1970年与1979年之间已经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们可以说在1970年至1974年之间,他们有着类似的成长,更相象于60年代人,被一种残存的理想主义与集体主义气质所包围着。而1974-1978年之间,变裂已经出现,出身于这四年间的人,或许是真正的个体精神觉醒的一代,他们受惠于计划生育政策,在高中时触摸到信息技术的最初萌芽;而1978年之后,几乎已经完全融入了消费时代之中。
如果我们将1992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与1997年开始的互联网热潮视作上个世纪末中国最重要的变革的话,在上一段中被我人为切分的的三类70年代人,与这些变革相逢的年龄正恰当地表现了他们过渡性的角色。
今天,不管媒体还是公众,所热衷讨论的70年代概念更多地来自78年以后出现的精神状况,我们姑且将之称作"后70年代"。这种讨论淹没了70年代所代表的真正精神,即定位模糊的、充满过渡色彩的特性。
充满时尚感与马尔库塞所谓的单面人的状态更应该属于80年代生人。我们看到的眼花缭乱的所宣称的70年代的消费感,其实往往是人为利用想象营造出来的,因为他们太急于宣称自己的存在,于是就顺手拿起一件杀伤力极大其实却并不属于自己的武器。
所有的人都受骗了,包括70年代人自己。我们根本没有看到一代人的崛起,他们只不过是恰好都生于那十年之间,他们志趣各异,并且在内心深处相互不屑,缺乏共同的价值体系。他们没有体验过相同的东西,没有共同创造什么,也没有破坏什么,他们不过是年龄界限的巧合。
最终,我又想回到最初引用的罗森堡的著名论调。生于70年代人,如果真的试图想证明自己的存在的话,那么他必须担负起时代变革的重任。因为他们已经丧失了和80年代人一起轻飘飞扬的与生俱来的能力,他们必须承接起联结历史的断裂的任务。否则,他们只能从历史版图中消失。</HTML>
[%s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