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专门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把本周末的GLOBEMAIL中国专题通读了一遍,看得出这是很多致力于中加经济文化交往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可以说这是很难得的一次在加国主流媒体全面介绍中国的成功推介。
专题的作者们基本是很多曾经在中国工作学习过的加拿大人所写,全专题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环境,时尚,文化,教育,体育,日常生活,饮食和娱乐等各方面对中国的现状进行刻划,非常生动,而又没有政治倾向性的刻意的雕凿。专题在反映中国过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就的同时,还有很多反应中国社会变迁中带来的很多负面影响的文章。这种视角,我认为,不只是针对西方读者,同时对我们来源于这片土地的人也有很好的借鉴和反思作用。这种视角是很多国人(包括我自己)都不具备的。国人在他们赞叹中国成就而大感骄傲的同时是否也能从一些西方人的视角看出我们所缺乏的,或一些不足呢?是否也能从另一个角度反思怎样才能使21世纪真正成为中国的世纪,而不仅仅是上海高楼大厦上的标语或西方媒体中的一个吸引眼球的一个词汇?
在政治方面,专题清晰地描画了中国自邓小平执政以来,给中国带来的“非毛派”似的开放和改革,中国领导低调的和平崛起政策,以及中国民众在经济政策开放的同时也拥有一定的言论自由和个人发展的自由(在描写中国宣布从不侵略别人时也婉转的表示西方对中国西藏的部分偏见)这一切都是非常真实的变化。难道不是吗,自1979年以来,有几十万留学人员跨出国门,去先进的西方国家学习。20多年过去了,很多当年的留学人员纷纷回国发展创业。
在军事发展方面专题也介绍中国在军事发展中的成就和部分西方人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军力的担忧以及部分人持有的中国威胁论的观点。
在经济发展篇幅中,是对中国赞扬最多的地方,指出中国经济成功的发展是世界经济的动力,中国的大量低价出口成功地使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得以控制通货膨胀率,中国在美国购买的巨额美国低息国债可以使联储维持较低的利率促进美国经济复苏。中国的大量进口又推高国际原材料的价格,对加拿大的原材料的需求的增加使加拿大的经济非常强劲。总之专题在经济方面成功的说明中加经济的互补性。同时也指出中国现在这中发展模式的潜在危险性(出口的产品价格越来越低,为进口的材料价格越来越高,银行系统的国有资产坏帐带来的脆弱性等)
在社会专题中,其实有很多反映中国下层人民生活的惨淡现实,而这方面的描写是中国官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宣传中披露的。在“LOW WAGES,CRUEL BOSSES, NO RIGHT”中介绍一个在BEIJING生活的民工的生活,工资低,没有社会保障,工头拖欠工资,以及他在上访中被警察抓过几次等。在“BEHIND THE BOOM, STRUGGLE FOR IDENTITIES”中,写到:“I looked at this society and I don’t know how to change it, selfishness and self-centredness have become the only belief in China. Young people only know how to acquire things and entertain themselves.” 一个曾经参加革命的老兵回家务农,在毛时代,他拥有土地,现在“The land began to disappear, it was nibbled away” “The future stabilities of China doesn’t depend on wealth or poverty, it depends on whether China becomes a lawful country. We are forced to pay taxes to the government, but we have no right to supervise the government” “The same feeling of despair and cynicism are pervasive across rural China, where peasant witnesses th the rampant corruption of XXX.” “Get rich and shut up”中国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带来的不稳定也在文中有所涉及。
在劳工工作条件中,一篇文章半版篇幅介绍中国最近的一个煤矿事故,66矿工遇难;有一篇中描写一个中国的机械工人没有带防护用品在20CM处观察机床转头切割金属件.第三片文章一张照片里一个大厂房里三百女工在操作,工厂的经理解释西方认为她们是奴隶,但是她们却非常愿意这样打工,150美元的月工资还是比她们以前农村时强多了之类.
在环境篇,中国的粗放性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高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30个城市中,中国城市的就占至少一半以上。中国政府也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在文化和时尚中,从西方人的眼里,看到的是中国的年青人开始全面接受西方的价值和娱乐观念。追星,性开放,个性解放等。文中还有一片对广州性文化女记者“木子美”的专访。以及中国大城市中性文化的社会化和人们对性开放的容忍程度的提高。有趣的是文中说1974年中国的离婚率是3%,2004年中国的离婚率是14%。1974年有这么高比例家庭离婚吗?那时候的'组织'上怎会允许这么高比例的'离婚'?2004年14%的离婚率也太高了吧?
非常遗憾的是在全专题中,没有一点提到真正的有家庭情感,儒家等很多的中国文化精华的介绍。这倒也是现在中国的社会一切从钱看的一个写照。现在还有多少人真正去挖掘很多曾经在中华民族中拥有的优良传统,而现在又被资本化所淹没的一点精神?“木子美”门/"赵老师们"成了舆论新宠。那些为打工者争取权益的律师,那些拣垃圾也要供孩子上大学的的人呢?真正的太平盛世应该是绝大部分人民觉得他们在社会上受到了平等的对待和逐步提高的生活水平,而不是少部分人在报告中的业绩攀比.
在体育篇中,文中深入地采访北京一个体校儿童们艰苦的训练,并有好几个孩子哭着在体操器械上的训练镜头。但是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还是值得鼓励的。
在城市建筑变迁中,在“NOTHING SQUIRE ABOUT TIANANMEN” 和“INSTANT MODERNITY”中写到 “China has become a living laboratory for some of the world’s finest architects” Says Beijing-based architect Adam Robarts. 中国现在对西方观念的采用在建筑上盲目迷信国外建筑设计,连西方观察家都很多认为国家大剧院的蛋形和周围的天安门,故宫的方形结构的搭配混乱。这是否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些城市建设中的不切实际和好大喜功呢?
“Ten years ago, foreign architects were banging on the doors.” “Now if you are a developer in China and you don’t hire a foreign architect, people don't take you seriously.”
在“CLASS STRUGGLE“中作者接出中国的教育一角。望子成龙和中国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投入应该给西方读者有个清晰的印象。中国基础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培养了大量的工程师 。但同时也指出中国的应试教育对中国科技发展创造力的扼杀。“We win maths Olympics, but our students have no creative ability!”中国的科技水平和美日还有20年的差距。中国可以把一个宇航员送上太空,但是中国现在还无法在很多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
总之这个周末专集非常值得一读,这里面可以说不同行业的人都可以从中得到他所希望了解的中国的一个侧面。当然这个专题并不是100%对中国大唱赞歌,并实际上有很多批评中国现状的文章。但是非常客观而没有恶意的中伤。很多文中反映的问题其实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中国现在正走在一条大方向正确的道路上.21世纪是否真的属于中国,其实还有很多路要走。。。。。。。
(匆写于周日)
专题的作者们基本是很多曾经在中国工作学习过的加拿大人所写,全专题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环境,时尚,文化,教育,体育,日常生活,饮食和娱乐等各方面对中国的现状进行刻划,非常生动,而又没有政治倾向性的刻意的雕凿。专题在反映中国过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就的同时,还有很多反应中国社会变迁中带来的很多负面影响的文章。这种视角,我认为,不只是针对西方读者,同时对我们来源于这片土地的人也有很好的借鉴和反思作用。这种视角是很多国人(包括我自己)都不具备的。国人在他们赞叹中国成就而大感骄傲的同时是否也能从一些西方人的视角看出我们所缺乏的,或一些不足呢?是否也能从另一个角度反思怎样才能使21世纪真正成为中国的世纪,而不仅仅是上海高楼大厦上的标语或西方媒体中的一个吸引眼球的一个词汇?
在政治方面,专题清晰地描画了中国自邓小平执政以来,给中国带来的“非毛派”似的开放和改革,中国领导低调的和平崛起政策,以及中国民众在经济政策开放的同时也拥有一定的言论自由和个人发展的自由(在描写中国宣布从不侵略别人时也婉转的表示西方对中国西藏的部分偏见)这一切都是非常真实的变化。难道不是吗,自1979年以来,有几十万留学人员跨出国门,去先进的西方国家学习。20多年过去了,很多当年的留学人员纷纷回国发展创业。
在军事发展方面专题也介绍中国在军事发展中的成就和部分西方人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军力的担忧以及部分人持有的中国威胁论的观点。
在经济发展篇幅中,是对中国赞扬最多的地方,指出中国经济成功的发展是世界经济的动力,中国的大量低价出口成功地使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得以控制通货膨胀率,中国在美国购买的巨额美国低息国债可以使联储维持较低的利率促进美国经济复苏。中国的大量进口又推高国际原材料的价格,对加拿大的原材料的需求的增加使加拿大的经济非常强劲。总之专题在经济方面成功的说明中加经济的互补性。同时也指出中国现在这中发展模式的潜在危险性(出口的产品价格越来越低,为进口的材料价格越来越高,银行系统的国有资产坏帐带来的脆弱性等)
在社会专题中,其实有很多反映中国下层人民生活的惨淡现实,而这方面的描写是中国官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宣传中披露的。在“LOW WAGES,CRUEL BOSSES, NO RIGHT”中介绍一个在BEIJING生活的民工的生活,工资低,没有社会保障,工头拖欠工资,以及他在上访中被警察抓过几次等。在“BEHIND THE BOOM, STRUGGLE FOR IDENTITIES”中,写到:“I looked at this society and I don’t know how to change it, selfishness and self-centredness have become the only belief in China. Young people only know how to acquire things and entertain themselves.” 一个曾经参加革命的老兵回家务农,在毛时代,他拥有土地,现在“The land began to disappear, it was nibbled away” “The future stabilities of China doesn’t depend on wealth or poverty, it depends on whether China becomes a lawful country. We are forced to pay taxes to the government, but we have no right to supervise the government” “The same feeling of despair and cynicism are pervasive across rural China, where peasant witnesses th the rampant corruption of XXX.” “Get rich and shut up”中国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带来的不稳定也在文中有所涉及。
在劳工工作条件中,一篇文章半版篇幅介绍中国最近的一个煤矿事故,66矿工遇难;有一篇中描写一个中国的机械工人没有带防护用品在20CM处观察机床转头切割金属件.第三片文章一张照片里一个大厂房里三百女工在操作,工厂的经理解释西方认为她们是奴隶,但是她们却非常愿意这样打工,150美元的月工资还是比她们以前农村时强多了之类.
在环境篇,中国的粗放性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高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30个城市中,中国城市的就占至少一半以上。中国政府也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在文化和时尚中,从西方人的眼里,看到的是中国的年青人开始全面接受西方的价值和娱乐观念。追星,性开放,个性解放等。文中还有一片对广州性文化女记者“木子美”的专访。以及中国大城市中性文化的社会化和人们对性开放的容忍程度的提高。有趣的是文中说1974年中国的离婚率是3%,2004年中国的离婚率是14%。1974年有这么高比例家庭离婚吗?那时候的'组织'上怎会允许这么高比例的'离婚'?2004年14%的离婚率也太高了吧?
非常遗憾的是在全专题中,没有一点提到真正的有家庭情感,儒家等很多的中国文化精华的介绍。这倒也是现在中国的社会一切从钱看的一个写照。现在还有多少人真正去挖掘很多曾经在中华民族中拥有的优良传统,而现在又被资本化所淹没的一点精神?“木子美”门/"赵老师们"成了舆论新宠。那些为打工者争取权益的律师,那些拣垃圾也要供孩子上大学的的人呢?真正的太平盛世应该是绝大部分人民觉得他们在社会上受到了平等的对待和逐步提高的生活水平,而不是少部分人在报告中的业绩攀比.
在体育篇中,文中深入地采访北京一个体校儿童们艰苦的训练,并有好几个孩子哭着在体操器械上的训练镜头。但是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还是值得鼓励的。
在城市建筑变迁中,在“NOTHING SQUIRE ABOUT TIANANMEN” 和“INSTANT MODERNITY”中写到 “China has become a living laboratory for some of the world’s finest architects” Says Beijing-based architect Adam Robarts. 中国现在对西方观念的采用在建筑上盲目迷信国外建筑设计,连西方观察家都很多认为国家大剧院的蛋形和周围的天安门,故宫的方形结构的搭配混乱。这是否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些城市建设中的不切实际和好大喜功呢?
“Ten years ago, foreign architects were banging on the doors.” “Now if you are a developer in China and you don’t hire a foreign architect, people don't take you seriously.”
在“CLASS STRUGGLE“中作者接出中国的教育一角。望子成龙和中国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投入应该给西方读者有个清晰的印象。中国基础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培养了大量的工程师 。但同时也指出中国的应试教育对中国科技发展创造力的扼杀。“We win maths Olympics, but our students have no creative ability!”中国的科技水平和美日还有20年的差距。中国可以把一个宇航员送上太空,但是中国现在还无法在很多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
总之这个周末专集非常值得一读,这里面可以说不同行业的人都可以从中得到他所希望了解的中国的一个侧面。当然这个专题并不是100%对中国大唱赞歌,并实际上有很多批评中国现状的文章。但是非常客观而没有恶意的中伤。很多文中反映的问题其实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中国现在正走在一条大方向正确的道路上.21世纪是否真的属于中国,其实还有很多路要走。。。。。。。
(匆写于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