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日前,“第一届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投资创业论坛”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据该论坛组委会介绍,目前,归国创业的海外留学人员多达14万人,我国仅留学生创业园区就有60多个,由留学生回国创办的企业近4000家,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然而并不是每个海归创业都能成功,在中关村创业园中,海归创业的成功率也不到20%。
就在前一段时间,北京某创业园曾爆出一个惊人消息:一位曾经轰动一时的回国创业者因资金不能到位和建楼证件不齐全,被有关部门查处,并面临办公楼被卖、被罚款200万元的局面,至今这幢用来搞生物制药的大楼依然被封。这也是此人在回国后的第二次创业失败。以此为代表的“海归”企业成长难问题日益凸显。
资金是拦路虎
这位当事人――一位从美国学成回来的创业者对记者说:“现在大楼还被封着,我们已经迁到园外办公。”他一脸的尴尬和无奈。
据他说,因为公司的办公大楼在开工之初为抢工期,没有办理土地证和开工证,就在园区领导的支持下提前开了工。不走运的是,正好赶上建设系统搞大检查,公司内部被开除的人又趁机举报。谁知这边资金还没有到位,现在连大楼也有被卖掉抵债的危险。说到底,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担保,贷款、融资都困难。
时间追溯到几年前,还是这位创业者,第一次创业依然是跌在资金上。当时,他从美国学成归来,雄心勃勃地想做一番事业。当时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山西平遥古城正在引资,于是他计划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建一个星级宾馆,并为此项目先成立了一个旅游公司,自己掏出20万元用于公司的先期运作、前期手续和宾馆的基础设施。但随后需要的大笔资金却卡壳了,宾馆只打了一部分地基就闲置起来,施工人员早已撤退,融资难的问题使该项目搁浅至今。
“现在,平遥那个项目还搁置着,当地政府也找过我,希望能继续融资、投资把这个项目搞起来。但始终解决不了资金问题。”
不可否认,为了争取回国人才,各地政府部门出台了许多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同时吸引更多的留学回国人员创业,例如,归国留学人员在京创业最高可获得20万元人民币创业资助;上海市政府则规定一般外商投资项目初始投资额不低于25万美元,而留学生初始投资额则降至1万美元;陕西省人事厅近日向西安留学人员创业扶持基金投放200万元……但这些资金对于高科技创业企业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据中关村管委会最近发布了对留学人员大规模摸底调查的结果,在这些回国创业人员中,有43.43%的人坦言回国后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资金”,资金缺口平均在159.9万元左右。他们最希望孵化器和政府提供“协助融资”的服务。
北京留学人员管理协会副会长王辉耀也意识到,现在很多回国创业的留学生因为没有钱导致无法经营下去:“留学生回来创业一般都是找风险投资、政府或基金,其它渠道非常少,有成功的也是某个项目大赛获奖得了奖金,或者参赛后受到某种基金的关注成为幸运儿。”
已回国创办企业3年的某投资公司沈先生也认为,回国创业资金的压力是最大的。“国内金融业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他说,“在硅谷,你有好的商业计划书,好的产品,好的团队,去找风险投资公司,命中率很高。而且一旦决定为你投资,投资公司会帮你提高管理水平,帮你找市场,以实现企业和投资公司的双赢。国内也有几百家风险投资公司,但总的来说还是个很幼稚的行业。没有专业分工,也没有实力为企业提供支持。国内银行向企业贷款的条件是看你有多少房产、地产、设备等有形资产做抵押,创业时期的高科技企业显然没有这方面的优势。除非你能从国外为自己的创业公司带回大笔资金,否则公司很容易因资金短缺而夭折。”
创业环境待完善
在海外学子看来,国内人才待遇偏低,并非归国最大障碍,回国后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才是令他们担忧的重要因素。
在硬环境上,问题最大的是有的创业园孵化器“温度”不够。
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庆祥认为,“孵化器不像孵化器,倒像是物业管理公司,因为国外孵化器在项目、资金上能给予支持,我们的孵化器只有一个容蛋的窝,没有温度怎么能孵化出来?孵化器不能只收房子租金、水电费,甚至收车位费吧。”
“留学生们不敢回来创业,不少是怕回国之后实事还没做,办手续就累死了。没有健全的管理系统和真正的平等竞争机制,对大多数留学回国创业的人是个很大障碍。一些地方吸引人才与引进创新文化失衡。人才引进不仅数量少,同时也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信息网络和文化氛围。”一位回国创业的博士说。
同时,在环境问题上,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商业环境的不规范。回国做电子政务的朱荣辉博士深有体会:“回国后,我们曾去外地参与竞投标活动,准备得充分,更得到专家首肯,结果却没有中标。后来我们才知道有暗箱操作。这种不规范使得一些企业‘不做技术做公关’了,我们期待市场游戏规则的完善。” (21世纪人才报)
就在前一段时间,北京某创业园曾爆出一个惊人消息:一位曾经轰动一时的回国创业者因资金不能到位和建楼证件不齐全,被有关部门查处,并面临办公楼被卖、被罚款200万元的局面,至今这幢用来搞生物制药的大楼依然被封。这也是此人在回国后的第二次创业失败。以此为代表的“海归”企业成长难问题日益凸显。
资金是拦路虎
这位当事人――一位从美国学成回来的创业者对记者说:“现在大楼还被封着,我们已经迁到园外办公。”他一脸的尴尬和无奈。
据他说,因为公司的办公大楼在开工之初为抢工期,没有办理土地证和开工证,就在园区领导的支持下提前开了工。不走运的是,正好赶上建设系统搞大检查,公司内部被开除的人又趁机举报。谁知这边资金还没有到位,现在连大楼也有被卖掉抵债的危险。说到底,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担保,贷款、融资都困难。
时间追溯到几年前,还是这位创业者,第一次创业依然是跌在资金上。当时,他从美国学成归来,雄心勃勃地想做一番事业。当时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山西平遥古城正在引资,于是他计划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建一个星级宾馆,并为此项目先成立了一个旅游公司,自己掏出20万元用于公司的先期运作、前期手续和宾馆的基础设施。但随后需要的大笔资金却卡壳了,宾馆只打了一部分地基就闲置起来,施工人员早已撤退,融资难的问题使该项目搁浅至今。
“现在,平遥那个项目还搁置着,当地政府也找过我,希望能继续融资、投资把这个项目搞起来。但始终解决不了资金问题。”
不可否认,为了争取回国人才,各地政府部门出台了许多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同时吸引更多的留学回国人员创业,例如,归国留学人员在京创业最高可获得20万元人民币创业资助;上海市政府则规定一般外商投资项目初始投资额不低于25万美元,而留学生初始投资额则降至1万美元;陕西省人事厅近日向西安留学人员创业扶持基金投放200万元……但这些资金对于高科技创业企业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据中关村管委会最近发布了对留学人员大规模摸底调查的结果,在这些回国创业人员中,有43.43%的人坦言回国后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资金”,资金缺口平均在159.9万元左右。他们最希望孵化器和政府提供“协助融资”的服务。
北京留学人员管理协会副会长王辉耀也意识到,现在很多回国创业的留学生因为没有钱导致无法经营下去:“留学生回来创业一般都是找风险投资、政府或基金,其它渠道非常少,有成功的也是某个项目大赛获奖得了奖金,或者参赛后受到某种基金的关注成为幸运儿。”
已回国创办企业3年的某投资公司沈先生也认为,回国创业资金的压力是最大的。“国内金融业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他说,“在硅谷,你有好的商业计划书,好的产品,好的团队,去找风险投资公司,命中率很高。而且一旦决定为你投资,投资公司会帮你提高管理水平,帮你找市场,以实现企业和投资公司的双赢。国内也有几百家风险投资公司,但总的来说还是个很幼稚的行业。没有专业分工,也没有实力为企业提供支持。国内银行向企业贷款的条件是看你有多少房产、地产、设备等有形资产做抵押,创业时期的高科技企业显然没有这方面的优势。除非你能从国外为自己的创业公司带回大笔资金,否则公司很容易因资金短缺而夭折。”
创业环境待完善
在海外学子看来,国内人才待遇偏低,并非归国最大障碍,回国后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才是令他们担忧的重要因素。
在硬环境上,问题最大的是有的创业园孵化器“温度”不够。
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庆祥认为,“孵化器不像孵化器,倒像是物业管理公司,因为国外孵化器在项目、资金上能给予支持,我们的孵化器只有一个容蛋的窝,没有温度怎么能孵化出来?孵化器不能只收房子租金、水电费,甚至收车位费吧。”
“留学生们不敢回来创业,不少是怕回国之后实事还没做,办手续就累死了。没有健全的管理系统和真正的平等竞争机制,对大多数留学回国创业的人是个很大障碍。一些地方吸引人才与引进创新文化失衡。人才引进不仅数量少,同时也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信息网络和文化氛围。”一位回国创业的博士说。
同时,在环境问题上,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商业环境的不规范。回国做电子政务的朱荣辉博士深有体会:“回国后,我们曾去外地参与竞投标活动,准备得充分,更得到专家首肯,结果却没有中标。后来我们才知道有暗箱操作。这种不规范使得一些企业‘不做技术做公关’了,我们期待市场游戏规则的完善。” (21世纪人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