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的---北京人什么都侃!从头说起...

逗逗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3-12-30
消息
12,490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发帖子多了,怕被封;在失眠夜帖子北京的帖子顶多了,又怕爆!所以自己开个帖子顶着玩吧!这样没人管了吧?!:D

今天逗逗第一波----北京的历史!:)
 
满族兴起定鼎北京
紫禁城太和殿御座:自满清王朝1644年入关,至1912年宣统帝下诏逊位,共有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十世君王当朝,经历了盛世、哀世、直至灭亡的260多个春秋。
京城八旗分布:京城八旗两黄旗居城北;正黄旗驻德胜门内; 镶黄旗驻安定门内 两白旗居城东: 正白旗驻东直门内;镶白旗驻朝阳门内 两红旗居城西: 正红旗驻西直门内;镶红旗驻阜成门内 两蓝旗居城南: 正蓝旗驻崇文门内;镶蓝旗驻宣武门内

  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代王朝--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女真族生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在明代,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落。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内部生产力发展不同等原因,女真族内部称王争长、互相战杀。任建州左卫都指挥使的努尔哈赤在这样一个动荡年代里崛起,并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事业。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
李自成率领义军攻克北京,建立大顺政权。驻守山海关的明总兵吴三桂乞求清廷出兵,共同镇压大顺。清廷利用这一时机,迅速向山海关推进。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迎接多尔衮入关,清军即与大顺军在山海关附近决战。大顺军战败,李自成被迫退回北京,数日后又从京城撤出。五月一日,清军进入北京城,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商议决定,建都于燕京。同年九月,顺治帝从盛京迁都至北京,告天祭地、颁诏全国,开始了清王朝以北京为都城的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
 
最初由 逗逗 发布
满族兴起定鼎北京
紫禁城太和殿御座:自满清王朝1644年入关,至1912年宣统帝下诏逊位,共有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十世君王当朝,经历了盛世、哀世、直至灭亡的260多个春秋。
京城八旗分布:京城八旗两黄旗居城北;正黄旗驻德胜门内; 镶黄旗驻安定门内 两白旗居城东: 正白旗驻东直门内;镶白旗驻朝阳门内 两红旗居城西: 正红旗驻西直门内;镶红旗驻阜成门内 两蓝旗居城南: 正蓝旗驻崇文门内;镶蓝旗驻宣武门内

  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代王朝--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女真族生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在明代,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落。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内部生产力发展不同等原因,女真族内部称王争长、互相战杀。任建州左卫都指挥使的努尔哈赤在这样一个动荡年代里崛起,并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事业。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
李自成率领义军攻克北京,建立大顺政权。驻守山海关的明总兵吴三桂乞求清廷出兵,共同镇压大顺。清廷利用这一时机,迅速向山海关推进。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迎接多尔衮入关,清军即与大顺军在山海关附近决战。大顺军战败,李自成被迫退回北京,数日后又从京城撤出。五月一日,清军进入北京城,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商议决定,建都于燕京。同年九月,顺治帝从盛京迁都至北京,告天祭地、颁诏全国,开始了清王朝以北京为都城的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
 
明代北京城的营建

元代末年,
政治腐败、宫廷斗争频繁。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趋尖锐,财政崩溃,入不敷出。自然灾害连年发生,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公元1351-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逐渐壮大,纳友军、高筑墙、广积粮。经过十余年激烈战斗,摧毁了元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明王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又乘胜追击,直捣元大都、建立北平府。

  明初北平府,城垣紧缩、城墙高筑,修长城、设关隘,严守峰堠敌台,紧练兵、垦军田,军饷粮草齐备,成为明廷北方军事重镇。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继皇位,为建文帝。诸王叔拥重兵,建文帝深感不安,公开削藩控制局势,削废代、齐、湘等王,燕王朱棣深感地位危机,先佯装疯癫,后公开以讨伐奸佞为由起兵,号称"靖难军"。历时四年皇权之争,于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应天府,登上了帝位告终。

  永乐帝登基后,深感北平之重要,地形之固、关隘之险、人才之聚、经济之富,且又为自己经营多年的根基。经与谋臣计议,遂决心迁都京师,改北平府为应天府。疏通运河,南粮北运,采伐名贵木料巨石,督办金砖。修城垣、拓南城,建宫殿城池,于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正式迁都北京,南京则降为陪都。





明成祖朱棣像:燕王朱棣,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母孝慈高皇后。于1403年6月17日登上了皇帝宝座,改元永乐,庙号太宗。
 
大一统的政治中心―元大都

公元12世纪,在蒙古草原上居住着大小许多部落。他们之间不断兼并,战争连年不断。
  公元1189年,
蒙古孛儿只斤部的首领铁木真在长期作战中不断壮大,东征西讨,最后统一了分裂的各大部。公元1206年,铁木真得到众多蒙古贵族拥戴,在斡难河畔举行全蒙古贵族的议事大会,被推举为成吉思汗(意为海洋般的大汗),建立大蒙古国。

  此后蒙古国即积极筹划南下,进军中原。 元太祖九年(1214)年6月,成吉思汗派兵,通过居庸关,将中都城围住,并经古北口,攻占了中都周围的景、蓟、檀、顺等州。元太祖十年(1215)年初,中都东面的重要门户通州,被蒙古军攻占。5月,被围困近一年的中都城援绝粮尽,金军主帅完颜福兴自杀。蒙古军经过强攻苦战,终于得到了这座残破不堪的都城。成吉思汗(1162~1227)像。居庸关 蒙古统治者在占领燕京地区之后,一方面从这里掠夺了巨额的社会财富,给燕京地区的经济恢复带来极大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治理社会稳定,恢复农业生产,保护和发展文化教育,扶持和利用宗教势力等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工作,使燕京地区逐步恢复了在北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也为此后元世祖忽必烈在这里建立新的统治中心--大都,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改中都称燕京,并设置燕京行署。为便于管理,设立了新的户籍制度。同时还采取了一些扶持农业发展、兴修水利的措施。


成吉思汗(1162~1227)像
 
辽与宋争夺之下的燕京

辽取得燕云16州之后,不仅获得了这16州的土地人民、财赋收入,更主要的是取得了对中原政权的战略主动地位。燕山等山脉的崇山峻岭不再成为契丹铁骑南下的屏障,而是成为其稳固的后方。华北大平原的门户顿开使中原政权几乎无险可守。因此,契丹建国后,连年南下,给中原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夺回燕云16州成为中原政权的宿愿。于是在后周和北宋时期,就先后发动了三次攻打燕京的战争,中原政权与辽围绕以燕京为中心的燕云16州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辽应历九年(959)四月,
后周世宗决心一举收复燕云。战争开始后,后周军势如破竹,先后攻下或受降益津、瓦桥、淤口三关。辽战争失利的主要原因在于辽穆宗思想上的不重视,认为这些土地本来就是“汉地”,损失了也不足为惜。当周世宗下令进攻燕京时,穆宗在大臣萧思温的再三鼓动下到南京亲自督战,而在此时,周世宗却突发急病,只得回师,双方罢兵。中原政权第一次攻燕之役至此结束,结果辽尽取拒马河以南之地。

  宋建国后,试图重新占领燕云16州,但采取的是先南后北的策略,在消灭了南方的割据势力及北汉政权之后,宋太宗决定趁势北上,御驾亲征,收复幽燕。宋太平兴国四年(979,辽保宁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宋军直抵燕京城南,辽的汉族官员及平民纷纷降宋。但辽景宗及皇后萧绰(燕燕)派名将耶律休哥率五院军精骑3万人出山后间道驰援,七月七日与耶律斜轸所率六院军分左右两翼夹攻宋军于燕京城北高梁河,宋军大败,宋太宗乘驴车逃走。

  宋在高梁河之战失败后,并未放弃收复燕云的愿望,而一直积蓄力量,待势而动。雍熙三年(986,辽统和四年)三月,宋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宋军分东、中、西三路北上,进展迅速。东路在曹彬率领下十三日攻下涿州,由于孤军深入,供给线过长,加之耶律休哥派小股精锐不断骚扰,宋军不得已退驻雄州。在宋太宗的督促下又第二次进军涿州,但耶律休哥层层设伏,宋军虽又攻下涿州,但实力大损,不得已二次退出。辽军全面反击,宋军大败。接着西线也溃败,名将杨业战死。辽取得了第三次燕京保卫战的胜利。

  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1004,宋景德元年),辽大军又南下侵入宋境内直至澶州(又称澶渊郡,今河南濮阳附近),在城下遇到宋真宗亲率大军的顽强抵抗,双方势均力敌,在同年的十二月签定了史称“澶渊之盟”的和约。从此双方以白沟(今涿州南)为界,宋利用滹沱与白沟等河,筑堤贮水,扩大水田。之后百余年,宋辽基本和平相处,在经济、文化方面保持密切联系。
 
隋唐统治时期的幽州

炀帝初年,积极准备征辽之事,涿郡的地位日益显得重要。大业四年(608),开永济渠以供辽东之需。大业五年(609),在蓟城建临朔宫,作为炀帝巡幸督战的行宫。后宫毁于农民起义,遗址无存。关于临朔宫的具体位置有两说:其一认为位于蓟城城南7里,清泉水北岸(今凉水河);其二认为位于蓟城东南隅,即今法源寺处。从605年开始至610年炀帝开凿大运河,它北起北京,南达江南的杭州,全长4000多里,成为南北交通运输大动脉。隋运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大业三年(607),自榆林至涿郡开御道,长达3000里,宽100步。此外还修筑了两条以涿郡蓟城为交汇点的陆路干道:一条自南向北,一条由东往西。

  唐朝经过百年多的经营与发展,
把我国封建社会推到了繁荣鼎盛时期。幽州仍为唐王朝北方重要的军事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唐代幽州城的规模,据《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志》载:“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开十门。”据此,城周长32里,约合今23里(每唐里约合今0.72里),呈长方形。城四至即具体位置史书缺载。根据出土的唐墓志和石经山出土的唐代石经题记等,结合实地考古调查的资料,对幽州城址、坊巷以及城郊乡村进行了确定。

  针对契丹、奚等北方少数族势力发展,北部边患日益加据的情况,唐王朝在沿边十个镇设置节度使。幽州为诸镇之冠,兵力最强,领威武―横海九军,屯守幽、莫、沧九州之境,以幽州为治所。节度使掌握兵、行政、司法、财政、人事等大权,俨然是独立王国的君主。 《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载,开元年间,共设十大节度使,为岭南、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即幽州节度使)、平卢、陇右、剑南,共辖方镇军49万人。最多即范阳节度使,统军9.1万人。

  唐朝时充分利用魏晋兴修的水利工程,大量开垦土地,在卢沟河附近栽培水稻,扩大水田面积,并设常平仓储积粮食,用于荒年赈济和留存种子。唐朝后期,妫州(今官厅水库北岸、延庆一带)及北边七镇(在今平谷、密云一带)成为主要产粮区。此外经济作物也有一定发展,涿州(今涿州)盛产上好的贡品板栗。城内有果子行,专门出售干鲜果品。蓟城附近与密云一带还产土贡人参和麝香。隋开凿的大运河,此时发挥了沟通南北的作用,为满足驻军之需,仍通过漕运,从江南运军粮。幽州一向有“鱼盐之饶”,政府在此设盐屯,农民也从事煮盐活动。
 
金中都的建立

金上京遗址:金上京城由相连的南北两座长方形城
组成,城垣保存较完好,平面呈曲尺形。城墙夯土版
筑,外有护城河遗迹。两城共有城门8座、瓮城5座。


  金于1125年攻占燕山府后,又把它改名为南京,并把原设在平州的南京中书枢密院移到这里。设在南京的枢密院、行尚书省,都委任当地汉人担任,世家大族刘彦宗、韩企先等先后担任宰相。金在占领华北地区的最初十年,仍以东北的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市)为首都,而未迁都于燕京,历经太祖、太宗、熙宗三代。公元1141年,宋金“和议”,淮水以北全部划归金朝版图。此时,南宋已杀掉抗金将领岳飞,绝不再有任何抗金的准备,金在华北的统治已转入稳定状态,而迁都就提到日程上了。
  海陵王完颜亮在谋弑熙宗、登上皇帝宝座之后,
一方面担心上京的宗室、贵族威胁他的统治,另一方面考虑到上京僻处一隅,不利于对全国的统治及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而燕京则四通八达,物产丰富,于是决定迁都,于天德三年(1151)四月正式下诏迁都燕京,随即派张浩、苏保衡等营建都城。在工程基本完毕的情况下,完颜亮于当年就正式迁都于此,定名中都。次年,将上京的宫殿、贵族府第一律毁弃。中都城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向东、西、南三面扩展,并参照了北宋都城汴京的规划、建筑,动用了120万人,历经2年至贞元元年(1153)才告完工。

  中都大兴府在金代隶属于中都路,所管辖的区域较辽南京析津府大为缩小,只辖有大兴、宛平、阴、安次、永清、宝坻、香河、昌平、武清、良乡十县。城区东、西部分别由大兴县、宛平县管辖。另外中都路还辖有其它13州、39县。

  中都大兴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大兴府尹,管理大兴府的政务并兼任中都路兵马总管府事,品级为正三品。另设同知及少尹各一人,协助府尹。其下另设处理各种事务的推官、知事、都孔目官等低级官吏若干人。金朝廷在中都地区,另设立有与大兴府平行的若干专门机构,如司法机构中都路按察司、警察机构中都警巡院、经济管理机构中都都转运司等。
 
民族大融合的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

公元220至581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政权频繁更替、军阀混战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南北民族大融合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古代北京地区历经曹魏、西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和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朝代。这一时期幽蓟地区具有以下特点:1当以中原政权为代表的中央政权力量强大时,幽蓟往往成为北方的经济、贸易中心和北方的军事重镇;2当以中原政权为代表的中央政权力量衰弱时,幽蓟往往成为军事割据势力的中心之一;3当中原政局混乱时,幽蓟又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军事前哨基地。

  东汉末年,
北方广大地区被曹操“挟天子”割据。公元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年号英初,史称曹魏(220―265)。共有5帝,存国46年。 魏明帝太和六年(232),改封诸侯王以郡为国,遂改燕郡为燕国,封曹宇为燕王。英初五年(224),曾封曹敏为范阳王。 曹魏初期,幽州郡县多有变动,幽州辖域十分广阔,东达辽东和今朝鲜半岛。据考证,曹魏时期幽州有燕、范阳、渔阳、上谷四郡国,在今北京地区的有燕国的蓟、昌平、军都、广阳四个县,治所蓟(今北京城区西南);范阳郡的良乡,郡治涿县;渔阳郡的渔阳、安乐、潞三个县,治渔阳(今怀柔附近);上谷郡的居庸县,郡治居庸(今延庆)。这一时期以曹魏为代表的中原政权力量比较强大,作为中原地区的北方屏障,幽州蓟城成为曹魏在北方的军事重镇。

  随着东汉末年战乱的结束,曹魏时期北方短暂的统一,北京地区出现了相对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公元250年,曹魏镇北将军刘靖亲自实地考察,寻找水源,规划设计,在梁山(今北京石景山)附近修建戾陵堰,开凿车箱渠,引漯水(今永定河)灌溉蓟城附近的农田,这是北京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一项大规模人工灌溉水利工程,在北京水利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公元262年,魏元帝派樊晨赴幽州改造戾陵堰,更制水门,延伸高梁河水道,从而扩大灌区面积。 曹魏政权为加快农业的发展,还在幽州一带大力发展屯田,以佃兵耕作的叫军屯,以屯田客耕种的称民屯。经过数十年经营,耕地增加,人口也有较大增长,幽蓟地区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和发展。
 
两汉时期的幽蓟地区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封建统治国家的汉朝,史称西汉。西汉建制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蓟城作为燕蓟地区的首府,曾四度为诸侯王国,四度为郡治。郡国之下设县。西汉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由于商业贸易、交通以及军事等诸多因素,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通过考古资料可以了解到,北京地区在西汉时期郡以下辖县的数目较多,县的辖境较小,县治有夯土筑的城墙。

东汉王朝建立之后,
地方建制和行政区划大体沿袭了西汉旧制。全国除京师附近为司隶校尉部统领外,其它地区设十二州。州置州牧。州以下郡、国并行,为二级政区。县为三级政区。 汉光武帝刘秀,对于蓟城以及幽蓟地区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十分了解,建国以后,立即派自己的亲信驻守蓟城,尤其是在平定彭宠之乱以后,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联系,于建武五年(29)派郭为渔阳太守。经过郭的治理,蓟城很快就成为对稳定东汉政权具有重要意义的北方重镇。建武十五年(39),在击退北方匈奴对幽蓟的侵扰之后,又任命张堪为渔阳太守。张堪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而且还具有经济头脑和管理才能,他在巩固边防、稳定社会治安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水利,发展农业和各种经济,使幽蓟地区出现了空前昌盛兴旺的景象。
 
秦王朝北方的燕蓟重镇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
战争连年不断。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政开始起用了李斯、魏缭等一些政治家,军事家,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公元前221年结束了多年的战乱,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专制的国家,嬴政称始皇帝。

秦始皇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政权,采用了廷尉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西周以来奉行的分封制度,推行郡县制。据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漯水注》记载:蓟城及其以南地区秦置广阳郡,治所蓟城。在广阳郡以北原燕国位置沿长城一线自西而东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今北京地区分属于上谷、渔阳、右北平、广阳四郡。蓟城虽然从过去燕国的领地中心转变为秦王朝的北方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但仍是北方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秦始皇画像
 
炎黄时期的北京传说

在古史传说时代,中国的北方有一个强大的氏族部落崛起,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在北京以西的涿鹿打败了九黎部落,杀死了他们的酋长蚩尤。后来,炎帝部落败盟,要争盟主地位,于是,炎、黄两个部落战于“阪泉之野”,经过三次大战,黄帝部落打败了炎帝部落,并在涿鹿建立都邑。这是有关北京附近都邑的最早传说。黄帝的第三代继承者颛顼,曾到“幽陵”祭祀,“幽陵”就是幽州,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名称。



平谷黄帝陵外景
 
燕都蓟城
周王朝自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后,
习惯上称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东迁后王室衰微,从“天下共主”沦落为托庇于诸侯大国的附庸,经过长期鲸吞蚕食,春秋时几十个国家兼并成7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是时自公元前475年起至秦统一中国,即公元前221年止。北京地区是七雄之一的燕国所在地。燕国以蓟城为都。

  蓟城具体方位究竟在今天北京什么地方?据郦道元《水经注》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经过数十年的工作,为探寻蓟城位置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50年代在蓟丘以南不到4公里处(广安门南700米外),曾发现战国遗址,出土饕餮纹半瓦当,这是燕国宫殿建筑常用的建筑构件。1956年在配合永定河引水工程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151座春秋、战国至东汉时的陶井,其中战国36座,陶井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是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共130座。1965年在配合市政工程的考古发掘中,发现65座战国至汉代陶井,陶井分布在陶然亭、白云观、姚家井、广内白纸坊、广内南顺城街、和平门外海王村等处,较密集的地方是内城西南角经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发现陶井55座。70年代又陆续在西单大木仓、宣武门、白纸坊、陶然亭、姚家井等处发现一批战国至汉代陶井。井是用一节节井圈套叠成圆筒状,井底还发现汲水的水罐等生活用品。很显然,这是生活水井,水井密集,说明当时人口很稠密。根据上述一系列考古发现,专家们推测蓟城应在发现陶井最密集的今北京城西南部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考古工作者曾在白云观附近的“蓟丘”发掘,发现了一段古城墙的西北角,在此城墙下压着3座东墓,说明该城建造年代不早于东汉,这又作何解释?它提示我们对战国“蓟城”位置需要重新认识,这只能待有更多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


“用贞”辞甲
 
远古的北京

北京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有一座小山,南北长约220米,东西宽约190米,海拔高约145米。山上盛产石灰,人们经常在石灰岩山洞或山岩裂隙中拣寻动物的化石卖给中药店,这些化石被称为“龙骨”,小山因而得名“龙骨山”。

  19世纪,
从周口店流传到国外的龙骨,引起国外古生物学家、古脊椎动物学家的注意,并以其为材料,发表了论文。1918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对该地区的煤矿进行调查时,采集到一些啮齿类动物化石。1921―1923年,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与安特生合作,再次对周口店地区进行调查,发掘出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两颗人类牙齿化石,一颗为石化很深的人类上臼齿,一颗为尚未露出颌骨的人类前臼齿。

  1926年10月,周口店发现人类化石的消息正式发布,引起中外学术界的震动。随后由中国地质调查所主持,于1927年开始对周口店遗址进行系统发掘,当年即发现一颗保存良好的人牙。“北京人”这个名字是当时任协和医学院教授的加拿大人步达生于1927年提出的,其根据就是上述的3枚牙齿。从1927―1937年,断断续续在这里进行了十年的发掘工作,不断有新的人类化石发现,使北京人的面貌日渐清晰。

  闻名世界的猿人洞,又称周口店第一地点。它位于龙骨山北坡,系一个天然大洞穴,东西长140米,南北向的最大宽度约40米。本世纪20年代发现这个溶洞时它的洞顶早已不复存在了,洞内的沉积物总厚度超过50米,可划分为17层。

  1929年12月2日下午4时,中国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发现了被称为科学之宝的第一具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这一发现轰动世界,但这具人头盖骨至今下落不明。

  1936年在考古学家贾兰坡的主持下,又有3具完整的头盖骨化石被发现。


北京人遗址发掘工地
 
最初由 逗逗 发布
远古的北京

北京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有一座小山,南北长约220米,东西宽约190米,海拔高约145米。山上盛产石灰,人们经常在石灰岩山洞或山岩裂隙中拣寻动物的化石卖给中药店,这些化石被称为“龙骨”,小山因而得名“龙骨山”。

  19世纪,
从周口店流传到国外的龙骨,引起国外古生物学家、古脊椎动物学家的注意,并以其为材料,发表了论文。1918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对该地区的煤矿进行调查时,采集到一些啮齿类动物化石。1921―1923年,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与安特生合作,再次对周口店地区进行调查,发掘出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两颗人类牙齿化石,一颗为石化很深的人类上臼齿,一颗为尚未露出颌骨的人类前臼齿。

  1926年10月,周口店发现人类化石的消息正式发布,引起中外学术界的震动。随后由中国地质调查所主持,于1927年开始对周口店遗址进行系统发掘,当年即发现一颗保存良好的人牙。“北京人”这个名字是当时任协和医学院教授的加拿大人步达生于1927年提出的,其根据就是上述的3枚牙齿。从1927―1937年,断断续续在这里进行了十年的发掘工作,不断有新的人类化石发现,使北京人的面貌日渐清晰。

  闻名世界的猿人洞,又称周口店第一地点。它位于龙骨山北坡,系一个天然大洞穴,东西长140米,南北向的最大宽度约40米。本世纪20年代发现这个溶洞时它的洞顶早已不复存在了,洞内的沉积物总厚度超过50米,可划分为17层。

  1929年12月2日下午4时,中国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发现了被称为科学之宝的第一具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这一发现轰动世界,但这具人头盖骨至今下落不明。

  1936年在考古学家贾兰坡的主持下,又有3具完整的头盖骨化石被发现。



北京人胸像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