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华裔代代流不完的泪水
● 韩山元
1740年7月初,荷兰当局将一批被捕的华人押上船开走。几天后
,吧城盛传许多华人在船上惨遭杀害,尸体抛到海中。吧城华人无限
愤慨与惶惶不安,有些人赶紧逃到城郊的乡村躲起来。荷兰当局派军
队去追杀,造成大批华人死亡。
甘达里亚的华人聚集,准备自卫,荷兰当局以华人谋反、打算进
攻吧城为理由,对吧城的华人展开长达一个星期的大屠杀,荷兰当局
还怂恿印尼当地人加入屠杀与掠夺华人财物的暴行。
华人最早到印尼可追溯到2000年前的汉代。但正式的记录却是东
晋时代(距今约1600年)的高僧法显从海路去印度取经时途经印尼。
五代十国时期(距今约1000年)开始有中国人定居印尼。15世纪
上半期,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当时中国将南洋、印度洋
以西统称为西洋),看到爪哇与苏门答腊等地已有不少华人聚居。郑
和的一些随员、水手也在这时候在印尼安家落户。到了明末清初,定
居爪哇与苏岛的华人有增无减。
从总体来说,明清两代,由于中央政府实施“海禁”,闭关锁国
,中国人只能冒险出洋,形成不了很大出国潮。但在17世纪中叶,明
朝统治者一度海禁放宽,允许私商到南洋经商,闽粤商人(以闽商占
多数)纷纷到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雅加达、万丹、占卑、亚齐
与马辰等港口从事贸易。
另一方面,荷兰殖民者于1619年(明朝末年)占领了爪哇,急需
大量劳工来开发这块富庶而人烟稀少的土地,他们看准了贫困人口众
多的中国,于是千方百计以利诱、拐骗、绑架等手段,将大批华人从
中国引进爪哇。也有不少穷困的中国农民与小生产者、小商贩怀着一
个金色的梦,冒险远渡重洋到爪哇,爪哇华人一度多达数万人。
荷兰殖民者掳掠东南沿海华人到印尼的罪行,这是千真万确的史
实。在荷兰的官方记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1622年4月9日,荷兰东
印度公司(荷兰政府授权到远东开拓殖民地的机构)在给远征厦门的
司令雷约兹(Cornelius Reyereg)的训令中说:“在任何情况下,
如果不能取得对华通商的权利,便不惜采取任何手段,尽量掳掠中国
沿海居民,不论男女老幼,一概劫持而来,以填补吧城(今雅加达)
、安汶和班达人口之不足。”仅在1622年11月至次年1月,不到三个
月时间,就有1400人被掠走。
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的两百多年间,华人在印尼从事最艰苦
、危险的垦荒、种植工作,他们为印尼的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一点,连许多西方人也不得不承认。神父达夏德(Guy Tachard
)1685年路过吧城,亲眼看到了华人的表现。他说:“中国人勤劳聪
明,他们对于巴达维亚(即吧城)有莫大的价值,没他们的帮助,根
本谈不上生活的舒适。他们耕种土地,而除了中国人外几乎就没有工
匠了。”印尼作家甫榕・沙勒(BurungSaleh)也说:“中国人民虽
受到各种压制,但以其坚韧不屈著称。很多中国人在1720年开小商店
,他们也当菜农、渔民、裁缝、木匠、打石匠和舢舨船夫……作为货
郎,他们整天背着沉重的包袱,从一条巷子走到另一条巷子去叫卖。”
满洲人打垮明朝建立清王朝初期,为防控制台湾的郑成功反攻,
一度厉行海禁。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廷统一台湾,次年,康
熙皇帝宣布废止海禁,国门打开,又有大批华人出洋到印尼诸岛。
17世纪初到末期,华工与当地人民共同创造了印尼种植业的繁荣
。尤其是咖啡、胡椒与甘蔗这几种价值很高的经济作物的种植,给荷
兰殖民者带来了神话般的财富。
然而,由于盲目开发,咖啡与蔗糖生产过剩,荷兰殖民统治者于
1690年5月下令限制华人入境,1727年6月又将一批居住多年却拿不到
居留许可证的华人驱逐出境。1740年7月,又下令将“可疑”的华人
逮捕,凡不能证明有正当职业者,一律遣送到锡兰(今斯里兰卡)玉
桂园当奴隶使用,从事无薪劳动。10月初,荷兰当局将一批被捕的华
人押上船开走。几天后,吧城盛传许多华人在船上惨遭杀害,尸体抛
到海中。一些从海上逃生回到吧城的华人也向同胞证实了荷兰当局的
暴行,吧城华人无限愤慨与惶惶不安,有些人赶紧逃到城郊的乡村躲
起来。荷兰当局派军队去追杀,造成大批华人死亡。
那时在甘达里亚(Gandaniaa)一家糖厂,有5000多华人聚集,
准备自卫,荷兰当局以华人谋反、打算进攻吧城为理由,对吧城的华
人展开长达一个星期的大屠杀,荷兰当局还怂恿印尼当地人加入屠杀
与掠夺华人财物的暴行。在这场血腥的大屠杀中,华人被杀近万人。
被焚毁与劫掠的华人房屋有六七百家。华人的鲜血染红了吧城的河流
。这就是印尼历史上的“红溪惨案”。(按:也有一个说法是吧城有
一条河原名就叫红溪Angkee)
惨案发生后,恶果很快就显示出来,吧城商业活动几乎陷于瘫痪
,蔗糖生产停顿,经济大倒退,政府税收大减。大屠杀前的税收达1
万3130银元,大屠杀后锐减至5530银元。荷兰殖民者自食其果。
进入19世纪,爪哇有一个短暂的英国统治时期,英国人实行门户
开放与自由贸易政策,华人人数再次大增。19世纪30年代荷兰人夺回
爪哇的控制权,一度禁止华人入境,但很快发现要使经济活跃起来,
不能不依靠华人,对华人入境的限制令只好废除。到19世纪中叶,单
单爪哇与马都拉两地的华人就多15万名,其中吧城华人有五万余人。
从那时起的100年间,华人对印尼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到20世纪
初,定居印尼的华人已超过100万。
1945年二战结束后,荷兰重返印尼企图恢复殖民统治,遭到印尼
人民武装抵抗,当地华人给予印尼人民的独立运动大力支持。
印尼独立后推行一系列的同化政策,在经济与文化上对华人诸多
限制。1965年“9・30事件”后,苏哈多领导的军方将苏加诺推翻,
同时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排华与大屠杀,至少有30万华人在这次血腥的
排华行动中死亡。
● 韩山元
1740年7月初,荷兰当局将一批被捕的华人押上船开走。几天后
,吧城盛传许多华人在船上惨遭杀害,尸体抛到海中。吧城华人无限
愤慨与惶惶不安,有些人赶紧逃到城郊的乡村躲起来。荷兰当局派军
队去追杀,造成大批华人死亡。
甘达里亚的华人聚集,准备自卫,荷兰当局以华人谋反、打算进
攻吧城为理由,对吧城的华人展开长达一个星期的大屠杀,荷兰当局
还怂恿印尼当地人加入屠杀与掠夺华人财物的暴行。
华人最早到印尼可追溯到2000年前的汉代。但正式的记录却是东
晋时代(距今约1600年)的高僧法显从海路去印度取经时途经印尼。
五代十国时期(距今约1000年)开始有中国人定居印尼。15世纪
上半期,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当时中国将南洋、印度洋
以西统称为西洋),看到爪哇与苏门答腊等地已有不少华人聚居。郑
和的一些随员、水手也在这时候在印尼安家落户。到了明末清初,定
居爪哇与苏岛的华人有增无减。
从总体来说,明清两代,由于中央政府实施“海禁”,闭关锁国
,中国人只能冒险出洋,形成不了很大出国潮。但在17世纪中叶,明
朝统治者一度海禁放宽,允许私商到南洋经商,闽粤商人(以闽商占
多数)纷纷到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雅加达、万丹、占卑、亚齐
与马辰等港口从事贸易。
另一方面,荷兰殖民者于1619年(明朝末年)占领了爪哇,急需
大量劳工来开发这块富庶而人烟稀少的土地,他们看准了贫困人口众
多的中国,于是千方百计以利诱、拐骗、绑架等手段,将大批华人从
中国引进爪哇。也有不少穷困的中国农民与小生产者、小商贩怀着一
个金色的梦,冒险远渡重洋到爪哇,爪哇华人一度多达数万人。
荷兰殖民者掳掠东南沿海华人到印尼的罪行,这是千真万确的史
实。在荷兰的官方记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1622年4月9日,荷兰东
印度公司(荷兰政府授权到远东开拓殖民地的机构)在给远征厦门的
司令雷约兹(Cornelius Reyereg)的训令中说:“在任何情况下,
如果不能取得对华通商的权利,便不惜采取任何手段,尽量掳掠中国
沿海居民,不论男女老幼,一概劫持而来,以填补吧城(今雅加达)
、安汶和班达人口之不足。”仅在1622年11月至次年1月,不到三个
月时间,就有1400人被掠走。
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的两百多年间,华人在印尼从事最艰苦
、危险的垦荒、种植工作,他们为印尼的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一点,连许多西方人也不得不承认。神父达夏德(Guy Tachard
)1685年路过吧城,亲眼看到了华人的表现。他说:“中国人勤劳聪
明,他们对于巴达维亚(即吧城)有莫大的价值,没他们的帮助,根
本谈不上生活的舒适。他们耕种土地,而除了中国人外几乎就没有工
匠了。”印尼作家甫榕・沙勒(BurungSaleh)也说:“中国人民虽
受到各种压制,但以其坚韧不屈著称。很多中国人在1720年开小商店
,他们也当菜农、渔民、裁缝、木匠、打石匠和舢舨船夫……作为货
郎,他们整天背着沉重的包袱,从一条巷子走到另一条巷子去叫卖。”
满洲人打垮明朝建立清王朝初期,为防控制台湾的郑成功反攻,
一度厉行海禁。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廷统一台湾,次年,康
熙皇帝宣布废止海禁,国门打开,又有大批华人出洋到印尼诸岛。
17世纪初到末期,华工与当地人民共同创造了印尼种植业的繁荣
。尤其是咖啡、胡椒与甘蔗这几种价值很高的经济作物的种植,给荷
兰殖民者带来了神话般的财富。
然而,由于盲目开发,咖啡与蔗糖生产过剩,荷兰殖民统治者于
1690年5月下令限制华人入境,1727年6月又将一批居住多年却拿不到
居留许可证的华人驱逐出境。1740年7月,又下令将“可疑”的华人
逮捕,凡不能证明有正当职业者,一律遣送到锡兰(今斯里兰卡)玉
桂园当奴隶使用,从事无薪劳动。10月初,荷兰当局将一批被捕的华
人押上船开走。几天后,吧城盛传许多华人在船上惨遭杀害,尸体抛
到海中。一些从海上逃生回到吧城的华人也向同胞证实了荷兰当局的
暴行,吧城华人无限愤慨与惶惶不安,有些人赶紧逃到城郊的乡村躲
起来。荷兰当局派军队去追杀,造成大批华人死亡。
那时在甘达里亚(Gandaniaa)一家糖厂,有5000多华人聚集,
准备自卫,荷兰当局以华人谋反、打算进攻吧城为理由,对吧城的华
人展开长达一个星期的大屠杀,荷兰当局还怂恿印尼当地人加入屠杀
与掠夺华人财物的暴行。在这场血腥的大屠杀中,华人被杀近万人。
被焚毁与劫掠的华人房屋有六七百家。华人的鲜血染红了吧城的河流
。这就是印尼历史上的“红溪惨案”。(按:也有一个说法是吧城有
一条河原名就叫红溪Angkee)
惨案发生后,恶果很快就显示出来,吧城商业活动几乎陷于瘫痪
,蔗糖生产停顿,经济大倒退,政府税收大减。大屠杀前的税收达1
万3130银元,大屠杀后锐减至5530银元。荷兰殖民者自食其果。
进入19世纪,爪哇有一个短暂的英国统治时期,英国人实行门户
开放与自由贸易政策,华人人数再次大增。19世纪30年代荷兰人夺回
爪哇的控制权,一度禁止华人入境,但很快发现要使经济活跃起来,
不能不依靠华人,对华人入境的限制令只好废除。到19世纪中叶,单
单爪哇与马都拉两地的华人就多15万名,其中吧城华人有五万余人。
从那时起的100年间,华人对印尼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到20世纪
初,定居印尼的华人已超过100万。
1945年二战结束后,荷兰重返印尼企图恢复殖民统治,遭到印尼
人民武装抵抗,当地华人给予印尼人民的独立运动大力支持。
印尼独立后推行一系列的同化政策,在经济与文化上对华人诸多
限制。1965年“9・30事件”后,苏哈多领导的军方将苏加诺推翻,
同时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排华与大屠杀,至少有30万华人在这次血腥的
排华行动中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