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由 nova 发布
如果回首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留学浪潮,就会发现在不同时期,正是留学生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不
同方式领导,促进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繁荣,昌盛的道路。
最早的留学生们:容闳,詹天佑,等引入外国的工业革命。
其后的留学生们:孙中山,梁启超,黄兴,宋教仁,蔡锷等,推翻满清帝国,创立中华民国。
再之后:周恩来,邓小平,胡适,蔡元培,鲁迅,等,引入新思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成立新中国。
再之后:邓稼先,李四光,钱学森,等,为新中国建设和强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再之后:张朝阳,杨澜,吴鹰等留学生回国创业。为国家在信息,传媒产业领域与国际接轨。
在之后:会有更多的,北大清华,和别的学校的学生回国贡献。
因此,只看到美国挖中国人才是短视的。看到留学人员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才是有远见的。
最初由 祭司 发布
北大最优秀的学生去了哪
2005年3月17日09:21 寄托天下
三年八个亿,收获了什么
从1999年起,为了支持北大、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国家分叁年累计单独给北大、清华各拨款18个亿。18个亿,虽然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需要的资金可能还差得很远,但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绝不是一笔小数目。正如北大校长许智宏所说:"国家给了北大和清华18个亿,的确是一笔很大的投入。"这是一种额外的投入、是一种特别的预算。
按正常的拨款模式,北大、清华所得到的资金已经高于一般院校了,再加上这种政策倾斜,中国其他那些高校看来再急追慢赶,也无济于事,更遑论能够和北大、清华一争高下了。
所有的现象和数据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铁的事实,那就是:国家对北大、清华十分重视和关照,为了把北大、清华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不惜厚此薄彼。
http://goabroad.sohu.com/20050317/n224727244.shtml
是国内真的没有这些人施展拳脚的环境和战场吗?
一样的环境,一样的政策,一样的体制,我们却同样看到了大批成功的人士、成功的企业在国内驰骋疆场。同样的条件下,为什么这些人才能够适应,而那些流失的人才却不能?相反的,尽管也有大批黄鹤一去不复返,找到了他们认为更好的土壤,但是又有多少黄鹤在异地他乡"鹤立鸡群",作出一番丰功伟业了呢?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国内目前在吸引出国留学人才回国方面的确做得还很不够,国内的一些体制也的确还有待完善。但是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政策、体制、环境也都是逐步发展、改进和完善的,为什么我们的一流人才没有耐心和信心融入到这个过程中来呢?
叁年十八个亿的投入,这是北大、清华享受的特殊待遇,但是在高投入的同时,我们是否得到了高回报?北大、清华最优秀的人才究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