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中国瓷器

宋,金磁州窑
磁州窑系是宋金时期北方最大的民窑系,以河北磁县磁州窑为中心,窑场在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广有分布。江西吉州窑南宋时也烧造磁州窑系风格的瓷器。磁州窑系诸窑多是综合性瓷窑,兼烧白瓷、黑瓷、彩绘瓷、三彩陶器等品种。
  白瓷是磁州窑的主要产品,造型以盘、碗最多见,也有瓶,罐、水盂、镜盒、玩具等。白瓷以其胎釉质地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仿定窑产品,胎土经过淘洗,比较细密,胎色白或黄白,釉层较薄,釉质莹润,除底足外通体施釉,其中优质品与定瓷差别很小;另一类是粗白瓷,胎体厚重,胎质粗糙,呈土黄或红褐色,杂质明显,胎上有一层化妆土,多是内壁施满釉,外壁施半釉,有些器物外壁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瓷胎、化妆土、白釉3个层次。
  黑瓷也是磁州窑产品的大宗,这类产品的造型以罐、碗、瓶为主,也有盘、壶和玩具。胎质粗糙,胎色黄褐,胎体厚重,釉层较厚,黑色纯正。大多数器物是里施满釉、外施半釉,也有些里外均施半釉,有些罐类内壁施釉仅过口沿。黑釉碗除纯黑者外,还有一些油滴、兔毫、玳瑁斑等窑变装饰。绿瓷产量不大,大都是金代产品,主要造型有盆、盘、瓶等。
  釉下彩绘是磁州窑独具特色的装饰手法,以釉色分,有白釉釉下彩和绿釉釉下彩以彩色分,则有黑彩和褐彩图案,以花卉纹居多,如牡丹、荷花等,也有一些动物图案,如鱼、蝴蝶、芦雁、鹭鸶等,还有少量龙、凤,人物很少见,主要是枕面上的婴戏图。宋代磁州窑的纹饰真切生动,具有生活情趣,最值得一提的是瓷枕的枕面纹饰,除了常见的荷塘小景、风芦鸣鸟、竹菊牡丹以外,最精彩的是婴戏、马戏、动物等纹饰。此外还有大量的诗词歌赋、警句格言等。宋、金磁州窑还生产三彩器,尤以金代为多。


磁州窑卧童 宋 长6・5厘米
估价:RMB3000一5000
 
磁州窑白地黑花孩儿垂钓纹枕 北宋 29X22.lXl1。8厘米
 
宋代耀州窑

  耀州窑位于陕西铜川市,因地属古耀州得名,也叫铜川窑。北宋耀州窑青瓷的胎子是灰白色,较薄,很坚密;釉子细密,光润,青中闪黄或略闪黄,类似北宋时期的龙泉窑。主要装饰方法是刻花、划花、印花、堆塑等。北宋初期开始出现非常草率的刻花,以后日臻成熟。北宋中期,己采用刻划结合的手法,刻主题纹饰,刀法犀利,线条流畅而奔放;划陪衬纹饰时,纤细如丝,排列有序,整体纹饰层次清楚,繁而不乱,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北宋晚期盛行在盘、碗内印花,既规整又洁晰。常见纹饰有:缠枝牡丹、缠枝莲、缠枝菊、把莲(一把、两把、三把的都有,有的还印上 "三把莲 "等文宇)、菊瓣、梅花、松树、鹊竹、水草、忍冬、龙纹、凤纹、狮、虎、鹿、犀牛、蛾、飞鹤、游鸭、鸳鸯戏莲、莲池游鱼、水波游鱼、仙人骑鹤、飞天、弥勒佛、婴戏等。边饰主要是莲瓣纹、回纹,也有堆贴雕塑龙、兽、力士、猴、荷叶、人物等。
  耀州窑纹饰以花卉为主,以婴戏纹最有特色,有攀在花枝上的,有卧于花丛中的,有荡于花枝间的,有戏水的、夺球的,活灵活现。耀州窑主要器型有盘、碗、怀、盏、钵、梅瓶、荷叶式高足盘、喇叭口瓶、葫芦形执壶、多子盒、枕、炉、凤头壶、花口尊、玉壶春瓶等。北宋耀州窑的碗身较高,敞口,小圈足,器物一般施满釉,工匠多拿着底足蘸釉。耀州窑虽属民间瓷窑,但制作非常规整,釉色很漂亮。据史书记载,北宋中晚期的耀州窑有大量上乘之作作为贡瓷供宫廷使用。
  宋代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以耀州窑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耀州窑系。河南的临汝窑、宝丰窑、宜阳窑、禹县窑、内乡窑、新安城关窑均深受其影响,烧造青釉刻划花、印花瓷器。这一时期广州西村窑、福建同安窑、广西永福窑和容县窑,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也仿造耀州窑产品。


耀州窑印花五鱼图碗 宋 11.5*5。6厘米
估价:RMB1O000一15000
 
耀州窑青釉剔花倒装壶 北宋 18.3X14.3X12厘米
 
宋代钧窑

  钧窑始见于北宋,终于元,是青瓷系统中比较独特的一支。以河南禹县为中心,窑址遍及县内各地,其最著名的品种是高温铜红乳浊釉,即在天蓝或月白色釉上烧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玫瑰紫或海棠红色,有的还交织着蓝、灰、褐、鳝鱼黄等颜色的斑点或丝缕,如傍晚天空中的彩霞变幻莫测。钧窑虽属北方青瓷系列,但它的釉色却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工匠们在釉料之中掺用了少量的铜,在还原气氛下,烧成了多变的釉色,并批量生产,一改青瓷独步前朝的局面,为后世的瓷器装饰扩大了领域。
  北宋的钧瓷,胎子略厚,致密,色灰,先素烧后施釉,釉子很厚,以月白、天青、天蓝色为基本色调,釉中的铜分子经高温还原气氛,呈现紫红颜色。因为釉子较厚,锻烧时釉子翻滚,釉中所含金属分子重量不同,有的浮在表面,有的沉在釉底,冷却时釉子上下收缩温度不一致,往往留下不规则的细线状流动痕迹,被后人称为"蚯蚓走泥纹"。宋代钧瓷大多都有"蚯蚓走泥纹",这是鉴定时比较重要的依据。
  宋钧窑主要器型有:花盆、盆托、盘、碗、洗、炉、尊等。宋钧窑以釉色美取胜,因此除了堆凸乳钉、弦纹以外,一般没有其他纹饰。宋钧瓷底足有釉,圈足多麻酱色。
  钧窑瓷器底刻有"一"到"十"的数字铭文,并非所有钧窑瓷器都有此铭文,这主要见于尊、盘、盆、奁和洗造型之上,其铭文在烧制以前刻上。据考古发现证明,数宇为配套而刻,一号最大,十号最小。此外,故宫中旧藏钧窑瓷器还有刻宫殿使用铭文及乾隆御制诗的,多为清代宫廷工匠所刻。其铭文有 "养心殿"、"长春书屋"、"重华宫"、"静憩轩用"、"瀛台"、"涵元殿用"、"明窗用"、"漱芳斋用"、"虚舟用"、"金胎玉翠用"、"建福宫"、"凝辉堂用"等。宇体工整,刻工精美。


钧窑月白出戟尊 北宋 高26。1厘米
 
钧窑洗 宋 □ 径 28.8厘米
估价 :RMB700000一1000000 成交价 :RMB825000
 
宋代汝窑

   汝窑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宝丰宋代隶属汝州,故简称汝窑,又因其是烧宫廷用瓷的窑场,故也称 "汝官窑"。其烧造时间不长,仅从宋哲宗到宋徽宗烧造了20年。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透明无色似冰裂,俗称为"蟹爪纹"。汝窑瓷器底款有刻"奉华"和"蔡"字的两种,应为后刻,当为宋时所刻,均与宋宫廷和皇室相关。汝窑瓷器以釉色取胜,少见花纹装饰,但汝窑未烧贡瓷以前,曾有刻花和印花产品,如宝丰汝窑遗址曾发掘出刻花鹅颈瓶,当为汝窑未成为官窑以前的产品。
  汝窑瓷器传世最少,且后代从未仿烧到九成像者,鉴别真伪不是很难,尤其是记住汝窑的主要特征,更不会轻易上当。除胎釉、支钉痕外,汝窑瓷器至今未有高度超过30厘米、圆器口径超过20厘米的完整传世品。汝窑未烧造官窑瓷以前也曾生产青瓷,同时也生产磁州窑类型产品,真正的汝官窑产品,传世的仅见70余件。历代墓葬中时至今日未见出土一件汝官窑瓷,故鉴定汝窑瓷器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汝窑青釉器也有类似汝官窑的,但那是民窑所产,与汝官窑是两码事。


汝窑洗 北宋
估价 :RMB700000一900000
 
汝窑洗 宋 口径13.8厘米
估价:RMBl500000一2000000
 
汝窑出戟尊 宋 14*11。5厘米
估价:RMBl200000一1600000
 
宋代龙泉窑

  龙泉窑始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产品最为辉煌。
  北宋时期龙泉青瓷尚保留着仿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釉呈浅青色,薄而光亮。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点,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称于世,这两种釉是龙泉青瓷中最名贵的品种。从工艺学角度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种"石灰碱釉"。这种釉在高温中黏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适宜挂厚釉。这种厚釉层中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颗粒,当光线射人釉层时,釉面会使光线发生强烈散射,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
  北宋龙泉青瓷装饰手法主要为刻花、划花、印花及贴塑等。常见纹饰在北宋多莲瓣、荷叶,南宋多云纹、水波纹、游鱼等。铭文见有印阴文"金玉满堂"及 "河滨遗范"两种。
  北宋龙泉窑器型有炉、瓶、盘、渣斗及塑像等,各类造型变化有多种样式。如瓶有悔瓶、龙纹瓶、虎纹瓶、五管瓶、胆瓶、鹅颈瓶等;炉则有三足、四足及八卦炉、奁式炉等。南宋时,龙泉青瓷造型更加丰富,除各类日用器皿外,文房用具中的水盂、水注、笔筒、笔架等亦常见,象棋子、鸟食罐也颇有特色。此外,仿古铜器及玉器的各式鬲、觚、觯、投壶及琮式瓶等,与北宋后期祟古之风相关。总之,宋代龙泉青瓷以釉色取胜。故宫中旧藏龙泉青瓷以南宋产品为多,釉色多为粉青釉,少数以印双鱼纹饰装饰。其上品釉色匀净、莹润如玉。梅子青釉则属罕见之物。


龙泉窑花口洗 宋 口径17厘米
估价:RMB2O000一40000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