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毕业生甩卖 电子专业毕业月薪800 (ZT)

一把手

反腐败局局长
注册
2003-07-25
消息
2,666
荣誉分数
8
声望点数
0
中国高校毕业生甩卖 电子专业毕业月薪800
http://www.creaders.net 万维读者网 2005年05月29日 09:39 AM

【万维读者网】极端个案一再出现,已经把大学生的就业市场等同于菜市场――在这个市场上,用人单位挑肥拣瘦,应聘者勾心斗角,也一如打折商店的买卖双方

――如果早知道你的十年寒窗和你家庭的倾力供读换来的是一份月薪几百元的工作,你还会选择上大学吗?

――我还不如早早去做一个小保姆,那还管吃管住呢。

这个回答来自一位愤愤不平的女大学生。这个黑色幽默已经是事实。

300元的本科生和1400元的博士生

“我是学电子信息专业的,当年报考时趋之若骛,是热点专业。开学时班主任曾骄傲地说毕业后‘月薪低于5000不要签’;大二的时候,又说毕业后薪水平均 3000,我心想也还凑合吧;等到大三那年的时候,师兄师姐们当中,出现了月薪800 的,我的心突然就凉了。”坐在面前的是何亮(化名),北京工业大学今年的应届毕业生。

他面前的桌子上凌乱地摆放着不同版本的若干份简历,这些简历现在已经成了摆设。“我们这一届更惨,除了几个考研的,剩下的几乎没人要。”在校内校外的招聘专场来来回回跑了数次以后,他也决定放弃了,“明年继续考研吧。”

桌子上还摆放着一些人才类报纸,那上面说,本科毕业生月薪600元在郑州和济南已经成为公开要价。

所以去年毕业于郑州某高校的小王现在觉得很庆幸:她在一家服装公司从事会计工作,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工作还算轻松。薪水不高,每个月800元钱。她的一个同乡兼师妹今年毕业,家庭条件不太好,考研又没有考上,急需赚钱养活自己,一家旅行社开出“底薪200元”,她就签过去了――她知道,该旅行社的效益不好,组不来团,“每月的收入估计300多。”

很多人选择考研,但即使已经决定要考研的何亮,对自己的未来也不抱多大希望。就在北京,硕士乃至博士学历的本届毕业生,其“身价”也一路下滑。

汤正(化名),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博士毕业生。4月的时候他曾经咨询过专家,得到的答案是:一个博士生在北京的人才市场上的基本价位应该是5000元左右。但是到了5月,当他开始奔波于理想中的单位时,这位专家的建议就失去了意义。他去过青年政治学院、电影资料馆,想过做大学讲师、研究员,最终都因为竞争激烈不了了之。

“一个职位都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应聘者,为了得到这个职位,用人单位尽力压价不说,甚至应聘者不惜自降身价。”汤正说, “这感觉就像在菜市场卖萝卜白菜。”他最终在一家出版社找到了一个职位,也是作为几十个竞争者中最后的胜出者,不过得到的薪水是每月1400元。“不甘心也不行啊。你不干,后面还有很多人排队呢。”

几家欢乐几家愁

在北京科技大学新学生公寓楼七层,短短的一条走廊上,住着冶金工程专业和文法学院的大四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处境截然不同。早几年,冶金专业也是“困难户”,但随着钢铁产业的红火,冶金专业毕业生也随之炙手可热。这个专业的毕业生都早早地和用人单位签定了协议,其中不乏月薪3000元的“高薪”职位。

这让他们的隔壁“眼红”。“我都参加了20多场校外的招聘会,现在还没有找到工作。”文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高云鹏说。不好找工作就只好读研究生,高的宿舍住了四个人,除了高以外,其他三人都选择了读研究生。高是这个毕业班的班长,能力应该说是比较强的,但是仍然没有找到工作――更别谈身价。

所以高云鹏对薪酬的期望值也一路下降,从3月时的3000元,降到了5月中的 1500元,或许还会“下调”。高所在的班级,总共29名学生,13个人保送或者考上研究生,剩下16个人都面临就业,到5月中,只有6个人找到了工作,且其中5个人是北京籍的学生,找工作主要靠父母。

大学生到底价值几何

5月13日,北京联合大学。某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在进行中,原定下午一点半开始的招聘会,还不到一点就有几十名学生在会场外焦急等待。用人单位招收的是24小时3班倒的客户服务人员,名额30人,待遇是转正之后1500元/月,但是直到3点钟,在楼道里等待面试的学生还不下20人。

这只是一个缩影。4、5月间,从上海到北京,从重庆到济南,各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招聘会越来越像菜市场,人山人海自不必说,用人单位挑肥拣瘦,应聘者勾心斗角,也一如打折商店的买卖双方。

北京师范大学一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课题项目显示,通过对全国6000名大学本科毕业生2001年进行的问卷调查,当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所接受的月薪底线是2000元,此后便逐年下降。到2005年,即使在薪酬期待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北京,通过对北京联合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等多所学校的调查得到的数据,毕业生“心理底线”也已经降至 1500元,且“这一要求可以变通”。

明显形成对照关系的是,在2002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此后一路上扬,到2005年,这个数字达到了340万。在北京,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超过15万。供求关系的变化,正是形成大学生作为“商品”贬值的最直接原因。

到底是价格扭曲还是大学生本身就是这样的身价?一个家庭对教育孜孜不倦的投入,其回报又当如何体现?

当大学生工薪等同小保姆……

当一个大学生的身价被等同于一个小保姆的时候,“天之骄子”的光环早已褪去。现在,萦绕在昔日“象牙塔”周围的,是让塔中塔外人迷茫的种种疑惑。

是否还应扩招?

从2002年的145万到2005年的340万,这种爆炸性的扩招是形成大学生贬值的罪魁祸首么?

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为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本专科招生1700多人,2004年升至2000人,2005年又升至2200人,每年增长至少10%;而在北京联合大学,去年本专科招生6870人,今年上升到7433人,增长比例也近10%。

他们都将在今后几年陆续进入就业期。这种形势还在延续。

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赖德胜认为,虽然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现在是 19%,低于西方发达国家40%-50%的比例,但是仔细研究会发现两者是不一致的: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差异极大,大学毕业生基本上留在城市,不向农村流动,加剧了城市就业的竞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以18-22岁上大学的人数除以18-22岁的总人口得出的比例,由于国外城乡差别小,农村大部分都城市化了,其计算可以这样进行;而中国由于城乡差异大,算法应当改为18-22岁上大学的人数除以城镇居民中18-22岁的总人口。以这个方式计算,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可达到30%-40%,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比例,需要增加的规模有限。

专业设置存在问题?

长期负责学生招生就业工作的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处处长万敬坤指出,有的学校为了多招学生,盲目开设专业成风。比如会计专业原来是文科类院校的传统专业,学生就业前景也不错,但是在看到这个行业的前景以后,多个理工科学校也上马了会计专业,比如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结果造成会计专业毕业生过多,就业困难。类似这样的热门专业还有人力资源管理、新闻专业等,各大院校现在新开办的也不少。

就业比招生滞后四年,而大局变化莫测。往往是招生时的热门专业四年后成了冷门,前途也由此黯淡。同时,为追风潮设立的专业也缺乏竞争力,一些院校这种“新兴专业”也往往很快没落,招生出现萎缩。以北京科技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为例,上一届毕业生有31人,这届29人,下一届28人,而今年才招生的一届只招了 26人,甚至有的学生知道要被调剂到这个专业后宁可重新参加高考,也不上这个专业。

考研是最好的选择吗?

对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生而言,这其实是延迟就业,把希望寄托于未来。

在北京大学,历史、哲学这样的专业相比其他专业就业困难一些,这些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选择了考研。北大历史系2005年28名毕业生中,14名同学保送研究生,另有8名同学考取国内的研究生、3名同学出国深造,这样选择继续念书的学生共达到25名,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是89.3%。哲学系35名毕业生,保送、考研和出国的学生有26名,占总人数的比例是74.3%。

北大尚且如此,其它院校自不必说。

但未来是“不可知”的。国贸专业在三年前是最火的,现在冷淡了许多;冶金专业三年前很冷的,现在则火得不得了。三年后,谁知道谁冷谁热?――现在已经出现500元月薪的硕士生了,倘若三年以后形势更加严峻呢?

进京指标商品化

本人在1997年毕业的时候,为了一个留京指标,额外支付了12000元钱――那时候是教给学校的“城市增容费”。现在,这个“指标”也已经开始在市场上“流通”,开价是1万-3万元。

北京户口是个重要的砝码。生源绝大多数来自北京的北京联合大学2004年向社会输送了6061名本专科毕业生,几乎占当年北京市场毕业生总数的5%,就业率也是最高,当然,有工作就算,待遇只能“随行就市”。

小梁是联合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他所在的班的学生全部来自北京,截至5月中,也仍有1/3的同学没有落实工作。在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中,很多人去作了销售。“这种工作只给几百块钱底薪,其他收入靠销售提成。”由于没有社会关系,毕业从事销售工作的一些大学生往往得不到多少销售提成,实际月收入也只有几百元。

对于外地的学生来说,找工作就更没有先决条件。

一个来自外地的毕业生到北京国际广播电台求职,在填写“能接受的薪金待遇”一栏时,竟然填了“随便”两个字。“这怎么能随便呢?给你500元钱你能接受吗?”考官问。“没关系,我只是想在北京有个落脚的地方。”这位女生说。

“促销”新招

一些专业在消失,或者并入其它专业:10年前,西安交通大学的本科专业中还有“锅炉专业”,而这样狭窄的专业显然不如“机械专业”的学生更有竞争力,经过国家对院系的调整以后,这样的专业已经看不到了,锅炉并入机械,就业门路拓宽。

北京联合大学为历史专业寻找到了新的卖点:他们把历史专业调整为文博旅游专业,“主要培养的文物鉴赏人才”,就业单位瞄准了博物馆,也可以作历史古迹的导游,据说毕业生“颇受欢迎”。

更离奇的促销手段也开始出现: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身价,很多学校甚至把入党也当作一种策略。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理科各系发展的党员很少,有的专业每届只有一、两人,而文科院系往往半数都被发展为党员(社会工作专业29人中,党员就占十几个)。因为理科学生比文科学生好找工作,而党员资格显然利于毕业生找工作,于是,更多的党员名额被调剂到了文科院系。在一些综合性的大学里,这种 “文科班级党员大大高于理科班级”的现象普遍存在。
 
中国什么都缺,就不缺人,从民工到大学生。

人多到这样的程度,竞争势必激烈,男的下地,女的上床,老板让干啥都得干,还谈什么尊严。
 
嗬嗬,还好啦,我commerce finance毕业,回国工作才一千rmb一个月,他们抱怨什么啊?
 
讲件趣事:
我朋友在复旦,本科,去年毕业前,HP去招人
他去应聘,人家给他开的月薪,1W2千(主管的人脑子进水了)
结果他更牛,不去,现在是后悔死了
 
最初由 wdy 发布
讲件趣事:
我朋友在复旦,本科,去年毕业前,HP去招人
他去应聘,人家给他开的月薪,1W2千(主管的人脑子进水了)
结果他更牛,不去,现在是后悔死了
估计他当时自己脑子进水了:P
 
I graduated in one of Bejing's university (not mentioned above) at 2001. I got a postion with

monthly payment 3000RMB. most of my classsmated got the same level salary, some higher , some

lower,not much differences.except 2 went to graduated school, 2 went to other countries.
 
Why salaries so low now? I remember at that time, thousands of students went to career events, and

every recruiter got piles of resume, but at last, every one of my classmates got satisfied job

and competive salary.

Honestly, because I have no Beijing Hu Ko, I lost a lot of chances. Personal opinion, Student

from Beijing is more easier to find job, but not mean have more higher salary.
 
最初由 wdy 发布
讲件趣事:
我朋友在复旦,本科,去年毕业前,HP去招人
他去应聘,人家给他开的月薪,1W2千(主管的人脑子进水了)
结果他更牛,不去,现在是后悔死了

他当时不去的理由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