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的总印象来

北方环境演变预测:未来干旱化趋势喜忧参半

中国科学家日前提出了对中国北方干旱化发展趋势的预测意见,他们认为:未来几年,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干旱化趋势仍将持续,局部地区甚至还有可能加剧;而从未来几十年的长期演变趋势来看,北方大部分地区将出现相对于现在要湿润的状况,有利于生存环境的改善。


这一喜忧参半的预测意见出自“973”计划“中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项目。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符淙斌院士和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共同主持了该项目。今年11月4日,该项目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结题验收。


北方干旱化是中国面临的最严峻的生存环境问题之一。资料分析表明,近50年来北方大部分地区少雨和增温,干旱化继续发展,其中华北和西北东部的干旱化趋势最为显著。半干旱区向东南方向扩展。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一问题日益突出。北方干旱化范围迅速扩展,其中1999~2001年的干旱面积超过了北方地区总面积的40%。1999~2003年的5年间,干旱所造成的灾害面积占所有气象灾害面积的60%以上,与前10年的平均值相比增长10%。这些事实充分说明,科学地预测北方干旱化未来发展趋势并评估其社会经济影响,进而提出合理的适应对策是国家在战略决策层面上的迫切需要。


项目科学家在系统、深入地分析了北方地区环境干湿演变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该区干湿振荡的自然背景、地球系统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和天文因子等外强迫的影响,运用多种预测方法,经过5年研究得出的具体预测意见包括:2000~2010年,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干旱化趋势仍将持续,局部地区甚至还可能加剧,但西北地区东部无干旱化趋势;2010~2020年,东北和华北大部地区干旱化将有所减缓,西北地区东部将出现相对变湿的趋势;2020~2050年,北方大部分地区将出现相对于现在要湿润的状况,但华北南部仍然偏干。


项目组还对黄河径流和旱涝灾害频率做出预测:未来10~20年,黄河上中游和下游的实测年径流量将分别减少10%和20%;未来10~50年,北方地区大旱/大涝年份出现的频率加大,其中华北北部和华北南部大旱出现的频率将分别可能增加10%和20%。


(贺涛)


中新网 2004年12月21日
 
一、建设中国北方生态屏障的紧迫性

孕育黄河、长江、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的青藏高原是中国的第一水塔。作为东北、华北诸多河流如额尔古纳河、嫩江、西辽河、滦河、永定河的发源地和上游流经地区的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应被看作中国的第二水塔。

在中国北方,从内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到西部的阿盟,生态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

内蒙古生态环境恶化给当地蒙汉各族群众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困难,对华北、东北、西北生态环境也构成巨大威胁。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占内蒙古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的60%。由于地方财力不足等原因,治理的规模不大,标准不高,加之边治理边破坏,目前远不能从整体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的趋势。治理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是关系到改善华北、东北、西北生态环境,关系到国家利益的事情,因而需要国家作为一项大工程来组织治理。

二、建设中国北方生态屏障的基本思路

1.由国家立项,每年投入10―12亿元的资金和必要的技术指导,统筹规划,组织内蒙古和华北、东北、西北的相关地区共同实施。同时,确立对生态建设全面负责、长期负责的机构,组织调研,制定生态建设规划,草拟相关政策法规,培训技术和管理人才,筹集经费,协调有关部门,组织重点工程建设,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全面推进生态建设事业。

2.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把政府行为、学者行为与群众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把治理生态环境与发展地方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合起来。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把可参与生态建设的科技力量充分组织起来,创造条件使广大科技工作者都尽其所能做出贡献。要完善政策措施和利益机制,吸引、组织社会各界和农牧民参加生态环境的治理开发。

3.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坚持中央、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首先,国家投资可加大生态建设规模,取得很可观的效益,可以减少生态恶化造成的资源损失,减少水旱灾害的救济费用,并逐步减少扶贫的开支,从长远看回报率是很高的。其次,内蒙古草原是亚欧大陆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治理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是世界防治沙漠化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可以争取国际组织和国际友人、海外华人的赞助。再次,争取国内社会各界和有识之士的赞助和参与治理开发。最后,用小流域治理可以取得增产10%的效益,建设高标准人工草地可以取得相当于投入2至3倍的回报,国家可用发给10%至20%的补贴的政策吸引和组织农牧民投资金、投劳力搞生态环境治理与开发。

4.加大执法力度,以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各项生态建设工程,使其真正发挥效益。同时,要加强培育干部和群众的生态意识,使其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要将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地方经济相结合,使生态建设产业化,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自然保护区和绿色食品产业及生态旅游事业。要重点抓好黄河内蒙古段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阿盟风沙区、阴山北麓风沙区、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草原区、农牧交错区的治理,按区域或流域连片治理。要采取生物、工程、耕作、饲养等各种措施,力争到2010年取得明显成效,21世纪中叶基本解决问题。

5.创造荒山造林、治沙、水土保持、人工草地、农田和沙区绿洲建设、水利建设等不同类型的示范工程,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推广示范工程的经验。要对天然林和次生林认真实行封育保护,选择适地优良树种在宜林荒地和城区、城郊积极造林,力争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5%。要采取飞播和人工栽种结合,乔、灌、草结合的办法,改造沙化、退化草场,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力争到2010―2015年使高标准人工草地占可利用草场的10%。要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对不宜继续耕种的土地要坚决退耕还林还草,力争到201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80%。要在农村牧区推广用煤、太阳能、风能、沼气,营造薪柴林,改变樵采沙蒿、林木等破坏植被的旧习。(彭国华摘)



人民网 2001年11月15日
 
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西北部,坐落在内蒙古高原东部,地处大兴安岭山脉、燕山山脉和浑善达克沙地三大地貌结合部,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质结构造就了丰富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规划保护面积5000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6°30′-118°20′,北纬42°20′-44°10′。主要地质遗迹景观有:阿斯哈图花岗岩石林、青山“岩臼”群及花岗岩峰林、黄岗梁第四纪冰川遗迹、平顶山“冰斗”群、达里诺尔(湖)火山群、热水塘温泉、西拉沐沦大峡谷、浑善达克沙地等八种类型保存的地质遗迹在国内外具有独特性、稀有性、典型性、优美性、自然性和完整性。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是探索内蒙古高原隆升和中国北方环境演化的一部地学知识的百科全书和自然博物馆,具有典型的地学意义和科学研究、艺术观赏、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地质、地貌、气候、动植物、沙漠、湖泊、河流、湿地等学科难得的科研基地,同时也是北方生态旅游胜地
 
too simple, too...
while, it is good to be young...
 
最初由 凡尘精灵 发布
没办法,谁让咱生在红旗下,张在阳光里呢?
生在红旗下,长在阳光里 是你命好。 但不能说明中国其它地方的现状。
 
最初由 凡尘精灵 发布
那是因为什么?它本来是青山绿水吗?本来就不是吧。那是人力不可抗拒之因数。但中国已经在重视了。


"它本来是青山绿水吗?本来就不是吧。"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你,北中国在70年代的时候森林覆盖率有多少?现在是多少?2004年减少多少?2005YTD呢?每年是在增加还是减少?请你,请你做过事实的调查以后再发表评论

"人力不可抗拒之因数",亏你说得出口,中国的环境恶化还是大自然造成的。

“但中国已经在重视了”
你觉得那是那就是,你觉得那不是那就不是。知道北京为什么风沙愈演愈烈了。此处且不说“三北”防护林有多大作用,现在“三北”防护林还有多少站在那里,是在被保护还是被破坏,你自己去看一看。

我要工作了,实在没有时间在这个问题上纠缠。我没有多少时间,或者说不能“向你在加拿大”那样“做网虫”
 
让学生看课本“加拿大人口分布图”分析加拿大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加拿大人口分布极不均匀,绝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南部,特别是东南部)。

“地广人稀”中“境内88%的土地,分布着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冰原和湖泊。”及课本中“加拿大人中分布图”,再结合地形图和气候图,分析加拿大的自然条件是怎样影响人口分布的?(加拿大纬度较高,国土的1/3在北极圈以内,其最南部相当于我国黑龙江省北部的纬度,使其88%的地区为亚寒带和极地气候,不适宜人类生活。而加拿大的南部是气候暖和,地形平坦的地区,适于发展农牧业,所以加拿大的人口集中分布在这里。可见气候寒冷是形成加拿大北部地广人稀。全国绝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南部狭长地带的主要原因。)


可见加拿大人少,所以都集中于适合生存的地带。而中国人口多,分布广,不均,无论好地坏地都有很多人住,这样自然会拉低人均寿命的值。再次说明,人口数量与人均寿命值有关。
 
说到现状就是另外的问题了,我在说环境。

最初由 楚天 发布

生在红旗下,长在阳光里 是你命好。 但不能说明中国其它地方的现状。
 
北方干旱化是中国面临的最严峻的生存环境问题之一。资料分析表明,近50年来北方大部分地区少雨和增温,干旱化继续发展,其中华北和西北东部的干旱化趋势最为显著。半干旱区向东南方向扩展。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一问题日益突出。北方干旱化范围迅速扩展,其中1999~2001年的干旱面积超过了北方地区总面积的40%。1999~2003年的5年间,干旱所造成的灾害面积占所有气象灾害面积的60%以上,与前10年的平均值相比增长10%。这些事实充分说明,科学地预测北方干旱化未来发展趋势并评估其社会经济影响,进而提出合理的适应对策是国家在战略决策层面上的迫切需要。

为什么中国文明和人口重心由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因为黄河流域越来越不适合人类居住。这不是自然的变化导致的吗?你可以说近1百年的工业发展,很大程度破坏了环境,但中国文明向长江流域的转移是只从这1百年开始的吗?
我知道你很忙,没时间,所以再没有做过历史调查的情况下,你就少发言,多干你自己的份内事吧。。
倘若加拿大华人出你这么个充满热情,积极向上,努力干事业的人,对做网虫,上网灌水不屑一顾的人,倒是不失为1个可喜的现象了。



最初由 chengchy 发布


"它本来是青山绿水吗?本来就不是吧。"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你,北中国在70年代的时候森林覆盖率有多少?现在是多少?2004年减少多少?2005YTD呢?每年是在增加还是减少?请你,请你做过事实的调查以后再发表评论

"人力不可抗拒之因数",亏你说得出口,中国的环境恶化还是大自然造成的。

“但中国已经在重视了”
你觉得那是那就是,你觉得那不是那就不是。知道北京为什么风沙愈演愈烈了。此处且不说“三北”防护林有多大作用,现在“三北”防护林还有多少站在那里,是在被保护还是被破坏,你自己去看一看。

我要工作了,实在没有时间在这个问题上纠缠。我没有多少时间,或者说不能“向你在加拿大”那样“做网虫”
 
最初由 chengchy 发布


"它本来是青山绿水吗?本来就不是吧。"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你,北中国在70年代的时候森林覆盖率有多少?现在是多少?2004年减少多少?2005YTD呢?每年是在增加还是减少?请你,请你做过事实的调查以后再发表评论

"人力不可抗拒之因数",亏你说得出口,中国的环境恶化还是大自然造成的。

“但中国已经在重视了”
你觉得那是那就是,你觉得那不是那就不是。知道北京为什么风沙愈演愈烈了。此处且不说“三北”防护林有多大作用,现在“三北”防护林还有多少站在那里,是在被保护还是被破坏,你自己去看一看。

我要工作了,实在没有时间在这个问题上纠缠。我没有多少时间,或者说不能“向你在加拿大”那样“做网虫”

不好意思老大,北京的风沙越来越小了!这个,我住在北京的最有发言权。
另外,去年开始,中国的绿化面积首次超过破坏面积。三北防护林怎么样,
你去看过吗?没去过就别瞎说
 
最初由 ~流浪的狮子~ 发布


北京的风沙越来越小了!这个,我住在北京的最有发言权。
另外,去年开始,中国的绿化面积首次超过破坏面积。三北防护林怎么样,
你去看过吗?没去过就别瞎说
:cool: good
 
最初由 凡尘精灵 发布
说到现状就是另外的问题了,我在说环境。
我说的现状(Current status)包括环境 (Surrounding environment)和生存状况 (Social economic status). 因为在讲“人均寿命”,用“现状”一词不算跑题。生存状况(比如有没有医疗保壮)也是影响人均寿命的重要因素。
 
那是我们的理解有偏差,因为我说的环境是自然环境,不然我不会用什么山啊水的来形容。
我没否认过生存状况(比如有没有医疗保壮)也是影响人均寿命的重要因素。我说的是中国的环境,还是有很多没有污染,干净的地方。

最初由 楚天 发布

我说的现状(Current status)包括环境 (Surrounding environment)和生存状况 (Social economic status). 因为在讲“人均寿命”,用“现状”一词不算跑题。生存状况(比如有没有医疗保壮)也是影响人均寿命的重要因素。
 
最初由 凡尘精灵 发布
那是我们的理解有偏差,因为我说的环境是自然环境,不然我不会用什么山啊水的来形容。
我没否认过生存状况(比如有没有医疗保壮)也是影响人均寿命的重要因素。我说的是中国的环境,还是有很多没有污染,干净的地方。
我引入“现状”一词是针对你的“红旗”和“阳光”。 所以在“红旗”和“阳光”下成长的你,想要了解不是“红旗”和“阳光”的现状,须加倍努力。
 
哦,原来如此。你早说明白不就得了。阳光背面和红旗上面的地方,我会加倍努力去了解的,不光是中国,还有加拿大。
不过那只是我的1句题外话,我们还是要言归正传,不能跑题。我和你讨论的重点还是紧紧围绕自然环境的。是要谈山是不是青,水是不是秀,但现在看来,你一开始就就把这“山青水秀”加入了比喻的寓意了,这个比喻类似于我们父辈流行的那首歌“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这晴朗的天并不是简单的指天的晴朗。
所以一开始你就想复杂了。我说的是本意,你说的是寓意。


最初由 楚天 发布

我引入“现状”一词是针对你的“红旗”和“阳光”。 所以在“红旗”和“阳光”下成长的你,想要了解不是“红旗”和“阳光”的现状,须加倍努力。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