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stseason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5-09-10
- 消息
- 1,38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作者: 远山 于 2005-10-19 09:46:34
巴老去世了,一百零一岁。这么高的高龄,依照传统,算是喜
丧了。这几天电视报纸在神舟后追报他的很多,其中加了很多
誉词。有人就哀号,说巴金去世了,此后中国文学的良心何寄
云云。
良心这个词,这十几年是常听到到了耳朵都起老茧的地步的。
老猫老狗不必去说,比如近年新崛起的新星,就有科学Paper
的良心方叉叉、中国民主的良心钱叉叉、余叉假父子,等等。
良心本为贵,但标签贴多了,就有贱卖的嫌疑。总之这个词,
近些年是听起来就有点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感觉。
巴老的代表作,为人所知的,大概就是两个三部曲:家春秋,
雾雨电。两个系列的创作,是在二、三十年代之间,七十巴
老正才二、三十岁的文青。巴老成名也早,之后似乎就要一
直等到近半个世纪,巴老热热闹闹的要写随想录,反思文革
的时候,才再次在文坛中砸下一大石头。
算起来,巴老在中国文坛的辈分,比领军的周氏兄弟只晚一
辈,怎么也是祖爷爷的了。两个三部曲,固然是起代表作,
却也终是革命文青的之作,算不了多少深刻,若说要以那即
证其良心的地位,大概没几个人能服。他固然翻译了不少著
作,写了不少散文,译作未必强过鲁爷、傅爷他们,散文又
成不了大器。这些都不足于奠定其此地位。
解放后,文革前,巴老的经历不可谓不辉煌。五十年代,巴
老就出了十几卷文集。文革中,虽然受冲击批判,但仍然有
机会读书、翻译著作,72年中已可回家,和其他很多著名文
人比起来,所受冲击算比较小的了。
年谱一般都是为尊者讳的,而况是这样一个生时即备极尊荣、
被奉上文坛神龛的活神。但在他的小年谱中,依然可以看到
几条有趣的条目,或能一窥良心的痕迹。
在文革还没开始的1965年7月15日,巴老“被迫发表批判电影
《不夜城》的文章”。“不夜城”是著名作家柯灵的著作,
以巴金这样的身份地位,著文去骂他,柯灵此后的遭遇可想而
知。不过这里比较有意思的是“被迫”两个字。其实,我也相
信在那个时代,很多人去告别人,去举报别人、去骂别人、去
批判别人,也未必都是人所本愿。
但,不还是有很多伟大人格的文人,自始至终没有卖友求荣、
甚至为此而献出生命的么?
年谱载,到了七三年,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王洪文等作出决
定,将巴金的问题定性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戴反革命
帽子,发给生活费,可以搞点翻译。”
众所周知,这样的“人民作家”生前所编的年谱,是必会尽
力抹去对其不利的条款的。但仍却有这条,这是很让人感兴
趣的。在很多文人还在继续受难的时候,巴金能得到其时一
手遮天的四人帮老大如此的垂青,这怎样也是让其时人感到
羡慕的吧?
也许历史应该记下一笔,和其他很多著名文人在文革中被迫
害死、或者至少是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重获名誉自由
比起来,巴金是个异数了吧。富有讽刺意味的,是最早给他
平反的,不是老邓老胡,而是王洪文。
这里也许还应该再提一条,即在1966年文革刚开始时,巴老
敏感地感觉到大祸临头,便“将保存了四十几年的大哥尧枚
的信件全部烧掉,共一百多封。包括1923―1931年之间的来
信及大哥自杀前写的绝命书的抄本等。”
不管怎样,那时大祸是还没到了的。但巴老已经急不可耐地
把大哥的遗物烧个一干二净,明哲保身如此,乃至连至亲之
人唯一可留念后人之物,也抛弃不顾,这也难怪巴老虽经历
了些小风雨,却在大多数时候却总能如鱼得水,因之而能如
此长寿,长寿到百岁时还可以笑纳“人民作家”的荣誉、凭
借建立一个所谓的“文革纪念馆”就可以一点不脸红地承担
“文学的良心”的荣誉头衔了。
巴老生前,似并未对给他的“良心”帽子有任何不好意思的
意思,笑纳了。巴老走了,帽子对他也就不再需要了。巴老
走好,不过良心的帽子,还是留下来,不知如何?否则地下
见那些先去的同仁,恐怕也是要不好意思的吧?
以此悼念一哈巴老。
巴老去世了,一百零一岁。这么高的高龄,依照传统,算是喜
丧了。这几天电视报纸在神舟后追报他的很多,其中加了很多
誉词。有人就哀号,说巴金去世了,此后中国文学的良心何寄
云云。
良心这个词,这十几年是常听到到了耳朵都起老茧的地步的。
老猫老狗不必去说,比如近年新崛起的新星,就有科学Paper
的良心方叉叉、中国民主的良心钱叉叉、余叉假父子,等等。
良心本为贵,但标签贴多了,就有贱卖的嫌疑。总之这个词,
近些年是听起来就有点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感觉。
巴老的代表作,为人所知的,大概就是两个三部曲:家春秋,
雾雨电。两个系列的创作,是在二、三十年代之间,七十巴
老正才二、三十岁的文青。巴老成名也早,之后似乎就要一
直等到近半个世纪,巴老热热闹闹的要写随想录,反思文革
的时候,才再次在文坛中砸下一大石头。
算起来,巴老在中国文坛的辈分,比领军的周氏兄弟只晚一
辈,怎么也是祖爷爷的了。两个三部曲,固然是起代表作,
却也终是革命文青的之作,算不了多少深刻,若说要以那即
证其良心的地位,大概没几个人能服。他固然翻译了不少著
作,写了不少散文,译作未必强过鲁爷、傅爷他们,散文又
成不了大器。这些都不足于奠定其此地位。
解放后,文革前,巴老的经历不可谓不辉煌。五十年代,巴
老就出了十几卷文集。文革中,虽然受冲击批判,但仍然有
机会读书、翻译著作,72年中已可回家,和其他很多著名文
人比起来,所受冲击算比较小的了。
年谱一般都是为尊者讳的,而况是这样一个生时即备极尊荣、
被奉上文坛神龛的活神。但在他的小年谱中,依然可以看到
几条有趣的条目,或能一窥良心的痕迹。
在文革还没开始的1965年7月15日,巴老“被迫发表批判电影
《不夜城》的文章”。“不夜城”是著名作家柯灵的著作,
以巴金这样的身份地位,著文去骂他,柯灵此后的遭遇可想而
知。不过这里比较有意思的是“被迫”两个字。其实,我也相
信在那个时代,很多人去告别人,去举报别人、去骂别人、去
批判别人,也未必都是人所本愿。
但,不还是有很多伟大人格的文人,自始至终没有卖友求荣、
甚至为此而献出生命的么?
年谱载,到了七三年,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王洪文等作出决
定,将巴金的问题定性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戴反革命
帽子,发给生活费,可以搞点翻译。”
众所周知,这样的“人民作家”生前所编的年谱,是必会尽
力抹去对其不利的条款的。但仍却有这条,这是很让人感兴
趣的。在很多文人还在继续受难的时候,巴金能得到其时一
手遮天的四人帮老大如此的垂青,这怎样也是让其时人感到
羡慕的吧?
也许历史应该记下一笔,和其他很多著名文人在文革中被迫
害死、或者至少是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重获名誉自由
比起来,巴金是个异数了吧。富有讽刺意味的,是最早给他
平反的,不是老邓老胡,而是王洪文。
这里也许还应该再提一条,即在1966年文革刚开始时,巴老
敏感地感觉到大祸临头,便“将保存了四十几年的大哥尧枚
的信件全部烧掉,共一百多封。包括1923―1931年之间的来
信及大哥自杀前写的绝命书的抄本等。”
不管怎样,那时大祸是还没到了的。但巴老已经急不可耐地
把大哥的遗物烧个一干二净,明哲保身如此,乃至连至亲之
人唯一可留念后人之物,也抛弃不顾,这也难怪巴老虽经历
了些小风雨,却在大多数时候却总能如鱼得水,因之而能如
此长寿,长寿到百岁时还可以笑纳“人民作家”的荣誉、凭
借建立一个所谓的“文革纪念馆”就可以一点不脸红地承担
“文学的良心”的荣誉头衔了。
巴老生前,似并未对给他的“良心”帽子有任何不好意思的
意思,笑纳了。巴老走了,帽子对他也就不再需要了。巴老
走好,不过良心的帽子,还是留下来,不知如何?否则地下
见那些先去的同仁,恐怕也是要不好意思的吧?
以此悼念一哈巴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