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stseason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5-09-10
- 消息
- 1,38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http://forum.chinesenewsnet.com/showthread.php?threadid=99047
“海龟”为什么不灵――《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书后
薛涌
“海龟”变“海带”,这些年已经成了媒体的俗语。大量海外留学的学生,
特别留美国学生,出去辛辛苦苦闯荡一番,回来本来指望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
,想不到连工作也找不到,只好待业。有心里不平衡者,抱怨国内不识人才,希
望能够得到特殊待遇。其实,哪里仅仅是国内“不识人才”。最近读“华尔街日
报”的一篇报导,许多外国企业也更看重国内土生土长的人才,把到美国的大学
镀了一层金的海龟放在一边。甚至有的老板认为,越土的越好,特别是那些连英
语也不会讲的,往往最能干。他们经历丰富,对中国社会了解,更知道中国的消
费者需要什么。反是那些削尖了脑袋往国外跑的人,对国内的情况非常无知,封
闭在美国的大学校园中,学了些纸上谈兵的东西,很难派上用场。
这一“海龟”变“海带”的现像,已经持续了很久。但是还很少有人对之作
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在我看来,这一现像是中国人崇拜美式教育、又不理解美式
教育的结果。中国的学生出去转了一圈,并没有学到美式教育的真精神。他们回
来后,除了多了一张洋文凭外,骨子里还是中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自以为是的知
识贵族。最近美国留学签证放松,估计留美热又会起来。我仍然认为中国学子到
美国读书,是一个非常好的求学机会。但是,出去之前,最好对美国的教育有更
多的理解。这样才能把有用的东西学回来,才不至于“海龟”变“海带”。
我最近出版的 “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一书,就是希望帮助国内的读者理
解美国教育的一些基本的、又常常为我们所忽视的精神。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
部份美国大学生,都作过义工,即作为志愿者进行不计报酬的社会服务。这并不
仅仅是人家单纯地要作好人好事,而是人家教育的一个核心部分。你申请大学、
求职,这方面的表现常常被考虑、评估。社会到处在鼓励这样的行为。可是,你
问问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中国学生,有几个打过义工的?怕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从
来没有打过。如果他们跳过了美式教育这一核心部分,他们接受的还是美式教育
吗?
这样的问题,不仅出在海龟上,在中国的大学教育上也非常严重。比如不久
前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操办者口口声声要以美国的大学为范本,甚
至由美国的大学得出结论:衡量一个大学的水平在于其博士课程,在于其研究水
平。其实,美国大学的水平,衡量的最重要的标准是其本科生教育。研究性大学
是欧洲发明的。美国对世界大学最大的贡献,是其对社会的服务。这几乎是国内
所有谈论美国教育的人所忽视的。而不了解这一点,就不了解美国大学的精神;
去那里读书,常常也学不到人家的好处。
美国是个非常实际的国家,其教育也不例外。从上中小学起,美国就把孩子
推到现实生活中锻炼。这种锻炼,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打工,一是作义工。前
者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后者培养孩子对社会的责任。每到暑假,就是中学生
找工作的季节。而特别要注意的是,孩子打工绝不能仅从经济上理解。中高产阶
层家庭有的是钱,但孩子还是要自己打工挣零花钱。从在海滩上卖热狗、冷饮,
到给人家看孩子,什么都干。研究表明,打工越早的孩子,一生的总收入越多。
因为打工是孩子的“事业”的第一步。“事业”开始早,当然在竞争中就先声夺
人。打工激发了孩子的成功欲,教他们什么是创业艰难、怎么才能在竞争中获胜
。在美国看见餐馆跑堂的,千万别摆脸、看不起人家。人家说不定是盖茨这样的
富翁的子弟,或者是未来的盖茨。你要是这么打工出来,不管出身如何高贵,大
学毕业也不会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而我们的“海龟”,乃至我们的大学毕
业生,难道不是就爱犯这样的毛病吗?在我们的社会,一个北大毕业生买肉都会
轰动全国,一些高校竟禁止学生作买卖。在这样的文化和制度下,也许学生学会
了一点本事,却没有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本事。
义工更是一个被我们忽视的领域。美国的孩子,从中小学就开始打义工。这
不仅仅是一个价值观念的问题,而且是教孩子怎么使自己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
最好手段。打义工经验丰富的孩子,大学愿意录取。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一个
人能不能成功,就决定于他或她对社会的贡献。那些小小年纪就已经对社会作出
贡献的人,当然更知道以后如何为社会作贡献,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这样的人
,在毕业后不可能以一种怀才不遇的心态等着天上掉馅饼。他们从小就知道社会
的需要,知道怎么找到自己的位置。美国的精英,就是这么培养的。
我的书中,揭示了美国教育中许多矛盾、不公平的地方。我从来不是一个不
加批判地接受美国模式的人。美国培养精英的方式,当然不一定就是中国培养精
英的方式。但是,既然我们那么多学子去美国读书,大学的改革又要以美国为一
个重要范本,我们就必须理解美国教育最精彩之处,知道在那样的系统中如何成
功。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是把人生一刀切成两段,前二十几年是学本事的时候
,以后才是用本事的时候。学本事时要专心,心无他顾。问题是,学到的本事到
底有什么用?怎么用?把自己往社会的什么位置摆?这些问题常常引起我们学子
的心理危机。我们的教育没有教给他们这些。在美国,教育首先强调学生的动机
,要学生甚至在没有学什么东西之前,就走到生活中,懂得生活中到底需要什么
,以及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自己应该学什么。他们从小就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所扮演的角色有高度的自觉。他们强调在知道目的的条件下学习。所以,你看
美国学生,也许专业训练并不突出,但是人家就是“能折腾”。这也难怪,我们
的理工科大学禁止学生作买卖。人家的研究生没毕业就在生意场上折腾、最后创
立了Google。早早从大学辍学的盖茨,在我们这里也算不务正业了。我们的观念
不变革,中国的教育就会永远与社会脱节。
“海龟”为什么不灵――《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书后
薛涌
“海龟”变“海带”,这些年已经成了媒体的俗语。大量海外留学的学生,
特别留美国学生,出去辛辛苦苦闯荡一番,回来本来指望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
,想不到连工作也找不到,只好待业。有心里不平衡者,抱怨国内不识人才,希
望能够得到特殊待遇。其实,哪里仅仅是国内“不识人才”。最近读“华尔街日
报”的一篇报导,许多外国企业也更看重国内土生土长的人才,把到美国的大学
镀了一层金的海龟放在一边。甚至有的老板认为,越土的越好,特别是那些连英
语也不会讲的,往往最能干。他们经历丰富,对中国社会了解,更知道中国的消
费者需要什么。反是那些削尖了脑袋往国外跑的人,对国内的情况非常无知,封
闭在美国的大学校园中,学了些纸上谈兵的东西,很难派上用场。
这一“海龟”变“海带”的现像,已经持续了很久。但是还很少有人对之作
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在我看来,这一现像是中国人崇拜美式教育、又不理解美式
教育的结果。中国的学生出去转了一圈,并没有学到美式教育的真精神。他们回
来后,除了多了一张洋文凭外,骨子里还是中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自以为是的知
识贵族。最近美国留学签证放松,估计留美热又会起来。我仍然认为中国学子到
美国读书,是一个非常好的求学机会。但是,出去之前,最好对美国的教育有更
多的理解。这样才能把有用的东西学回来,才不至于“海龟”变“海带”。
我最近出版的 “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一书,就是希望帮助国内的读者理
解美国教育的一些基本的、又常常为我们所忽视的精神。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
部份美国大学生,都作过义工,即作为志愿者进行不计报酬的社会服务。这并不
仅仅是人家单纯地要作好人好事,而是人家教育的一个核心部分。你申请大学、
求职,这方面的表现常常被考虑、评估。社会到处在鼓励这样的行为。可是,你
问问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中国学生,有几个打过义工的?怕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从
来没有打过。如果他们跳过了美式教育这一核心部分,他们接受的还是美式教育
吗?
这样的问题,不仅出在海龟上,在中国的大学教育上也非常严重。比如不久
前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操办者口口声声要以美国的大学为范本,甚
至由美国的大学得出结论:衡量一个大学的水平在于其博士课程,在于其研究水
平。其实,美国大学的水平,衡量的最重要的标准是其本科生教育。研究性大学
是欧洲发明的。美国对世界大学最大的贡献,是其对社会的服务。这几乎是国内
所有谈论美国教育的人所忽视的。而不了解这一点,就不了解美国大学的精神;
去那里读书,常常也学不到人家的好处。
美国是个非常实际的国家,其教育也不例外。从上中小学起,美国就把孩子
推到现实生活中锻炼。这种锻炼,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打工,一是作义工。前
者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后者培养孩子对社会的责任。每到暑假,就是中学生
找工作的季节。而特别要注意的是,孩子打工绝不能仅从经济上理解。中高产阶
层家庭有的是钱,但孩子还是要自己打工挣零花钱。从在海滩上卖热狗、冷饮,
到给人家看孩子,什么都干。研究表明,打工越早的孩子,一生的总收入越多。
因为打工是孩子的“事业”的第一步。“事业”开始早,当然在竞争中就先声夺
人。打工激发了孩子的成功欲,教他们什么是创业艰难、怎么才能在竞争中获胜
。在美国看见餐馆跑堂的,千万别摆脸、看不起人家。人家说不定是盖茨这样的
富翁的子弟,或者是未来的盖茨。你要是这么打工出来,不管出身如何高贵,大
学毕业也不会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而我们的“海龟”,乃至我们的大学毕
业生,难道不是就爱犯这样的毛病吗?在我们的社会,一个北大毕业生买肉都会
轰动全国,一些高校竟禁止学生作买卖。在这样的文化和制度下,也许学生学会
了一点本事,却没有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本事。
义工更是一个被我们忽视的领域。美国的孩子,从中小学就开始打义工。这
不仅仅是一个价值观念的问题,而且是教孩子怎么使自己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
最好手段。打义工经验丰富的孩子,大学愿意录取。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一个
人能不能成功,就决定于他或她对社会的贡献。那些小小年纪就已经对社会作出
贡献的人,当然更知道以后如何为社会作贡献,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这样的人
,在毕业后不可能以一种怀才不遇的心态等着天上掉馅饼。他们从小就知道社会
的需要,知道怎么找到自己的位置。美国的精英,就是这么培养的。
我的书中,揭示了美国教育中许多矛盾、不公平的地方。我从来不是一个不
加批判地接受美国模式的人。美国培养精英的方式,当然不一定就是中国培养精
英的方式。但是,既然我们那么多学子去美国读书,大学的改革又要以美国为一
个重要范本,我们就必须理解美国教育最精彩之处,知道在那样的系统中如何成
功。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是把人生一刀切成两段,前二十几年是学本事的时候
,以后才是用本事的时候。学本事时要专心,心无他顾。问题是,学到的本事到
底有什么用?怎么用?把自己往社会的什么位置摆?这些问题常常引起我们学子
的心理危机。我们的教育没有教给他们这些。在美国,教育首先强调学生的动机
,要学生甚至在没有学什么东西之前,就走到生活中,懂得生活中到底需要什么
,以及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自己应该学什么。他们从小就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所扮演的角色有高度的自觉。他们强调在知道目的的条件下学习。所以,你看
美国学生,也许专业训练并不突出,但是人家就是“能折腾”。这也难怪,我们
的理工科大学禁止学生作买卖。人家的研究生没毕业就在生意场上折腾、最后创
立了Google。早早从大学辍学的盖茨,在我们这里也算不务正业了。我们的观念
不变革,中国的教育就会永远与社会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