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媒体掩盖法国暴乱的宗教因素

chieftain

新手上路
注册
2005-04-15
消息
2,600
荣誉分数
10
声望点数
0
                ・西向东・

  三个月前,恐怕少有人能预料法国暴乱,更少人会预料暴乱会持续如此之久,以至于昨天法国政府不得不要求延长戒严令。

  有博客形容媒体对这次暴乱的报导“铺天盖地”,其实有关报导同卡特琳纳飓风相比是小巫见大巫。BBC报导几个月前巴基斯坦地震的时间比巴黎暴乱还多好几倍。如果找一下“两个法国”这样的文章,你会发现同成千上万的“两个美国”比结果几乎为零。

  左中右媒体都存在偏见,但欧美主流媒体多被自由派(欧洲则是左派,社会主义者)主导,所以一般说来从解放报,BBC,到时代周刊新闻周刊,更加喜欢批评布什没在飓风当天赶到路易丝安娜,而不太深究希拉克总统在暴乱六天之后才讲了两句话;更喜欢攻击布什创纪录的37%支持率,对德法元首们29、30的支持率则兴趣不大。更愿意报导切尼顾问被指控(有谁再指控赖斯就更好了)。至于那个山地汉堡包,他被判有罪受罚的消息,在第五版第八版那个角落里提一下就行了。(山地汉堡包?就是那个为掩护克林顿把机密文件藏在鞋底裤里的前总统国家安全顾问Sandy Berger)。假如这次暴乱发生在美国,那才是全球主流媒体各显神通的好机会。

  除去立场观点偏见这些战略原因外,战术上主流媒体被法国暴乱打了个措手不及,完全无计可施。飓风那阵子刚刚夸耀了欧洲如何如何,数落了大洋这边的“两个美国”,话音未落,要想深入讨论“两个法国”这种话题,难免有些许尴尬。自由派们谈美国飓风英国爆炸可以用欧洲做“榜样”,如今欧洲还不如美英,又用谁来做榜样呢?于是只好把种族歧视,失业,贫困这些在飓风中用于黑人的那套说辞再干巴巴重复一遍了事。

  然而这些并不是暴乱的主要原因,至少不是全部原因。欧洲对移民的确远不如美英宽容;法国移民的失业率也的确是本土法国白人的一倍(而美国移民同本土人在失业和“贫困率”上没有差别);不可否认移民在法国政治生活中没有一席之地(而美国则少有这种现象);等等等等。但是,这些劣势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很多族裔,怎么偏偏就穆斯林这么“脱颖而出”呢?

  美国黑人“穷”,但他们不玩自杀炸弹;印尼的华人不仅没多少政治地位,甚至还被大规模残杀,但他们没有烧自己的社区;三个基督教女学生上学路上被砍头,基督教徒们“鸡哈”了没有?有个中国女商人据说被无辜殴打,法官却宣判打人者无罪,受害者有没有亮出一腰带的“二踢脚”:“老娘我跟你个狗官拼了!”?在穆斯林国家其他宗教的地位如何?比穆斯林在西方国家处境好吗?

  笔者在《恐怖主义的根源》一文中说:“问题不在于多数穆斯林不是恐怖主义者;问题在于几乎所有的恐怖主义者都是穆斯林”。同样,法国多数穆斯林没有参加暴动,但是参加暴动的却几乎都是穆斯林,但是主流媒体不愿意正视这些。他们称暴乱者是“法国年青人,暴乱的青年人,愤怒的法国青少年,愤怒的移民,……”。如果实再提到“暴乱的主角是阿拉伯人和黑人”这样的种族概念,也要马上强调“他们也是土生土长的法国人”。这里主流媒体除去在遵循自己“政治正确”的原则,不给人诬蔑穆斯林宗教的把柄以外,还有把读者引导到左派自由派的政治议题的目的。今天各个报刊媒体报导约旦被捕女人弹自称有三个兄弟被美军杀死的消息,就不乏让公众产生“你先打伊战,你先杀人”的意思,从反战角度这是有益无害的。

  当暴乱者高喊:“这里是巴格达,现在是战争,鸡哈鸡哈”的时候,绝大多数主流媒体自始至终都视而不见,但这却不能改变暴乱存在宗教因素这一事实。

  或许,欧美政府不应该把福利房子建的过于集中,结果造成了“隔离”(据说法国政府建立了751个这样的“隔离区”)。或许把三五万穷人安插到好莱坞比伐利山同明星大腕们为邻会让他们更有出息(强烈建议自由派的好莱坞做一个融合穷人的榜样!)。这次暴乱地区平均每个移民领取600美元的救济外加300美元的住房补贴,或许这点福利不够,每人应该再加几百元。或许免费的高等教育也无法诱骗移民的孩子上大学,应该每位倒找两万法郎……。

  但是,穆斯林要的是这些吗?或者仅仅要的是这些吗?他们还要什么?是妇女必须戴头巾?还是男女应该分校?把这些人移居到好莱坞“高尚”社区,人家容得下好莱坞的“伤风败俗”吗?他们是对自己的前途失望,还是对穆斯林宗教的衰落绝望?一个穆斯林少女遭强奸,父亲却将她赶出家门。一个少女没有戴面纱被活活烧死。某些穆斯林连自己人都不宽容,更别说非穆斯林了。当媒体为暴乱者找依据时,不妨也分析一下为什么穆斯林就不能对住在国多些宽容?讨论法国(西方)如何更好地接受穆斯林移民,并不妨碍我们指出造成今天这种结果穆斯林自身同样存在问题,穆斯林移民接受他们住在国的文化了吗?

  NPR曾经报导了一位德国激进穆斯林教长的言论:“德国是穆斯林国家。穆斯林是这里家庭和学校的主人。我们将按照我们的观念来生活,按照我们的思维来讲话,我们对德国要求我们讲德语感到暴怒,我们的孩子将使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法律和自己的文化”。

  目前穆斯林国家民众对病拉登和卡扎维的支持率在20-65%。可以预料,假如来一次民意测验,穆斯林移民对上述教长的言论同情支持率不会低,这难道不是法国暴乱的原因(之一)吗?
 
穆斯林和基督教,天主教已经征战了上千年。表面上来说天主教和基督教利用自己的民主自由,经济,技术,体制优势,取得了胜利,然后如果堡垒内部发生了问题,会怎样?把穆斯林全部赶出英美欧发达国家吗?那是不可能的,也是违反宗教自由和人权的。

也许发达的西方唯一能寻求的办法就是中华文明中的方法了。那就是似宗教非宗教的儒学,孔子不是神,不是先知,他不是默罕默德,不是耶稣,不是摩西,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人,一个有喜怒哀乐的苦苦追求的人。上苍以孔子为圣,号令天下。中国就存在成功儒化了的穆斯林。七下西洋的郑和就是一个穆斯林。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结果是,儒化了的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
 
法国就业事务部长:多妻制可能是暴乱根源

法国就业事务部长拉尔谢指出,当地移民社群推行的一夫多妻制是导致他们在就业市场被歧视的其中一个原因,这可能是引发当地暴乱的根源。

《金融时报》在其网站上引述拉尔谢的话说,在推行一夫多妻制的家庭长大的青年,因为家里没有一个父亲般的长辈,往往较为不合群,这使得雇主在聘用少数种族的时候更为谨慎。

拉尔谢说:“既然部分社群有这种不合群的行为,他们一些人在找工作时面临困难是不足为奇的……双方都必须努力,如果他们达不到受雇条件,他们就不会被聘用。”

法国多个城市过去三个星期频频发生暴乱,至今已有8000多辆车子被烧毁,商业和公共建筑遭到破坏。有数十名警察在这场主要由黑人和阿拉伯青年发动的暴乱中受伤,大约2840人被逮捕。

《金融时报》指出,拉尔谢的这番话可能让有关暴乱发生的原因进一步引起争论,甚至可能触怒回教徒和反种族主义组织。

一夫多妻制在法国是被禁止的,违法者将被判监禁。不过,当地估计有大约3万个家庭的男主人,有超过一个老婆,他们大部分来自非洲。

法国容许这些移民社群在当地生活。一直到90年代初,当局还发出签证给数以千计来自马里、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和冈比亚的妇女,允许她们到法国和丈夫及他们的第一任妻子同住。

法国强硬派的前内政部长帕斯夸曾经在90年代初,采取行动禁止这些女移民的涌入,不过在遭到抗议之后,法国政府过后只好放宽条例。

目前,这类“小妾”只要是在法国生下孩子,或是已在法国居住超过15年,就不能被驱逐出境,并能获得居留权。不过,在1993年以前移居到法国的移民家庭若要获得居留权,两名妻子便不能同住在一起。

紧急状态延多三个月另外,法国国民议会前天以346张赞成票对148张反对票,同意把本月初开始实施的紧急状态,延长多三个月。

不过,这项措施还必须得到参议院的通过才能实施。内政部长萨尔科齐在国民议会投票前告诉议员,尽管局势似乎逐渐恢复平静,延长紧急状态还是必要的。

前晚,法国各地依然有215辆车子被烧毁,71人落网。

萨尔科齐也透露,在暴乱中被逮捕的人有大约75%至80%有犯罪记录。

他说,除了社会和经济因素,暴乱也是“那些积极通过犯罪,来抵抗法国试图恢复秩序的人”所造成的。

http://forum.chinesenewsnet.com/sho...threadid=116041
 
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有信奉伊斯兰教的移民和难民涌入,并且他们保持很高的出生率。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失业都造成一些严重的问题。其最后的结果是,世界各地将不得不寻求中华文明结合民主自由在全球的兴胜来解决问题。否则就要重新陷入希特勒和十字军的血腥中。

有深厚儒学传统的台湾和南韩的经济腾飞算个例子吧。在南亚地区的穆斯林国家,华人也是非常富有和勤奋的。这些都不是偶然的,必然有其文化文明背景和传统。
 
当前西方领导人,所能做的只能给钱,福利安抚,爱哭的孩子多吃糖,民主自由的制度进一步被从内部利用,他们所害怕的人口实力进一步扩大,教育水准和勤奋程度不知道会不会还是恶性循环?面对这种没有办法的情况,恐惧于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恐惧于发展成骚乱,或者种族宗教冲突,,哎,一家有一家难念的经,恐怕西方领导人和媒体也实在没有办法的。只好使用非洲沙漠鸟类的绝招,也是可以理解的亚。

这怎么好象有些类似于中共处理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做法亚。哎,难兄难弟呀。
 
最初由 wushuren 发布
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有信奉伊斯兰教的移民和难民涌入,并且他们保持很高的出生率。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失业都造成一些严重的问题。其最后的结果是,世界各地将不得不寻求中华文明结合民主自由在全球的兴胜来解决问题。否则就要重新陷入希特勒和十字军的血腥中。

有深厚儒学传统的台湾和南韩的经济腾飞算个例子吧。在南亚地区的穆斯林国家,华人也是非常富有和勤奋的。这些都不是偶然的,必然有其文化文明背景和传统。
加拿大也有这种回教的“多妻”的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