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韩国能够揭露黄禹锡骗局,得益于他们决心摆脱中国腐朽文化

dvd888

知名会员
注册
2004-10-18
消息
592
荣誉分数
8
声望点数
128
题目有点过激,但说的内容都是事实。

==============================================================
韩国能够揭露黄禹锡骗局,得益于他们决心摆脱中国腐朽文化

送交者: 炎阳 于 2006-1-23, 16:45:51:


黄禹锡科学大骗局其实更难揭穿,因为这涉及到许多科学上的细节,有许多似是而非
的成果,很容易被说成是学术之争,是实验样本污染,实验不能重复而已 (事实上黄
禹锡就是这样为自己辩解的) 。而且,这一干细胞项目韩国政府已投入上亿美元,
国民一致自豪、支持,韩国政府完全可以事关国家利益,专利不容泄露为由,拒绝
外界质疑监督,把这事说成是“西方势力打压韩国民族科学,企图剥夺韩国在这一
领域的世界领先优势” ,然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让韩国科学的春天受影响。。。。

这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思维方式。正是有这样保护腐败,鼓励造假,家丑不扬,一致对
外的中国式文化,中国大大小小的“黄禹锡” 们(如贺院士的大蛋白,程津的“生物
芯片” ,邱小庆的“蛋白导弹” ,陈进的手磨“汉芯” ,中科大某院士的“高压锅
蒸金刚石” 。。。) 才能如鱼得水,滋润欢畅,“中国科学的春天” 才能被庄严宣布
来到,中国科学才一天一个“世界一流” 成果 --- 结果是,中国科学“世界一流”了
20多年,结果还是个低劣的打工大国,没有任何有重大影响的高新技术贡献于世界。

韩国人大概是看到了这一点,决心摆脱腐朽的中华文化的束缚(从他们坚决将首都从
汉城易名为首坞尔可见一斑) 。这次的“国宝” 黄禹锡事件,他们不护短,不拖延,
迅速进行专家调查,并将样品送国外第三方进行独立检测(这一点非常难得,中国绝
做不到) ,把黄禹锡作假真相迅速大白于天下,以警世人。

中国文化的可悲就在于这是一个腐朽,败落,自欺欺人丧失了自身反省力和更新力,
反而对体制内所有不同不同声音进行压制、扼杀的文化。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的败亡
之兆即是如此。
 
[ZT]谁制造了“中国黄禹锡”事件?


丘小庆激动地反驳对他造假的指控


2005年12月底,一封
被各大网站转载的名为《四川大学海归教授丘小庆在<自然>杂志造假蒙人》的公开信。在信中,论文的6位署名作者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的这篇论文存在造假,要求《自然》杂志撤销其署名权。此信一出,举众哗然,丘小庆教授更是一度被网络舆论指斥为“中国版黄禹锡”。在沉默了近半个月后,1月16日晚,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教授丘小庆终于开口说话,反击网络上称他为“中国版黄禹锡”的指控。

此次备受质疑的论文《一种作为新型靶向性、特异性抗生素的杀菌工程多肽》发表于2003年12月号国际知名学术刊物《自然・生物技术》,系丘小庆教授积十余年研究的“抗菌工程多肽”课题的衍生成果之一。

众所周知,病毒或细菌对抗菌素的耐药性是医学领域非常棘手的前沿课题。而丘教授发明的PH-SA(一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杀灭作用的新物质(被认为是改变了以前抗菌素被动打击细菌的做法,变成主动、有目的的攻击,和应用导弹有相似之处。2003年,法国权威科学杂志《生物科技通讯》称其为“靶向抗生素构想”,而国内媒体则多形容其为“纳米大小,具有导航系统的生物导弹”,称“丘教授发明的PH-SA号称是‘35年来人类抗菌素的又一重大突破’”,“它宣告了人类自50-60年代开发抗生素高峰期之后的36载偃旗息鼓阶段已经结束。”

该项目因之被列为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课题,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百万的财力支持。

它还被视为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学界扬眉吐气的经典实例。2004年,四川大学校领导就曾在全校科技大会上公开褒扬,丘小庆教授的此项突破实现了哈佛、MIT等国际名校投入了四五亿美元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情。

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国际国内科学权威均给予其高度评价。2002年11月,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盖蒂谢克教授在四川大学访问期间听取丘小庆汇报后,兴奋地称其为“令人振奋的发明”。中国工程院院士许文思教授,亦曾感慨丘的发明和努力,放诸世界“很少很少”。

而对于丘小庆教授本人而言,1997年学成归国后,一直潜心研究此项发明,还背负着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赞助的包袱,至此,终以《自然・生物技术》杂志的这篇论文,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没有复制成功的样本

如此具有革命意义的科研发明,自然孕育着无尽的市场价值。事实上,这一被誉为“生物导弹”的发明声名日隆之前,商业开发项目早已启开帷幕。

2004年,在一次公开场合,丘小庆教授就曾判断,此类抗生素一旦进入临床,国内至少有15亿元/年的市场需求。2002年5月,该公司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达成专利转让协议,以200万的价格捷足先登地取走了当时尚未被国家正式批准的科研专利。

四川新泰克公司是一家注册成立于1992年8月18日的民营公司,以数字电视视频产品起家,2002年显示注册资金9800万元。

而此事件,如今被四川大学校方解释为双方商业纠纷的最早起源。

2003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准“人工组合的抗菌工程多肽及制备方法”专利。依照合同,新泰克公司应支付剩余的100万专利款,但新泰克没有如期支付。

项目经理左俊勇说,“当时,我们已经有苦说不出了。”他介绍道,在丘教授的PH-SA正式向国家一类新药进军的一系列实验中,他们始终得不到丘教授所称的理想效果,遂开始怀疑此发明的真实性。

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最早受该公司委托,承担PH-SA的药性实验检测,左俊勇称,“样本是由丘教授提供的,但检测的结论却是,该物质杀菌的特异性并不存在,不仅杀死了指定的细菌,对其他无关细菌也有杀灭作用”。他认为这与所谓的“特异性”“导弹”说法不符。

西藏药业公司则受新泰克委托,依照丘教授发明专利的方法复制样品,但几番努力也得不到理想中的样本。“西藏药业公司还曾提醒我们,所谓新物质的杀菌作用很有可能是因为制备中添加的高浓度链霉素残留所致。”左俊勇说。

新泰克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姚庆回忆,曾就此疑问多次与丘教授交流,但样品的制备依然得不到理想结果,逐渐使双方的合作关系蒙上了阴影。

也在2003年,丘小庆教授根据既有研究成果,完成论文《一种作为新型靶向性、特异性抗生素的杀菌工程多肽》,寄往美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几次修改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表示接受,同年11月在该杂志网站发表,12月书面发表。该论文一共署名18位作者,包括四川新泰克公司参与项目开发的工作人员,但当时并未有人拒绝。

随后2004年,在对复制的样品蛋白质存在疑问的情况下,四川新泰克公司还是委托西藏药业公司按照专利上的模式如法批量复制,迫不及待地进入了药毒副作用的实验阶段。

颇有意味的是,正是这一年里,关于“生物导弹,抗菌素奇迹”等报道始在公众媒体上刊出,一系列的科研成果推介会也陆续展开,构成了一幅产业前景无限的辉煌图景。而一份拟投资2亿元的“抗菌工程多肽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计划也被酝酿,合作单位初步构想包括四川大学、四川新泰克公司等六家。

这个或许是致命的疑问,被几乎所有当事者置之不提。

这种物质根本不存在?

真正让新泰克公司下决心撕破脸皮的转折点,源于2005年初一份来自海外的电子邮件。邮件的作者赵利军博士,当时供职于美国佐治亚大学疾病感染室,他在这封邮件中对于丘小庆发表于《自然》系列杂志上论文提出了严重质疑。他认为这种生物抗菌多肽是完全不存在的。

2006年1月17日,赵利军博士接受本报书面采访,他称自己是美国Prophet公司众多科学顾问之一,受该公司委托,着手调查此论文,这家美国公司享有新泰克授权的美国等地的专利权。他认为丘小庆造假的事实,第一是其文章与四川抗生素工业研究所的药效报告相矛盾。第二是丘论文中所用的一种载体并不是被推荐用来表达蛋白,赵本人向提供这种载体的公司证实过这一点。

四川新泰克公司方面称,正是这一邮件让他们决定暂时放弃所谓的经济利益,开始追寻科研发明的真相。

该公司提供的一系列来往函件表明,从2005年2月开始,该公司与四川大学及华西临床医学院的交涉一直不断,但对于问题的认知显然没有达成共识。新泰克公司始终要求校方就《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的PH-SA目的蛋白的真实性作出解释,而四川大学及华西临床医学院则认为学术论文的真实性应由公司自行论证,学校没有义务回复,却就专利转让问题提出两个解决方案,或支付剩余的转让余款,或协商解除专利转让合同。

自此,昔日的合作伙伴矛盾彻底公开。

2005年4月的一次双方接触会上,专利的真实性成为争议焦点,“学校方面有人居然说,转让合同转让的只是专利所有权,并不代表核心技术也要给你们”。

而新泰克公司相信,所谓核心技术之说只是托词。几乎在收到赵利军质疑邮件的同时,新泰克公司委托合作方西藏药业公司再次就PH-SA蛋白进行全方面的验证实验,并出具报告。“该报告进一步怀疑,所谓的PH-SA蛋白的杀菌作用与残留的硫酸链霉素有关。”姚庆说。

再加之早于2003年3月就由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出具的药效实验报告,新泰克公司认为,所谓的PH-SA既无指定杀菌的特异性,也不导致强大的杀菌能力,“这种新物质根本不存在”。

在先后征得本公司被署名的4位员工和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的两位署名作者的签名同意后,2005年8月16日由美国Prophet公司出面正式向《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提出撤销署名的请求。

4个月后,一篇名为《四川大学海归教授丘小庆在〈自然〉杂志造假蒙人》的帖子在网上发出,将此事披露,旋即波澜四起。

两份“负责到底”的实验报告

6位发出撤销公开信的署名作者中,4名为四川省新泰克公司员工,分别是左俊勇、杨莉、周雨祺、王海云,另外两名是四川省抗菌素工业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张淑华和欧真容。

而此论文的署名作者一共18位,还包括华西临床医学院的部分院领导、实验室部分人员,对此丘小庆教授坦言,“为了尊重大家的劳动,虽然有些人甚至连基本的生物知识都不懂,但只要来帮着做实验,给过意见,就都署了名。”

在这份要求撤销署名权的公开信中,质疑的主要证据来源于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和西藏药业公司出具的两份报告。

对于意料之外的轩然大波,两家单位目前均选择了缄默,不愿发表意见,但又坚称会对自己出具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而具体涉及的6位当事作者,目前态度也出现了分化。新泰克公司的几位员工依然不折不挠,而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的两位作者,则极力回避媒体。

在本报记者的努力下,2006年1月15日下午,漩涡中心的张淑华研究员首度开口。

她告诉本报记者,丘教授曾经告知过发表论文并要替其署名的事情,但发表前并未交她全文过目,也是事实。“论文体内测试那部分引用了我们的部分内容”。

在她的印象里,丘教授当时和新泰克公司的合作还算不错。直到2005年初,新泰克方面建议其细读文章,并指出论文摘要与其出具的药效报告不一,并建议其参与撤销文章署名的举动。

张淑华对本报记者承认,“摘要内容与报告确实有点不一致”,论文摘要显示,PH-SA的杀菌效力专一,对无关菌种无杀灭作用,而张淑华的实验报告显示,虽然PH-SA对指定细菌有着强大杀灭效力,亦对其他无关菌种也有一定杀灭效力。

基于此,她当时才签名表示同意。

但之后事态的发展出乎她的意料,她称自己被无辜卷入这场风波,现在只愿意对实验报告的内容真实性负责,拒绝对论文的真伪发表意见。

所以,之后虽然丘小庆教授和华西临床医学院专门就此事找其沟通,希望其能签名证实实验报告与论文结论一致时,“我不想再牵扯其中,没有同意”。

西藏药业公司研究中心彭红卫研究员,也称对出具的检测报告真实性负责,同样不愿意发表和论文真伪有关的任何内容。

对于有无可能因为实验疏忽或方法不对而导致实验结论错误的可能,两位研究人员均否认此种可能存在。

他们几乎都提及,具体的实验报告均是就特定的样品而言,“至于是不是丘老师的原始样品,我们不负责。”

会不会因为丘小庆教授并没有把核心技术交出,或没有提供真正的样品?新泰克公司项目经理左俊勇强调,“不可能。只有一种可能,就是PH-SA根本不存在。”

“我们和黄禹锡不同”

美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主编AndrewMarshall在1月18日接受了本报的书面采访:首先,这篇文章是经过仔细审核的,正如所有在我们杂志上出现的其他论文一样。

我们收到了左俊勇的信,我们杂志和所有其他的作者联系过,要求他们对左的信作出一个反应,如果那些作者不予回复,我们保留同从事该项目的研究机构联系并要求他们调查的权利。

因为有详细的联系方式,我们同两位主要的通讯作者GeorgeWu博士和丘小庆博士联系过,我们要求他们把这封信转发给此文的其他作者,并要求他们在未来的两个星期内答复。

由于这篇文章引起了读者很大的兴趣,我们已经把它寄给了外界的科学专家,他们正在评估该文中提到的数据并确定这些数据是否能支持结论。

我希望能澄清本刊在此文上的立场。

四川大学与华西临床医学院在1月16日亦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此事件发表声明,力主学术问题与商业纠纷应区别对待,并允诺成立专家调查组,对丘论文的真实性进行专业调查,全面核实实验数据,会给社会公众一个交代。

在学校正式表态后,丘小庆开始反击,此前,他一再拒绝任何媒体的任何相关提问。而这一次,显然是准备充分,并且具体地批驳。

比如特异性问题,他一再强调,川抗所的实验报告已经证明PH-SA对指定细菌具有极强杀灭效力,而他论文中的所述实验,因为样品量要远远低于川抗所实验,“所以对其他无关菌种没有显示出杀灭力。”“何况论文的题目就说,这只是一个model,模型,我并没说一定正确!”

而对于西藏药业公司所指的PH-SA杀菌能力源于制备中添加的链霉素残留,丘小庆更是不屑一顾,他说他曾在2005年底公开在一次研讨会上驳斥类似论断,当时百余名专业人员,无一人表示异议,包括西藏药业公司在内。

“制备不出PH-SA,就说我的PH-SA不存在,这是何居心?”

丘小庆教授的助手,也是该论文的署名作者之一张杰早先一天曾意味深长的对记者说,“我们和黄禹锡不同,丘教授此项研究有十几年了,会持续撒一种谎吗?”

四川大学的调查程序已经启动,由四川大学主导。但新泰克公司的声明要求,应向公众公开本次检测的具体做法和时间表,而且要求本次送检药样的制备过程在权威的公证机关及有关专家的全程监督下进行,以示公正与透明。

(摘自《南方周末》朱红军、马小六、饶德宏/文姚远/图)


《自然》回应川大教授造假事件
要求丘小庆在两周内就有关质疑进行答复
孙爱欣

2006年01月20日08:38


  本报讯 就川大教授丘小庆涉嫌学术造假一事,昨天,著名学术刊物,美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编辑马歇尔博士在回应本报的问询邮件中表示,他们收到了署名为左俊勇的信,目前已与论文的其他作者联系,要求就信件中提到的问题进行回应。丘小庆教授的助手张杰也对记者证实,他们几天前确实收到了《自然・生物技术》的来信,来信要求丘小庆教授在收到信后两周内就信中提到的问题进行答复。

  论文共同署名作者左俊勇在一家网站发帖,并公开了他们写给《自然・生物技术》杂志编辑的信,信中称他们要求撤销在该论文的署名。张杰介绍,杂志同时还把左俊勇写给《自然・生物技术》的信同时转给了他们。张杰肯定地说,丘教授一定会对杂志编辑的信给予回复,因为这是作为《自然・生物技术》作者义务的一部分。

  马歇尔博士表示,在处理这类问题时,编辑部通常的做法是,先与论文的其他作者联系,要求就信件中提到的问题进行回应。如果这些作者没有给我们回应或者答复并不助于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保留与实验研究机构联系并要求他们进行调查的权利。

  马歇尔指出,《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在选择论文时,通常要从杂志读者的兴趣出发,如果哪篇论文被编辑认为有这样的价值,相关的科学专家就会对该篇论文进行评估,并通过论文中的数据评估这些是否支持论文中的观点。

  新闻回放

  2006年1月1日,国内某学术网站的论坛上贴出一篇名为《四川大学海归教授丘小庆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造假蒙人》的帖子,直指四川大学教授丘小庆的论文为学术造假,其论文阐述的发明―――能定向杀死某种细菌的“生物导弹”抗菌多肽―――根本不存在。该帖子的6位署名人自称为丘小庆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论文的共同署名人。该帖子一出现,很快就被包括川大校园论坛在内的多数论坛转载,在国内外掀起轩然大波。

  最新进展

  新泰克:已提出宣告专利无效的申请

  另据《新闻晨报》报道,新泰克公司方面已经提出了宣告专利无效的申请。“根据双方的合同约定,我们先提请仲裁解决。”谈及问题的解决,新泰克公司副总姚庆向记者出示了仲裁受理通知书。他称,如果仲裁结果不理想,他们会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专利复审委员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透露,新泰克公司副总姚庆已经提出了宣告专利无效的申请,但目前还没有成立合议组,因为还存在一些不便透露的问题。她重申,即使认定专利无效,也不能说明这项技术的真假问题。


《北京青年报》
 
你真会瞎联系,韩国的事与中国有何关系?造假的事每个国家都有。只不过有的大有的小。

--------------------------------------------------------------------------------------------------------
尘埃落定 神话破灭:韩国黄禹锡克隆造假案始末

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1月10日公布了对黄禹锡造假事件的最终调查结果。调查委员会认定,黄禹锡研究小组2004年和2005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有关培育出胚胎干细胞的数据属伪造,黄所谓的“独创的核心技术”无法得到认证。  

调查委员会同时拒绝了黄禹锡此前提出的对其科研成果进行验证的要求,认为这
是造假的科学家惯用的拖延时间的手法。调查委员会说,黄禹锡欺骗了科学界和整个国家,首尔大学将严惩参与造假的有关人员。

  目前,韩国检察机关已全面介入了调查黄禹锡小组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及黄所说的“胚胎干细胞被调包问题”。韩国政府11日出台了“黄禹锡事件综合对策”,决定剥夺黄禹锡“最高科学家”称号。首尔大学也已于11日将有关调查材料移交给了检察机关。

  克隆先锋成果惊人 韩国上下尊为国宝

  1952年出生的黄禹锡毕业于韩国首尔大学兽医学专业,因在科研上屡有惊人成就,迅速成长为韩国乃至世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权威。

  1993年黄禹锡培育出韩国第一头“试管牛”;1999年培育出韩国第一头克隆奶牛;2002年培育出克隆猪;2004年2月份,黄禹锡教授组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在全世界率先成功从人类克隆胚胎中提取出了“万能细胞”―――干细胞。当年9月1日,首尔国立大学宣布,直至 2019年2月黄退休时止,都将聘黄禹锡为首席教授。黄还获得了韩国科研工作者的最高勋章―――创造奖章,同时黄还被认为韩国最有可能夺得诺贝尔奖的火热人选。为了支持他获得诺贝尔奖,韩国科学财团和首尔冠岳区成立了声援会。

  2005年5月,他再次通过《科学》震惊世界―――成功利用患者体细胞提取了干细胞。和2004年一样,黄禹锡研究小组从体细胞中取出细胞核后,把该核注入卵细胞克隆出胚胎,并最终培育出了干细胞。这一系列成果为治疗疑难病症开辟了新途径,黄被美国著名科学杂志《科学美国人》评选为年度科研领袖人物。其合作者、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教授夏腾表示:“可以说发生了比研制出疫苗和抗生素更具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虽然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但当时谁也不知道那是一场革命。现在,在韩国首都首尔,也许已经发生了一场能改变人类历史的生命科学革命。”

  6月24日,黄禹锡正式获得“韩国最高科学家”称号,每年可从政府领取30亿韩元(1美元约合990韩元)科研经费。一时间,疑难病患者向黄禹锡教授后援会网站和黄禹锡的电子信箱发来大量咨询邮件,黄禹锡研究成果被政府指定为“核心基础技术”。韩国科技政策研究院则预测,到2015 年,黄禹锡科研组每年可创造6.6万亿―――33万亿韩元的经济效益。

  2005年8月4日,他又宣布成功培育出首只克隆狗“史努比”。虽然各国接连克隆出了奶牛、猫、山羊、猪和马等,但成功克隆狗还是第一次,因为狗在卵细胞尚未成熟时就排卵,而且当时世界技术上还没有建立起可在体外使狗的卵细胞发育成熟的体外培育体系。这一成果使各界普遍认为,韩国在克隆动物和干细胞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这只狗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最佳发明。

  10月19日,世界首家国际干细胞研究中心在首尔成立,黄禹锡当仁不让成为研究中心的领军人物。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1月12日,黄禹锡研究的重要合作者、匹兹堡大学的夏腾博士突然宣布同黄禹锡分道扬镳。夏腾是美国干细胞研究和克隆领域的权威,与黄禹锡合作了一年多,在向全世界宣传黄禹锡干细胞研究成果方面功不可没。有报道称,夏腾是以获取研究用卵子过程中存在伦理问题为由决定同黄分手的。

  研究伙伴突然分手 卵子风波沸沸扬扬

  关于夏、黄分道扬镳具体原因,夏滕闭口不谈,一时间流言四起。有传闻称部分实验用卵子确是研究小组的女研究员提供的,违反了“禁止有控制权的人从下属获取卵子”的伦理规定;还有报道称,在获取卵子时有金钱交易,不符合禁止买卖卵子的法律规定;还有人称夏腾从韩国学到了很多核心技术,翅膀硬了,所以决定单飞。

  11月21日,研究组成员、负责提供卵子的米兹梅迪医院理事长卢圣一迫于压力召开记者会承认:“从2002年到2003年末为保证卵子的充足来源,考虑到交通费、生活费补偿问题,曾向捐赠女性每人支付了150万韩元的补偿金。但韩国2005年1月才出台禁止卵子买卖的《生命伦理法》,所以没有违反法律。”他同时强调,黄禹锡并不知情,是他个人决定支付费用的。

  24日,首尔大学兽医学院伦理审查委员会经过调查得出结论:一、黄禹锡科研组在准备2004年《科学》杂志论文时,得到米兹梅迪医院提供的卵子,医院理事长卢圣一向2003年年底之前提供卵子的部分女性每人平均支付了150万韩元,而黄禹锡前不久才得知卢圣一向部分提供卵子的女性支付过报酬;二、科研组的两位女研究员曾捐献卵子,但她们是在干细胞研究因缺少卵子遇到困难后,为使研究尽快取得进展,出于献身科学的目的主动捐献卵子的。虽然卵子来源存在上述问题,但这都是在有关生命伦理和安全的法律于2005年1月施行前发生的,因此不属违法行为;对于女研究员依照本人意愿捐献卵子的不同看法,应归结为东西方文化差异,也不能认定与规范医学实验的国际公约―――《赫尔辛基宣言》相悖,所以最终认为并没有违反法律和伦理准则。

  11月24日下午2时,黄禹锡举行记者会,承认手下女研究员曾捐献过卵子,并且合作医院向某些提供卵子的女性支付过报酬。为对卵子风波负责,黄禹锡宣布辞去首尔国际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等所有校内外公职,今后将专心从事科研活动。

  照片风波真伪 风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早在2005年6月至9月间,韩国MBC电视台就陆续收到了用于2004年论文的卵子来源存在金钱交易和内部女研究员提供卵子、2005年论文有水分的情报。

  12月5日、6日,有人连续在韩国生物学研究信息中心和科学技术人联合会两大网站上传了黄禹锡论文中的多个干细胞照片相同或相似的文章,称干细胞照片只是倍率不同,可能是对同一个细胞照片进行处理的结果。还指出验证对比结果高度一致说明可能存在人为操作,这种明显的低级错误出现在国际顶尖科学杂志上令人难以置信。这一质疑在网上迅速扩散,围绕“照片风波”使争议进入了新局面。

  12月7日,黄禹锡因失眠、过劳和精神压力入院,面目憔悴的照片经媒体披露后,增添了其支持者的愤怒。但韩国首尔大学生命科学领域的少壮派向校长郑云灿提出,为澄清疑惑应对论文成果重新进行验证;12月9日,《科学》杂志也转变了一贯支持黄禹锡的立场,要求黄禹锡和夏腾对引起争议的部分成果进行解释。

  这种情况下,黄禹锡小组收回了“不能重新进行验证,只能让后续研究成果证明”的原有立场,向首尔大学提出了验证申请,首尔大学校长郑云灿紧急主持召开了干部会议正式决定实施验证。10日,被派到美国匹兹堡大学进行干细胞研究的、黄禹锡科研组研究员金善钟表示,曾按照黄禹锡教授的指示,将2张干细胞照片追加复制成11张用于2005年的论文,于是“照片风波”又带出“真伪风波”。

  造假问题越揭越深 全部成果遭到质疑

  2005年12月15日上午,作为黄禹锡科研组2005年论文的第二作者,卢圣一到医院探望住院治疗的黄教授,两人发生了激烈争吵。卢圣一气冲冲离开病房后向韩MBC电视台等媒体披露,黄禹锡今天向他承认“胚胎干细胞根本不存在”。在接受韩KBS电视台采访时,他进一步解释说,黄禹锡此前主张培养成功的11个胚胎干细胞中9个是假的,而另外2个也不能确定真假。

  卢圣一称,黄禹锡科研组向《科学》报告的干细胞中,6个干细胞被霉污染,均遭损坏,其余干细胞是将患者体细胞冒充为干细胞。卢圣一还称,培育干细胞失败后,黄禹锡命令目前在美国匹兹堡大学的金善钟研究员伪造照片,并以此向《科学》提交了论文。

  首尔大学医学院研究部主任李旺载当天也表示,已经确认黄禹锡科研组报告成功培养出的胚胎干细胞事实上不存在。16日黄禹锡在举行的记者会上,向国民表示了道歉,并称将证明自己的研究结果。同时黄指出,在米兹梅迪医院冷冻保管的胚胎干细胞可能被医院用受精卵干细胞调换,因此郑重要求司法机关尽快展开调查。随后卢圣一立即召开记者会反驳。

  干细胞造假事件,随即导致黄禹锡的其他研究成果也都广泛受到了质疑。

  神话破灭后果严重 调查进入司法程序

  12月29日,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公布了中期调查结果,确认黄禹锡科研组冷冻保管的5个细胞是受精卵胚胎干细胞,也就是说2005年论文中与患者体细胞基因相同的特制胚胎干细胞根本不存在。对此,黄禹锡坚持:“干细胞确实被调换,检察机关调查两天就可查明”。

  2006年1月4日,《科学》杂志通过声明表示:“黄禹锡2005年论文的25名共同作者已签名同意撤销论文。《科学》将在首尔大学的调查结束后,宣布撤销论文。”同时韩国最佳科学家评选委员会决定,1月11日举行全体会议,讨论剥夺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最高科学家”称号的问题。

  1月10日,首尔大学“黄禹锡科研组干细胞成果”调查委员会发表最终调查报告,认定黄禹锡教授科研组2004年发表于《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同2005年的论文一样,也是源于编造数据。

  首尔大学表示,将召开惩戒委员会,确定处罚对象和处罚程度。

  当天,首尔中央检察厅称:“完全相信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将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查。”据悉,检察机关将对黄禹锡研究组相关人士进行传唤,对相关机关和资料进行扣押搜查。

  韩国舆论认为,“黄禹锡干细胞造假事件”对韩国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造成的恶劣影响无法估计。“黄禹锡风波”冲击了韩国证券市场,干细胞股和生物股以及新药开发股全线下跌,相关行业股也表现疲软,投资心理急剧降温。

  韩国科学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摆脱其后遗症,科学家们担心在国际著名杂志刊登论文和接受验证的过程中,能否受到公平待遇。更严重的是黄禹锡的科研成果给国家与民族带来的无限憧憬化为泡影后,韩国国民普遍感到失落、无助、失望和愤怒。

  检方负责人表示:调查的中心并不是干细胞基础技术存在与否,而是被起诉、举报的内容,如科研经费的用途等,其中给下属在美国的研究员5 万美元部分,也将被纳入调查目录中。论文捏造行为虽然并不是司法处理对象,但是根据韩国法律,通过论文造假获取研究费的行为可以构成“弄虚作假妨碍公务罪”和“诈骗罪”。

  10日,韩国科技部称,从1998年至去年年底,政府共拨给黄禹锡科研组研究经费113亿韩元,其中8.2亿用处不明。

  背景资料:医学伦理规范的基石《赫尔辛基宣言》

  《赫尔辛基宣言》,全名为《指导医生进行人体生物医学研究的建议》,1964年6月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第18届世界医学大会上通过。《赫尔辛基宣言》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临床研究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石,但其措词并不很明确。此后1975年、1983年、1989年、1996年、2000 年的世界医学大会又都对《赫尔辛基宣言》做了多次修订。其主要内容包括:

  ―――进行医学研究,必须尊从对人类生命、健康及其权利保护的道德准则。被试验者处于弱势并需要特别保护。另外,要特别注意被试验者有没有以下情况:被试验者本人没有同意或有无拒绝的能力、有可能被强迫参加试验、被试验者从研究中获得了个人利益,以及把试验与私人研究混成一体等等的情形。

  ―――在取得书面同意时,医生应特别注意被试验者与自己有无上下级关系,或可能是被强迫同意参加试验。在此种情况下,书面同意书应由不从事此项研究或与此研究完全无关的医师来取得。

  ―――涉及人体对象的每个实验步骤的设计和进行必须在实验方案中明确叙述。该方案应上报专门成立的道德审核委员会予以考虑、评注、指导及批准。该审核委员会应与科研工作者、赞助人或任何有不适当影响力的方面无关。这个独立的委员会应遵守本国的法律和规则。委员会有权监督试验的进行。科研工作者有义务向委员会提供监督情况,尤其是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其他事件。科研工作者还应向委员会为审核而上报有关经费、赞助方、单位之间从属关系等情况及其他潜在的对实验对象可能造成的利益和动机冲突。

  ―――研究方案应总是包含对道德上有所考虑的陈述,并表明符合该宣言所阐述的原则。
 


中国的什么文化腐朽?那点“腐朽”,早已经被网上的木子美,上海的污秽,北京的无证,深圳的李叉叉,哈尔滨的宝马等等给消灭了。

这回中国文化又惹着谁了!

:blowzy: :blowzy: :blowzy:
 
腐朽文化并不是说文化腐朽.腐朽文化是文化中腐朽的部分.
同样的用词参见"国民党反动派"
 
ZT: 对丘小庆教授论文作假的质疑没有严格的学术根据

对丘小庆教授论文作假的质疑没有严格的学术根据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桂铭 于 2006-1-21, 03:16:5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丘小庆教授论文造假事件,近期被炒得沸沸扬扬,有人断定他就是中国的黄禹锡,各大媒体和网络文栏上也纷纷以“海归教授论文造假”、“中国的黄禹锡”等为题做报道和讨论。丘小庆论文造假俨然已经被证实。质疑人之一赵利军博士就宣称:丘小庆的作假在学术上已经被揭露了。

作为旁观者,也是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科技人员,我更加关心指责是否有科学根据。

对于事件的原告方新泰克和赵利军博士的指责焦点,我仔细研读了丘小庆的文章,结合在新语丝读书论坛上近期关于这一事件的文章及网友讨论,我认为到目前为止,赵利军博士的质疑并没有严格的学术根据。

新泰克及赵利军质疑丘小庆论文造假关键问题是:
1:质粒问题。赵利军博士首先质疑的是丘小庆使用的表达载体 pSELECT-1表达的效果(XYS20060114)。赵的理由是他询问生产该载体的Promega公司时,公司告诉他该载体是推荐用于基因突变和体外转录等。赵从新泰克得知,“丘小庆自己生产的PH-SA经检验,没有主要的蛋白带,川抗所的药效报告证明丘小庆的PH-SA毫无特异性言。经西藏药业用另外一种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结果所谓的PH-SA没有抗菌作用”。但是,赵也承认“pSELECT-1 经过改建后可以用来做表达”。荷西妮马大伟已经就这个问题作了反驳说明(XYS20060113)。从新语丝读书论坛上众网友的讨论来看,不能否定邱可能用那个质粒来做PH-SA。网友“trus”说:“从丘的JBC文章看,Colicin和自身的promoter都被克隆到pAlter1 vector中,表达问题解决了,赵利军博士的(对载体表达的)指控也就失去了价值”。

2:链霉素残留量问题。赵利军博士根据新泰克方面的报告说,丘小庆的PH-SA产物里有高达4.8 mg/ml的链霉素残留(XYS20060114)。常识来讲,硫酸链霉素的分子量为1457.4,透析和过层析柱子时,很容易跟分子量为70000的 PH-SA分开。4.8 mg/ml就是3.3 mM,这么高的链霉素残留,理论上不应该出现。丘小庆在回答新泰克关于链霉素残留量的质疑时,也系统地论证了其不可能性。

3:PH-SA作用的特异性与残留链霉素的关系问题。根据新泰克方面的报告,赵利军博士明显怀疑在如此高的链霉素残留浓度下,硫酸链霉素很可能导致川抗所观察到的“PH- SA毫无特异性”的结果(XYS20060114,XYS20060118)。荷西妮马大伟指出,邱文中“所有的无效多肽或对照蛋白均在同等条件条件下制备得到, 硫酸链霉素的残留应该是一致的。因此, 所有同等菌株的结果应该完全一致, 但图2, 图3和图4均显示这种PH-SA蛋白表现优于的其它蛋白或多肽的杀菌能力。” (XYS20060113)。药物作用的特异性,往往是相对于一定浓度范围内而言。丘在其论文里,以1ug/ml的条件下的确得到对表皮葡球菌、肺炎链球菌没有作用的结果。尽管他可能在摘要里声称得不够严谨(没有讲明浓度条件),但并不是空口无凭。荷西妮马大伟还指出,“低浓度Pheromone 多肽与其受体的结合是有特异性的(Chandler JR and Dunny GM, Peptides. 2004; 25:1377-1388). 由于受体表达有菌种特异性, 因此这种融合蛋白特异性杀菌也是有理论基础的. 高浓度时, Pheromone多肽会非特异性地直接与寡肽转运蛋白(OppAs)结合而进入细胞(Leonard BAB, et al., PNAS. 1996; 93: 260-264). 寡肽转运蛋白是普遍存在的, 菌种特异性差, 这是高浓度时该蛋白产生非特异性作用的原因. 即这个蛋白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杀菌的理论基础” (XYS20060116)。

MRSA是个日益严重的医院内耐药菌感染问题,很难对付。MRSA对链霉素耐药,是个常识。赵利军和西藏药业试图把杀MRSA菌能力也归于残留的链霉素,犯了常识性错误。

我还关心另一个问题,就是PH-SA的稳定性问题。因为是个蛋白质,有可能在运输和调配时失活。比如说新泰克方因为担心链霉素残留问题,自己重新过滤制备,却因为某个环节导致蛋白失活或者被降解,导致什么也看不到了。

新泰克作为投资方,明显缺乏常任高级专业人员来参与该项目的合作。新泰克的项目经理左俊勇毫无专业背景(CNKI上查不到此人的任何专业论文),他自己说: “我不懂技术,其实就是打下手”,另一方面,却屡次代表新泰克做有关技术评论,说“PH-SA根本不存在”。新泰克派左俊勇这样的外行到丘小庆实验室“帮忙”,与丘教授当然没有办法沟通。这是新泰克的严重失策。以左俊勇这样的低级技术参与人员质疑丘小庆教授发表的论文造假,有点不可思议。

赵利军博士一再澄清自己与新泰克无关,据报道实际上,真正让新泰克公司下决心撕破脸皮的转折点,源于2005年初一份来自赵利军博士的电子邮件。赵利军显然告诉了新泰克有关他认为丘小庆教授的论文是作假的看法。

赵利军博士称自己是美国Prophet 公司众多科学顾问之一。而来自新泰克的声明显示,美国Prophet 公司是新泰克的海外控股公司,这样,赵利军博士实际上就是新泰克公司的科学顾问了。根据赵利军博士对这一事件的一系列评论,我认为他的质疑缺乏明确严谨理论、技术根据和推理,太多技术外的情绪化评论。在没有做充分地理论技术讨论前先入地认为丘小庆教授的论文“造假”,是轻率和非职业道德的。

通过基因工程把两个不同功能的肽融合表达,已经是一个激烈的制药研究发展潮流。丘小庆创造的融合肽对MRSA的特异和有效的杀灭作用,的确是抗耐药微生物药物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尝试和贡献。

如果赵利军博士真的为那些“目不识丁的农民企业家”的来之不易的投资着想的话,应该多为新泰克与丘小庆教授之间做技术传承协商调和的工作,而不是激化他们之间的矛盾。比如,如果新泰克/西藏药业认为载体有问题,赵博士可以建议他们做序列测定;如果认为链霉素残留量过高,可以建议他们再做透析过滤,简单地除去链霉素残留;如果怀疑产物中没有蛋白,可以简单加以蛋白定量定性;如果是有蛋白但活性低,可以考虑改变缓冲液等因素来调节,等等,在新泰克和丘小庆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建设性的意见和作为更有利于矛盾的解决和事物的健康发展。

新泰克作为新兴民营企业,在涉足不熟悉的专业领域时,应该肯花钱聘到常任的高级专业领导人才,这样才能跟技术创投人员有效地沟通。沟通不成,着急上火、恼羞成怒,采取把丘名声搞臭的手段(第一个给丘小庆戴上“中国的黄禹锡”的帽子的“浦洛斐” (XYS20060109),正好是新泰克的海外控股公司Prophet 公司的音译),来报复投资的折损,是两败俱伤的下策,让自己目前和未来的投资得不到任何有益的前景。

另外,怎样跟毫无专业认识的投资者合作,也是包括我本人在内的技术研究人员必须认真思考对应的问题,如果你我也打算到国内创业的话。
 
最初由 summerisover 发布
腐朽文化并不是说文化腐朽.腐朽文化是文化中腐朽的部分.
同样的用词参见"国民党反动派"

言之有理,我想,这里说的腐朽可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明知不对,少说为佳”
 
这是韩国的反应:
“调查委员会同时拒绝了黄禹锡此前提出的对其科研成果进行验证的要求,认为这
是造假的科学家惯用的拖延时间的手法。调查委员会说,黄禹锡欺骗了科学界和整个国家,首尔大学将严惩参与造假的有关人员。”

这时中国的反应:
“上海交大宣传部曹部长向本报透露,经过校方向鉴定芯片的专家进行初步咨询,网上的帖子没有充分的事实依据,至于更具体的内容,目前还没有统一口径如何对外发布。”
 


最初由 summerisover 发布
腐朽文化并不是说文化腐朽.腐朽文化是文化中腐朽的部分.
同样的用词参见"国民党反动派"

洒家没有什么文化,理解起来有些吃力。

但是,对中国文化中腐朽的部分很感兴趣,虽然自己远无能力享受和驾驭这些腐朽,但还是希望有识之士不吝指点一二。

:blowzy:
 
本人是个大老粗,没读过什么书.但我知道,这样的好帖,说啥也得顶!!!
俺们农村淫以前只对"娇气的女人"之类的事感兴趣,现在时代进步了,俺也要与时俱进,上上网,发发强贴,也搞搞婚外情,一夜情,还有听说你们城里人时兴什么"换X游戏",真先进啊!哎,农村淫太落后啦!我一定回去把这些消息告诉村民们!
 
有点同意楼主,但是韩国那个黄某人的成就好像在世界范围内轰动了,而楼主列举的几个国人,都在国内出名了。

我觉得这也是一方面吧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