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 官僚垄断的中国改革

promise

Banned
注册
2006-01-07
消息
361
荣誉分数
1
声望点数
0
官僚垄断的中国改革
2006年1月31日22:33:9(京港台时间)

中国的「光荣改革」变成赎买精英阶层的权宜之计、一种刺激短期经济增长的机
会主义游戏,不仅从内部被完全腐蚀,也从外部彻底失去了它的社会基础及历史
动力。

--------------------------------------------------------------------------------

袁剑:中国着名财经评论员。曾担任《价值》杂志主笔,现任财经杂志《董事会
》执行主编,着有《中国证券市场批判》一书。

 
从一九七九年到现在,中国改革已经走过了二十七年。无论是作为一种官方的意
识形态,还是作为一场范围广大、无所不在的实验,「改革」都是这二十七年无
可争议的核心价值。而就其实际的动员范围和对中国普通人生活的深入程度,恐
怕只有毛泽东的革命可与之媲美。虽然它表面上远没有毛式革命那么浪漫和富有
戏剧性,但它对十三亿中国人的影响却是无远弗届。

如今的年轻人已经很难了解,改革这个字眼,对于我们那一代知识分子所施予的
神奇感召力量了。对于我们,改革与「创世记」同义。参与改革,就是参与那个
开天辟地的一周。在那个时候,改革不仅仅是几代人的一种精神想像,也是现实
中一种点石成金的魔术,其所到之处,「光」有了,「水」有了,彷佛一个与过
去截然不同的新世界正在渐次生成。在那个时候,改革是为所有人而生的。从极
其匮乏、极其禁锢的历史中出发,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在改革所带来的精神解放、
物质繁荣中获得了巨大的边际满足。也正是因为这种共赢的性质,改革不仅受到
了绝大部分中国人的拥戴,也同时成为凝聚社会团结不可替代的民族愿景。这个
时期的改革是属于全民的改革,它汲取的是全民的动力。其强大之处也正在于此
。如果一定要为这一段改革时光赋予一种独特的历史地位,我们会毫不犹豫称其
为「光荣改革」时期。于此,改革也作为一种不容亵渎的意识形态被奉上的神坛


然而,以八十年代末期那一场特殊的历史变故为界,中国改革开始脱离它原来的
精神指向,而逐渐沦为特殊分利集团的专利。自此之后,从表象上看,中国的市
场化进程虽然比之八十年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改革的真实内容却偷偷地被垄断
、被劫持,成为仅仅服务于强势利益集团的独家秘笈。我们无法详尽解析这种改
革蜕变的历史秘密。简短的解释是,这是由于中国改革的官僚依赖路径所造成的
。这种改革路径引发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革背弃了初
始的全民契约,变成了一种不受监督、不受制约、不需要全民共识的官僚垄断工
程。既如此,牺牲核心圈之外人们的利益也就成为一个逻辑的必然。

事实上,早在九十年代初期,就不断开始有社会群体被抛离这列改革快车之外。
当时间或流传出的各种「下岗工人自杀」的类似寓言版本,传达出中国社会对改
革的普遍不适应症状──改革综合症。这种在后改革时期四处蔓延的改革综合症
,不仅严重削弱了中国改革的社会基础,也开始直接威胁改革的另一个前提:稳
定。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即所谓做大馅饼,就成为中国政治中压倒一切的
目标。

在中国战略家们那里,有一种根深柢固的信念:经济增长可以将我们渡向彼岸。
只要有经济增长,只要有不断扩大的财富基础,中国就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腾出
手来,解决转型中积压下来的各种问题。按照一句经典的政治格言就是所谓「发
展是硬道理」。但显然,斤斤计较于「效率」的策士们忘记了凯恩斯曾经暗示过
的这样一条更「硬」的道理:从长期看,真正的增长只能是正义的产物,公正即
效率。

所以,对于中国那些偏执的改革家来说,只要有利于促进短期经济增长的,哪怕
再短视的措施都可以用改革的名义出台。改革不再是有确定内容、确定目标的一
种自我生长、自我维护的机制,而彻底变成了经济增长的一种附属、一种工具。
这实际上是中国改革在九十年代中期的又一次重要蜕变,从服务于全民的改革,
变成了服务于短期经济增长(GDP)和特殊利益集团的改革。以九十年代中期之后
开始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改革为例,这些「改革」虽然有利于赎买某些特殊利
益集团,有利于推动广泛的货币化进程和经济增长,但其结果却是将更多的人抛
到了改革之外。

当人民被当作包袱而不是财富抛弃的时候,社会稳定的基础自然会愈益狭窄。于
是,一种关于改革、增长、稳定的恶性循环开始了:越是不稳定,就越要推动经
济增长;越是要推动经济增长,就越是要发力推动符合少数人利益的改革;而越
是推动这种「改革」,就越是不稳定。自此,中国的「光荣改革」变成一种赎买
精英阶层的私相授受的权宜之计、一种刺激短期经济增长的纯粹的机会主义游戏
;它不仅从内部被完全腐蚀,也从外部彻底失去了它的社会基础以及历史动力。
高速经济增长固然可以为蜕变了的改革涂脂抹粉,但却很难说服那些在改革中遭
到无情剥夺的民众。

改革的支持基础日益削弱,从八十年代初期「人人都支持」的改革,到九十年代
「部分人支持的改革」,再到现在「人人都不支持的改革」,中国「光荣改革」
强大的精神力量已经成为几代理想主义者的灰色记忆,尘封于历史的角落之中,
生锈、发霉。改革死了,我们怎么办?



亚洲周刊
 
最初由 datamine 发布
你丫回家看看西方经济发展史

袁剑:中国着名财经评论员。曾担任《价值》杂志主笔,现任财经杂志《董事会》执行主编,着有《中国证券市场批判》一书。

我觉得作者绝对比“你丫”的书读得多得多。当然,如果你比作者书读得多,“你丫”在渥太华蹲着,有点屈了。
 
最初由 promise 发布
官僚垄断的中国改革
2006年1月31日22:33:9(京港台时间)

中国的「光荣改革」变成赎买精英阶层的权宜之计、一种刺激短期经济增长的机
会主义游戏,不仅从内部被完全腐蚀,也从外部彻底失去了它的社会基础及历史
动力。

--------------------------------------------------------------------------------

袁剑:中国着名财经评论员。曾担任《价值》杂志主笔,现任财经杂志《董事会
》执行主编,着有《中国证券市场批判》一书。

 
从一九七九年到现在,中国改革已经走过了二十七年。无论是作为一种官方的意
识形态,还是作为一场范围广大、无所不在的实验,「改革」都是这二十七年无
可争议的核心价值。而就其实际的动员范围和对中国普通人生活的深入程度,恐
怕只有毛泽东的革命可与之媲美。虽然它表面上远没有毛式革命那么浪漫和富有
戏剧性,但它对十三亿中国人的影响却是无远弗届。

如今的年轻人已经很难了解,改革这个字眼,对于我们那一代知识分子所施予的
神奇感召力量了。对于我们,改革与「创世记」同义。参与改革,就是参与那个
开天辟地的一周。在那个时候,改革不仅仅是几代人的一种精神想像,也是现实
中一种点石成金的魔术,其所到之处,「光」有了,「水」有了,彷佛一个与过
去截然不同的新世界正在渐次生成。在那个时候,改革是为所有人而生的。从极
其匮乏、极其禁锢的历史中出发,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在改革所带来的精神解放、
物质繁荣中获得了巨大的边际满足。也正是因为这种共赢的性质,改革不仅受到
了绝大部分中国人的拥戴,也同时成为凝聚社会团结不可替代的民族愿景。这个
时期的改革是属于全民的改革,它汲取的是全民的动力。其强大之处也正在于此
。如果一定要为这一段改革时光赋予一种独特的历史地位,我们会毫不犹豫称其
为「光荣改革」时期。于此,改革也作为一种不容亵渎的意识形态被奉上的神坛


然而,以八十年代末期那一场特殊的历史变故为界,中国改革开始脱离它原来的
精神指向,而逐渐沦为特殊分利集团的专利。自此之后,从表象上看,中国的市
场化进程虽然比之八十年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改革的真实内容却偷偷地被垄断
、被劫持,成为仅仅服务于强势利益集团的独家秘笈。我们无法详尽解析这种改
革蜕变的历史秘密。简短的解释是,这是由于中国改革的官僚依赖路径所造成的
。这种改革路径引发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革背弃了初
始的全民契约,变成了一种不受监督、不受制约、不需要全民共识的官僚垄断工
程。既如此,牺牲核心圈之外人们的利益也就成为一个逻辑的必然。

事实上,早在九十年代初期,就不断开始有社会群体被抛离这列改革快车之外。
当时间或流传出的各种「下岗工人自杀」的类似寓言版本,传达出中国社会对改
革的普遍不适应症状──改革综合症。这种在后改革时期四处蔓延的改革综合症
,不仅严重削弱了中国改革的社会基础,也开始直接威胁改革的另一个前提:稳
定。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即所谓做大馅饼,就成为中国政治中压倒一切的
目标。

在中国战略家们那里,有一种根深柢固的信念:经济增长可以将我们渡向彼岸。
只要有经济增长,只要有不断扩大的财富基础,中国就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腾出
手来,解决转型中积压下来的各种问题。按照一句经典的政治格言就是所谓「发
展是硬道理」。但显然,斤斤计较于「效率」的策士们忘记了凯恩斯曾经暗示过
的这样一条更「硬」的道理:从长期看,真正的增长只能是正义的产物,公正即
效率。

所以,对于中国那些偏执的改革家来说,只要有利于促进短期经济增长的,哪怕
再短视的措施都可以用改革的名义出台。改革不再是有确定内容、确定目标的一
种自我生长、自我维护的机制,而彻底变成了经济增长的一种附属、一种工具。
这实际上是中国改革在九十年代中期的又一次重要蜕变,从服务于全民的改革,
变成了服务于短期经济增长(GDP)和特殊利益集团的改革。以九十年代中期之后
开始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改革为例,这些「改革」虽然有利于赎买某些特殊利
益集团,有利于推动广泛的货币化进程和经济增长,但其结果却是将更多的人抛
到了改革之外。

当人民被当作包袱而不是财富抛弃的时候,社会稳定的基础自然会愈益狭窄。于
是,一种关于改革、增长、稳定的恶性循环开始了:越是不稳定,就越要推动经
济增长;越是要推动经济增长,就越是要发力推动符合少数人利益的改革;而越
是推动这种「改革」,就越是不稳定。自此,中国的「光荣改革」变成一种赎买
精英阶层的私相授受的权宜之计、一种刺激短期经济增长的纯粹的机会主义游戏
;它不仅从内部被完全腐蚀,也从外部彻底失去了它的社会基础以及历史动力。
高速经济增长固然可以为蜕变了的改革涂脂抹粉,但却很难说服那些在改革中遭
到无情剥夺的民众。

改革的支持基础日益削弱,从八十年代初期「人人都支持」的改革,到九十年代
「部分人支持的改革」,再到现在「人人都不支持的改革」,中国「光荣改革」
强大的精神力量已经成为几代理想主义者的灰色记忆,尘封于历史的角落之中,
生锈、发霉。改革死了,我们怎么办?



亚洲周刊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f&Path=3157076821/06af2.cfm
 
刚删了一批轮子的无谓叫嚣,楼主又贴出来了,小chief又跑来high了~简直是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用“经济杀手”灭亡中国

――骗子“精英”的骗子“改革”之四

黎阳

2006.1.9.

一只木桶的装水容积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长度。一根铁链的承拉能力
取决于铁链中最弱一环的强度。一个社会的稳定程度取决于社会最底层人们的状
况、数量、可能的出路和对未来的希望。一旦社会地位最低的“弱势群体”作为
一个整体发生大规模生计断绝、走投无路、对未来彻底绝望的情况时,社会必乱
。看看从陈胜吴广到李自成的历史,再想想中国共产党的经历,用不着牛津哈佛
北大清华学位之类“资格”,有点中学历史常识就能够懂得这个社会铁规律。

2005年12月20日,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彭光谦少将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
:现在“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准备跟中国拚一把”。但是“现在的威胁,主要表现
为国家发展中面临的威胁,它的表现不是全面入侵中国,而是千方百计影响中国
的发展环境。首先是对中国实行预防性的合围,压缩战略空间,使中国没有多少
战略回旋和选择的余地。第二,尽可能让中国在维护国家统一、保持国家的领土
主权完整付出更大的代价、更大的成本。第三,尽可能减少中国获取世界资源的
份额,本来是可以平等的交易,但是他们破坏平等交易。第四,尽量造成国内的
动乱,让中国不能安心下来发展。”

彭光谦少将的论断完全正确。正面攻不动就侧面迂回,外面攻不动就策应内乱。
相持不下时要靠出奇制胜。无可奈何时必图里应外合。军事上如此,国家战略上
亦如此。秦赵两军在长平对峙三年仍一筹莫展,秦王一个反间计便让赵王撤掉了
具有实践检验过的真知灼见的廉颇,换上了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赵兵
全军复没。内部的策应胜过了外部的倾国大军。美苏冷战四十多年僵持不下,一
个“新思维”便让苏联彻底解体,一个“休克疗法”便让俄罗斯死去活来。美国
也好,苏联也好,最现代化导弹核武器、最训练有素的军队、最强大的经济工业
实力、以冒毁灭全人类的战争这样最大风险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几个掌握了苏联
“改革”实权的“精英”轻而易举就解决了。代价不过是通过形形色色的“基金
会”来几个小钱,贿赂收买掌握“话语权”的“精英”。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合算
的买卖吗?

要灭亡中国,最有效莫的办法过于让中国内乱。要制造中国内乱,最有效莫的办
法过于让中国社会分裂。要制造中国社会分裂,最有效莫的办法过于让中国贫富
对立。要制造中国贫富对立,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让中国富人来路不正,穷人走
投无路,无权无势无关系的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除了沦为“弱势群体”外无路可
走,对前途、对政府、对共产党彻底绝望。换句话说,要从内部灭亡中国,最有
效的办法就是在中国蓄意制造“官逼民反”的局面,故意让中国重演历史上一再
发生过的那种走投无路的大规模内乱。要问今日之中国谁能有此神通?除了“主
流经济学家”还有谁?任何一个官员,从科长、处长、司局长到部长省长,哪怕
是总理副总理,其权限都有明确的范围,“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出了这个
圈他就管不着了。即使存心要制造贫富对立也只能在他具体管的那个局部范围里
折腾,出了问题也是局部问题,而且总能有其他机构力量来制约。而“主流经济
学家”的“改革”呢?整个社会从上到下无处不在,没有一个角落是他管不着的
。也就是说,“主流经济学家”的“改革”权力影响是海阔天空无穷大,不受任
何制约,而且不负任何责任。他给你来点阴的,一毁就毁你整个社会。他要存心
制造贫富对立、社会分裂和社会对抗,那就是整个社会全面性的对立、分裂和对
抗,这是任何一个局部的具体官员想干都干不来的事。

“主流经济学家”的“改革”已经搞了27年,比共产党打天下的时间还长。这段
时间已经足以排除一切局部的、暂时的、偶然性的因素,观察、总结出“主流经
济学家”们的“改革”的总方向和总意图了。

“减员增效”导致几千万工人下岗后,他们绝大多数人的日子是越过越有希望,
还是毫无希望?“买断工龄”的那点钱加上社会保障金,除了勉强饿不死之外还
能干什么?买房子?供子女上学?养老?看病?

为了追求GDP“政绩”,全国到处大兴土木,大搞房地产投机,大搞“圈地运动”
,导致上亿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做工没有岗,种田没有地,低保没有份”的“
社会难民”。他们有在城市谋生的技能技巧和关系吗?那点“土地补偿费”即使
不被扣押贪污,又够让他们活几年?年轻力壮的尚可以卖苦力,年迈体弱的呢?
生路何在?出路何在?前途何在?

“市场换技术”,合资企业头一条就是解散中国自己的研发机构,从此一切发展
只能靠外资。模仿不需要多少脑子。自己不开发新产品自然用不了多少科研人员
。这导致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千辛万苦倾家荡产拿到学位,到头来还得靠关系靠
势力找饭碗。普通人即使侥幸有口饭吃,起薪收入也跟不上大学没太大差别。对
于新一代的普通毕业生,希望何在?

中国的环境是越来越改善,还是越来越恶化?面对环境污染加形形色色的有毒有
害假冒伪劣食品,中国人得病的几率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中国人现在有
多少人经得起生大病?面对这种时时危害中国人健康的“世界垃圾堆”的趋势,
“精英”们关心吗?重视吗?拿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吗?

如果上述情况只是局部的少数人的例外情况,那还勉强说得过去。但实际情况是
如此吗?是局部还是普遍?是越来越少还是越来越多?是越来越好转还是越来越
严重?如果真是越来越改善,那自然用不着大惊小怪,也不会在社会引起共鸣。
实际情况呢?只要是中国人,只要是来自社会基层的人,自会从27年的生活中得
出自己的结论,足以胜过任何“精英”的花言巧语。

“主流经济学家”们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一贯的态度立场是什么?又
是“改革代价论”;又是“为了达到改革的目标,必须牺牲一代人”;又是“为
改革这个伟大的事业付出牺牲,做出贡献”;又是“中国的贫富差距还不够大,
只有拉大差距,社会才能进步,和谐社会才能有希望。中国穷人为什么穷,因为
他们都有仇富心理”;又是“我建议取消所谓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等
福利,目的是保持大家的工作热情和能力”;又是“反腐败力度在把握适当、要
非常适度,如果力度把握不适当,间接带来的负效应也非常大”;又是“经济学
家就是为利益集团服务的”;又是“不鼓吹工人涨工资”,又是“不要向富人开
枪”。人民群众在他们眼里是什么?是牛马不如的“阿猫阿狗”,是“会说话的
工具”,是应该被淘汰被牺牲的“劣等群体”。回顾过去27年,他们根据这样的
“理论”设计出来的“改革”,可曾为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着想过半分?可曾为他
们安排过丝毫出路?他们的一切作为,究竟是在中国制造稳定还是不稳定?当他
们肆无忌惮把普通老百姓逼入绝境时,他们说:这是为了“改革”;当普通老百
姓走投无路奋起质疑他们的倒行逆施、捍卫自己的生存权益时,他们说:这是违
反“不争论”,是制造不稳定,是动乱。更有甚者,公然鼓吹“允许富人拥有枪
支武器”,公然宣扬“为了GDP,必须严厉镇压刁民”。“精英”放火是“改革”
,百姓点灯是“动乱”。“主流经济学家”们的这种逻辑的实际用意何在?唐太
宗时代就知道“水能载舟,亦能复舟”,21世纪号称饱学之士、“主流经济学家
”“精英”们怎么会不知道?明明知道还要故意如此,只能有一个解释:蓄意制
造社会危机,为社会对抗创造条件。为什么?不妨看看“经济杀手”珀金斯的文
章:《揭开美国援助的背后黑幕》。

世界上的确有“经济杀手”这个行当,的确有利用“经济杀手”灭亡整个国家的
先例。这不是幻想小说,而是严酷的现实。正因为现在“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准备
跟中国拚一把”,所以利用“经济杀手”从内部灭亡中国的战略才更必要,更现
实,更“经济”,更可行。“主流经济学家”们的一切作为究竟是使中国社会越
来越凝聚,还是越来越对立?他们对这种倾向究竟是忧心忡忡竭力制止,还是满
不在乎兴高采烈变本加厉?如果是科学,起码得实事求是,起码得面对现实。既
然“主流经济学家”们除了光拿话甜和人之外对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人的命运毫不
在意,想方设法把他们往绝处赶,往死里逼,那就证明他们的的确确是蓄意以“
改革”的名义在中国制造对抗,制造内乱,让中国自行崩溃。李登辉为什么那么
起劲鼓吹中国“七块论”为“台独”壮胆?形形色色的海外“学者”、“民运”
为什么那么起劲鼓吹“中国崩溃论”?就是因为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们的“
改革”方向给了他们希望和精神支柱。

用形形色色的“基金会”收买“经济杀手”,让他们以“主流经济学家”的面目
操纵“改革”;以个人发财为诱饵赎买各级官员替对整个社会而言是自杀性的“
改革”保驾护航、最终走向人民群众的对立面;把“改革”引向贫富对抗、官民
对抗、阶级对抗的方向,最终导致全面的“官逼民反”、社会动乱――这就是新
形势下灭亡中国的最现实最有效的战略。这不仅在理论上可能,在世界上有先例
,而且在中国已经造成了越来越明显的严重社会危机。这难道都是瞎编的神话?
这难道不值得中国人警惕?
 
最勤最巧的工人与最懒最蠢的“精英”

――骗子“精英”的骗子“改革”之三

黎阳

2006.1.5.

现在中国的产品走向了全世界。到哪里都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这
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的工人称职,合格,能竞争得过外国同行。否则人家为什
么买中国造?

但所有这些出口到全世界的中国造有多少是中国研制的高技术产品,多少是中国
创的世界名牌?老实说,几乎没有。这又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中国的“精英”不
称职,不合格,竞争不过外国同行。开发高科技、创造中国名牌应该是中国“精
英”的责任。在全世界面前拿不出自己的东西来,靠外国同行开发的成果混日子
,这样的“精英”合格吗?

实际上,中国有人才。奇瑞汽车的发展足以证明中国有的是优秀知识分子、科技
人员。但把持了“改革话语权”的“主流经济学家”们一个“市场换技术”就剥
夺了他们的一切用武之地。合资企业头一条就是解散中方的一切研究发展部门,
遣散中国的科技力量。有如此“精英”当道,中国的科技人才再优秀又能如何?
也就是说,这些真正的中国精英是被“主流经济学家”们硬逼着“不合格”的。

“主流经济学家”们的“改革”说穿了就是一个字:卖。卖国企、卖银行、卖医
院、卖矿山……卖来卖去最后好点的东西全落到了外资手里,“精英”们还振振
有词:亏损累累,债不抵资,卖了还赚了……

怪就怪在这里:既然是一堆破烂,那怎么到了外资手里就不破烂了?难道外资专
门到中国来学雷锋做好事?结论只有一个:外资肯买,就说明“破烂”不烂,而
是管理不当。这反过来又说明一个问题:“主流经济学家”搞“改革”的目的不
就是改善管理吗?你搞成了一堆破烂,说明你无能,蠢;你把破烂卖了,把包袱
甩给别人,说明你不肯钻研,懒。这样一群又蠢又懒的东西把持着中国的改革,
你说能改成个什么样?

“精英”们口口声声改革要奖勤罚懒,淘汰不合格的人。但中国工人又勤又巧,
比外国同行丝毫不差,却被“精英”的改革弄成“弱势群体”,工资又低又拖欠
,“精英”还整天叫嚷“不能增加穷人工资”、“禁止恶意讨薪”;“主流经济
学家”之类“精英”们又蠢又懒,低劣得与外国同行根本没法比,却拿着高薪还
不知足,年薪十万还算“清贫”。如此奖懒罚勤的“改革”难道不是骗子“精英
”的骗子式“改革”?
 
走向下一次南京大屠杀

――骗子“精英”的骗子“改革”之二

黎阳

2006.1.5.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处于被包围被封锁的“围城”状态,不得不实行“围城经济”
即计划经济,不得不一切自力更生。

有人动不动就说“大跃进”饿死了多少多少人,把饿死人归罪于毛泽东。不对。
“大跃进”的失误加自然灾害造成了损失,但跟饿死人没有必然因果关系。如果
当时中国能从外部自由购粮,怎么可能饿死人?正确的说法是西方的封锁禁运饿
死了多少多少人。“冤有头,债有主”,休想贼喊捉贼。卫国战争时列宁格勒被
围900天,饿死了几十万人,难道不是希特勒的罪行反而是列宁格勒保卫者们的“
罪行”?封锁禁运,不就是故意要在“围城”之内制造饥饿吗?饿死了人,不谴
责封锁包围城市蓄意饿死人的“围城者”,反而责骂保护全城的“守卫者”,这
是什么颠倒黑白的混帐逻辑?!

“精英”们立刻追问:为什么毛泽东的中国会处于“围城”状态?简单说,是抗
美援朝。为什么中国抗美援朝?因为毛泽东的中国不能容忍强敌大兵压境。为什
么?因为这是抗日战争的血的教训。

抗日战争爆发前日本已经在中国领土大量驻军,可以随时随地说打就打。“九.
一八”事变,出动的是日本的东北驻屯军。“七.七”事变,出动的是日本的华
北驻屯军。“八.一三”事变,出动的是日本的上海驻屯军。日军凭借战前就处
心积虑获得的这些有利军事事态,在侵华战争中占尽了便宜。如果日本没有在华
驻军和在朝鲜驻军,想发动侵华战争就得先来场登陆作战,那就没那么容易了。
想想拿破仑面对英吉利海峡的无奈,想想希特勒的“海狮计划”,想想诺曼底,
想想金门之战和台湾海峡,不需要多高深的学问就应该能够明白:是让一切可能
的强敌离自己越远越安全,还是越近越安全?“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老
祖宗这个结论错了吗?毛泽东出兵抗美援朝,难道不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经验教
训?既然要避免重复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吃的亏,拒敌于国门之外,当然就要付代
价。代价之一就是惹恼了洋大人给你来个封锁禁运,让你处于“围城”状态,不
得不实行“围城经济”。两害相衡孰为轻?是一时的封锁禁运,还是在全国重演
“南京大屠杀”?

如果中国人决心不允许“南京大屠杀”再次发生,那起码还应该汲取哪些历史教
训?

1.再也别讲什么“绝对不抵抗”。“九.一八”时中国人“绝对不抵抗”,结果
呢?

2.再也别相信敌人的任何允诺,讲什么“停止抵抗,交枪投降”。“南京大屠杀
”时日军大量投撒传单说:“日军将尽力保护善良的人民,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日军对于抗日分子虽然苛酷无情,但对非武装的平民与不怀敌意的中国军
队,则采取宽宏和善的态度。”日军撒放的“优待凭证”上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
白:“(绝对不杀投诚者)凡华军士兵,无意抗战,竖起白旗,或高举两手,携
带本凭证,前来投诚归顺日军者,日军对此,必予以充分关照,且代谋适当职业
,以示优待。聪明士兵,盍兴乎来?日本军司令部印”。几十万中国军民信以为
真,放弃抵抗听凭处置。结果呢?

3.再也别指望什么“国际调停”。中国人“九.一八”时指望“国际调停”;“
一.二八”时指望“国际调停”;日军鼓动“华北自治”时指望“国际调停”;
“八.一三”时又指望“国际调停”,结果呢?哪次“国际调停”制止过侵略?
淞沪抗战时为了给想象中的“国际调停”创造条件,把全国精锐都调到上海孤注
一掷,在最有利于敌最不利于我的条件下用血肉之躯硬拼日军的陆海空现代化优
势。力量拼光了也没盼来“国际调停”半点效果,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一个也没保
住,还来了个“南京大屠杀”。追溯得再远些,当年中国人从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到甲午战争几十年间一直都是指望靠“国际调停”来“以夷制夷”,结
果呢?

4.再也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对于抗日,中国人曾寄希望于德国。但德国却
日本结盟,不但不阻止日本的侵略,而且断绝了对华军事交易。中国人曾寄希望
于欧美列强。但日军大举侵略中国时,欧美列强纷纷宣布“中立”,不但不制止
日本的侵略,而且拒绝向中国提供任何帮助。英国甚至按照日本要求关闭缅滇公
路,直接参与了日本对中国的封锁禁运。中国人曾寄希望于苏联。但苏联跟日本
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后不但立即断绝了对中国的军援,而且承认了“满洲国”以
换取日本承认外蒙古,用牺牲中国以换取避免陷入两线作战。中国人曾寄希望于
美国。但美国为了换取苏联对日作战以减轻美国的牺牲,在雅尔塔毫不犹豫把中
国的主权当筹码送给了苏联,而且跟中国连招呼都不打一个。从第二次鸦片战争
起中国人就没停止过寄希望于洋人再被洋人涮的死循环,而且是年复一年、代复
一代没完没了:老挨涮,老不长记性,老抱新幻想,老吃同样的亏。真不知道这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精英”们的记性智墒怎么连猪都不如:猪往前拱不动了还知
道要换个方向呢!

5.归根到底要靠自己救自己。既然“绝对不抵抗”不行;抵抗不彻底、交枪投降
不行;“国际调停”不行,外国援助还不行,那不靠自己还能怎么样?既然要靠
中国人自己,那该靠中国人中的什么人?靠少数“精英”吗?门都没有。中国的
“精英”生来脱离群众,别说相信尊重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就是“精英”自己互
相间也向来是“文人相轻”,没完没了地勾心斗角,永远一盘散沙,永远“秀才
造反,一事无成”。他们自己四分五裂,怎么可能改变中国人一盘散沙的局面?
他们轻而易举就能被分化瓦解,收买驯服,怎么可能跟组织严密势力强大的外国
侵略者抗衡?他们既看不起人民群众,自己又互相看不起;既心知肚明自己无回
天之力,又根本不愿意承认人民群众有力量;其全部精神支柱都来自对洋人的迷
信。一旦没了洋人当靠山他们就一点主心骨也没有。他们自古以来的老传统是要
么依附权贵,要么逃避现实,要么先空想狂热再悲观绝望,要么干脆卖身投靠。
指望他们面对外国强敌挺起腰杆拿出信心拿出办法无异于指望太阳从西边出来。
“知识分子在其未和群众的革命斗争打成一片,在其未下决心为群众利益服务并
与群众相结合的时候,往往带有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他们的思想往往是
空虚的,他们的行动往往是动摇的。因此,中国的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虽然有先
锋的和桥梁的作用,但不是所有这些知识分子都能革命到底的。其中一部分,到
了革命的紧急关头,就会脱离革命队伍,采取消极态度;其中少数人,就会变成
革命的敌人。知识分子的这种缺点,只有在长期的群众斗争中才能克服。”又要
靠中国人自己,又不能指望靠少数“精英”创造奇迹,那就只剩下靠广大人民群
众一条路。要靠广大人民群众,就不能又靠人家又不顾人家死活,就不能不维护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不能不走群众路线。

6.军事工业和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30年代初曾有人对沈阳兵工厂等中国兵工企
业做过调查分析,结论是“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差”。面对这种状况
,买办当局的决策不是如何改善,而是干脆“自制不如进口”,美其名曰“全球
化接轨”,实际为了可以多捞回扣。更有甚者,干脆把买飞机的钱放在香港银行
里生利息,借口是:飞机更新换代太快,刚买回来就过时了,太不“经济”,不
如先把钱存起来赚利息,等需要时再大量买更有“效率”。结果等战争一打起来
,军火价格猛涨不说,人家一封锁,有钱也买不到,买到的也运不来。买来的军
火打一点就少一点,打光了就毫无办法。走投无路时才切肤痛感要害工业要害技
术必须先解决有无问题。没有自己的东西就什么都没有,什么“效率”都是扯淡
。别人的效率再高也只对别人有意义,对自己毫无用处。要提高效率,首先得解
决有无问题。而且无论怎么改进提高,反正决不能把原来有的东西改没了。一旦
改没了,那还有何“效率”可言?盲目追求“高效率”的结果是彻底的没效率。

这些都是经历了八年抗战、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中国人用几千万条生命、数
不尽的财产损失和无以复加的苦难才换来的经验,不折不扣血的教训,实践的总
结。不管是谁,不管有什么“精英”头衔,不管有多大声望权威,只要提出违背
这些血的教训的主张就必定是骗子,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回顾毛泽东的一切决策,哪一样违背了这些血的抗战教训?“我们中华民族有同
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
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
要继续战斗下去。”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把中国人从“一盘散
沙”变为“组织起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毛泽东的中国不承认任何外国在中国有特权,不允许任何外国在中国领土上驻
军。鸦片战争以来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被毛泽东一扫而光。想想中国
八年抗战的教训,尤其是“南京大屠杀”的惨痛教训,毛泽东所做的一切哪一点
不利于确保永远再不出现又一次“南京大屠杀”?

而“改革精英”们的主张是什么呢?他们嘲笑保护了中国在“围城”状态下赖以
生存的计划经济,嘲笑抗美援朝,嘲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嘲笑提高警惕,嘲
笑中国的事应该中国人作主的原则;他们主张“国际接轨”“全球化”,“市场
换技术”,发展靠外资,让外资掌握中国的经济命脉和要害工业,说“外资企业
就是民族企业”;他们主张一切靠“精英”,歧视欺凌普通老百姓;他们借口个
人自由取消一切组织,让中国人重新回到一盘散沙;他们主张解散中国军队,“
向美国买安全”……所有这一切,那一点符合中国八年抗战的教训?究竟是中国
人八年用几千万条命、无数损失苦难换来的血的教训可靠,还是一小撮高高在上
、脱离实际、只会纸上谈兵的“主流经济学家”们为谋取私利而信口开河的胡邹
可靠?

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们虽然不敢直截了当主张中国人活该遭受又一次“南京
大屠杀”,但他们的一切主张却实实在在、不声不响、一步一步地为下一次“南
京大屠杀”创造条件。以他们的学识,他们不会不知道这种后果。但他们明知这
种后果却仍然要把中国人往这个方向引。因为他们是丧尽天良的骗子,为了自己
谋私,不怕好话说尽,坏事做绝。

难道中国人一次“南京大屠杀”还嫌不够,还要再来一次?
 
围城经济与解围经济――骗子“精英”的骗子“改革”之一

黎阳

2005.12.29

苏联卫国战争中,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被德军围困达900天,有几十万人被饿
死。希特勒命令德军不接受列宁格勒任何形式的投降,这座城市必须从地球上抹
掉。列宁格勒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征用了一切必须的资源,实行了极其
严格的计划配给制度,整个城市的一切都被纳入了保卫城市这个总目标。任何违
背此目标的活动都被取缔禁止。结果,列宁格勒终于坚持到了解围,获得了生存
。不管是前苏联人还是今天的俄罗斯人,无不以此为荣。

如果有人跑出来说:列宁格勒围城期间实行的计划配给制度是“僵化的、落后的
经济制度”、“靠强制的权力让人们接受某种价值观”、“绝对平均主义”、“
扼杀了民主自由”、“妨碍了创新精神”、“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闭关自
守,封建锁国”、“应该放弃抵抗,争取双赢”、“拒不投降饿死了人,必须追
究城防当局的责任”……结果将会如何?放在了和平时代的今天,谁这样鼓噪谁
只会被认为是在无理取闹。但如果是在围城期间,谁鼓吹这一套谁就活该被枪毙
。因为这是在直接配合敌军攻城。

处于被包围状态的城市不得不施行的经济措施是“围城经济”。一切都是为了整
个城市的生存。凡对此说三道四者必定是图谋里应外合消灭城市的奸细。

毛泽东的中国从一诞生起就一直处于“围城状态”,等同于一个放大了的“列宁
格勒之围”。对中国的封锁包围严厉到什么程度?飞机轰炸,军舰封锁,冻结帐
户,禁止贸易……无所不用其极。1962年《人民日报》曾刊登一则新闻:美国政
府禁止加拿大从中国进口的酱油对虾假道美国运往加拿大。《人民日报》为此还
登了一首讽刺诗:“酱油对虾过境,美国政府不准。奇闻轰动加拿大,讽刺外加
责问……试看对虾其人,实在可怕得很,头脑一煮便赤化,可见思想不稳。再看
酱油颜色,更是红得发紫…铁幕高悬白宫,将军草木皆兵。如此封锁禁运,世界
史上笑柄。”而不准商品过境还只不过是小菜一碟。当中国从国外买粮救灾时,
美国政府不但否决了美国商人向中国出口粮食的申请,而且阻止美国的盟国向中
国出口粮食,因为粮食是“战略物资”。

被包围、被封锁的中国不得不实行了“围城经济”:一切为了“围城”整体的生
存,一切纳入保卫国家的整体计划,为此不得不实行计划经济,不得不集中一切
资源用于对保卫“城市”最关键、最必须的基础建设和防务设施,不得不压缩一
切非绝对必要的消费,不得不实行配给制度……总之一切措施都不比当年为保卫
列宁格勒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更出格。

处于“围城”状态的中国不但没有垮台,而且越来越壮大:从一盘散沙变成一个
组织严密的社会;实现了全民人人有业可谋、有人关心、少有所教、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从无到有建立了完整的独立的
工业体系;彻底改变了“有国无防、任人摆布”的局面,有效地保卫了除台湾以
外的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掌握了核武器和导弹技术,令一切图谋来犯之敌
望而却步……而这一切都是在被严密包围被严密封锁的“围城”条件下完成的,
在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最严酷情况下完成的。一切成果都实实在在百分之百地属
于中国人自己,中间没有任何花样,任何水分。(哪象今天的“精英”,专门靠
借贷,靠举债,靠从别人那里赊来点花里胡哨的的东西装点门面,活象穿着借来
的燕尾服冒充贵族阔佬的小丑,全身上下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没几样。)这难道
不是人间奇迹?处于“围城”状态下的任何国家、任何城市谁曾取得过如此成就


处于“围城”状态的毛泽东没有样样都简单采取“围城”状态的列宁格勒那样严
厉的军事管制措施,而是尽量创造出民主气氛,允许不同人发表不同意见。但是
一伙“精英”们却借机闹政变,要共产党下台,取消“围城经济”,取消为了保
卫“围城”而采取的一切必要的管制措施。敌军大兵压境虎视眈眈,他们却要搞
“自由化”,要罢免“城防司令”,开城投降。如果这发生在“围城”状态的列
宁格勒,这些人必然被当成敌军内应而就地枪决。但处于“围城”状态的毛泽东
的中国却只把他们划为右派管制起来,照样给生活出路,照样对其家属子女一视
同仁,允许他们象其他人一样享受教育、医疗、就业等权利。(对比今天,“精
英”们可曾给下岗工人、失地农民和普通老百姓及其子女安排过任何出路?)要
清楚,处于被包围被封锁的国家本质上说就是处于战争状态。在战争状态企图鼓
噪推翻共产党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是政变,是可以当场就地处决的死罪。毛泽东
没有开杀戒,难道不是宽宏大量?是非曲直难道还不简单明了吗?

正因为外部敌人对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封锁包围彻底失败了,所以才不得不解围,
中国才得以从“围城经济”转向“解围经济”。不过说是“解围”,实际只解了
一部分,关键地方如核心技术军事装备等等照样封锁禁运,包围圈依然照旧。即
使解围的地方也没闲着,处处留下了“特洛伊木马”,里边暗藏伏兵,任务是趁
人不备时出来消灭整个城市的防卫力量,为外敌卷土重来一举破城预做准备。等
一些中国人以为“围城”状态结束、可以自由开放搞“解围经济”时,这些伏兵
立刻冒了出来,摇身一变,个个成了“改革精英”、“主流经济学家”,到处指
手画脚,大骂毛泽东的“围城经济”:“僵化落后的经济制度”、“靠强制的权
力让人们接受某种价值观”、“绝对平均主义”、“扼杀了民主自由”、“妨碍
了创新精神”、“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闭关自守,封建锁国”、“应该放
弃抵抗,争取双赢”、“拒不投降饿死了人,必须追究责任”……“围城”与世
隔绝,不说是因为敌人的包围封锁,却一口咬顶是“守城”的“闭关自守、封建
锁国”;“围城”之内饿死了人,不骂“围城”的敌人,却骂“守城”的将士;
守“城”有罪,因为这妨碍了“精英”们跟“围城”之敌的“交流开放”,妨碍
了“围城”之敌杀进“城”来再来一次全国性的“南京大屠杀”;修建城防工事
有罪,因为这妨碍了“精英”们修建高级宾馆、“酒池肉林”;建造坦克有罪,
因为坦克不如豪华小轿车舒适省油,“效率低下”;建造“两弹一星”有罪,因
为这吓得图谋攻城之敌不敢乱动,耽误了“精英”们的里应外合;实行配给计划
经济有罪,因为这妨碍了“精英”们囤积居奇,投机倒把……总之功成了罪,罪
成了功,黑的成了白的,白的成了黑的,一切是非曲直全被这帮打着“改革精英
”旗号的敌人伏兵彻底颠倒。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是不是被包围的“围城”?处于“围城”状态的中国怎么可能
“对外开放”?处于“围城”状态的中国是不是必须实行“围城经济”?不是毛
泽东坚守“围城”成功,怎么可能胜利“解围”?没有毛泽东“围城经济”的成
功在先,怎么可能有后来“解围经济”的发展机遇?承认这些历史的常识并不需
要多深的知识,多高的文凭,只需要一点点起码的实事求是。“主流经济学家”
们既然号称“精英”,自然不会不知道这些。但是他们明明知道这一切,却故意
颠倒黑白。因为他们是骗子。他们需要的不是承认事实,而是歪曲事实,以便借
“改革”之机搞诈骗。他们的“改革”是一伙骗子“精英”搞的骗子“改革”,
目标是让中国彻底解除武装,从此再也不设防,再也无法守住“围城”,任凭别
人自由征服。

“主流经济学家”们只要一听到有人为毛泽东的“围城经济”辩护,就忍不住要
冷笑一声发难:“既然你说毛泽东时代那么好,那你为什么不回到毛泽东时代去
?为什么不回到样样凭票的计划经济时代去?”

面对这一声冷笑,我的答复是冷笑三声:

1.只要中国再出现“围城”的形势,只要中国人还是“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而拒
绝放下武器承受又一个全国性的“南京大屠杀”,则中国就不得不回到“围城经
济”即计划经济。那时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必须回到“一切凭票”的时代。你不
愿意就强迫你。你敢反抗就消灭你。不信?试试看!

2.既然18岁比80岁好,那80岁的人为什么不回到18岁去?

3.既然“小姐”“三陪”的收入比普通正当工作的工资高,那么如此发问者的母
亲妻子姐妹女儿们为什么不去当婊子?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