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efromuw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5-11-13
- 消息
- 118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四个“双枪老太婆”
转贴
最新被某人发现的“双枪老太婆”是赵洪文国.
详见一篇叫《真正的双枪老太婆:中国游击队祖母被解放军处决》的文章:
“赵洪文国(1881――1950),女,满族,夫姓赵,本名洪文国,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人,抗日英雄赵侗之母,人称“赵老太”,无党无派。抗日战争时期她屡挫屡战,参与组织创建了辽南“少年军”、河北“国民抗日军”、河南“太行山光/复军”以及“ 晋察冀游击纵队”,被誉为“游击队之母”“民族之母”,民间称之为“双枪老太婆”,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解放战争后期,赵洪文国组织 “中国国民反共救国军 ” ,成立“晋热辽边区第二绥靖总指挥部”,以“总统府留守”自任,策划“反征粮”暴动,打出“赶走共产党,三年不纳粮”等口号,建立大陆游击区,阻止国民党军队起义,率部分国民党军队和民众组织与解放军对峙,1950年被捕。
1949年4月,赵老太太由北平再次南下,受蒋介石委托,组织冀热辽边区游击第二路绥靖纵队,四子赵连中任总司令,驻足重庆,以“总统府留守”自任。策划 “反征粮”暴动,提出“赶走共产党,三年不纳粮”等口号,建立大陆游击区,抵抗进川的解放军,阻止国民党十六兵团起义,枪杀解放军谈判代表,围攻占领川西的温江、崇庆、郫县、金堂、新都及川东的秀山等多座县城。 1950年2月赵老太太被捕,拒不投降,认为解放军“挑灯拨火,诱惑忠良。”周恩来曾为之说情,免其死罪,但西南军区军法处仍判处死刑,时年已70岁。抗日战争幸存的四子赵连中亦被处决,时年25岁,他的妻子和孩子由毛泽东亲笔批示予以释放。”
旧的“双枪老太婆”是大陆人熟悉的著名革命小说《红岩》中的女英雄.
其“主要原型”是当年华蓥山游击队第五支队的政委、原重庆市副市长刘隆华(请注意,这里的我用了“主要原型”这几个字。其原因后面再述)。请见以下一篇报道:
“双枪老太婆”原型人物辞世 一生叱咤留英名(图)
http://news.tom.com 2004年12月25日05时20分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http://72.14.207.104/search?q=cache...84.html+双枪老太婆&hl=en&ct=clnk&cd=1&client=opera
著名革命小说《红岩》及电视剧《双枪老太婆》在川渝大地几乎是家喻户晓,昔日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双枪老太婆”的原型(之一),当年华蓥山游击队第五支队的政委、原重庆市副市长刘隆华于本月20日因病去世,23日在重庆江南殡仪馆火化,享年83岁。昨日上午,记者采访了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历华,从而揭开了一个女游击队员埋藏了半个多世纪的尘封往事………
周总理帮助她成长
1935年,当时只有14岁的刘隆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庆市巴县女中。1938年,刘隆华加入了新华日报社,1944年,刘隆华被安排到延安接受党中央的系统培养。但当时延安紧张的革命局势曾让她产生了回重庆的想法。在革命思想产生动摇的时候,周总理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找她谈了一次话。周总理当时语重心长地分析了当前的局势以及党的困难,鼓励刘隆华要放下思想包袱。
华蓥山留英名
1948年,刘隆华来到华蓥山地区。在华蓥山的这段岁月,是刘隆华革命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她领导了多次起义。在华蓥山的革命局势“白热化”时,从来没有打过仗的刘隆华也拿起了武器,转战华蓥山山区。在她的领导下,华蓥山游击队的威名打响了,当时的敌人对这支游击队恨之入骨却又闻风丧胆,因而刘隆华老人也博得了“双枪老太婆”的雅号。
一生刚直能武能文
谈到对刘隆华老人的评价时,历华感叹地说,她一生刚直不阿,能武能文,而且还是一位能跟上时代潮流的改革者。刘隆华老人还时常称“生者应该对死者负责”,她为修建红岩革命烈士纪念馆和歌乐山革命烈士纪念馆都付出了不少心血。
在23日的告别仪式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长贺国强等各级官员送来了花篮、挽联,更有许多普通百姓送来花圈、挽联。其中“求真理一生革命浩气如虹映日月,为人民艰难创业鞠躬尽瘁泽人间”对她一生的追求做了极好地写照。
以上两个“双枪老太婆”,一个是当年国民政府力棒的民族女英雄。一个是英勇反抗国民党统治的中共女英雄。
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赵洪文国绝不是《红岩》中的“双枪老太婆”。
有意思的是,在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还发现中共内部还有另外两位“双枪老太婆”,同样发生华蓥山地区。
第三个“双枪老太婆”,一九六四年一月《华蓥风暴》初稿中涉及的女主人公陈联诗。这部书是以陈联诗的自述为主。
陈联诗(1900~1960),岳池县罗渡人。1923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1925年回岳池后,与丈夫廖玉璧一起成立了川东民军,当年威震川北华蓥山的“双枪老太婆”陈联诗,他的丈夫廖玉璧,在上世纪20年代初,就读于四川高等师范学堂(四川大学前身),深受校长吴玉章的影响,接受了革命思想。后来他认识了陈联诗,并结为夫妻。1925年,他们结伴到南京东南大学就读,成为学运先锋分子。
廖玉璧家是有田有地的地主,他回家与党组织接上关系,接受组建华蓥山游击队的任务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与弟弟分家。他将自己所分的那一份田地、家产全部卖掉,换成现大洋购买了枪支弹药。
1935年,廖玉璧英勇牺牲后,她继续进行斗争,在华蓥、重庆、成都等处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7年受党的委派回到华蓥山,为武装起义作准备。解放后在重庆市妇联、文联工作,1960年病故。
我们现在可以在网上看到《“双枪老太婆”陈联诗自述 》这么一部书,这部书即以1964年的《华蓥风暴》为主,陈的后人又加写出十多万字的材料,补充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1990年代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第四个“双枪老太婆”是邓惠中。
邓是四川省岳池县长滩寺人,1904年农历7月4日生,1934年,丈夫邓福谦到重庆从事抗日救亡革命活动,邓后来去延安进了抗日军政大学。在丈夫走后,邓惠中于1938年加入共产党,由于工作出色,担任了妇女特支书记,县妇女委员等重要职务,并先后发展10多名妇女入党。解放战争中,她深入岳池各个角落,发展党组织,组建游击队,她两子一女,二儿子邓诚入了党,1948年,岳池起义后,邓惠中主持建立了中共岳西支部。组建了“西南民主联军华蓥山游击队第八支队”有队员400多人。武装起义失败后,于1948年8月2日晚,邓潜回老家,不幸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她的儿子邓诚、女儿及未婚媳,后女儿及未婚媳被保释。邓在狱中经受了刑罚折磨,但她始终保守党的秘密。9月29日被押往重庆,在狱中仍然带信出来,安排暴露的同志转移,1949年11月27日夜,邓惠中和邓诚母子俩同时牺牲在渣滓洞。
据红岩革命烈士纪念馆馆长厉华讲,“双枪老太婆”的原型人物主要有三个,一位是重庆人熟知的刘隆华,另两位分别是邓惠中、陈联诗。三位已经相继辞世,邓惠中在1949年“11・27”大屠杀中遇难,时年45岁;陈联诗于1960年去世,时年50岁。曾经《红岩》作者之一的杨益言老先生介绍,《红岩》中“双枪老太婆”这个人物是为写江姐而塑造的。刻画女英雄主要是为了引起大家对女英雄的敬佩之情,不只是为了记录生活中的某一个英雄。
《红岩》1961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首次出版,以后多次再版。
写到此,作个小结,“双枪老太婆”有四位,但是可总结为两个。一个就是这两天网上流行的赵洪文国,一个就是《红岩》中以三个女英雄为原型的“双枪老太婆”。
转贴
最新被某人发现的“双枪老太婆”是赵洪文国.
详见一篇叫《真正的双枪老太婆:中国游击队祖母被解放军处决》的文章:
“赵洪文国(1881――1950),女,满族,夫姓赵,本名洪文国,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人,抗日英雄赵侗之母,人称“赵老太”,无党无派。抗日战争时期她屡挫屡战,参与组织创建了辽南“少年军”、河北“国民抗日军”、河南“太行山光/复军”以及“ 晋察冀游击纵队”,被誉为“游击队之母”“民族之母”,民间称之为“双枪老太婆”,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解放战争后期,赵洪文国组织 “中国国民反共救国军 ” ,成立“晋热辽边区第二绥靖总指挥部”,以“总统府留守”自任,策划“反征粮”暴动,打出“赶走共产党,三年不纳粮”等口号,建立大陆游击区,阻止国民党军队起义,率部分国民党军队和民众组织与解放军对峙,1950年被捕。
1949年4月,赵老太太由北平再次南下,受蒋介石委托,组织冀热辽边区游击第二路绥靖纵队,四子赵连中任总司令,驻足重庆,以“总统府留守”自任。策划 “反征粮”暴动,提出“赶走共产党,三年不纳粮”等口号,建立大陆游击区,抵抗进川的解放军,阻止国民党十六兵团起义,枪杀解放军谈判代表,围攻占领川西的温江、崇庆、郫县、金堂、新都及川东的秀山等多座县城。 1950年2月赵老太太被捕,拒不投降,认为解放军“挑灯拨火,诱惑忠良。”周恩来曾为之说情,免其死罪,但西南军区军法处仍判处死刑,时年已70岁。抗日战争幸存的四子赵连中亦被处决,时年25岁,他的妻子和孩子由毛泽东亲笔批示予以释放。”
旧的“双枪老太婆”是大陆人熟悉的著名革命小说《红岩》中的女英雄.
其“主要原型”是当年华蓥山游击队第五支队的政委、原重庆市副市长刘隆华(请注意,这里的我用了“主要原型”这几个字。其原因后面再述)。请见以下一篇报道:
“双枪老太婆”原型人物辞世 一生叱咤留英名(图)
http://news.tom.com 2004年12月25日05时20分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http://72.14.207.104/search?q=cache...84.html+双枪老太婆&hl=en&ct=clnk&cd=1&client=opera
著名革命小说《红岩》及电视剧《双枪老太婆》在川渝大地几乎是家喻户晓,昔日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双枪老太婆”的原型(之一),当年华蓥山游击队第五支队的政委、原重庆市副市长刘隆华于本月20日因病去世,23日在重庆江南殡仪馆火化,享年83岁。昨日上午,记者采访了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历华,从而揭开了一个女游击队员埋藏了半个多世纪的尘封往事………
周总理帮助她成长
1935年,当时只有14岁的刘隆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庆市巴县女中。1938年,刘隆华加入了新华日报社,1944年,刘隆华被安排到延安接受党中央的系统培养。但当时延安紧张的革命局势曾让她产生了回重庆的想法。在革命思想产生动摇的时候,周总理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找她谈了一次话。周总理当时语重心长地分析了当前的局势以及党的困难,鼓励刘隆华要放下思想包袱。
华蓥山留英名
1948年,刘隆华来到华蓥山地区。在华蓥山的这段岁月,是刘隆华革命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她领导了多次起义。在华蓥山的革命局势“白热化”时,从来没有打过仗的刘隆华也拿起了武器,转战华蓥山山区。在她的领导下,华蓥山游击队的威名打响了,当时的敌人对这支游击队恨之入骨却又闻风丧胆,因而刘隆华老人也博得了“双枪老太婆”的雅号。
一生刚直能武能文
谈到对刘隆华老人的评价时,历华感叹地说,她一生刚直不阿,能武能文,而且还是一位能跟上时代潮流的改革者。刘隆华老人还时常称“生者应该对死者负责”,她为修建红岩革命烈士纪念馆和歌乐山革命烈士纪念馆都付出了不少心血。
在23日的告别仪式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长贺国强等各级官员送来了花篮、挽联,更有许多普通百姓送来花圈、挽联。其中“求真理一生革命浩气如虹映日月,为人民艰难创业鞠躬尽瘁泽人间”对她一生的追求做了极好地写照。
以上两个“双枪老太婆”,一个是当年国民政府力棒的民族女英雄。一个是英勇反抗国民党统治的中共女英雄。
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赵洪文国绝不是《红岩》中的“双枪老太婆”。
有意思的是,在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还发现中共内部还有另外两位“双枪老太婆”,同样发生华蓥山地区。
第三个“双枪老太婆”,一九六四年一月《华蓥风暴》初稿中涉及的女主人公陈联诗。这部书是以陈联诗的自述为主。
陈联诗(1900~1960),岳池县罗渡人。1923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1925年回岳池后,与丈夫廖玉璧一起成立了川东民军,当年威震川北华蓥山的“双枪老太婆”陈联诗,他的丈夫廖玉璧,在上世纪20年代初,就读于四川高等师范学堂(四川大学前身),深受校长吴玉章的影响,接受了革命思想。后来他认识了陈联诗,并结为夫妻。1925年,他们结伴到南京东南大学就读,成为学运先锋分子。
廖玉璧家是有田有地的地主,他回家与党组织接上关系,接受组建华蓥山游击队的任务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与弟弟分家。他将自己所分的那一份田地、家产全部卖掉,换成现大洋购买了枪支弹药。
1935年,廖玉璧英勇牺牲后,她继续进行斗争,在华蓥、重庆、成都等处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7年受党的委派回到华蓥山,为武装起义作准备。解放后在重庆市妇联、文联工作,1960年病故。
我们现在可以在网上看到《“双枪老太婆”陈联诗自述 》这么一部书,这部书即以1964年的《华蓥风暴》为主,陈的后人又加写出十多万字的材料,补充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1990年代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第四个“双枪老太婆”是邓惠中。
邓是四川省岳池县长滩寺人,1904年农历7月4日生,1934年,丈夫邓福谦到重庆从事抗日救亡革命活动,邓后来去延安进了抗日军政大学。在丈夫走后,邓惠中于1938年加入共产党,由于工作出色,担任了妇女特支书记,县妇女委员等重要职务,并先后发展10多名妇女入党。解放战争中,她深入岳池各个角落,发展党组织,组建游击队,她两子一女,二儿子邓诚入了党,1948年,岳池起义后,邓惠中主持建立了中共岳西支部。组建了“西南民主联军华蓥山游击队第八支队”有队员400多人。武装起义失败后,于1948年8月2日晚,邓潜回老家,不幸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她的儿子邓诚、女儿及未婚媳,后女儿及未婚媳被保释。邓在狱中经受了刑罚折磨,但她始终保守党的秘密。9月29日被押往重庆,在狱中仍然带信出来,安排暴露的同志转移,1949年11月27日夜,邓惠中和邓诚母子俩同时牺牲在渣滓洞。
据红岩革命烈士纪念馆馆长厉华讲,“双枪老太婆”的原型人物主要有三个,一位是重庆人熟知的刘隆华,另两位分别是邓惠中、陈联诗。三位已经相继辞世,邓惠中在1949年“11・27”大屠杀中遇难,时年45岁;陈联诗于1960年去世,时年50岁。曾经《红岩》作者之一的杨益言老先生介绍,《红岩》中“双枪老太婆”这个人物是为写江姐而塑造的。刻画女英雄主要是为了引起大家对女英雄的敬佩之情,不只是为了记录生活中的某一个英雄。
《红岩》1961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首次出版,以后多次再版。
写到此,作个小结,“双枪老太婆”有四位,但是可总结为两个。一个就是这两天网上流行的赵洪文国,一个就是《红岩》中以三个女英雄为原型的“双枪老太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