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双枪老太婆”(Z)

comefromuw

新手上路
注册
2005-11-13
消息
118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四个“双枪老太婆”
转贴

最新被某人发现的“双枪老太婆”是赵洪文国.

详见一篇叫《真正的双枪老太婆:中国游击队祖母被解放军处决》的文章:

“赵洪文国(1881――1950),女,满族,夫姓赵,本名洪文国,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人,抗日英雄赵侗之母,人称“赵老太”,无党无派。抗日战争时期她屡挫屡战,参与组织创建了辽南“少年军”、河北“国民抗日军”、河南“太行山光/复军”以及“ 晋察冀游击纵队”,被誉为“游击队之母”“民族之母”,民间称之为“双枪老太婆”,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解放战争后期,赵洪文国组织 “中国国民反共救国军 ” ,成立“晋热辽边区第二绥靖总指挥部”,以“总统府留守”自任,策划“反征粮”暴动,打出“赶走共产党,三年不纳粮”等口号,建立大陆游击区,阻止国民党军队起义,率部分国民党军队和民众组织与解放军对峙,1950年被捕。

1949年4月,赵老太太由北平再次南下,受蒋介石委托,组织冀热辽边区游击第二路绥靖纵队,四子赵连中任总司令,驻足重庆,以“总统府留守”自任。策划 “反征粮”暴动,提出“赶走共产党,三年不纳粮”等口号,建立大陆游击区,抵抗进川的解放军,阻止国民党十六兵团起义,枪杀解放军谈判代表,围攻占领川西的温江、崇庆、郫县、金堂、新都及川东的秀山等多座县城。 1950年2月赵老太太被捕,拒不投降,认为解放军“挑灯拨火,诱惑忠良。”周恩来曾为之说情,免其死罪,但西南军区军法处仍判处死刑,时年已70岁。抗日战争幸存的四子赵连中亦被处决,时年25岁,他的妻子和孩子由毛泽东亲笔批示予以释放。”

旧的“双枪老太婆”是大陆人熟悉的著名革命小说《红岩》中的女英雄.

其“主要原型”是当年华蓥山游击队第五支队的政委、原重庆市副市长刘隆华(请注意,这里的我用了“主要原型”这几个字。其原因后面再述)。请见以下一篇报道:

“双枪老太婆”原型人物辞世 一生叱咤留英名(图)

http://news.tom.com 2004年12月25日05时20分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http://72.14.207.104/search?q=cache...84.html+双枪老太婆&hl=en&ct=clnk&cd=1&client=opera


著名革命小说《红岩》及电视剧《双枪老太婆》在川渝大地几乎是家喻户晓,昔日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双枪老太婆”的原型(之一),当年华蓥山游击队第五支队的政委、原重庆市副市长刘隆华于本月20日因病去世,23日在重庆江南殡仪馆火化,享年83岁。昨日上午,记者采访了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历华,从而揭开了一个女游击队员埋藏了半个多世纪的尘封往事………

  周总理帮助她成长

  1935年,当时只有14岁的刘隆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庆市巴县女中。1938年,刘隆华加入了新华日报社,1944年,刘隆华被安排到延安接受党中央的系统培养。但当时延安紧张的革命局势曾让她产生了回重庆的想法。在革命思想产生动摇的时候,周总理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找她谈了一次话。周总理当时语重心长地分析了当前的局势以及党的困难,鼓励刘隆华要放下思想包袱。

  华蓥山留英名

  1948年,刘隆华来到华蓥山地区。在华蓥山的这段岁月,是刘隆华革命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她领导了多次起义。在华蓥山的革命局势“白热化”时,从来没有打过仗的刘隆华也拿起了武器,转战华蓥山山区。在她的领导下,华蓥山游击队的威名打响了,当时的敌人对这支游击队恨之入骨却又闻风丧胆,因而刘隆华老人也博得了“双枪老太婆”的雅号。

  一生刚直能武能文

  谈到对刘隆华老人的评价时,历华感叹地说,她一生刚直不阿,能武能文,而且还是一位能跟上时代潮流的改革者。刘隆华老人还时常称“生者应该对死者负责”,她为修建红岩革命烈士纪念馆和歌乐山革命烈士纪念馆都付出了不少心血。

  在23日的告别仪式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长贺国强等各级官员送来了花篮、挽联,更有许多普通百姓送来花圈、挽联。其中“求真理一生革命浩气如虹映日月,为人民艰难创业鞠躬尽瘁泽人间”对她一生的追求做了极好地写照。

以上两个“双枪老太婆”,一个是当年国民政府力棒的民族女英雄。一个是英勇反抗国民党统治的中共女英雄。

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赵洪文国绝不是《红岩》中的“双枪老太婆”。

有意思的是,在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还发现中共内部还有另外两位“双枪老太婆”,同样发生华蓥山地区。

第三个“双枪老太婆”,一九六四年一月《华蓥风暴》初稿中涉及的女主人公陈联诗。这部书是以陈联诗的自述为主。

陈联诗(1900~1960),岳池县罗渡人。1923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1925年回岳池后,与丈夫廖玉璧一起成立了川东民军,当年威震川北华蓥山的“双枪老太婆”陈联诗,他的丈夫廖玉璧,在上世纪20年代初,就读于四川高等师范学堂(四川大学前身),深受校长吴玉章的影响,接受了革命思想。后来他认识了陈联诗,并结为夫妻。1925年,他们结伴到南京东南大学就读,成为学运先锋分子。

  廖玉璧家是有田有地的地主,他回家与党组织接上关系,接受组建华蓥山游击队的任务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与弟弟分家。他将自己所分的那一份田地、家产全部卖掉,换成现大洋购买了枪支弹药。

  1935年,廖玉璧英勇牺牲后,她继续进行斗争,在华蓥、重庆、成都等处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7年受党的委派回到华蓥山,为武装起义作准备。解放后在重庆市妇联、文联工作,1960年病故。

我们现在可以在网上看到《“双枪老太婆”陈联诗自述 》这么一部书,这部书即以1964年的《华蓥风暴》为主,陈的后人又加写出十多万字的材料,补充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1990年代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第四个“双枪老太婆”是邓惠中。
邓是四川省岳池县长滩寺人,1904年农历7月4日生,1934年,丈夫邓福谦到重庆从事抗日救亡革命活动,邓后来去延安进了抗日军政大学。在丈夫走后,邓惠中于1938年加入共产党,由于工作出色,担任了妇女特支书记,县妇女委员等重要职务,并先后发展10多名妇女入党。解放战争中,她深入岳池各个角落,发展党组织,组建游击队,她两子一女,二儿子邓诚入了党,1948年,岳池起义后,邓惠中主持建立了中共岳西支部。组建了“西南民主联军华蓥山游击队第八支队”有队员400多人。武装起义失败后,于1948年8月2日晚,邓潜回老家,不幸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她的儿子邓诚、女儿及未婚媳,后女儿及未婚媳被保释。邓在狱中经受了刑罚折磨,但她始终保守党的秘密。9月29日被押往重庆,在狱中仍然带信出来,安排暴露的同志转移,1949年11月27日夜,邓惠中和邓诚母子俩同时牺牲在渣滓洞。

据红岩革命烈士纪念馆馆长厉华讲,“双枪老太婆”的原型人物主要有三个,一位是重庆人熟知的刘隆华,另两位分别是邓惠中、陈联诗。三位已经相继辞世,邓惠中在1949年“11・27”大屠杀中遇难,时年45岁;陈联诗于1960年去世,时年50岁。曾经《红岩》作者之一的杨益言老先生介绍,《红岩》中“双枪老太婆”这个人物是为写江姐而塑造的。刻画女英雄主要是为了引起大家对女英雄的敬佩之情,不只是为了记录生活中的某一个英雄。

《红岩》1961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首次出版,以后多次再版。

写到此,作个小结,“双枪老太婆”有四位,但是可总结为两个。一个就是这两天网上流行的赵洪文国,一个就是《红岩》中以三个女英雄为原型的“双枪老太婆”。
 
手持双枪的女游击队员 都是喽!估计全中国能找出几千个
 
华北国民军总司令赵侗

赵侗(1912―1939),曾用名赵连秀、赵同、赵新生,满族,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三道虎岭人。19岁入沈阳第二工科学校,后考入东北大学预科物理系。曾任辽南少年铁血军总司令,敌后辽南政府总裁,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五支队司令,国民政府任命华北国民军总司令,少将军衔,蒋介石称之为“抗日英雄”, 1938年带部队北上抗日中途牺牲。他的牺牲在当时成为国内外媒体的一大迷案。
赵洪文国(1881――1950),女,满族,夫姓赵,本名洪文国,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人,赵侗之母,人称“赵老太太”。抗日战争时期被誉为“游击队之母”“民族之母”等,在海内外享有和高的声誉。解放战争后期,解甲归田的赵老太太再次出山,率部分国民党军对和民众组织,在四川与解放军对峙, 1950年被捕。至今她的神奇的故事在辽宁、四川、武汉广泛流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侗与苗可秀、赵伟等在北平参与组织“东北学生军”,1932年春,赵侗、赵伟叔侄由北平归故乡――岫岩县哨子河乡三道虎岭,宣传抗日。年近花甲,饱受战争之苦的母亲赵洪文国,为支援抗日,不仅变卖家产充作抗日经费,还带领全家为义勇军服务,将自己的家做为抗日义勇军的掩护所和交通站。不久,苗可秀回家乡本溪安排好亲人后,亦来到岫岩哨子河三道虎岭,与赵侗、赵伟一同参加邓铁梅领导的义勇军。
1933年与苗可秀、赵伟、白君实等成立别动队,翌年2月改组为“少年铁血军”(当地百姓称为学生军),以凤、岫等县中小学生为主。苗可秀任总司令,赵侗任参谋长,赵伟任总务股主任。鼓舞民众,感召伪军,收编流匪,与日寇展开诛死搏斗。
为此,日军烧毁赵家房屋,并将赵洪文国一家六口抓去坐牢。在铁血军的配合下设计出狱后,于1934年7月赵洪文国携儿媳,女儿潜往北平,在继续从事抗日救亡活动,筹集军火,联络抗战义士,支援东北抗日游击队。
未几,苗可秀慷慨就义,赵侗继任总司令,以游击战打击日寇,组织大小战役300余次,予日寇以重创,队伍很快发展到11个方面11000人。 1935年12月,赵侗以铁血军领导人为班底,成立了中国第一民众抗日自救政府――辽南临时政府。公选铁血军总司令赵同兼任政府总裁。下设六大行政区,六方面军,将凤城、岫岩、庄河、本溪、辽阳、海城、临江、辑安、扶松、长白、通化、桓仁、柳河、清源等市县,划归为行政管理范围。抗日名将赵伟、王同轩、王凤阁、白君实、阎生堂、曹国士、梁锡福、王越、孙学文、金熙南(朝鲜)、李崇华等为行政区长官,同时兼任各路军总指挥。并于活动在通化、延边一带金日成将军领导的朝鲜革命军取得联系,组建“中朝抗日联军”。并发布“辽南临时政府通令”、“铁血军告东北民众书”。以及针对西安事变的“告全国人民书”,泣血呼吁全国人民,各党各派团结抗战,共同对敌。
1936年春赵伟、刘壮飞等将领相继阵亡,东北抗日斗争日益严峻,铁血军军用物资极度匮乏,处境艰难。赵侗只身赴北平“东北救国会”,筹集武器、弹药,争取关内各界支援,部队暂交白君实指挥。在此期间,赵侗写出《东北义勇军》一书向国人系统全面的介绍东北义勇军的情况,首次提出游击战理论,影响很大,引起举国关注。
1937年,日寇进犯热河,封锁进入东北水陆交通,赵侗所购买的军火陆海偷运均遭日寇拦劫,故土难归。赵侗决定在北平城郊西山起义,组织武装寻机杀回家乡,与白君实指挥的铁血军会师。在母亲赵洪文国的帮助下,筹集军火,训练人员,组建成立华北国民抗日军(亦称为学生军),以北京大专院校学生和东北流亡青年为主体,打响了华北民众抗日的第一枪。攻破北平第二模范监狱,解救包括著名共产党领导人在内的200余名政治犯。在全国首次击落日机一架,激起国内外震动。
当年12月,八路军彭德怀副总司令亲自书信,邀请赵侗率领的国民抗日军共同合作。八路军晋察冀独立团团长杨成武与之联系,聂荣臻亲自迎接,国民抗日军改编为八路军第五支队,赵侗任支队总司令。并率部与日寇展开龙泉关阻击战、 二道河伏击战五月大出击、七七大出击、袭击石景山电厂等战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与此同时,赵洪文国在武汉招募东北热血青年,带领子女亲人去河南太行山开辟抗日根据地,筹建抗救国军,响应者上万之众。而后应武汉团体之邀,多次现身说法宣传抗日。并赴香港、南洋,从事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奔走呼号全民抗战,身体力行收复国土。从此,声名远扬,被尊称为“游击队之母”。
1937年秋,“保卫大武汉”时,赵洪文国在救亡刊物《反攻》上发表《对于目前局势的几点意见》,引起国内外重视。日本友人,反战同盟成员绿川英子,在《抗战文艺》上发表特写《赵老太太会见记》,专门介绍其抗战事迹。国际著名记者史沫特来等多次采访赵洪文国,向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宣传赵老太太。著名作家矛盾、谢冰心共同编著了《赵老太太》一书,书的序言由蒋夫人宋美龄撰写:称赵洪文国为“全国妇女之楷模”“民族的母亲”。“游击队之母”的称谓由此传遍全国。著名的教育家、爱国人士陶行知先生与赵洪文国合影留念,称他是“抗日战士之母”,并写诗赞道:“东洋出妖怪,中国出老太。老太捉妖怪,妖怪都吓坏!说起赵老太,谁个不崇拜?要向中国好,学学赵老太!”冯玉祥将军赞她是“女中豪杰”,“句句英雄话,愧死男儿汉。”
1939年春,蒋介石电涵邀请赵侗到重庆,一时间重庆市万人空巷,欢迎场面空前热烈。赵侗被誉为“抗日英雄”,委任为“华北国民抗日军司令”,授予少将军衔。赵侗在重庆期间,百忙抽暇,写出《抗战七年的经验和教训》(载于《反攻》),再次阐明抗日的决心,阐述对时局的看法和抗日主张,一时蜚声海内外。同时谢绝美国友人邀请他出国深造的建议,由重庆赴黄河再度北上抗日,率部行进途中,于河北新富、灵寿两县交界处的陈庄,遭伏击壮烈牺牲,年仅28岁。随同200抗日将士仅一人生还。同时牺牲的还有其三妹赵理智年仅20岁,她曾在抗日战场上死里逃生,被誉为少年巾帼英雄。这一惨案的始末至今迷雾重重。
国仇家恨再次激励赵洪文国,极度悲伤之际,于陪都重庆重新组织东北、华北抗日旧部,携子女亲属继续投入抗战。同时,协助国民政府派遣流亡大学生赴美学习军事理论,于武汉、重庆、港澳、南洋一带从事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直至抗战胜利,解甲归田,带领抗日烈属返回东北。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利用赵洪文国的抗战声誉反共,委任“冀热辽边区游击第二路绥靖司令”,手谕赵洪文国:奋起抗日精神,发扬游击经验,扩充滇黔大军……复兴中华,树立新功……其子赵连中被授予中将军衔,任总司令。赵洪文国接到手谕后,率其四子赵连中等,驻足重庆,打出“反共总司令”的旗帜,以 “总统府留守”自任。在什邡、茂县、彭县、灌县、卑县等地建立反共游击区,阻挠国民党十六兵团起义,枪杀解放军谈判代表。1950年2月被捕,拒不投降,认为解放军“挑灯拨火,诱惑忠良。”西南军区军法处判处死刑,时年70岁。赵连中亦处决,时年20岁。他的妻子和孩子据说由毛泽东亲笔批示予以释放。民间至今流传她持双枪率游击队打鬼子的神奇故事。 -
岫岩哨子河三道虎岭组建的少年铁血军的将士,毁家纾难,由北退南,屡挫屡战,前仆后继,历经13年的血与火,直至抗战胜利,几乎全部舍生取义,为国捐躯。其中,仅赵氏族人阵亡30余人, 这些抗日英雄多数是满族人,青少年学生。
 
刘隆华那时才不到30岁,怎么谈得上是老太婆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