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南方都市报 于 2006-04-23 01: 23: 44
敬请注意: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 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非尘非雾 广州东莞佛山人活在灰霾中(组图) 南方都市报
尘非尘, 雾非雾, 一不刮风它就来. 2004年, 广州灰霾天气有144天, 2005年有132天. 这组数字意味着广州人一年里平均不到三天就要和灰霾"亲密接触" . "灰霾" 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常态. 灰霾是什么? 从哪里来? 如何对付? 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生活? 科学家目前还没有完全认识灰霾, 但是可以预见, 在未来数年里, 灰霾会从一个"新生事物" 转变成我们生活里不得不面对的"固定节目" .
★第一回 要么习惯 要么离开
19世纪末, 美国人民进行了一次着名的实验, 把一只青蛙突然扔进滚水, 青蛙条件反射地一下就跳到锅外. 然后, 锅里换冷水, 把那只青蛙再放回锅里, 慢慢加热. 青蛙悠然地游着, 适应了逐渐升高的水温, 等它感觉到不妙时, 为时已晚. 如果把水换成灰霾, 我们会变成青蛙吗?
▲天空生病了
突然间, 你发觉什么也看不见了, 就像一个白内障患者在阴天里行走
在广州, 对天气的抱怨, 越来越集中在混浊的灰色大气上. 亚热带气候使得季节的变换几乎停滞, 但天气, 人们却能用肉眼识别--"在这里, 四季的变化只有两种, 一种是晴天, 一种是该死的不阴不阳的灰天, 到处是灰蒙蒙的一片. " 正在执勤的城管队员刘俊说.
早晨出门那会, 透过轻雾, 刘俊还能看到太阳的光晕. 现在几乎什么都没有了, 整座城市被空气中的灰粒包裹. 细小的汗珠从这位体形庞大的城管队员额头沁出来, 一脸油腻的灰垢, 看上去像刚刚收工的水泥工人, "感觉整个人都是黏糊糊的不舒服. " 他说.
天空生病了, 它下面的人也陷入病态. 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 活在灰霾中, 带来的是"憋气, 咳嗽, 头晕, 乏力, 犯困, 反胃, 恶心, 易怒......" .
气象学家们给这种天气下定义说, "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就属于灰霾现象, 5至8公里属于中度灰霾现象, 3至5公里属于重度灰霾现象, 小于3公里则是严重的灰霾现象. "
立春以后, 高楼林立的广州, 一个星期里至少有两天隐没在这些灰质里. "除了中信大厦的顶楼, 你看不到任何城市的景象, 广播里在播音, ‘您已抵达广州’, 但你还以为飞机是在一段阴霾恶劣的大气里飞行. " 下午3点, 一架深航的5305次飞机从白云山头掠过, 在城市上空盘旋, 降落在白云机场, 往返于沪粤之间的生意人徐先生说.
开往天河城的机场高速大巴6号线上, 透过宽大的车窗玻璃, 城市的轮廓若隐若现, "这种变化是很明显, 而又带有层次感的, 你可以清楚地看到, 这个城市被一团巨大的云团欺压着, 看得见的灰粒将有限的空间堵得严严实实, 越往市中心越觉得压抑, 突然间, 你发觉什么也看不见了, 就像一个白内障患者在阴天里行走. "
在中信大厦74层的KK小姐瞥见灰蒙蒙的窗外, 不得不起身冲一杯咖啡提起精神--这个美国公司有一间视野宽阔能鸟瞰整座城市的休息室, 天高云淡时, 底下车水马龙, 人群熙来攘往, 比肩而立的高楼, 以及火车东站瀑布广场的美景一览无遗.
但现在, 灰霾来临, 开阔的视野不复存在, 整栋大楼顿时成了沙丁鱼罐头, 密不透气. 除了48层的保安高志湖, 其他人都面色凝重, 如临大敌. 这位肇庆来的保安, 3年前来到广州, 他说, "习惯了, 一直就是这种天气, 没什么特别" .
▲混浊的空气, 脆弱的神经
广州, 这个原本阳光充足的城市, 季节性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愈来愈多
气象学家们也警告说, 广州灰霾天数近年来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能见度已日趋恶化, 空气质量变得越来越糟糕. 有观测记载资料显示, 2002年灰霾天气为85天, 2003年升至98天, 2004年多达144天.
适应这种天气的人毕竟只是少数, 最直观的感受来自户外工作者, 在KK小姐端起咖啡起身的时候, 的士司机李二保正盯着从中信大厦里走出的每一个人, 他上午交班时才将车身洗干净, 几个钟头后, 玻璃窗上又蒙上一层灰土, "这种天气, 洗车光用水还不够, 灰尘里含有油渍, 非得用大量洗衣粉才能弄干净. 身上黏糊脸上油腻不说, 每天早晨起床都得咯咯咯咯, 非咯出口痰来不舒服. 走在路上也不时喉咙痒痒" .
在50公里外的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副院长王德民和他的助手正在从病理中找寻相关原因. 不久前, 他们向广州市科委提交了一项新课题--季节性情感性精神障碍研究.
2005年12月, 来白云心理医院就诊病例710人次, 其中抑郁症患者364名, 占51.5%. "在阴霾, 缺乏日照的天气里, 人的内分泌发生紊乱, 神经递质增高, 直接导致情绪低落, 焦虑烦躁. " 王德民说. 25岁的张小姐刚刚从医院走出去, 她是一名白领, 每年进入春季, 广州天气阴沉时, 她就被一种莫名失控的情绪困扰, "整天在床上不想起来, 不想上班, 不想吃饭, 也不想活动" . 极端的时候, 她甚至对生活感到了绝望. 一点气力都没有.
"这是典型的季节性情感性精神障碍, 这种病症在北方地区常见. " 王德民说, "一个显着的原因是北地天短, 冬季漫长, 日照不足. "
2/3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广州, 亚热带季风气候显着, 全年气温暖热少寒, 夏长冬短, 阳光充足. 数据表明, 如今, 这个以天气酷热着称的城市, 正在日复一日地产生大量季节性情感性精神障碍, 抑郁症患者.
"我是两年前来广州的, 那是10月份, 正好是秋天, 天高云淡, 打那以后, 再也没见过蓝天. " 长在北方的王德民此番话语或许有些夸张, 但在广州新墟社区生活了79年的陈奶奶的感受是, "如今的广州, 一年有三四个月份处在这种阴不阴, 阳不阳的天气里, 并且越来越长" .
这也是王德民"季节性情感性精神障碍研究" 课题得以开展的主要原因, "治疗方法可以用人工模拟日光灯照射, 或者采用声光结合的音乐治疗法帮助患者排除郁闷, 但不能保证根治" .
在医生看来, 所有药物治疗都有复发, 只有快乐和活力才是维持良好身心健康的良药, 譬如户外活动.
因此, 在每个阳光灿烂或者天气阴沉的下午三点至五点间, 白云心理医院主治医生王欢都会准时到每个病房里巡视一番, 把那些赖在床上不肯动弹的患者赶到病房后面的篮球场上. 在那里, 一些穿白色病号服的人正在欢快地打篮球, 王欢朝面露胆怯的患者扬扬手说, "去走走, 运动运动, 别老待在屋里" .
▲灰霾的力量
形成灰霾的颗粒物能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易引起炎症, 损伤肺组织细胞
"最大的不自由是什么? " 父亲病了四年以后, 陈冬青有了答案, "不是行动不自由, 也不是人身不自由, 是呼吸不自由" .
陈冬青的父亲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或COPD), 这种疾病的初期症状是早上起床多痰, 不断咳嗽, 只要稍为做大动作就气喘. "父亲的身体迅速垮掉, 从使用制氧机, 到使用呼吸机, 再到每天12小时离不开呼吸机, 他的最后几年只能过单调的生活, 不能品尝美食, 不能出门旅游, 上六楼的楼梯, 他要用6个小时, 每活动一下, 对他都是极大的体力消耗, 一年四季内衣都是湿的, 因为每喘一口气, 对他都像是长跑. "
每到春季, 陈冬青都要准备一个旅行袋, 里面放着换洗的衣服和毛巾, 牙具, "随时准备叫120救护车送父亲去医院" .
对不少严重的慢阻肺患者, 能度过春季的唯一地点, 只有医院的病床. "春季灰霾天气对呼吸系统病人的影响比较严重" , 广东省人民医院老年研究所呼吸科主任高兴林说, 灰霾颗粒携带的污染物刺激支气管, 加重慢阻肺和哮喘, 同时灰尘导致支气管黏膜损伤, 纤毛摆动减弱, 易积痰引发感染, 灰霾微生物含量较高, 也易引发感染" .
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粒子(PM2.5)被叫做细粒子颗粒物, PM2.5过去是不包括在环保系统的污染物监控范围内的, 对颗粒物污染的监测深入只到了PM10. 科学家发现PM2.5由于能更广泛地传输, 正是灰霾的成因.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研究所所长戴昌芳, 对PM2.5致病机理的阐述与高兴林的观点基本一致: PM2.5具有携带病菌的能力, 它可能具有化学和生物活性. 和直径略大于它的PM10相比, PM2.5也能进入人的呼吸系统, PM2.5由于粒子更小, 能直接进入人的血液循环. 生物性的刺激, 包括螨类寄生虫, 细菌, 病毒;化学性的刺激, 则包括一些氧化性较强的物质. 化学物质和细菌可能刺激引起炎症, 并引起肺组织细胞的损伤, 严重的还会对遗传物质产生作用.
这些理论最直白的表现是, 灰霾天气去医院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一下多了起来.
"我们没有具体统计灰霾天气的门诊病人增加数量, 但排队的人显然多了. " 高兴林说. 珠江医院呼吸科主任于化鹏则估计, 门诊量增加了20-30%.
▲"我比天气预报还准"
彭伯说, 他若是哮喘次数增加, 时间变长, 第二天肯定是灰霾天
78岁的彭老伯是高兴林医生的一个老病号, 他套着病服, 大多数时间只能躺在602病房的病床上, 即使从病床到走廊散步, 对他也是件奢侈的事.
今年2月15日, 彭老伯预感到灰霾天气将至, 准备洗个澡, 然后去住院, "刚把沐浴液擦到身上, 哮喘突然发作了, 我裹了块毛巾, 爬到床上动不了, 躺了好久才被回家的孩子们发现" . 这次发作非常危险, 彭老伯住院一个多月才渐渐恢复, 住在十平方米的病房内, 大多数时间与电视和护工为伴.
"我比天气预报还准, 哮喘次数增加, 时间变长, 第二天肯定是灰霾天. " 彭老伯有二十年哮喘病史, 平时他到白云山, 越秀公园散步, 灰霾来了, 只能呆在家里, 既减少运动, 降低心脏压力, 也为了避免呼吸不卫生的空气. 病房外灰黄的天空, 预示着这是一个灰霾天, 病房的窗户把危险的空气隔绝在外, "告诉你个好消息, 今天三个小时没插氧, 而且从早晨到中午, 哮喘只发作了一次. 把环境搞好, 是我最大的呼吁了" .
相对那些患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老人, 29岁的李砾"痛恨" 灰霾的程度也不相上下.
李砾患有鼻炎, 他眼泪汪汪地戴着口罩, 穿行在3月的广州街头, 显得有些滑稽. 医生告诉他, 口罩不一定能过滤灰霾的颗粒, 但至少可以保持口鼻水分, 减少呼吸道水分丢失, 为了那一点点水分, 他必须戴着大口罩穿街过巷.
他的过敏性鼻炎症状以前并不严重, 在江西老家, 花开的春季才会让他感觉稍稍不舒适, 他对花粉过敏. 2002年, 李砾到广州一家贸易公司工作, 他几乎每天都要出门去拜访客户.
第一年, 他的鼻炎轻微发作, "无缘无故流鼻涕" , 第二年, 鼻子经常痒, 他没在意, 2004年, 鼻痒症状加重, "像有小蚂蚁在鼻子里来回爬, 喷嚏一下连打五六个, 鼻涕也越来越多, 每天兜里要揣两三包纸巾才敢出门" .
2005年的春天, 李砾不得不去看病, 医生没有诊断出他病情加重的原因, 因为过敏性鼻炎症状发作主要由花粉引起, 但李砾接触花粉的机会并没有增加, 医生怀疑是其它原因导致他病情加重, 让他注意在灰霾天气戴上一副口罩.
灰霾对人体的影响研究还在进行中, 在科学结论出现前, 李砾还要忍受灰霾带来的不便. "听说珠三角地区灰霾越来越严重, 我开始考虑换个城市居住. 来广州前没把握能不能在这立足, 没想到工作没难倒我, 最后竟然被灰霾赶跑了. " 李砾的声音从洁白的口罩后面传出来, 眼角微微上弯, 口罩下面, 应该是一个苦笑的表情.
★第二回 穗-莞-佛: "灰三角"
广州, 东莞, 佛山, 组成了灰霾"三角" , 三角形态往往都很稳定, 稳定进而等于顽固. 三角形为什么稳定? 因为任取三角形两条边, 则两条边的非公共端点被第三条边连接, 而这三个城市连成一片, 灰霾也就难以散开. 当然, 三角形态中只有一种不稳定--"三角恋爱" .
▲重度污染圈
珠三角城市群几无间隙, 导致了区域大气污染密切关联, 常常形成重度污染圈
2003年, 居住在广州的人们, 第一次听说了似曾相识, 却又未听过的新名词--"灰霾" .
5天前, 北京出现强沙尘暴, 能见度只有10-12公里. 与此同时, 广州出现强度灰霾, 4月19日上午6点到11点, 市区能见度连续六个小时只有两公里;20日上午, 水平能见度只有5公里;21日, 灰霾仍在继续.
住在广州的人对这种"迷糊汤" 似乎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 尽量避免外出, 呼吸道病人不要在马路边上走, 春天如果广州连续几天晴天, 就可能有灰霾等等. 同时, 各大报纸顺应广大市民的需要, 及时推出灰霾天气报道: 灰霾应该煮什么来吃, 什么时候来了, 什么时候能走......
黄淮平原, 长江河谷和四川盆地和珠三角都是灰霾集中地, 虽同为灰霾, 却不完全相同, 而且, 珠三角由于其特殊的逆流层常年存在, 其严重程度较之其他地方为甚. 尤其是每年冬春两季, 如果没有冷空气翻越南岭带来降水, 灰霾几乎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常态(本报2005年3月16日曾对灰霾成因进行详细报道).
广州, 东莞, 佛山, 组成了珠三角的灰霾"三角" , 而在距离广州数百里远的香港, 被灰霾常年笼罩. 不过香港人给灰霾起了个看上去挺美的名字: "烟霞" . 每年自10月起到次年4月, 广州和香港像穿上了"连裆裤" , 你追我赶地接连报告灰霾天气.
广州和佛山之间没有郊区, 广州和东莞之间没有郊区, 广州和中山之间, 也几乎没有郊区. 珠三角城市群几无间隙, 导致了区域大气污染密切关联. 广佛的空气好不了, 香港的空气也好不了. 这个世纪初, 香港特区环境保护署和广东省环保局共同建立了16站点, 联网监测珠三角空气素质.
这16个监测站点分布在广州, 深圳, 东莞, 中山, 佛山, 香港等地;2005年起, 这个遍布珠三角各大城市的大气监测网络试运行, 年底开始每日正式在省环保局公众网上向公众发布. 部分报纸每天摘录此图置于天气预报旁, 每日珠三角各市空气质量从颜色深浅上清晰可见.
2006年3月17日, 星期五, 灰霾中普通的一天, 天空灰蒙蒙一片, 地面很潮湿, 远望去, 城市像淡淡泼洒出的水墨画. 当天, 16站点联网监测出, 佛山, 广州, 东莞和中山形成了一个重度污染圈, 在这个V级污染圈外围, 是污染程度稍轻的肇庆, 东莞, 深圳和香港. 当天, 整个珠江三角洲除惠州, 深圳和香港东部, 几乎全部暴露在被污染的空气中.
万顷沙位于广州南面, 背海, 由上世纪填海造陆而成, 没有工厂, 只有万顷良田. 但这个没有当地污染源的万顷沙, 却是珠江三角洲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从每天公布的空气素质图上, 可看到万顷沙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黄橙色的重度污染级.
万顷沙, 成为了珠三角大气污染密切关联最明显和特殊的例子. 广东省环境监测总站副总工钟流举, 把万顷沙比喻成珠三角的"腹部" . 万顷沙处在珠三角污染的几何中心, 东面是佛山, 西面是东莞, 北面是广州, 这三点组成的"金三角" , 是珠三角灰霾的中心区.
▲发出警告
专家发现, 灰霾和光化学污染之间, 还有着一种暧昧而又复杂的联系
5月中旬, 南海季风就会登陆广东. 强对流天气增多, 严重灰霾天气会逐渐减少. 省气象局估计, 从5月开始, 广东较严重的灰霾天气会逐渐转好, 这种状况可能会保持到9月, 10月.
事实上, 由于冷空气南下和降水频繁, 今年第一季广州等珠江三角洲城市灰霾状况已较往年有所好转. 据省气象局统计, 本年度, 广州灰霾持续时间超过3天的一共只有5次. 从已经统计出的灰霾天数上看, 广州还不是珠三角灰霾最严重的城市. 2003年, 佛山灰霾天数最多, 有159天, 2004年东莞超越了佛山成为第一, 当年东莞有190天灰霾, 2005年东莞继续保持第一, 不过数量回落到了165天.
据统计, 过去的五年, 各大城市的灰霾年平均天数分别为: 广州96天, 佛山151天, 东莞115天, 肇庆83天, 中山24天, 惠州7天. 但灰霾的年平均天数多少和灰霾的严重程度并不能画等号, 比如同样是灰霾, 就有能见度, 各种颗粒物浓度之间的差别. 灰霾和光化学污染之间, 还有着一种暧昧而又复杂的联系.
"珠三角现阶段灰霾的主要原因, 便是光化学污染. " 这是吴兑在一年前给出的一个判断结果. 2004年底,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的唐孝炎院士根据在广州等地的研究, 也发出了"珠三角可能爆发光化学烟雾" 的警告.
此消息经广东省环保局披露, 一时关心生存环境的专家学者哗然, 人们纷纷回忆起, 在1955年的洛杉矶, 光化学烟雾的蓝色污染, 直接导致200余名老人死亡.
★第三回 灰霾PK沙尘暴
沙尘暴与灰霾, 一南一北, 遥相呼应, 各霸一方. 沙尘暴对灰霾说, "据说我大部分是‘进口货’" ;灰霾对沙尘暴说, "据说我是百分百‘土特产’" . 然后他俩合唱道: "一个动若脱兔, 一个静若处子, 其实我们都一样, 遮蔽了天空, 遮蔽了星辰, 让正午的太阳变成了一个鹅蛋黄. "
▲一年一度春愁浓
不似大雾, 胜似大雾, 广州今年已接连经历了5次强灰霾天气, 最长持续6天之久
"不知道, 是不是北京的沙尘暴也吹到广州来了. " 在北方沙尘暴最严重的时候, 广东省科学院研究员张经炜继续忧心忡忡, 这位在新疆, 青藏有多年生态治理经验的老研究员曾经看到, 北方的山羊把草根都啃得没有了. "历史上北方沙尘暴就很厉害, 但最近十几年更加厉害. 据说已经影响到了长江中下游. " 随后, 张经炜补充了一句, "广州这两天天气也不好, 不知道是不是也受了沙尘暴的影响? "
北京市民近日的遭遇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深切关注. 都城一天下黄土33万吨, 人们外出纷纷戴上口罩, 出行不能戴口罩的小轿车, 只好灰头土脸地满大街走. 与此同时, 在南方的广州, 广州人看着北方人的遭遇, 对着外面灰蒙蒙雾蒙蒙的天气, 也发起了愁.
一到春天就发愁, 这种说法似乎太不给春天面子了. 但事实是, 今年以来, 广州已经接连经历了5次强灰霾天气, 多的持续六天之久, 广州人习惯性地生活在灰霾笼罩的城市里, 远远遥望着北方正在发生的强灾害性天气.
▲灰霾猛于沙尘暴
负面影响或许更为严重, "飘" 在空中时间更长, 能见度更低, 并有携菌能力
灰霾总是来得很突然, 几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过去后, 灰霾来了, 江边散步的人少了. 但灰霾似乎来得也很温柔, 很低调, 不会像沙尘一样满天满眼地乱飞, 灰霾似乎更多影响的是人们的心情.
然而, 把"灰霾" 这一概念引入广州的广州热带海洋气候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吴兑, 比较了灰霾和沙尘暴, "近几天南方珠江三角洲城市的灰霾, 对人的呼吸道和健康的影响远甚于北方的沙尘暴" .
1951年出生在北京, 在北方度过了少年期和部分青年期的吴兑, 可能是少数的对沙尘暴不特别着恼的北京人.
沙尘暴很早就有了, 每年春天定期地困扰北方居民, 但沙尘暴也有不小的功劳. 根据中科院院士刘东生曾经的分析, 黄土高原就是沙尘暴年复一年沉积的结果, 而东海渔场据说也是因为沙尘暴带来的富营养元素而得到了年复一年养料的补给.
科学家们研究, 北方的沙尘暴或许有好几百万年的历史. 但南方城市出现的灰霾, 却是最近十几年开始凸现的, 它的负面影响或许比沙尘暴更为严重.
北方的沙尘粒子和南方的沙尘粒子相比是硕大的, 100微米左右的直径, 可以随着风呼啦呼啦满天跑, 却也能很快很老实地沉降在地面. 而南方的灰霾粒子只有北方沙尘粒子1/100大小, 不容易沉降, 可以长时间"飘" 在空中.
南方人从电视上, 能看到好些北京沙尘暴的可怕镜头, 似乎是伸手不见五指. 但是北方的沙尘暴天气, 能见度远比南方高. 据测量, 沙尘暴能见度大概有10-12公里, 而南方的灰霾, 能见度常常只有2-5公里, 相差了好几倍. 由于灰霾粒子直径和可见光波长相近, 容易引起散射和折射, 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非常大.
南方的"灰" , 以有机污染物为主, 由于直径非常小, 能够被人吸入直接沉积在肺部, 而北方的"尘" , 以地壳元素为主, 粒子直径大, 不会直接沉积. 据研究, 灰霾粒子具有一定的化学和生物活性, 并有携带病菌的能力.
南方的灰霾, 看起来没有北方的沙尘暴严重, 但实际对人的影响却远甚于沙尘暴, "它是非自然的, 是自然环境资源容量超过人类排放污染物总量的集中体现" . 把"工作精力80%" 投入灰霾研究的吴兑, 把灰霾定性为比沙尘暴更为严重的人为自然灾害.
★第四回 你从哪来, 灰霾
亚里士多德曾说: "万物之先有浑沌, 然后才产生了宽阔的大地. " 老子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 灰霾, "惟恍为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物" , 莫非就是万物本原, 先天地而生? 科学家说, 非也, 灰霾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吴兑是幸运的, 从1990年代中期起, 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与日俱增. 而吴兑研究的颗粒物, 包括后来的气溶胶, 愈来愈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而吴兑, 也从最先的普通研究人员, 成长为广东省气象部门的首席专家.
▲"灰霾" 概念的诞生
这一概念的推广, 媒体功不可没, 灰霾其实就是气溶胶的一种, 条件较差的气溶胶
"灰霾" 这样一个描容天气状态, 几近完美的概念, 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在广东最早提灰霾的是吴兑, 就有人说"灰霾" 是吴兑发明出来的, 所以, "灰霾" 概念也是广东的"特产" , 和外省无关. 但吴兑本人否认了这个说法, 他说, 他是"灰霾" 概念诞生的见证者, 但其实"灰霾" 这个名词是在北京发明出来的, 最先也不是为了形容天气, 而是为了对付国际上的环境斗争. 自上世纪末, 围绕温室气体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博弈, 一直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 不过, "灰霾" 一词没有在北京开花结果, 却在南方生根发芽.
国际力量对中国大气气溶胶污染研究, 起到了促进性的作用. 吴兑说, 现在国际性学术期刊上有很多篇讲中国气溶胶的文章, 好多是专门针对珠三角的. 曾经, 还有国外的研究机构向广东省气象局提出诚恳的合作意向, 希望共同研究珠江三角洲的气溶胶问题, 但没有被批准.
"我们是怕气溶胶像二氧化碳一样, 继续成为中国环境问题的另一个把柄. " 吴兑想到这里, 满脸严肃. 他继续满脸严肃地说,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 2003年, 由国家外交部牵头, 召集中国环保局, 气象局联合召开了一场针对"气溶胶" 的会议, 专门研究中国的气溶胶问题. 会上还展示了外国卫星拍到的中国气溶胶卫星图片, 吴兑回忆说"确实比较严重" , 图片上的圈圈颜色, 东南亚和中国比较深. 大气气溶胶听起来很学术, 实际上就是指整个大气体系的混合物. 自上个世纪起, 全球,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气溶胶中人为的粒子成分浓度上升, 如铵盐, 硫酸盐, 黑炭粒子等, 其中黑炭粒子能在中低空直接加热大气.
于是, 在二氧化碳之后, 中国和印度的黑炭粒子气溶胶, 眼看着就快变成及二氧化碳之后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疑凶, 成为中国工业发展速度过快的另一个证据.
在三部门联合召开的气溶胶大会上,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创造性地把充满灰炭粒子的气溶胶称作"灰霾" , 据说当时是受了"霾" 这个一般用来形容自然天气概念的影响. 所以, 灰霾其实就是气溶胶的一种, 而且是条件比较差的气溶胶.
从气溶胶到灰霾, 本来只是一个概念的具体化, 但在这种天气研究的推动上, 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03年起, 吴兑接受媒体采访时, 便开始用"灰霾" 来形容珠江三角洲冬春季节出现的像雾不是雾, 像尘又不完全是尘的天气, "媒体在传播灰霾概念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 灰霾并不是吴兑发明, 却通过吴兑, 透过话筒和报纸, 在珠三角日复一日地发扬光大. 围绕灰霾, 科学界却仍有很多未统一的地方.
▲是雾还是霾
多少相对湿度算是雾, 多少相对湿度算是霾, 老气象员们各有心得
在番禺华南碧桂园买了房子的人, 可能并不知道, 他们正好处在珠三角的核心位置, 他们选中的位置, 同时也是中国国家气象局选定的位置. 就在碧桂园后山, 去年修建起了珠三角的核心区域观测站, 这里是番禺的最高峰, 周边视野开阔, 附近没有直接污染源, 能够代表空气的区域混合水平.
这个投资100多万元的站点, 对广东乃至全国的灰霾研究, 将起到关键性的基础勘测作用. 这是广东唯一可以测量PM1(粒子直径小于1微米)的站点. 每个月, 都会有不少省内省外的环境, 气象学家光顾这里, 其中还有好些是院士.
除了这个站点, 番禺气象站也是广东省气象局测量灰霾的重点站之一. 但就在上个月, 这个气象站业务科的杨召琼还向记者讲述了对工作的困惑. 这个专业的气象员告诉记者, 通过自己每一天的观测, 她并不知道哪一天算灰霾.
杨召琼并不是唯一的不知道什么是灰霾的气象员. 之前, 或许广东省所有的气象员, 都不能肯定他们在仪器中看到, 用数据表明的天气状况, 算不算灰霾. 并非仪器或其他客观原因, 只是因为"灰霾" 太新, 各地的具体执行指标还来不及统一. 能见度10公里以下算灰霾, 这点毋庸置疑, 然而, 究竟多少相对湿度下算是雾, 多少相对湿度下算是霾, 老气象员们各自有各自的心得. 究竟多少湿度算是灰霾, 谁也说服不了谁.
曾经, 广东省气象局的业务处室调查了全省86个观测站, 结果大出意料. "各唱各的调" , 吴兑哭笑不得, 反馈回来的信息, 86个站个个不一样, 有以相对湿度55%为界, 也有以65%为界, 还有以90%为界的.
标准不同, 各地统计灰霾天数便难以统一. 比如广州算是灰霾的天气, 番禺不算灰霾, 在总算全年灰霾天数时, 广州会不会"吃亏" ? 既然灰霾是区域性的气候现象, 标准统一, 便成为了各地能够统一认识清算"灰霾" 的前提.
大力倡导和国际标准统一, 以90%为界的吴兑, 受国家气象局委托, 正在组织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判断"雾" 与"霾" 标准, 估计这个标准一年后能够完成. 而在这个标准完成之前, 广东将联合香港澳门, 在本月底制定粤港澳的灰霾标准. 因为突出, 广东的灰霾研究, 在各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
而在过去两年, 一到春天, 究竟是霾还是雾的争论总会发生. 雾也会影响能见度, 但雾水是相对清洁的, 没有太大的污染. 所以, 为了表明春天的能见度是污染而不是自然成因, 吴兑想了个折衷的办法, 干脆把三月的"捂被子" 天气称作"污染雾" , 并形容污染物和灰霾能有相互转化的关系, 污染雾水分被挤掉, 则成为灰霾, 灰霾粒子吸湿, 则成为污染雾.
于是, "污染雾" 乘着灰霾的东风, 在珠三角继续深入人心. 重庆被叫做"雾都" , 但和珠三角每年春天的"雾" 相比, 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珠三角的污染雾, 硝酸根离子浓度是重庆的6倍多, 硫酸根离子是重庆的5倍多, 氨根离子是重庆的3倍多. 每年春季, 珠三角或雾或霾的天气, 颇具杀伤力.
▲治霾"合" 为贵
环保, 气象, 卫生三部门正合作探索灰霾, 将其列为亟待解决的社会环境问题
灰霾有三种组成, 一种是最低级的直排粉尘, 第二种是化学反应生成的硫酸盐, 第三种是光化学反应生成的硝酸盐. 在中山大学讲授光化学污染这门课的吴兑一口咬定, 如今的珠三角, 灰霾的成因绝大部分是光化学污染后的细粒子污染, 这样的细粒子直径非常小, 大约在1个微米以下, 被称为PM1, 它们构成了灰霾中一半以上的组分.
"PM1虽然是细粒子, 但性质和空气更类似. " 广东省环境监测总站副总工钟流举从1985年开始, 就在广州从事环境监测工作, 他说, 像PM1这样的小粒子很麻烦, 它们不像大粒子容易随重力作用沉降, PM1沉不下来. 如果没有强对流天气, 这些细小的灰霾粒子能一直"飘" 在空中.
PM1, PM2.5, 都是这样具有气体性质的固体, 它们是细粒子颗粒物, 以区别于直径在10个微米以下的粒子颗粒物(PM10). 广州的PM10中有60%-70%是PM2.5, 而PM2.5中, 又以PM1居多. 珠三角大气联网监测之前, PM2.5是不太受重视的, 人们只监测并公布PM10的数据. 但环境学家们逐渐意识到, PM2.5一类的细粒子, 才是灰霾或空气质量区域性污染的关键因素. 于是, 在和香港合作16站点联网监测中, PM2.5也被纳入观测. 而这个联网监测, 也引起了广州呼吸病研究所钟南山的关注, 他亦是这16站点通过考评的评委之一.
和灰霾有密切关联的三方, 环保, 气象, 卫生, 正在逐渐探索合作中, 把灰霾列为珠三角亟待解决的长期社会环境问题. 呼吸道疾病权威钟南山多次出现在和细粒子颗粒物有关的会议场所. 吴兑说, 他们曾经聊过, 双方都表示了合作意向, 但具体的联合研究项目还未展开. 气溶胶粒子的附着能力和广泛的传播, 或许将对呼吸道疾病或者流行病学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气象和环保双方, 也在继续紧密地加强合作. 现在, 双方已经能够共享数据, 并经常性地组织研究探讨.
灰霾的形成, 不是一朝一夕, 其治理也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 区域性的环境问题, 需要区域性的联防联治.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都是灰霾的主要原料. 据2005年广东省环境质量公告, 近年来, 全省的二氧化硫排放有缓慢增长之势. 广东省环保局副局长陈光荣在刚过去的新闻发布会上告诉粤港两地的媒体记者, 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能占到总量的65%-70%.
关于另一种污染物氮氧化物, 由于污染源分散, 治理起来或许会有更大的难度. 据统计, 在广东, 机动车每年会排放近170万吨的尾气, 占到了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70%-80%. 这些独立单一的散点污染源, 每天都在大量吐出灰黑色烟气, 其中不少是氮氧化物.
于是, 灰霾天能否条件性限车的呼声, 成为了近两年广东省环保局新闻发布会上的热点话题. 比如能否在灰霾天按单双号隔天行走, 能否在市区限摩? 现在, 省环保局对此的回应是, 正在筹备建立重度污染天气预警预报系统, 一旦天气达到重污染的程度, 就要启动预警, 将考虑对包括车辆在内的排污设施限行.
"大气的扩散能力是非常宝贵的气象资源. " 对大气环境的治理, 吴兑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前卫的建议, 他说, 可以考虑在大风天气中集中性地多排放, 而在静风, 空气扩散速度慢的条件下少排放. 这个建议还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
今年, 广东省人大正式批复了灰霾天应该预警. 灰霾正式上升到了和"突然降温" , "将有暴雨" 等重要的气象突发事件同等重要的地位. 今年内, 每天的天气预报节目中, 全省人民将可能看到第二天有没有灰霾, 并将看到用指数表明的灰霾程度.
"我们将在长期的研究中不断补充对它的认识. " 吴兑在"治霾" 上似乎是个现实主义者.
敬请注意: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 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非尘非雾 广州东莞佛山人活在灰霾中(组图) 南方都市报
尘非尘, 雾非雾, 一不刮风它就来. 2004年, 广州灰霾天气有144天, 2005年有132天. 这组数字意味着广州人一年里平均不到三天就要和灰霾"亲密接触" . "灰霾" 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常态. 灰霾是什么? 从哪里来? 如何对付? 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生活? 科学家目前还没有完全认识灰霾, 但是可以预见, 在未来数年里, 灰霾会从一个"新生事物" 转变成我们生活里不得不面对的"固定节目" .
★第一回 要么习惯 要么离开
19世纪末, 美国人民进行了一次着名的实验, 把一只青蛙突然扔进滚水, 青蛙条件反射地一下就跳到锅外. 然后, 锅里换冷水, 把那只青蛙再放回锅里, 慢慢加热. 青蛙悠然地游着, 适应了逐渐升高的水温, 等它感觉到不妙时, 为时已晚. 如果把水换成灰霾, 我们会变成青蛙吗?
▲天空生病了
突然间, 你发觉什么也看不见了, 就像一个白内障患者在阴天里行走
在广州, 对天气的抱怨, 越来越集中在混浊的灰色大气上. 亚热带气候使得季节的变换几乎停滞, 但天气, 人们却能用肉眼识别--"在这里, 四季的变化只有两种, 一种是晴天, 一种是该死的不阴不阳的灰天, 到处是灰蒙蒙的一片. " 正在执勤的城管队员刘俊说.
早晨出门那会, 透过轻雾, 刘俊还能看到太阳的光晕. 现在几乎什么都没有了, 整座城市被空气中的灰粒包裹. 细小的汗珠从这位体形庞大的城管队员额头沁出来, 一脸油腻的灰垢, 看上去像刚刚收工的水泥工人, "感觉整个人都是黏糊糊的不舒服. " 他说.
天空生病了, 它下面的人也陷入病态. 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 活在灰霾中, 带来的是"憋气, 咳嗽, 头晕, 乏力, 犯困, 反胃, 恶心, 易怒......" .
气象学家们给这种天气下定义说, "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就属于灰霾现象, 5至8公里属于中度灰霾现象, 3至5公里属于重度灰霾现象, 小于3公里则是严重的灰霾现象. "
立春以后, 高楼林立的广州, 一个星期里至少有两天隐没在这些灰质里. "除了中信大厦的顶楼, 你看不到任何城市的景象, 广播里在播音, ‘您已抵达广州’, 但你还以为飞机是在一段阴霾恶劣的大气里飞行. " 下午3点, 一架深航的5305次飞机从白云山头掠过, 在城市上空盘旋, 降落在白云机场, 往返于沪粤之间的生意人徐先生说.
开往天河城的机场高速大巴6号线上, 透过宽大的车窗玻璃, 城市的轮廓若隐若现, "这种变化是很明显, 而又带有层次感的, 你可以清楚地看到, 这个城市被一团巨大的云团欺压着, 看得见的灰粒将有限的空间堵得严严实实, 越往市中心越觉得压抑, 突然间, 你发觉什么也看不见了, 就像一个白内障患者在阴天里行走. "
在中信大厦74层的KK小姐瞥见灰蒙蒙的窗外, 不得不起身冲一杯咖啡提起精神--这个美国公司有一间视野宽阔能鸟瞰整座城市的休息室, 天高云淡时, 底下车水马龙, 人群熙来攘往, 比肩而立的高楼, 以及火车东站瀑布广场的美景一览无遗.
但现在, 灰霾来临, 开阔的视野不复存在, 整栋大楼顿时成了沙丁鱼罐头, 密不透气. 除了48层的保安高志湖, 其他人都面色凝重, 如临大敌. 这位肇庆来的保安, 3年前来到广州, 他说, "习惯了, 一直就是这种天气, 没什么特别" .
▲混浊的空气, 脆弱的神经
广州, 这个原本阳光充足的城市, 季节性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愈来愈多
气象学家们也警告说, 广州灰霾天数近年来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能见度已日趋恶化, 空气质量变得越来越糟糕. 有观测记载资料显示, 2002年灰霾天气为85天, 2003年升至98天, 2004年多达144天.
适应这种天气的人毕竟只是少数, 最直观的感受来自户外工作者, 在KK小姐端起咖啡起身的时候, 的士司机李二保正盯着从中信大厦里走出的每一个人, 他上午交班时才将车身洗干净, 几个钟头后, 玻璃窗上又蒙上一层灰土, "这种天气, 洗车光用水还不够, 灰尘里含有油渍, 非得用大量洗衣粉才能弄干净. 身上黏糊脸上油腻不说, 每天早晨起床都得咯咯咯咯, 非咯出口痰来不舒服. 走在路上也不时喉咙痒痒" .
在50公里外的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副院长王德民和他的助手正在从病理中找寻相关原因. 不久前, 他们向广州市科委提交了一项新课题--季节性情感性精神障碍研究.
2005年12月, 来白云心理医院就诊病例710人次, 其中抑郁症患者364名, 占51.5%. "在阴霾, 缺乏日照的天气里, 人的内分泌发生紊乱, 神经递质增高, 直接导致情绪低落, 焦虑烦躁. " 王德民说. 25岁的张小姐刚刚从医院走出去, 她是一名白领, 每年进入春季, 广州天气阴沉时, 她就被一种莫名失控的情绪困扰, "整天在床上不想起来, 不想上班, 不想吃饭, 也不想活动" . 极端的时候, 她甚至对生活感到了绝望. 一点气力都没有.
"这是典型的季节性情感性精神障碍, 这种病症在北方地区常见. " 王德民说, "一个显着的原因是北地天短, 冬季漫长, 日照不足. "
2/3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广州, 亚热带季风气候显着, 全年气温暖热少寒, 夏长冬短, 阳光充足. 数据表明, 如今, 这个以天气酷热着称的城市, 正在日复一日地产生大量季节性情感性精神障碍, 抑郁症患者.
"我是两年前来广州的, 那是10月份, 正好是秋天, 天高云淡, 打那以后, 再也没见过蓝天. " 长在北方的王德民此番话语或许有些夸张, 但在广州新墟社区生活了79年的陈奶奶的感受是, "如今的广州, 一年有三四个月份处在这种阴不阴, 阳不阳的天气里, 并且越来越长" .
这也是王德民"季节性情感性精神障碍研究" 课题得以开展的主要原因, "治疗方法可以用人工模拟日光灯照射, 或者采用声光结合的音乐治疗法帮助患者排除郁闷, 但不能保证根治" .
在医生看来, 所有药物治疗都有复发, 只有快乐和活力才是维持良好身心健康的良药, 譬如户外活动.
因此, 在每个阳光灿烂或者天气阴沉的下午三点至五点间, 白云心理医院主治医生王欢都会准时到每个病房里巡视一番, 把那些赖在床上不肯动弹的患者赶到病房后面的篮球场上. 在那里, 一些穿白色病号服的人正在欢快地打篮球, 王欢朝面露胆怯的患者扬扬手说, "去走走, 运动运动, 别老待在屋里" .
▲灰霾的力量
形成灰霾的颗粒物能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易引起炎症, 损伤肺组织细胞
"最大的不自由是什么? " 父亲病了四年以后, 陈冬青有了答案, "不是行动不自由, 也不是人身不自由, 是呼吸不自由" .
陈冬青的父亲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或COPD), 这种疾病的初期症状是早上起床多痰, 不断咳嗽, 只要稍为做大动作就气喘. "父亲的身体迅速垮掉, 从使用制氧机, 到使用呼吸机, 再到每天12小时离不开呼吸机, 他的最后几年只能过单调的生活, 不能品尝美食, 不能出门旅游, 上六楼的楼梯, 他要用6个小时, 每活动一下, 对他都是极大的体力消耗, 一年四季内衣都是湿的, 因为每喘一口气, 对他都像是长跑. "
每到春季, 陈冬青都要准备一个旅行袋, 里面放着换洗的衣服和毛巾, 牙具, "随时准备叫120救护车送父亲去医院" .
对不少严重的慢阻肺患者, 能度过春季的唯一地点, 只有医院的病床. "春季灰霾天气对呼吸系统病人的影响比较严重" , 广东省人民医院老年研究所呼吸科主任高兴林说, 灰霾颗粒携带的污染物刺激支气管, 加重慢阻肺和哮喘, 同时灰尘导致支气管黏膜损伤, 纤毛摆动减弱, 易积痰引发感染, 灰霾微生物含量较高, 也易引发感染" .
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粒子(PM2.5)被叫做细粒子颗粒物, PM2.5过去是不包括在环保系统的污染物监控范围内的, 对颗粒物污染的监测深入只到了PM10. 科学家发现PM2.5由于能更广泛地传输, 正是灰霾的成因.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研究所所长戴昌芳, 对PM2.5致病机理的阐述与高兴林的观点基本一致: PM2.5具有携带病菌的能力, 它可能具有化学和生物活性. 和直径略大于它的PM10相比, PM2.5也能进入人的呼吸系统, PM2.5由于粒子更小, 能直接进入人的血液循环. 生物性的刺激, 包括螨类寄生虫, 细菌, 病毒;化学性的刺激, 则包括一些氧化性较强的物质. 化学物质和细菌可能刺激引起炎症, 并引起肺组织细胞的损伤, 严重的还会对遗传物质产生作用.
这些理论最直白的表现是, 灰霾天气去医院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一下多了起来.
"我们没有具体统计灰霾天气的门诊病人增加数量, 但排队的人显然多了. " 高兴林说. 珠江医院呼吸科主任于化鹏则估计, 门诊量增加了20-30%.
▲"我比天气预报还准"
彭伯说, 他若是哮喘次数增加, 时间变长, 第二天肯定是灰霾天
78岁的彭老伯是高兴林医生的一个老病号, 他套着病服, 大多数时间只能躺在602病房的病床上, 即使从病床到走廊散步, 对他也是件奢侈的事.
今年2月15日, 彭老伯预感到灰霾天气将至, 准备洗个澡, 然后去住院, "刚把沐浴液擦到身上, 哮喘突然发作了, 我裹了块毛巾, 爬到床上动不了, 躺了好久才被回家的孩子们发现" . 这次发作非常危险, 彭老伯住院一个多月才渐渐恢复, 住在十平方米的病房内, 大多数时间与电视和护工为伴.
"我比天气预报还准, 哮喘次数增加, 时间变长, 第二天肯定是灰霾天. " 彭老伯有二十年哮喘病史, 平时他到白云山, 越秀公园散步, 灰霾来了, 只能呆在家里, 既减少运动, 降低心脏压力, 也为了避免呼吸不卫生的空气. 病房外灰黄的天空, 预示着这是一个灰霾天, 病房的窗户把危险的空气隔绝在外, "告诉你个好消息, 今天三个小时没插氧, 而且从早晨到中午, 哮喘只发作了一次. 把环境搞好, 是我最大的呼吁了" .
相对那些患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老人, 29岁的李砾"痛恨" 灰霾的程度也不相上下.
李砾患有鼻炎, 他眼泪汪汪地戴着口罩, 穿行在3月的广州街头, 显得有些滑稽. 医生告诉他, 口罩不一定能过滤灰霾的颗粒, 但至少可以保持口鼻水分, 减少呼吸道水分丢失, 为了那一点点水分, 他必须戴着大口罩穿街过巷.
他的过敏性鼻炎症状以前并不严重, 在江西老家, 花开的春季才会让他感觉稍稍不舒适, 他对花粉过敏. 2002年, 李砾到广州一家贸易公司工作, 他几乎每天都要出门去拜访客户.
第一年, 他的鼻炎轻微发作, "无缘无故流鼻涕" , 第二年, 鼻子经常痒, 他没在意, 2004年, 鼻痒症状加重, "像有小蚂蚁在鼻子里来回爬, 喷嚏一下连打五六个, 鼻涕也越来越多, 每天兜里要揣两三包纸巾才敢出门" .
2005年的春天, 李砾不得不去看病, 医生没有诊断出他病情加重的原因, 因为过敏性鼻炎症状发作主要由花粉引起, 但李砾接触花粉的机会并没有增加, 医生怀疑是其它原因导致他病情加重, 让他注意在灰霾天气戴上一副口罩.
灰霾对人体的影响研究还在进行中, 在科学结论出现前, 李砾还要忍受灰霾带来的不便. "听说珠三角地区灰霾越来越严重, 我开始考虑换个城市居住. 来广州前没把握能不能在这立足, 没想到工作没难倒我, 最后竟然被灰霾赶跑了. " 李砾的声音从洁白的口罩后面传出来, 眼角微微上弯, 口罩下面, 应该是一个苦笑的表情.
★第二回 穗-莞-佛: "灰三角"
广州, 东莞, 佛山, 组成了灰霾"三角" , 三角形态往往都很稳定, 稳定进而等于顽固. 三角形为什么稳定? 因为任取三角形两条边, 则两条边的非公共端点被第三条边连接, 而这三个城市连成一片, 灰霾也就难以散开. 当然, 三角形态中只有一种不稳定--"三角恋爱" .
▲重度污染圈
珠三角城市群几无间隙, 导致了区域大气污染密切关联, 常常形成重度污染圈
2003年, 居住在广州的人们, 第一次听说了似曾相识, 却又未听过的新名词--"灰霾" .
5天前, 北京出现强沙尘暴, 能见度只有10-12公里. 与此同时, 广州出现强度灰霾, 4月19日上午6点到11点, 市区能见度连续六个小时只有两公里;20日上午, 水平能见度只有5公里;21日, 灰霾仍在继续.
住在广州的人对这种"迷糊汤" 似乎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 尽量避免外出, 呼吸道病人不要在马路边上走, 春天如果广州连续几天晴天, 就可能有灰霾等等. 同时, 各大报纸顺应广大市民的需要, 及时推出灰霾天气报道: 灰霾应该煮什么来吃, 什么时候来了, 什么时候能走......
黄淮平原, 长江河谷和四川盆地和珠三角都是灰霾集中地, 虽同为灰霾, 却不完全相同, 而且, 珠三角由于其特殊的逆流层常年存在, 其严重程度较之其他地方为甚. 尤其是每年冬春两季, 如果没有冷空气翻越南岭带来降水, 灰霾几乎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常态(本报2005年3月16日曾对灰霾成因进行详细报道).
广州, 东莞, 佛山, 组成了珠三角的灰霾"三角" , 而在距离广州数百里远的香港, 被灰霾常年笼罩. 不过香港人给灰霾起了个看上去挺美的名字: "烟霞" . 每年自10月起到次年4月, 广州和香港像穿上了"连裆裤" , 你追我赶地接连报告灰霾天气.
广州和佛山之间没有郊区, 广州和东莞之间没有郊区, 广州和中山之间, 也几乎没有郊区. 珠三角城市群几无间隙, 导致了区域大气污染密切关联. 广佛的空气好不了, 香港的空气也好不了. 这个世纪初, 香港特区环境保护署和广东省环保局共同建立了16站点, 联网监测珠三角空气素质.
这16个监测站点分布在广州, 深圳, 东莞, 中山, 佛山, 香港等地;2005年起, 这个遍布珠三角各大城市的大气监测网络试运行, 年底开始每日正式在省环保局公众网上向公众发布. 部分报纸每天摘录此图置于天气预报旁, 每日珠三角各市空气质量从颜色深浅上清晰可见.
2006年3月17日, 星期五, 灰霾中普通的一天, 天空灰蒙蒙一片, 地面很潮湿, 远望去, 城市像淡淡泼洒出的水墨画. 当天, 16站点联网监测出, 佛山, 广州, 东莞和中山形成了一个重度污染圈, 在这个V级污染圈外围, 是污染程度稍轻的肇庆, 东莞, 深圳和香港. 当天, 整个珠江三角洲除惠州, 深圳和香港东部, 几乎全部暴露在被污染的空气中.
万顷沙位于广州南面, 背海, 由上世纪填海造陆而成, 没有工厂, 只有万顷良田. 但这个没有当地污染源的万顷沙, 却是珠江三角洲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从每天公布的空气素质图上, 可看到万顷沙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黄橙色的重度污染级.
万顷沙, 成为了珠三角大气污染密切关联最明显和特殊的例子. 广东省环境监测总站副总工钟流举, 把万顷沙比喻成珠三角的"腹部" . 万顷沙处在珠三角污染的几何中心, 东面是佛山, 西面是东莞, 北面是广州, 这三点组成的"金三角" , 是珠三角灰霾的中心区.
▲发出警告
专家发现, 灰霾和光化学污染之间, 还有着一种暧昧而又复杂的联系
5月中旬, 南海季风就会登陆广东. 强对流天气增多, 严重灰霾天气会逐渐减少. 省气象局估计, 从5月开始, 广东较严重的灰霾天气会逐渐转好, 这种状况可能会保持到9月, 10月.
事实上, 由于冷空气南下和降水频繁, 今年第一季广州等珠江三角洲城市灰霾状况已较往年有所好转. 据省气象局统计, 本年度, 广州灰霾持续时间超过3天的一共只有5次. 从已经统计出的灰霾天数上看, 广州还不是珠三角灰霾最严重的城市. 2003年, 佛山灰霾天数最多, 有159天, 2004年东莞超越了佛山成为第一, 当年东莞有190天灰霾, 2005年东莞继续保持第一, 不过数量回落到了165天.
据统计, 过去的五年, 各大城市的灰霾年平均天数分别为: 广州96天, 佛山151天, 东莞115天, 肇庆83天, 中山24天, 惠州7天. 但灰霾的年平均天数多少和灰霾的严重程度并不能画等号, 比如同样是灰霾, 就有能见度, 各种颗粒物浓度之间的差别. 灰霾和光化学污染之间, 还有着一种暧昧而又复杂的联系.
"珠三角现阶段灰霾的主要原因, 便是光化学污染. " 这是吴兑在一年前给出的一个判断结果. 2004年底,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的唐孝炎院士根据在广州等地的研究, 也发出了"珠三角可能爆发光化学烟雾" 的警告.
此消息经广东省环保局披露, 一时关心生存环境的专家学者哗然, 人们纷纷回忆起, 在1955年的洛杉矶, 光化学烟雾的蓝色污染, 直接导致200余名老人死亡.
★第三回 灰霾PK沙尘暴
沙尘暴与灰霾, 一南一北, 遥相呼应, 各霸一方. 沙尘暴对灰霾说, "据说我大部分是‘进口货’" ;灰霾对沙尘暴说, "据说我是百分百‘土特产’" . 然后他俩合唱道: "一个动若脱兔, 一个静若处子, 其实我们都一样, 遮蔽了天空, 遮蔽了星辰, 让正午的太阳变成了一个鹅蛋黄. "
▲一年一度春愁浓
不似大雾, 胜似大雾, 广州今年已接连经历了5次强灰霾天气, 最长持续6天之久
"不知道, 是不是北京的沙尘暴也吹到广州来了. " 在北方沙尘暴最严重的时候, 广东省科学院研究员张经炜继续忧心忡忡, 这位在新疆, 青藏有多年生态治理经验的老研究员曾经看到, 北方的山羊把草根都啃得没有了. "历史上北方沙尘暴就很厉害, 但最近十几年更加厉害. 据说已经影响到了长江中下游. " 随后, 张经炜补充了一句, "广州这两天天气也不好, 不知道是不是也受了沙尘暴的影响? "
北京市民近日的遭遇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深切关注. 都城一天下黄土33万吨, 人们外出纷纷戴上口罩, 出行不能戴口罩的小轿车, 只好灰头土脸地满大街走. 与此同时, 在南方的广州, 广州人看着北方人的遭遇, 对着外面灰蒙蒙雾蒙蒙的天气, 也发起了愁.
一到春天就发愁, 这种说法似乎太不给春天面子了. 但事实是, 今年以来, 广州已经接连经历了5次强灰霾天气, 多的持续六天之久, 广州人习惯性地生活在灰霾笼罩的城市里, 远远遥望着北方正在发生的强灾害性天气.
▲灰霾猛于沙尘暴
负面影响或许更为严重, "飘" 在空中时间更长, 能见度更低, 并有携菌能力
灰霾总是来得很突然, 几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过去后, 灰霾来了, 江边散步的人少了. 但灰霾似乎来得也很温柔, 很低调, 不会像沙尘一样满天满眼地乱飞, 灰霾似乎更多影响的是人们的心情.
然而, 把"灰霾" 这一概念引入广州的广州热带海洋气候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吴兑, 比较了灰霾和沙尘暴, "近几天南方珠江三角洲城市的灰霾, 对人的呼吸道和健康的影响远甚于北方的沙尘暴" .
1951年出生在北京, 在北方度过了少年期和部分青年期的吴兑, 可能是少数的对沙尘暴不特别着恼的北京人.
沙尘暴很早就有了, 每年春天定期地困扰北方居民, 但沙尘暴也有不小的功劳. 根据中科院院士刘东生曾经的分析, 黄土高原就是沙尘暴年复一年沉积的结果, 而东海渔场据说也是因为沙尘暴带来的富营养元素而得到了年复一年养料的补给.
科学家们研究, 北方的沙尘暴或许有好几百万年的历史. 但南方城市出现的灰霾, 却是最近十几年开始凸现的, 它的负面影响或许比沙尘暴更为严重.
北方的沙尘粒子和南方的沙尘粒子相比是硕大的, 100微米左右的直径, 可以随着风呼啦呼啦满天跑, 却也能很快很老实地沉降在地面. 而南方的灰霾粒子只有北方沙尘粒子1/100大小, 不容易沉降, 可以长时间"飘" 在空中.
南方人从电视上, 能看到好些北京沙尘暴的可怕镜头, 似乎是伸手不见五指. 但是北方的沙尘暴天气, 能见度远比南方高. 据测量, 沙尘暴能见度大概有10-12公里, 而南方的灰霾, 能见度常常只有2-5公里, 相差了好几倍. 由于灰霾粒子直径和可见光波长相近, 容易引起散射和折射, 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非常大.
南方的"灰" , 以有机污染物为主, 由于直径非常小, 能够被人吸入直接沉积在肺部, 而北方的"尘" , 以地壳元素为主, 粒子直径大, 不会直接沉积. 据研究, 灰霾粒子具有一定的化学和生物活性, 并有携带病菌的能力.
南方的灰霾, 看起来没有北方的沙尘暴严重, 但实际对人的影响却远甚于沙尘暴, "它是非自然的, 是自然环境资源容量超过人类排放污染物总量的集中体现" . 把"工作精力80%" 投入灰霾研究的吴兑, 把灰霾定性为比沙尘暴更为严重的人为自然灾害.
★第四回 你从哪来, 灰霾
亚里士多德曾说: "万物之先有浑沌, 然后才产生了宽阔的大地. " 老子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 灰霾, "惟恍为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物" , 莫非就是万物本原, 先天地而生? 科学家说, 非也, 灰霾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吴兑是幸运的, 从1990年代中期起, 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与日俱增. 而吴兑研究的颗粒物, 包括后来的气溶胶, 愈来愈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而吴兑, 也从最先的普通研究人员, 成长为广东省气象部门的首席专家.
▲"灰霾" 概念的诞生
这一概念的推广, 媒体功不可没, 灰霾其实就是气溶胶的一种, 条件较差的气溶胶
"灰霾" 这样一个描容天气状态, 几近完美的概念, 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在广东最早提灰霾的是吴兑, 就有人说"灰霾" 是吴兑发明出来的, 所以, "灰霾" 概念也是广东的"特产" , 和外省无关. 但吴兑本人否认了这个说法, 他说, 他是"灰霾" 概念诞生的见证者, 但其实"灰霾" 这个名词是在北京发明出来的, 最先也不是为了形容天气, 而是为了对付国际上的环境斗争. 自上世纪末, 围绕温室气体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博弈, 一直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 不过, "灰霾" 一词没有在北京开花结果, 却在南方生根发芽.
国际力量对中国大气气溶胶污染研究, 起到了促进性的作用. 吴兑说, 现在国际性学术期刊上有很多篇讲中国气溶胶的文章, 好多是专门针对珠三角的. 曾经, 还有国外的研究机构向广东省气象局提出诚恳的合作意向, 希望共同研究珠江三角洲的气溶胶问题, 但没有被批准.
"我们是怕气溶胶像二氧化碳一样, 继续成为中国环境问题的另一个把柄. " 吴兑想到这里, 满脸严肃. 他继续满脸严肃地说,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 2003年, 由国家外交部牵头, 召集中国环保局, 气象局联合召开了一场针对"气溶胶" 的会议, 专门研究中国的气溶胶问题. 会上还展示了外国卫星拍到的中国气溶胶卫星图片, 吴兑回忆说"确实比较严重" , 图片上的圈圈颜色, 东南亚和中国比较深. 大气气溶胶听起来很学术, 实际上就是指整个大气体系的混合物. 自上个世纪起, 全球,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气溶胶中人为的粒子成分浓度上升, 如铵盐, 硫酸盐, 黑炭粒子等, 其中黑炭粒子能在中低空直接加热大气.
于是, 在二氧化碳之后, 中国和印度的黑炭粒子气溶胶, 眼看着就快变成及二氧化碳之后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疑凶, 成为中国工业发展速度过快的另一个证据.
在三部门联合召开的气溶胶大会上,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创造性地把充满灰炭粒子的气溶胶称作"灰霾" , 据说当时是受了"霾" 这个一般用来形容自然天气概念的影响. 所以, 灰霾其实就是气溶胶的一种, 而且是条件比较差的气溶胶.
从气溶胶到灰霾, 本来只是一个概念的具体化, 但在这种天气研究的推动上, 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03年起, 吴兑接受媒体采访时, 便开始用"灰霾" 来形容珠江三角洲冬春季节出现的像雾不是雾, 像尘又不完全是尘的天气, "媒体在传播灰霾概念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 灰霾并不是吴兑发明, 却通过吴兑, 透过话筒和报纸, 在珠三角日复一日地发扬光大. 围绕灰霾, 科学界却仍有很多未统一的地方.
▲是雾还是霾
多少相对湿度算是雾, 多少相对湿度算是霾, 老气象员们各有心得
在番禺华南碧桂园买了房子的人, 可能并不知道, 他们正好处在珠三角的核心位置, 他们选中的位置, 同时也是中国国家气象局选定的位置. 就在碧桂园后山, 去年修建起了珠三角的核心区域观测站, 这里是番禺的最高峰, 周边视野开阔, 附近没有直接污染源, 能够代表空气的区域混合水平.
这个投资100多万元的站点, 对广东乃至全国的灰霾研究, 将起到关键性的基础勘测作用. 这是广东唯一可以测量PM1(粒子直径小于1微米)的站点. 每个月, 都会有不少省内省外的环境, 气象学家光顾这里, 其中还有好些是院士.
除了这个站点, 番禺气象站也是广东省气象局测量灰霾的重点站之一. 但就在上个月, 这个气象站业务科的杨召琼还向记者讲述了对工作的困惑. 这个专业的气象员告诉记者, 通过自己每一天的观测, 她并不知道哪一天算灰霾.
杨召琼并不是唯一的不知道什么是灰霾的气象员. 之前, 或许广东省所有的气象员, 都不能肯定他们在仪器中看到, 用数据表明的天气状况, 算不算灰霾. 并非仪器或其他客观原因, 只是因为"灰霾" 太新, 各地的具体执行指标还来不及统一. 能见度10公里以下算灰霾, 这点毋庸置疑, 然而, 究竟多少相对湿度下算是雾, 多少相对湿度下算是霾, 老气象员们各自有各自的心得. 究竟多少湿度算是灰霾, 谁也说服不了谁.
曾经, 广东省气象局的业务处室调查了全省86个观测站, 结果大出意料. "各唱各的调" , 吴兑哭笑不得, 反馈回来的信息, 86个站个个不一样, 有以相对湿度55%为界, 也有以65%为界, 还有以90%为界的.
标准不同, 各地统计灰霾天数便难以统一. 比如广州算是灰霾的天气, 番禺不算灰霾, 在总算全年灰霾天数时, 广州会不会"吃亏" ? 既然灰霾是区域性的气候现象, 标准统一, 便成为了各地能够统一认识清算"灰霾" 的前提.
大力倡导和国际标准统一, 以90%为界的吴兑, 受国家气象局委托, 正在组织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判断"雾" 与"霾" 标准, 估计这个标准一年后能够完成. 而在这个标准完成之前, 广东将联合香港澳门, 在本月底制定粤港澳的灰霾标准. 因为突出, 广东的灰霾研究, 在各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
而在过去两年, 一到春天, 究竟是霾还是雾的争论总会发生. 雾也会影响能见度, 但雾水是相对清洁的, 没有太大的污染. 所以, 为了表明春天的能见度是污染而不是自然成因, 吴兑想了个折衷的办法, 干脆把三月的"捂被子" 天气称作"污染雾" , 并形容污染物和灰霾能有相互转化的关系, 污染雾水分被挤掉, 则成为灰霾, 灰霾粒子吸湿, 则成为污染雾.
于是, "污染雾" 乘着灰霾的东风, 在珠三角继续深入人心. 重庆被叫做"雾都" , 但和珠三角每年春天的"雾" 相比, 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珠三角的污染雾, 硝酸根离子浓度是重庆的6倍多, 硫酸根离子是重庆的5倍多, 氨根离子是重庆的3倍多. 每年春季, 珠三角或雾或霾的天气, 颇具杀伤力.
▲治霾"合" 为贵
环保, 气象, 卫生三部门正合作探索灰霾, 将其列为亟待解决的社会环境问题
灰霾有三种组成, 一种是最低级的直排粉尘, 第二种是化学反应生成的硫酸盐, 第三种是光化学反应生成的硝酸盐. 在中山大学讲授光化学污染这门课的吴兑一口咬定, 如今的珠三角, 灰霾的成因绝大部分是光化学污染后的细粒子污染, 这样的细粒子直径非常小, 大约在1个微米以下, 被称为PM1, 它们构成了灰霾中一半以上的组分.
"PM1虽然是细粒子, 但性质和空气更类似. " 广东省环境监测总站副总工钟流举从1985年开始, 就在广州从事环境监测工作, 他说, 像PM1这样的小粒子很麻烦, 它们不像大粒子容易随重力作用沉降, PM1沉不下来. 如果没有强对流天气, 这些细小的灰霾粒子能一直"飘" 在空中.
PM1, PM2.5, 都是这样具有气体性质的固体, 它们是细粒子颗粒物, 以区别于直径在10个微米以下的粒子颗粒物(PM10). 广州的PM10中有60%-70%是PM2.5, 而PM2.5中, 又以PM1居多. 珠三角大气联网监测之前, PM2.5是不太受重视的, 人们只监测并公布PM10的数据. 但环境学家们逐渐意识到, PM2.5一类的细粒子, 才是灰霾或空气质量区域性污染的关键因素. 于是, 在和香港合作16站点联网监测中, PM2.5也被纳入观测. 而这个联网监测, 也引起了广州呼吸病研究所钟南山的关注, 他亦是这16站点通过考评的评委之一.
和灰霾有密切关联的三方, 环保, 气象, 卫生, 正在逐渐探索合作中, 把灰霾列为珠三角亟待解决的长期社会环境问题. 呼吸道疾病权威钟南山多次出现在和细粒子颗粒物有关的会议场所. 吴兑说, 他们曾经聊过, 双方都表示了合作意向, 但具体的联合研究项目还未展开. 气溶胶粒子的附着能力和广泛的传播, 或许将对呼吸道疾病或者流行病学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气象和环保双方, 也在继续紧密地加强合作. 现在, 双方已经能够共享数据, 并经常性地组织研究探讨.
灰霾的形成, 不是一朝一夕, 其治理也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 区域性的环境问题, 需要区域性的联防联治.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都是灰霾的主要原料. 据2005年广东省环境质量公告, 近年来, 全省的二氧化硫排放有缓慢增长之势. 广东省环保局副局长陈光荣在刚过去的新闻发布会上告诉粤港两地的媒体记者, 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能占到总量的65%-70%.
关于另一种污染物氮氧化物, 由于污染源分散, 治理起来或许会有更大的难度. 据统计, 在广东, 机动车每年会排放近170万吨的尾气, 占到了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70%-80%. 这些独立单一的散点污染源, 每天都在大量吐出灰黑色烟气, 其中不少是氮氧化物.
于是, 灰霾天能否条件性限车的呼声, 成为了近两年广东省环保局新闻发布会上的热点话题. 比如能否在灰霾天按单双号隔天行走, 能否在市区限摩? 现在, 省环保局对此的回应是, 正在筹备建立重度污染天气预警预报系统, 一旦天气达到重污染的程度, 就要启动预警, 将考虑对包括车辆在内的排污设施限行.
"大气的扩散能力是非常宝贵的气象资源. " 对大气环境的治理, 吴兑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前卫的建议, 他说, 可以考虑在大风天气中集中性地多排放, 而在静风, 空气扩散速度慢的条件下少排放. 这个建议还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
今年, 广东省人大正式批复了灰霾天应该预警. 灰霾正式上升到了和"突然降温" , "将有暴雨" 等重要的气象突发事件同等重要的地位. 今年内, 每天的天气预报节目中, 全省人民将可能看到第二天有没有灰霾, 并将看到用指数表明的灰霾程度.
"我们将在长期的研究中不断补充对它的认识. " 吴兑在"治霾" 上似乎是个现实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