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笔者有幸采访梁漱溟老人,请他回忆当年倡导乡村自治运动的经历。他 告诉我,民国初年,中国有了议会选举,起草了宪法,他与许多人一样,为之热血沸腾。但是,当他观察了所谓“民主”的政治运作后,大感失望。他意识到:起草好的宪法,不过就是一张纸而已。中国根本没有基层社会,没有民主的根基。要给中国的社会打些基础,只有跑到乡村去,教农民们如何处理自己的事务。
梁先生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本已皈依了佛家,后来亲眼看到生民涂炭,发出“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感叹,毅然返回尘世。他之所以愿意和并不民主的当权者合作、从事村治的事业,就是因为他看到,民主和国家建设(state-making)是个虽然应该并行不悖、却无法彼此替代的过程。
其实,能让梁先生这样的仁人志士有“吾曹不出如苍生何”之慨的景象,也出现在 美国的电视上。三个多星期前,220位海地难民在迈阿密沿海跳船,舍命涉水上岸, 随即在中期选举前夜的美国,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政治风浪。民主党借机向佛罗里达 的州长杰□布什逼宫,要他给他那个当总统的哥哥打电话,解救这些可伶的海地船民。理由是,古巴的船民只要在踏上美国的海岸,就自动获得了庇护。而这些同样可伶的海地船民,却得在被拘禁一段时期后,给遣返回国。对于同样的船民,为何要采取双重标准呢?
许多民主党人,对共和党坚持对古巴孤立封锁的政策大不以为然,借此发难,也是 在情理之中。但是,他们忘了,海地正是被克林顿政权武力扶植起来的民主国家。 当年正是这些口口声声要为海地船民说话的民主党(特别是黑人民主党),对克林顿 施加压力,以武力恢复了民选总统Aristide的权力。
海地本是个弹丸小国,美国武装捍卫了民主政权,又给了大量的援助,甚至具体到帮助海地训练警察,似乎如当年麦克阿瑟在日本那样,要重新建造一个民主社会。 结果如何呢?这位Aristide复权后,照样执行恐怖统治,迫害反对派,并把海地搞 得更加民不聊生。2000年,海地的人均收入只有367美元。国民平均寿命从1998年 的58岁掉到54岁。老百姓怎么能不逃呢?海地和古巴,又有什么区别呢?
海地的民主闹剧,不禁让笔者想起梁漱溟先生的洞见:没有基层社会的建设,靠 一、两次选举,写一纸宪法,最后也只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思想界转向,知识界保守倾向加重,有所谓“新左派”的崛起, 八十年代初的民主派,越来越没有市场。为什么会如此呢?有人说是政府镇压,有人说是知识分子被收买,我看这些议论未免有些自我安慰。如今中国的舆论空间, 远比八十年代大,你也找不出证据显示那些“新左派”们全从政府手里拿钱。相反, 倒是那些“民主派”脱离民众所关心的基本问题,未能及时回应海地式的经验对民主转型提出的挑战,败坏了民主的声誉。而“新左派”等保守的思想潮流,倒是多 少能够面对这些问题,风靡一时也并非偶然。
九十年代初,民主在中国老百姓中还非常有感召力。特别是苏东社会主义阵营的土崩瓦解,对中国人心冲击甚大,大家当时还是心向民主的。但是,俄罗斯随即陷入空前的经济危机,反而是专制的中国,经济却蒸蒸日上。于是民心一下子开始转向。 几年前笔者在“人民网”上看到一位网民如此议论:“我当然对民主的优越性深信不移,也觉得美国很不得了。但是看看俄罗斯,我就不免要三思了。我相信人家俄罗斯经过民主转型后,会比我们好。但这转型本身要付多少代价?我已经三十多了, 如果社会为这个转型不得不阵痛三十年,我这一辈子就都赔进去了。为什么我要付这个代价?”许多很开明的中国人,其实就是这样的想法。既然他们在目前的社会中能够发展、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他们当然有意愿要维持目前的稳定。
难道他们是被收买了吗?也许。但难道布什的减税,就不是一种收买吗?我们从小受的共产主义教育中,就充满了这样的词汇。资本主义的一切物质成就,都被解释为资本家收买老百姓的小恩小惠。其实,以自由主义的立场看,个人不是历史的工具,谁也没有权利为了某种自己认定的历史目标,要求别人牺牲他们的个人“小小的”幸福。老百姓的天性就是贪小便宜。而民主的一个重要职责,就在于保护老百姓所要的这些“小便宜”。
中国海内外的“民主派”,特别是海外这些“民主派”,对此完全缺乏理解力。他们不懂得,虽然民主是中国的一个大问题,但中国还有其他问题,而有的时候老百姓认为那些其他问题更重要,或者先解决那些其他问题更可行。“民主派”把复杂的中国问题简化为一个:“没有民主”。并认定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别的问题也不可能有任何改善的可能。于是,在民主实现之前,村民选举是扯谈,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大量下岗工人,也是没有民主之过。那么请问,在目前还没有实现民主的条件下,是否应该对国有企业实行改革、让一些亏损大户破产呢?企业破产,工人失业,这当然不公平。但这种不公平,哪个社会没有?这跟民主不民主有什么关系? 要说国有企业职工受到的冲击,公有财产遭到的侵吞,在民主的俄罗斯比在不民主 的中国不知道大多少倍。这又如何解释呢?更进一步地说,在没有民主的条件下, 通过改革关掉一些国有企业,增加私营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份额,这对未来中国的民主转型是否有好处呢?
“民主派”们不愿面对这些问题,一味地为了反共而反共,一切从他们的几个“坚持”出发,拒绝回答生活提出的复杂的问题。久而久之,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只要共产党不下台,他们就会为中国的每一个进步而痛心疾首,使老百姓觉得他们与自己的利益完全对立。结果,这些“民主派”不仅失去了自己的信誉,也败坏了民主的声誉。
一个民族,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时期才有强烈追求民主的意愿。具体到中国而论,从文革结束到89年就是这样的时期。以后如果出现大的经济、社会、或政治危机,这样的时期还会出现。其他时期,比如目前的时期,可以说是民主的潜伏期。在这样的时期,追求民主的人应该作的,是倾听社会的声音,探求民主与其他的社会进程 (如国家建设)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发展解决具体社会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建立自己 的信誉,为自己时代的到来作好准备。遗憾的是,民主墙一代的民主派,已经完全失去了这种与时共进的能力。他们逐渐割断了自己与中国老百姓之间的纽带,把自己请出了历史的进程之外。这代人不被超越,中国的民主将毫无希望。
文章来源: 多维新闻社
梁先生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本已皈依了佛家,后来亲眼看到生民涂炭,发出“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感叹,毅然返回尘世。他之所以愿意和并不民主的当权者合作、从事村治的事业,就是因为他看到,民主和国家建设(state-making)是个虽然应该并行不悖、却无法彼此替代的过程。
其实,能让梁先生这样的仁人志士有“吾曹不出如苍生何”之慨的景象,也出现在 美国的电视上。三个多星期前,220位海地难民在迈阿密沿海跳船,舍命涉水上岸, 随即在中期选举前夜的美国,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政治风浪。民主党借机向佛罗里达 的州长杰□布什逼宫,要他给他那个当总统的哥哥打电话,解救这些可伶的海地船民。理由是,古巴的船民只要在踏上美国的海岸,就自动获得了庇护。而这些同样可伶的海地船民,却得在被拘禁一段时期后,给遣返回国。对于同样的船民,为何要采取双重标准呢?
许多民主党人,对共和党坚持对古巴孤立封锁的政策大不以为然,借此发难,也是 在情理之中。但是,他们忘了,海地正是被克林顿政权武力扶植起来的民主国家。 当年正是这些口口声声要为海地船民说话的民主党(特别是黑人民主党),对克林顿 施加压力,以武力恢复了民选总统Aristide的权力。
海地本是个弹丸小国,美国武装捍卫了民主政权,又给了大量的援助,甚至具体到帮助海地训练警察,似乎如当年麦克阿瑟在日本那样,要重新建造一个民主社会。 结果如何呢?这位Aristide复权后,照样执行恐怖统治,迫害反对派,并把海地搞 得更加民不聊生。2000年,海地的人均收入只有367美元。国民平均寿命从1998年 的58岁掉到54岁。老百姓怎么能不逃呢?海地和古巴,又有什么区别呢?
海地的民主闹剧,不禁让笔者想起梁漱溟先生的洞见:没有基层社会的建设,靠 一、两次选举,写一纸宪法,最后也只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思想界转向,知识界保守倾向加重,有所谓“新左派”的崛起, 八十年代初的民主派,越来越没有市场。为什么会如此呢?有人说是政府镇压,有人说是知识分子被收买,我看这些议论未免有些自我安慰。如今中国的舆论空间, 远比八十年代大,你也找不出证据显示那些“新左派”们全从政府手里拿钱。相反, 倒是那些“民主派”脱离民众所关心的基本问题,未能及时回应海地式的经验对民主转型提出的挑战,败坏了民主的声誉。而“新左派”等保守的思想潮流,倒是多 少能够面对这些问题,风靡一时也并非偶然。
九十年代初,民主在中国老百姓中还非常有感召力。特别是苏东社会主义阵营的土崩瓦解,对中国人心冲击甚大,大家当时还是心向民主的。但是,俄罗斯随即陷入空前的经济危机,反而是专制的中国,经济却蒸蒸日上。于是民心一下子开始转向。 几年前笔者在“人民网”上看到一位网民如此议论:“我当然对民主的优越性深信不移,也觉得美国很不得了。但是看看俄罗斯,我就不免要三思了。我相信人家俄罗斯经过民主转型后,会比我们好。但这转型本身要付多少代价?我已经三十多了, 如果社会为这个转型不得不阵痛三十年,我这一辈子就都赔进去了。为什么我要付这个代价?”许多很开明的中国人,其实就是这样的想法。既然他们在目前的社会中能够发展、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他们当然有意愿要维持目前的稳定。
难道他们是被收买了吗?也许。但难道布什的减税,就不是一种收买吗?我们从小受的共产主义教育中,就充满了这样的词汇。资本主义的一切物质成就,都被解释为资本家收买老百姓的小恩小惠。其实,以自由主义的立场看,个人不是历史的工具,谁也没有权利为了某种自己认定的历史目标,要求别人牺牲他们的个人“小小的”幸福。老百姓的天性就是贪小便宜。而民主的一个重要职责,就在于保护老百姓所要的这些“小便宜”。
中国海内外的“民主派”,特别是海外这些“民主派”,对此完全缺乏理解力。他们不懂得,虽然民主是中国的一个大问题,但中国还有其他问题,而有的时候老百姓认为那些其他问题更重要,或者先解决那些其他问题更可行。“民主派”把复杂的中国问题简化为一个:“没有民主”。并认定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别的问题也不可能有任何改善的可能。于是,在民主实现之前,村民选举是扯谈,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大量下岗工人,也是没有民主之过。那么请问,在目前还没有实现民主的条件下,是否应该对国有企业实行改革、让一些亏损大户破产呢?企业破产,工人失业,这当然不公平。但这种不公平,哪个社会没有?这跟民主不民主有什么关系? 要说国有企业职工受到的冲击,公有财产遭到的侵吞,在民主的俄罗斯比在不民主 的中国不知道大多少倍。这又如何解释呢?更进一步地说,在没有民主的条件下, 通过改革关掉一些国有企业,增加私营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份额,这对未来中国的民主转型是否有好处呢?
“民主派”们不愿面对这些问题,一味地为了反共而反共,一切从他们的几个“坚持”出发,拒绝回答生活提出的复杂的问题。久而久之,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只要共产党不下台,他们就会为中国的每一个进步而痛心疾首,使老百姓觉得他们与自己的利益完全对立。结果,这些“民主派”不仅失去了自己的信誉,也败坏了民主的声誉。
一个民族,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时期才有强烈追求民主的意愿。具体到中国而论,从文革结束到89年就是这样的时期。以后如果出现大的经济、社会、或政治危机,这样的时期还会出现。其他时期,比如目前的时期,可以说是民主的潜伏期。在这样的时期,追求民主的人应该作的,是倾听社会的声音,探求民主与其他的社会进程 (如国家建设)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发展解决具体社会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建立自己 的信誉,为自己时代的到来作好准备。遗憾的是,民主墙一代的民主派,已经完全失去了这种与时共进的能力。他们逐渐割断了自己与中国老百姓之间的纽带,把自己请出了历史的进程之外。这代人不被超越,中国的民主将毫无希望。
文章来源: 多维新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