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归的再思考(1)
--------------------------------------------------------------------------------
by victorzhou (patty) at 2006.7.9 13:53
<本文发表于: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海归一直是网上讨论的热点话题, 尤其是在加拿大的移民中. 究其原因, 也很自然.
" 生活在别处 " 总是人生的一个死结. 何况中国移民到了加拿大后, 就算如某些幸运者, 能成功找到专业工作, 但总体只能是在"求生存"这种低层次的人生目标上奋斗. 和自己的过去, 和留在国内的同侪比, 反差很大. 可是真的要回去, 却发现此路也是异常艰难. 风光的成功故事似乎都只属于别人, 很难和自己挂上钩.
宏观上似乎国内机会很多,但微观到自己,却又似乎看不到什么象样的机会。
是走,是留,始终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海归同样也是萦绕在我脑子里的一个问题。虽然在网上的讨论中,我主要以反方的立场出发。但我和通常的反方有很大区别。比如,我从来不拿加拿大环境好,孩子教育水平高等理由来说。我深知事业对男人人生价值实现之重要。如果找不到一个事业上在国外发展的理由,那么,我们的心将始终处在摇摆中。
我在国外见到过许多比我还大十多岁的人,他们似乎可以看作我自己在国外发展的未来。他们也都有很高的学历和辉煌的过去,特别是在国内。早年的大学生,更是一种精英选择的结果,而且他们自己身上的精英意识也很强。论吃苦耐劳,他们只在我之上。
但是,在国外,他们也只是过着一个平淡的生活,在一些技术公司里做技术工作。连普通的技术经理也不是。也看不出将来有任何“往上走”的可能。
< r o l i a. n e t >
他们的收入也不见得比我这种后辈高。在电脑这一行中,新锐远比经验重要。
他们唯一有可能比我们这些后来者好的地方主要在于:他们来得早,积蓄了一些(但也有限,国外的消费结构,让你不太可能把很多钱剩下来),较早地在房价低的时候买了房子。如果善于投资,可能已经有了几套房子。极少数的幸运者还赶上了前几年的股票上市狂潮,通过股票赚了一笔。
这个前景对于我自己是一点都不奇怪的。如果在技术行业里干,恐怕就是这样。不是技术做得久了就能成为管理或销售或老板。在国外,讲专业化分工。只有“象”经理的人才能当上经理,“象”老板的人才能当上老板,“象”社会工作者的人才能从政。有这个形象,有这个能力,有这个志向,才能变成那样的角色。
{ 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反观留在国内的我的同学,留在学校的都已经是教授,学术带头人。留在外企的,很多已经当上经理甚至更高的职务。自己下海的,显得更风光了。当官的,有不少已经是处局级的领导。当然,我们听到的都是混得好的人的消息。在同学聚会,校友会的时候,混得一般的人是很少露面的。好象在世界上消失了一样。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说明,我过去假如是“最好的”人中的一员,现在肯定算不上了。借身在美加的光,还能呆在一个“中上”的位置中。
所以,我假如站在海归的反方,我也要思考如何让自己在北美能更好的发展,要从我的前辈们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我自己的路,假如我不想流于平庸的话。我不想用所谓的“国外环境好,生活平静,孩子教育好”之类来自我安慰。
言归正传,我为什么还站在海归的反方呢?
我把我的思考整理成一个系列。既是给网上关心这个话题的朋友们看,也是给我自己。网上讨论的一个特点,就是与其是在说服别人,倒不如是在争论中说服自己。 < 相约加拿大 ROLIA.NET >
关于海归的再思考(2): 普通人的宿命
--------------------------------------------------------------------------------
by victorzhou (patty) at 2006.7.9 14:47
<本文发表于: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这是强调心的力量。
可惜大多数人, 包括我在内, 都本质上是个普通人. 做任何重大决定和选择, 缺少破釜沉舟的决心, 自己一定成功的信心, 和坚持到底的毅力. 更多的是思前想后, 患得患失.
海归自然是一个人生的大计。但是,大家在想海归的时候,更多地只是眼热成功者风光的一面,对自己的成功信心却并没有什么把握。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难得有坚持到底的毅力。都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其实,从我们日常的事中,就可以看出我们有多大的本事。比如,我们都知道学英语重要,也都知道该怎么去学,但有几个人坚持下来了呢?到了加拿大这么多年,还说一口拿不出去的英语,这很可以说明我们对于“正确的事”能坚持到几分。
[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另一方面,海归的第一步就是丢弃这边的一切,回国重新开始。这就足以使我们开始掂量,开始患得患失了。尤其是在这里做着一份专业工作,过着稳定而平静生活的人。
很多人在谈论海归宏图的时候,总是鄙夷不屑地把这边的机会和工作斥之为鸡肋。仔细地品品这话,毕竟有“弃之可惜”的感情在里面。特别是,北美的工作和生活再差,也绝不是鸡肋,至少相当于颇有肉和油水的“鸡腿”,虽比不上鸡胸肉之厚实,比不上鸡翅之鲜美,但也是能养家糊口,小康度日的。回国还能得到那些混得好的朋友同学的热情款待,甚至带着你到处“腐败”,凭什么?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你身在美加,这可是很多国内混得好的人出于种种目的还想来的地方。
假如你是从非洲,南美,东南亚等地的“归国华侨华人”,照样和现在一样没发财,你看看他们对你的态度要打多少折扣。
< r o l i a. n e t >
所以,身在北美也能给我们的虚荣心带来一定的满足,给我们一定的成就感。这使得我们在北美所做的普通技术工作显得不那么普通。
大家在网上争论时,不敢把自己内心虚弱的一面展示出来。却要用“北美生活平静,环境优美”之类来做挡箭牌。我不想这样。
往往是等到我们在这里的平衡被外力打破,比如丢了工作,家庭离异等,才使得我们能够攘臂而起,“毅然”海归。想想我们自己的心态,看看周围的事例,是否大多如此呢?
{ 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有一种说法,海归的人往往是国外混不下去的人。这种说法很绝对,但确实是有无数例子来佐证的。事实是,从欧洲日本留学的,由于很难移民定居,自然成为海归主力。加拿大的移民由于工作难找,纷纷回流,成为第二主力。在美国办绿卡失败的J1/H1B/L1B一族,是另一批海归。
因为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不逼到这份上,很难有这么大的决心回国找新的出路。
我不想否认,有很多在北美做得很好的人,真的 “毅然谢绝高薪高职”回国发展的。我佩服他们,也承认自己不如他们。相信他们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比我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不是普通人。而我,只是个普通人。
< 相约加拿大 ROLIA.NET >
我认为我们不该海归,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只是个普通人,做不成大事。所以,不如踏踏实实在北美做个普通人。
关于海归的再思考(3): 非普通人的行为特征及其为成功的准备
--------------------------------------------------------------------------------
by victorzhou (patty) at 2006.7.9 16:48
<本文发表于: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由于大家就"普通人"一点,展开了讨论,这有点打乱了我原先写作计划。只好先把这部分提前展开。
我定义的普通人和非普通人,并非强调他们出身的差异。虽然家庭出身的差异给每个人在社会上的机会带来极大的不同。
我主要观察那些孜孜于成功的人,他的行为方式和我们这些常人的差异之处。
[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首先,他们从心里觉得自己就是要成大事的人。我们小时候都有过远大的理想。但往往随着阅历的增加,目标变得越来越短浅而现实。但这些人,却能坚持自己的远大抱负,从不满足于“仨瓜俩枣”式的成就。也从来不把普通人追求的生活乐趣放在眼里。
其次,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做了长期而持续的准备。比如,我的一个同学,在学校的时候就特别对自己严格要求,他有很强的领导能力,但这绝对是练出来的。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从不考虑自己的喜好。比如,他曾经说过,打牌是无聊的事,从小学到研究生,都没玩过。可是后来,发现,他经常参加我们玩拖拉机,以他拙劣的牌技,努力参与“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因为,他要参与群众,把握群众,这是他给自己向“领导者”目标前进所规定的一件必须要做好的事。他对待别人的态度也从不会以自己个人的好恶出发,他把自己的实际态度掩盖得很好。就拿他对体育的态度来看,就很能说明问题。他曾说过,所有的球类运动,都是玩,只有跑步才是真正锻炼身体和意志的项目。他每天都有极其严格的时间表,雷打不动。他也是我知道的人中唯一一个每天坚持听英语广播,苦练口语包括发音数年如一日的人,而且他的目的不是出国。我曾经质疑他,到底什么是人生中真正使他快乐的事。因为每件事都带着太强烈的目的性,活得累不累啊。但是他用他自己的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和我的另一个同学,毕业后同时进了一家国营电脑公司。三年后,他成了一个事业部的总经理,又过了没几年,则成了该集团副总裁。此时该集团已经发展成国内最大的电脑厂商,还把某美国大公司的一个业务部门给兼并了。而和他同时去的同学,一直是个Developer,并后来移民加拿大。这个例子也侧面看出哪些人适合在国内发展,哪些人适合在北美干。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海归的。
< r o l i a. n e t >
对成功,权力,地位的狂热追求,成了成功者主要的享受。
有人说,机遇很重要。但还有一句话,机遇总是降临到有准备的大脑。
再讲一个海归的例子。前几年我回国碰见一个同学,从美国海归。当了某公司的CEO。这个公司从它的介绍看,来头也不小。胡主席还视察过。从他们的项目看,从头到尾没有说自己的产品比竞争对手的东西先进在哪里,市场价值大在哪里,却强调为了中国的战略安全,必须建立自己的某系统。所以,军方最好用他们的产品。军方有没有最后用,我不知道,但他们的经费,办公场地等都是政府扶持的。而且,圈了开发区很大一片办公面积。将来就是转卖,也是一大笔钱。在办公室里面,挂着和美国的市长,州长的握手合影。还有以前以海外华人代表,欢迎国内某领导来访的合影。拿回国,别人还真以为你是个人物。能唬住一大片。搞得别人以为他真在国外是个“侨领”。
{ 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这都是准备。联想起前一阵,多伦多的所谓“侨领”们为了迎接胡主席来访参与合影的100个名额而打破头的事。当时在华人圈里当笑话讲。可是事过境迁,回到国内海归时,大家不会记得这个笑话,而只会为他赫然能和胡主席合影而肃然起敬。
最后一个例子,我原公司总台接电话小姐,最后成为国内另一个现在人人景仰,连普通小经理都号称40万年薪的大公司的副总裁的故事。因为我认识她很多年,从当时在国内的时候,就觉得象她这么活法,是我无论如何做不到的。她说的每句话,都让人抓不住一点错,总是那么得体。在加盟那个大通讯设备公司前,她曾经跳槽去过一个号称世界最大百货的公司,结果,在那里受到同级海归经理(其实也就是台湾或香港来的假洋鬼子)的严重排挤和歧视。结果,她始终坚持职业性,把自己个人的屈辱和愤怒完全排除在职业之外,以此征服了除那几个对手外,上上下下所有的人。我那时就觉得她更象一台机器。说起来,本人一度对她有过“想法”,但因为永远也搞不清楚她的真实想法和感情是什么。只好知难而退了。象我这种想法的人看来还不少。我得知她的婚恋一直很不顺利。直到很“高龄”才结婚。
所以,我们老看着别人成功眼热,别人怎么老能抓住机会成功呢?有些素质和是否海归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当年和以上三人都是同时开始发展的。但是他们都取得了“社会上公认”的成功。而我没有得到那种成功,完全走上了另一条我自己舒服的道路。
< 相约加拿大 ROLIA.NET >
那么,其实我们现在想海归,就是想从我们原来选择的“自己舒服”的路上,扳回到象上述三位那样的成功之路上。可是当时我做不到,现在我就能做得象他们一样了?仅仅因为我在国外呆了几年?
四十不惑,指的就是不再受外界观念的干扰,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关于海归的再思考(4) 国内的职业能走多高多远?
--------------------------------------------------------------------------------
by victorzhou (patty) at 2006.7.11 03:23
<本文发表于: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现在似乎有个假定. 好象回国了就能当上VP, Director, 或老板. 这个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 而且也比在国外干大得多. 但是有几个真当上了呢? 那VP, Director也太多太不值钱了. 特别是海归们的期望值是到外企或上市公司当这种高职, 这样的经历才值钱, 才能”可持续发展”, 否则, 当个鸡毛小公司的总裁也没用, 出去就没人认帐. 那么这种机会就更小了.
这么小的机会, 客观上使得绝大部分在国内的人(不管是否海归)注定一辈子要成为”LOSER”了.
那好, 我们把目光稍微往下看看, 看看”LOSER”们都在做些什么. 不要老盯着那几个成功者.
技术部门经理是很大的一块. 实际上很多人从学校出来后, 经过几年历练, 假如有点能力又肯干, 很容易(3-5年)就升到了这一级. 但是再往上就很不容易了. 而前面几年一个台阶顺惯了, 对后门这种停滞状态很不满意, 觉得遇到了事业的瓶颈. 没耐心的就开始折腾了.
折腾主要有几种.
1) 移民出国: 我自己当年走的就是这条路, 因为出国也是我的梦想之一. [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2) 留学, 特别是学MBA, 然后回国(到英国特别多, 时间短, 一年多, 录取也容易, 费用也低)
3) 改专业, 考证书----但这样一来还是走技术路
4) 自己办公司
5) 跳槽, 这也很多. 也有不少人利用跳, 获得提升. 不过, 提升几步后, 又会停下来, 毕竟金字塔越往上越尖.
6) 也有走下坡路的. 有些当上了副总, 总监的, 随着失宠, 或业务调整, 被迫离开, 或降职的, 也有. 为数还不少. 这种往往表现为跳槽. 但并没有跳得更高更好.
从事市场销售又是另一块. 很多人一下子就发现了销售挣钱多, 而且并不难做. 大公司的销售, 主要靠的是品牌. 客户不是买你的东西, 而是你代表的IBM或微软的产品. 日子也过得爽. 所谓的”腐败”生活, 主要和这种职业有关. 出于工作需要, 他们必须学会”腐败”,还要善于”腐败”. 我曾帮IBM安排过招待客户. 结果不满意, 因为花钱太少了.光有波士顿龙虾和蛇哪够呢? 至少要澳龙刺身二吃, 再加一个什么”盅”才行. 鱼虾蟹都算凑数的菜了.
所有的销售员都挂个经理职务, 所有要当上区域经理或大区经理才算事业小成. 不过, 销售往上却更不容易了. 很多人实际上10年也还在”客户经理”这个职务上呆着. 不过, 假如业绩好, 提成很高. 对官位就不是那么计较了.
< r o l i a. n e t >
我个人觉得, 销售混个低级职务不难, 要做好, 是要有天资的. 比搞技术更需要.
除了上述两种人外, 是否还有呢? 有, 而且还是最大的一群, 超过上述两种人还多几倍. 他们就是老老实实还做技术的人. 包括开发, 技术支持, 集成, 咨询服务等. 和我们在北美的”LOSER”们一样, 十年八年还干着技术呢. 不过, 国内特点, 总得给你个技术职称, 让你有个台阶爬. 有的用数字表示级别如微软, 有的用brand7-8-9, 如IBM. 有的用”高级程序员, 系统分析员, 高级XXX”之类. 但是, 说到底, 就是一个和我们北美的这些胸无大志的家伙一样, 是靠技术吃饭的.
顺便说一下, 我发现,销售职务可移植性最强. A公司的区域经理到B公司很容易当上区域经理. 管理职务次之. 看对方是否强势, 还有你面试推销自己的情况. 技术职务可移植性最差.
所谓35岁大坎, 也是销售所受限制最小. 技术和管理都要受影响.
所以, 如果作较全样本的分析, 就能发现, 国内的绝大多数人, 不管干多少年, 也还是干技术的命. 因为他就是干技术的料.
{ 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爬到高位的还是少数人. 国内大好形势, 最多的工作机会就是这种.
不少外企, 现在资深技术员工的工资并不低. 20多万, 30万也很常见. 刚去不容易拿到而已. 而且, 工资前几年涨幅度最大. 学生毕业几千元入门, 3年到15万, 5年到20万不算难. 当然, 对海归也是一视同仁的. 从国内招, 给国内工资. 那么又来啦, 值得为做技术, 挣20万回国吗?
我说不难, 但也不能误认为一回国找个技术工作必有20万. 这也不准确. 真要找时, 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技术工作35岁坎, 技术更新坎都在那里呢. 而新毕业的学生3-5千都大把招, 招你的20万, 人家还当”高薪”看呢.
关于以后的发展空间, 我认为现在的外企也好, 上市公司也好, 制度已经基本完备了, 还不如我们出国前那时候, 各种制度都还在形成中. 现在一个部门经理干到老(可能在不同公司), 在高级分析员任上干到退休的事估计会越来越常见.
所以, 海归海归, 找好了好职务再回去. 回去现找, 甚至接受雇主的糖衣炮弹, 同意 先从基层干起, 凭表现提升, 那就提升路迢迢了.
< 相约加拿大 ROLIA.NET >
刚海归的前几年, 频繁跳槽也算一景. 连我那位CEO同学也一年后跳槽了. 所以, 产生一个词叫”存活率”.
关于海归的再思考(5): 终点在哪里
--------------------------------------------------------------------------------
by victorzhou (patty) at 2006.7.12 03:43
<本文发表于: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如果观察海归的人士, 绝大多数人都要熬满三年, 把外国护照拿到手. 再迫切想回去的, 对加拿大再反感的人, 这一步”移民监”都愿意坐.
只能有一个解释, 他们海归是暂时的, 最终是要回到国外来, 特别是加拿大.
加拿大有一万个不好, 可是一致公认, 它是个养老的好地方. 这一点比美国还好.
不过, 海归们真的能在国内做到退休年龄才回到加拿大来? 或者他们能在国内挣到足够多的钱而完全不用再考虑在北美重新求职创业? 有多少海归, 实际上只能在国内混个几年, 然后就要回到这条预留的退路上来呢?
我现在也没有数据. 也不想下一个主观的结论. 留给大家自己思考吧.
我只分析这以上三种情况, 留给大家自己对号入座.
第一种, 做到退休年龄才回到加拿大. 总得10几20年吧. 可以想见, 主要社会关系应该都在国内了. 到老了, 为何要离开一个熟悉的地方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去呢? 年轻人么, 可以说是创业, 或去见世面. 对于这位退休的海归而言, 加拿大以前至少呆过4年(否则没有护照). 也算不上见世面了. [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是他在国内呆得太好了? 恋恋不舍? 那为何不在国内一直呆下去? 总有在国内呆不下去的原因.
总而言之, 对这种情况, 我更倾向性认为他并没有取得什么象样的成功. 那么那些一直呆到加拿大混的人, 虽然也没发财, 至少人家主要朋友和社会关系都在, 加拿大给他”家”的感觉.
所以, 这种海归是失败的.
第二种, 是成功的海归. 也是所有海归者的目标. 就是利用几年捞够钱, 回到加拿大随便干点什么. 什么都不干也行. 这种海归我也想当, 就是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成功.
第三种. 在国内干了几年, 因故不得不回到加拿大重新发展. 不管是找工作, 还是做生意. 总之, 必须重新在加拿大挣钱. 否则, 日子就要过不下去. 积攒的那些钱不够退休.
对这种情况我想重点分析. 我认为人数上可能最多.
< r o l i a. n e t >
假定两个同学A和B都到加拿大数年都入了籍. A决定回国发展. B留下继续干. 根据大家在论坛中给这两种选择的”判决”, 五年后, B大概只能还在技术行业里干, 搞开发, 或技术支持, 可能跳跳槽, 或做做contractor, 把收入稍微搞高点. 也可能去美国工作几年, 不管回来不回来, 总之还都算在北美干, 大同而小异. 年收入从7万涨到10万. 老婆应该也有收入, 从4万涨到6万, 平均每年5万. 车有个两辆, 孩子两个, 积蓄有个20万. 房子AB各一套原价40万. AB分手时各付了10万首期, 5年后A继续付大概付了15万. 考虑到房价涨, 一年涨2万(5%不到), 净财产20+10+15+5(算车等其他)=50万. 工作稳定, 生活平静. 除非运气特差, 一般就算被LAID OFF, 也应该能重新就业. 因为多年经营, 非常适应北美的文化和职场. 人脉也足. 英语也够用.
B卖房带着10万加元回国(因为不想在加拿大交税), 从技术经理开始, 几年后当上了DIRECTOR, 中间有跳槽, 基本都接得很好. 没有空档. 工资从30万, 到5年后的80万. (简单起见, 一年涨10万).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太多了, 随便找一个, 某贪官被抓, 他有参与行贿, 所以一走了之)总收入税后200万. 国内的房价是否还会大涨, 众说纷纭, 一则考虑到此时房价已经很高, 二则考虑到国内房地产市场喜新厌旧. 二手房一般大家不喜欢买. 所以, 我假定房价还是涨了一点, 但不多, 最后成功脱手, 不赔不赚.
老婆到底有没有收入呢? 现在比较普遍的, 国内年纪大的女性,除非专业或能力很强的, 工作很不乐观. 何况一个人已经这么能干了, 很多女的就呆家里了. 不过, 为了让B的情形更喜人, B的老婆算她平均年收入10万税后.
5年生活开支包括住房利息等, 一年平均10万吧. 这样B的钱全部剩了下来. 带着200万RMB和10万加元(原来带出去的, 或还一直存在国外)于5年后回到了加拿大. 这等于约40万加元.
这么算, 可能有一些不精确的出入之处, 但是, 基本上, 区区5年回国打工, 又没有得到超常规的机遇, 靠工资, 也很难攒出很大的财产来.
但是, 我的目的并非想证明钱上还是留在加拿大合算,因为我的例子设计得也不算严密. 就算倒过来, A的房价没涨, 少10万, B的房子涨了70万. 变成B带着50万加元回来了, A只有40万的财产. B多了10万, 那又怎么样呢?
因为A和B的终点都是加拿大. A一直在这边经营, 根基扎实. 求大发虽不可能, 小康却可无虞. 而B离开5年, 又要一切从头开始. 而B在9年前第一次来时, 还是锐利的技术人员, 所以能找到不错的工作, 甚至4年都买了40万的房. 但是这回回来, 他已经是director了, 早就忘了技术是怎么回事. 做高层工作吧, 5年在国内, 英语就算没抛荒, 也不可能有长进. 高层职务最重要的人脉却是彻底清零了. { 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我们都知道加拿大的工作有多难找. 而一个在国内做高层管理或当老板的人, 想到这里重新找工作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这区区10万多出来的钱, 能顶多久?
天无绝人之路, B通过努力. 一年后, 最终找到了技术工作(因为有人说, 华人在北美只能一辈子干技术的命, 我虽不以为然, 但姑且接受之), 而不是LABOR工, 而且夫妻都有年薪6万(我自己都觉得这太渺茫, 姑且这么认为吧),.
新的起点开始了, A一家每年总收入16万, B一家12万.
这个假设的故事结束了.
我想说的就是, 很多人把海归的成功定义为挣钱淘金式的成功. 如果, 真象第二类人那样, 几年内发大财倒也罢了, 如果回国也是打一份工, 虽然当上了并保持了高薪职位. 假如不能挣出足够回加拿大养老的钱, 而最后不得不回到加拿大的职场上重新奋斗的话, 那一”动”可能还不如一”静”. 因为北美作为终点, 在这里奋斗,积累的不仅是一点钱, 而且还有本地经验, 能力, 人脉等. 这些对长远在此地发展更为重要.
< 相约加拿大 ROLIA.NET >
当然, 许多人海归为了经历, 为了梦想, 对这类人无论成败, 我们总是满怀敬意的. 本章因为纯粹谈钱和机会这些俗的比较. 所以, 不考虑为理想而奋斗者的情况.
关于海归的再思考(6): 钱的绝对值和相对值
by victorzhou (patty) at 2006.7.13 00:08
<本文发表于: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钱恐怕是我们现在讨论海归的一个主要的动机。即使是最狂热的海归派,也承认国内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很成问题,教育,医疗,道德,治安都很差,人际关系紧张,戒心重重。换言之,国内不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但是补偿就是国内似乎是一个做事业的地方。能享受到“人上人”的感觉。其实,归根到底就是钱字。因为现在大多数海归,想的不是回国当官(看来机会不大),而是回国发财。连搞学术的,想回国当教授的,衡量的标尺也动不动是多少钱待遇,经费之类。
所以,不得不对回国能挣的钱进行一些量化的分析。至于有些人说,海归就是回国生活,对钱没有期望值,这种非典型例子,就不作分析。
你只要看看那些已海归,和准海归,拿来对我们炫耀的东西,你就知道现在海归的主流动机是什么了。
一种是回国创业,自己办公司。这始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从来没有批判过这种海归。问题是,我想不出,我怎么回国创业,办什么公司,做什么产品和服务?出国前,我曾经想过自己办公司之类。也奋斗了几年。最后,没成功,出国了事。但是我从不排斥,假如有合适的机会和切入点,再次回国办公司的可能。
有一种海归,前几年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从钱的角度)。就是回国办移民公司和留学服务。现在想想,这虽然是两种名声不怎么样的业务,但赚到的确实是真金白银。
[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至于嫌这个行业名声不好而不去做, 那更是成功者的大忌. 如果, 连这点小小的心理障碍都不能克服, 还奢谈什么回国创业呢? 先补课厚黑学吧.
第二种是当高级白领. 从论坛的意见看, 这已经成为海归的主要选择. 他们主要为了显示, 哪怕回国当个白领, 也比在加拿大混强.
回国也是打工, 在北美也是打工, 看来颇具可比性. 怎么比? 比钱.
现在有三种比钱的方法,
1) 认为1元人民币就等于1元加币. 很多人由此得出加拿大物价便宜的结论. 这种观点大多见于国内来的老人. 因为他们在国内就挣1-2千元工资, 自然觉得我们在加拿大挣几千加元应该用1:1来比了.
2) 按汇率比
按汇率比也有合理之处. 因为, 我们生活在国际时代, 汇率实实在在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和消费. 特别是国内的高档消费, 其价格是和国际接轨甚至过之的. 但是, 由于中国国情, 很多低收入的人存在, 使得很多服务的价格很低. 比如保姆之类, 修理类.所以, 回国后普遍感觉花钱还是宽多了. 完全按汇率确实不合适.
3) 按购买力比 < r o l i a. n e t >
现在基本公认, 美元或加元的实际购买力大约等于3元人民币. (由于美国物价低, 美元的购买力稍大些. )
所以, 7万加元等于21万人民币的购买力.
另外, 我还注意到加拿大的税并不象很多人宣称的那么高. 在各种抵扣后, 所交的税不多. 而中国的税其实挺高的. 现在海归能享受到一条重要的税务优惠政策, 即买房和买车的钱可以用来抵税. 这就是很多人觉得自己钱很多, 过得很爽的重要原因.
这条政策现在还有, 要海归趁早.
很多人可能又要叫了, 说什么, 我在国内20万, 过得花天酒地. 而在这里7万, 过得怎么怎么紧.
每个人的消费习惯都有很大的差异, 也影响到这个感觉. 不过, 这个1:3的公式也是许多人的经验总结.
{ 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但是我认为以上三种都不对. 正确的值应该是介于1:3和1:7之间. 因为在我上节已经分析过了,海归的终点还是国外. 他们不是要把外币换成人民币在国内花掉, 而是最终会尽量把国内挣到的RMB换成加币移往国外. 这些收入的最终使用地点都是国外. 所以, 除了他们在国内花掉的一小部分收入可以按1:3算外, 其他都要按1:7来算.
假如, 一个家庭, 都是一个人上班. 在中国工作1年, 挣20万, 税4万, 花6万, 剩10万. 如果继续在国内花, 那还能再花一年半. 工作一年可以, 花2年半. 这就是国内爽的地方. 也是大家花钱松的原因. 然后到加拿大工作一年, 7万收入, 税2万, 花3万. 剩2万. 不够再花一年的. 工作一年只能花1.7年.
但是, 由于所有的海归的终点(至少心理上的终点)都是北美. 那么他在中国剩下来的10万元, 不能再按1:3的购买力折3.3万加元, 而应该按1:7折成1.4万加元. 因为这笔剩下的钱最终会在北美, 而不是中国花掉.
按这么算, 连国内剩的钱多这条好处都没了. 如果想达到同样的水平, 国内的收入还得再高些.
很多人估计又要叫了, 说什么加拿大的税没有那么低. 这我可是有具体报税收据为证的. 主要是抵税项目多. 如果买足RRSP之类, 报的税更少. 还有那些做自雇的朋友们, 对加拿大的税务应该更是偷着乐吧. 具体的我还没有第一手资料. 但一个开店的朋友说, 一个月1万营业额, 几乎都不用报税.
国内的税率并不低. 而且现在税务征管力度正在逐年加大. 记得一个资料说, 2005比2004年税收增加了30%以上. 对国内形势再乐观的人也不至于认为国内经济增长有这么大吧. 那只能说明, 以前漏税太多, 随便找找, 就找出很多税源来. 税务严格了, 这是中国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可比多建几座楼重要多了. 政府本来就应该维护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 相约加拿大 ROLIA.NET >
此外, 国外由于政治经济环境稳定可靠, 医疗教育等大头有保障, 对于自己需要多少钱达到基本的财务自由, 并非一个很大的数字. 是可以估计出来的. 而国内的感觉是, 不管你挣了多少, 你也不能肯定够不够.比如1000万够了吗? 如果你没有国外身份, 只能在国内度过一生的话, 心里还是不踏实. 因为, 除了这笔钱外, 你没有任何可以相信和靠得住的东西.
下一节, 我就讨论”多少钱才够”.
--------------------------------------------------------------------------------
by victorzhou (patty) at 2006.7.9 13:53
<本文发表于: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海归一直是网上讨论的热点话题, 尤其是在加拿大的移民中. 究其原因, 也很自然.
" 生活在别处 " 总是人生的一个死结. 何况中国移民到了加拿大后, 就算如某些幸运者, 能成功找到专业工作, 但总体只能是在"求生存"这种低层次的人生目标上奋斗. 和自己的过去, 和留在国内的同侪比, 反差很大. 可是真的要回去, 却发现此路也是异常艰难. 风光的成功故事似乎都只属于别人, 很难和自己挂上钩.
宏观上似乎国内机会很多,但微观到自己,却又似乎看不到什么象样的机会。
是走,是留,始终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海归同样也是萦绕在我脑子里的一个问题。虽然在网上的讨论中,我主要以反方的立场出发。但我和通常的反方有很大区别。比如,我从来不拿加拿大环境好,孩子教育水平高等理由来说。我深知事业对男人人生价值实现之重要。如果找不到一个事业上在国外发展的理由,那么,我们的心将始终处在摇摆中。
我在国外见到过许多比我还大十多岁的人,他们似乎可以看作我自己在国外发展的未来。他们也都有很高的学历和辉煌的过去,特别是在国内。早年的大学生,更是一种精英选择的结果,而且他们自己身上的精英意识也很强。论吃苦耐劳,他们只在我之上。
但是,在国外,他们也只是过着一个平淡的生活,在一些技术公司里做技术工作。连普通的技术经理也不是。也看不出将来有任何“往上走”的可能。
< r o l i a. n e t >
他们的收入也不见得比我这种后辈高。在电脑这一行中,新锐远比经验重要。
他们唯一有可能比我们这些后来者好的地方主要在于:他们来得早,积蓄了一些(但也有限,国外的消费结构,让你不太可能把很多钱剩下来),较早地在房价低的时候买了房子。如果善于投资,可能已经有了几套房子。极少数的幸运者还赶上了前几年的股票上市狂潮,通过股票赚了一笔。
这个前景对于我自己是一点都不奇怪的。如果在技术行业里干,恐怕就是这样。不是技术做得久了就能成为管理或销售或老板。在国外,讲专业化分工。只有“象”经理的人才能当上经理,“象”老板的人才能当上老板,“象”社会工作者的人才能从政。有这个形象,有这个能力,有这个志向,才能变成那样的角色。
{ 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反观留在国内的我的同学,留在学校的都已经是教授,学术带头人。留在外企的,很多已经当上经理甚至更高的职务。自己下海的,显得更风光了。当官的,有不少已经是处局级的领导。当然,我们听到的都是混得好的人的消息。在同学聚会,校友会的时候,混得一般的人是很少露面的。好象在世界上消失了一样。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说明,我过去假如是“最好的”人中的一员,现在肯定算不上了。借身在美加的光,还能呆在一个“中上”的位置中。
所以,我假如站在海归的反方,我也要思考如何让自己在北美能更好的发展,要从我的前辈们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我自己的路,假如我不想流于平庸的话。我不想用所谓的“国外环境好,生活平静,孩子教育好”之类来自我安慰。
言归正传,我为什么还站在海归的反方呢?
我把我的思考整理成一个系列。既是给网上关心这个话题的朋友们看,也是给我自己。网上讨论的一个特点,就是与其是在说服别人,倒不如是在争论中说服自己。 < 相约加拿大 ROLIA.NET >
关于海归的再思考(2): 普通人的宿命
--------------------------------------------------------------------------------
by victorzhou (patty) at 2006.7.9 14:47
<本文发表于: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这是强调心的力量。
可惜大多数人, 包括我在内, 都本质上是个普通人. 做任何重大决定和选择, 缺少破釜沉舟的决心, 自己一定成功的信心, 和坚持到底的毅力. 更多的是思前想后, 患得患失.
海归自然是一个人生的大计。但是,大家在想海归的时候,更多地只是眼热成功者风光的一面,对自己的成功信心却并没有什么把握。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难得有坚持到底的毅力。都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其实,从我们日常的事中,就可以看出我们有多大的本事。比如,我们都知道学英语重要,也都知道该怎么去学,但有几个人坚持下来了呢?到了加拿大这么多年,还说一口拿不出去的英语,这很可以说明我们对于“正确的事”能坚持到几分。
[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另一方面,海归的第一步就是丢弃这边的一切,回国重新开始。这就足以使我们开始掂量,开始患得患失了。尤其是在这里做着一份专业工作,过着稳定而平静生活的人。
很多人在谈论海归宏图的时候,总是鄙夷不屑地把这边的机会和工作斥之为鸡肋。仔细地品品这话,毕竟有“弃之可惜”的感情在里面。特别是,北美的工作和生活再差,也绝不是鸡肋,至少相当于颇有肉和油水的“鸡腿”,虽比不上鸡胸肉之厚实,比不上鸡翅之鲜美,但也是能养家糊口,小康度日的。回国还能得到那些混得好的朋友同学的热情款待,甚至带着你到处“腐败”,凭什么?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你身在美加,这可是很多国内混得好的人出于种种目的还想来的地方。
假如你是从非洲,南美,东南亚等地的“归国华侨华人”,照样和现在一样没发财,你看看他们对你的态度要打多少折扣。
< r o l i a. n e t >
所以,身在北美也能给我们的虚荣心带来一定的满足,给我们一定的成就感。这使得我们在北美所做的普通技术工作显得不那么普通。
大家在网上争论时,不敢把自己内心虚弱的一面展示出来。却要用“北美生活平静,环境优美”之类来做挡箭牌。我不想这样。
往往是等到我们在这里的平衡被外力打破,比如丢了工作,家庭离异等,才使得我们能够攘臂而起,“毅然”海归。想想我们自己的心态,看看周围的事例,是否大多如此呢?
{ 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有一种说法,海归的人往往是国外混不下去的人。这种说法很绝对,但确实是有无数例子来佐证的。事实是,从欧洲日本留学的,由于很难移民定居,自然成为海归主力。加拿大的移民由于工作难找,纷纷回流,成为第二主力。在美国办绿卡失败的J1/H1B/L1B一族,是另一批海归。
因为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不逼到这份上,很难有这么大的决心回国找新的出路。
我不想否认,有很多在北美做得很好的人,真的 “毅然谢绝高薪高职”回国发展的。我佩服他们,也承认自己不如他们。相信他们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比我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不是普通人。而我,只是个普通人。
< 相约加拿大 ROLIA.NET >
我认为我们不该海归,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只是个普通人,做不成大事。所以,不如踏踏实实在北美做个普通人。
关于海归的再思考(3): 非普通人的行为特征及其为成功的准备
--------------------------------------------------------------------------------
by victorzhou (patty) at 2006.7.9 16:48
<本文发表于: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由于大家就"普通人"一点,展开了讨论,这有点打乱了我原先写作计划。只好先把这部分提前展开。
我定义的普通人和非普通人,并非强调他们出身的差异。虽然家庭出身的差异给每个人在社会上的机会带来极大的不同。
我主要观察那些孜孜于成功的人,他的行为方式和我们这些常人的差异之处。
[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首先,他们从心里觉得自己就是要成大事的人。我们小时候都有过远大的理想。但往往随着阅历的增加,目标变得越来越短浅而现实。但这些人,却能坚持自己的远大抱负,从不满足于“仨瓜俩枣”式的成就。也从来不把普通人追求的生活乐趣放在眼里。
其次,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做了长期而持续的准备。比如,我的一个同学,在学校的时候就特别对自己严格要求,他有很强的领导能力,但这绝对是练出来的。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从不考虑自己的喜好。比如,他曾经说过,打牌是无聊的事,从小学到研究生,都没玩过。可是后来,发现,他经常参加我们玩拖拉机,以他拙劣的牌技,努力参与“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因为,他要参与群众,把握群众,这是他给自己向“领导者”目标前进所规定的一件必须要做好的事。他对待别人的态度也从不会以自己个人的好恶出发,他把自己的实际态度掩盖得很好。就拿他对体育的态度来看,就很能说明问题。他曾说过,所有的球类运动,都是玩,只有跑步才是真正锻炼身体和意志的项目。他每天都有极其严格的时间表,雷打不动。他也是我知道的人中唯一一个每天坚持听英语广播,苦练口语包括发音数年如一日的人,而且他的目的不是出国。我曾经质疑他,到底什么是人生中真正使他快乐的事。因为每件事都带着太强烈的目的性,活得累不累啊。但是他用他自己的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和我的另一个同学,毕业后同时进了一家国营电脑公司。三年后,他成了一个事业部的总经理,又过了没几年,则成了该集团副总裁。此时该集团已经发展成国内最大的电脑厂商,还把某美国大公司的一个业务部门给兼并了。而和他同时去的同学,一直是个Developer,并后来移民加拿大。这个例子也侧面看出哪些人适合在国内发展,哪些人适合在北美干。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海归的。
< r o l i a. n e t >
对成功,权力,地位的狂热追求,成了成功者主要的享受。
有人说,机遇很重要。但还有一句话,机遇总是降临到有准备的大脑。
再讲一个海归的例子。前几年我回国碰见一个同学,从美国海归。当了某公司的CEO。这个公司从它的介绍看,来头也不小。胡主席还视察过。从他们的项目看,从头到尾没有说自己的产品比竞争对手的东西先进在哪里,市场价值大在哪里,却强调为了中国的战略安全,必须建立自己的某系统。所以,军方最好用他们的产品。军方有没有最后用,我不知道,但他们的经费,办公场地等都是政府扶持的。而且,圈了开发区很大一片办公面积。将来就是转卖,也是一大笔钱。在办公室里面,挂着和美国的市长,州长的握手合影。还有以前以海外华人代表,欢迎国内某领导来访的合影。拿回国,别人还真以为你是个人物。能唬住一大片。搞得别人以为他真在国外是个“侨领”。
{ 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这都是准备。联想起前一阵,多伦多的所谓“侨领”们为了迎接胡主席来访参与合影的100个名额而打破头的事。当时在华人圈里当笑话讲。可是事过境迁,回到国内海归时,大家不会记得这个笑话,而只会为他赫然能和胡主席合影而肃然起敬。
最后一个例子,我原公司总台接电话小姐,最后成为国内另一个现在人人景仰,连普通小经理都号称40万年薪的大公司的副总裁的故事。因为我认识她很多年,从当时在国内的时候,就觉得象她这么活法,是我无论如何做不到的。她说的每句话,都让人抓不住一点错,总是那么得体。在加盟那个大通讯设备公司前,她曾经跳槽去过一个号称世界最大百货的公司,结果,在那里受到同级海归经理(其实也就是台湾或香港来的假洋鬼子)的严重排挤和歧视。结果,她始终坚持职业性,把自己个人的屈辱和愤怒完全排除在职业之外,以此征服了除那几个对手外,上上下下所有的人。我那时就觉得她更象一台机器。说起来,本人一度对她有过“想法”,但因为永远也搞不清楚她的真实想法和感情是什么。只好知难而退了。象我这种想法的人看来还不少。我得知她的婚恋一直很不顺利。直到很“高龄”才结婚。
所以,我们老看着别人成功眼热,别人怎么老能抓住机会成功呢?有些素质和是否海归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当年和以上三人都是同时开始发展的。但是他们都取得了“社会上公认”的成功。而我没有得到那种成功,完全走上了另一条我自己舒服的道路。
< 相约加拿大 ROLIA.NET >
那么,其实我们现在想海归,就是想从我们原来选择的“自己舒服”的路上,扳回到象上述三位那样的成功之路上。可是当时我做不到,现在我就能做得象他们一样了?仅仅因为我在国外呆了几年?
四十不惑,指的就是不再受外界观念的干扰,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关于海归的再思考(4) 国内的职业能走多高多远?
--------------------------------------------------------------------------------
by victorzhou (patty) at 2006.7.11 03:23
<本文发表于: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现在似乎有个假定. 好象回国了就能当上VP, Director, 或老板. 这个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 而且也比在国外干大得多. 但是有几个真当上了呢? 那VP, Director也太多太不值钱了. 特别是海归们的期望值是到外企或上市公司当这种高职, 这样的经历才值钱, 才能”可持续发展”, 否则, 当个鸡毛小公司的总裁也没用, 出去就没人认帐. 那么这种机会就更小了.
这么小的机会, 客观上使得绝大部分在国内的人(不管是否海归)注定一辈子要成为”LOSER”了.
那好, 我们把目光稍微往下看看, 看看”LOSER”们都在做些什么. 不要老盯着那几个成功者.
技术部门经理是很大的一块. 实际上很多人从学校出来后, 经过几年历练, 假如有点能力又肯干, 很容易(3-5年)就升到了这一级. 但是再往上就很不容易了. 而前面几年一个台阶顺惯了, 对后门这种停滞状态很不满意, 觉得遇到了事业的瓶颈. 没耐心的就开始折腾了.
折腾主要有几种.
1) 移民出国: 我自己当年走的就是这条路, 因为出国也是我的梦想之一. [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2) 留学, 特别是学MBA, 然后回国(到英国特别多, 时间短, 一年多, 录取也容易, 费用也低)
3) 改专业, 考证书----但这样一来还是走技术路
4) 自己办公司
5) 跳槽, 这也很多. 也有不少人利用跳, 获得提升. 不过, 提升几步后, 又会停下来, 毕竟金字塔越往上越尖.
6) 也有走下坡路的. 有些当上了副总, 总监的, 随着失宠, 或业务调整, 被迫离开, 或降职的, 也有. 为数还不少. 这种往往表现为跳槽. 但并没有跳得更高更好.
从事市场销售又是另一块. 很多人一下子就发现了销售挣钱多, 而且并不难做. 大公司的销售, 主要靠的是品牌. 客户不是买你的东西, 而是你代表的IBM或微软的产品. 日子也过得爽. 所谓的”腐败”生活, 主要和这种职业有关. 出于工作需要, 他们必须学会”腐败”,还要善于”腐败”. 我曾帮IBM安排过招待客户. 结果不满意, 因为花钱太少了.光有波士顿龙虾和蛇哪够呢? 至少要澳龙刺身二吃, 再加一个什么”盅”才行. 鱼虾蟹都算凑数的菜了.
所有的销售员都挂个经理职务, 所有要当上区域经理或大区经理才算事业小成. 不过, 销售往上却更不容易了. 很多人实际上10年也还在”客户经理”这个职务上呆着. 不过, 假如业绩好, 提成很高. 对官位就不是那么计较了.
< r o l i a. n e t >
我个人觉得, 销售混个低级职务不难, 要做好, 是要有天资的. 比搞技术更需要.
除了上述两种人外, 是否还有呢? 有, 而且还是最大的一群, 超过上述两种人还多几倍. 他们就是老老实实还做技术的人. 包括开发, 技术支持, 集成, 咨询服务等. 和我们在北美的”LOSER”们一样, 十年八年还干着技术呢. 不过, 国内特点, 总得给你个技术职称, 让你有个台阶爬. 有的用数字表示级别如微软, 有的用brand7-8-9, 如IBM. 有的用”高级程序员, 系统分析员, 高级XXX”之类. 但是, 说到底, 就是一个和我们北美的这些胸无大志的家伙一样, 是靠技术吃饭的.
顺便说一下, 我发现,销售职务可移植性最强. A公司的区域经理到B公司很容易当上区域经理. 管理职务次之. 看对方是否强势, 还有你面试推销自己的情况. 技术职务可移植性最差.
所谓35岁大坎, 也是销售所受限制最小. 技术和管理都要受影响.
所以, 如果作较全样本的分析, 就能发现, 国内的绝大多数人, 不管干多少年, 也还是干技术的命. 因为他就是干技术的料.
{ 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爬到高位的还是少数人. 国内大好形势, 最多的工作机会就是这种.
不少外企, 现在资深技术员工的工资并不低. 20多万, 30万也很常见. 刚去不容易拿到而已. 而且, 工资前几年涨幅度最大. 学生毕业几千元入门, 3年到15万, 5年到20万不算难. 当然, 对海归也是一视同仁的. 从国内招, 给国内工资. 那么又来啦, 值得为做技术, 挣20万回国吗?
我说不难, 但也不能误认为一回国找个技术工作必有20万. 这也不准确. 真要找时, 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技术工作35岁坎, 技术更新坎都在那里呢. 而新毕业的学生3-5千都大把招, 招你的20万, 人家还当”高薪”看呢.
关于以后的发展空间, 我认为现在的外企也好, 上市公司也好, 制度已经基本完备了, 还不如我们出国前那时候, 各种制度都还在形成中. 现在一个部门经理干到老(可能在不同公司), 在高级分析员任上干到退休的事估计会越来越常见.
所以, 海归海归, 找好了好职务再回去. 回去现找, 甚至接受雇主的糖衣炮弹, 同意 先从基层干起, 凭表现提升, 那就提升路迢迢了.
< 相约加拿大 ROLIA.NET >
刚海归的前几年, 频繁跳槽也算一景. 连我那位CEO同学也一年后跳槽了. 所以, 产生一个词叫”存活率”.
关于海归的再思考(5): 终点在哪里
--------------------------------------------------------------------------------
by victorzhou (patty) at 2006.7.12 03:43
<本文发表于: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如果观察海归的人士, 绝大多数人都要熬满三年, 把外国护照拿到手. 再迫切想回去的, 对加拿大再反感的人, 这一步”移民监”都愿意坐.
只能有一个解释, 他们海归是暂时的, 最终是要回到国外来, 特别是加拿大.
加拿大有一万个不好, 可是一致公认, 它是个养老的好地方. 这一点比美国还好.
不过, 海归们真的能在国内做到退休年龄才回到加拿大来? 或者他们能在国内挣到足够多的钱而完全不用再考虑在北美重新求职创业? 有多少海归, 实际上只能在国内混个几年, 然后就要回到这条预留的退路上来呢?
我现在也没有数据. 也不想下一个主观的结论. 留给大家自己思考吧.
我只分析这以上三种情况, 留给大家自己对号入座.
第一种, 做到退休年龄才回到加拿大. 总得10几20年吧. 可以想见, 主要社会关系应该都在国内了. 到老了, 为何要离开一个熟悉的地方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去呢? 年轻人么, 可以说是创业, 或去见世面. 对于这位退休的海归而言, 加拿大以前至少呆过4年(否则没有护照). 也算不上见世面了. [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是他在国内呆得太好了? 恋恋不舍? 那为何不在国内一直呆下去? 总有在国内呆不下去的原因.
总而言之, 对这种情况, 我更倾向性认为他并没有取得什么象样的成功. 那么那些一直呆到加拿大混的人, 虽然也没发财, 至少人家主要朋友和社会关系都在, 加拿大给他”家”的感觉.
所以, 这种海归是失败的.
第二种, 是成功的海归. 也是所有海归者的目标. 就是利用几年捞够钱, 回到加拿大随便干点什么. 什么都不干也行. 这种海归我也想当, 就是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成功.
第三种. 在国内干了几年, 因故不得不回到加拿大重新发展. 不管是找工作, 还是做生意. 总之, 必须重新在加拿大挣钱. 否则, 日子就要过不下去. 积攒的那些钱不够退休.
对这种情况我想重点分析. 我认为人数上可能最多.
< r o l i a. n e t >
假定两个同学A和B都到加拿大数年都入了籍. A决定回国发展. B留下继续干. 根据大家在论坛中给这两种选择的”判决”, 五年后, B大概只能还在技术行业里干, 搞开发, 或技术支持, 可能跳跳槽, 或做做contractor, 把收入稍微搞高点. 也可能去美国工作几年, 不管回来不回来, 总之还都算在北美干, 大同而小异. 年收入从7万涨到10万. 老婆应该也有收入, 从4万涨到6万, 平均每年5万. 车有个两辆, 孩子两个, 积蓄有个20万. 房子AB各一套原价40万. AB分手时各付了10万首期, 5年后A继续付大概付了15万. 考虑到房价涨, 一年涨2万(5%不到), 净财产20+10+15+5(算车等其他)=50万. 工作稳定, 生活平静. 除非运气特差, 一般就算被LAID OFF, 也应该能重新就业. 因为多年经营, 非常适应北美的文化和职场. 人脉也足. 英语也够用.
B卖房带着10万加元回国(因为不想在加拿大交税), 从技术经理开始, 几年后当上了DIRECTOR, 中间有跳槽, 基本都接得很好. 没有空档. 工资从30万, 到5年后的80万. (简单起见, 一年涨10万).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太多了, 随便找一个, 某贪官被抓, 他有参与行贿, 所以一走了之)总收入税后200万. 国内的房价是否还会大涨, 众说纷纭, 一则考虑到此时房价已经很高, 二则考虑到国内房地产市场喜新厌旧. 二手房一般大家不喜欢买. 所以, 我假定房价还是涨了一点, 但不多, 最后成功脱手, 不赔不赚.
老婆到底有没有收入呢? 现在比较普遍的, 国内年纪大的女性,除非专业或能力很强的, 工作很不乐观. 何况一个人已经这么能干了, 很多女的就呆家里了. 不过, 为了让B的情形更喜人, B的老婆算她平均年收入10万税后.
5年生活开支包括住房利息等, 一年平均10万吧. 这样B的钱全部剩了下来. 带着200万RMB和10万加元(原来带出去的, 或还一直存在国外)于5年后回到了加拿大. 这等于约40万加元.
这么算, 可能有一些不精确的出入之处, 但是, 基本上, 区区5年回国打工, 又没有得到超常规的机遇, 靠工资, 也很难攒出很大的财产来.
但是, 我的目的并非想证明钱上还是留在加拿大合算,因为我的例子设计得也不算严密. 就算倒过来, A的房价没涨, 少10万, B的房子涨了70万. 变成B带着50万加元回来了, A只有40万的财产. B多了10万, 那又怎么样呢?
因为A和B的终点都是加拿大. A一直在这边经营, 根基扎实. 求大发虽不可能, 小康却可无虞. 而B离开5年, 又要一切从头开始. 而B在9年前第一次来时, 还是锐利的技术人员, 所以能找到不错的工作, 甚至4年都买了40万的房. 但是这回回来, 他已经是director了, 早就忘了技术是怎么回事. 做高层工作吧, 5年在国内, 英语就算没抛荒, 也不可能有长进. 高层职务最重要的人脉却是彻底清零了. { 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我们都知道加拿大的工作有多难找. 而一个在国内做高层管理或当老板的人, 想到这里重新找工作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这区区10万多出来的钱, 能顶多久?
天无绝人之路, B通过努力. 一年后, 最终找到了技术工作(因为有人说, 华人在北美只能一辈子干技术的命, 我虽不以为然, 但姑且接受之), 而不是LABOR工, 而且夫妻都有年薪6万(我自己都觉得这太渺茫, 姑且这么认为吧),.
新的起点开始了, A一家每年总收入16万, B一家12万.
这个假设的故事结束了.
我想说的就是, 很多人把海归的成功定义为挣钱淘金式的成功. 如果, 真象第二类人那样, 几年内发大财倒也罢了, 如果回国也是打一份工, 虽然当上了并保持了高薪职位. 假如不能挣出足够回加拿大养老的钱, 而最后不得不回到加拿大的职场上重新奋斗的话, 那一”动”可能还不如一”静”. 因为北美作为终点, 在这里奋斗,积累的不仅是一点钱, 而且还有本地经验, 能力, 人脉等. 这些对长远在此地发展更为重要.
< 相约加拿大 ROLIA.NET >
当然, 许多人海归为了经历, 为了梦想, 对这类人无论成败, 我们总是满怀敬意的. 本章因为纯粹谈钱和机会这些俗的比较. 所以, 不考虑为理想而奋斗者的情况.
关于海归的再思考(6): 钱的绝对值和相对值
by victorzhou (patty) at 2006.7.13 00:08
<本文发表于: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钱恐怕是我们现在讨论海归的一个主要的动机。即使是最狂热的海归派,也承认国内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很成问题,教育,医疗,道德,治安都很差,人际关系紧张,戒心重重。换言之,国内不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但是补偿就是国内似乎是一个做事业的地方。能享受到“人上人”的感觉。其实,归根到底就是钱字。因为现在大多数海归,想的不是回国当官(看来机会不大),而是回国发财。连搞学术的,想回国当教授的,衡量的标尺也动不动是多少钱待遇,经费之类。
所以,不得不对回国能挣的钱进行一些量化的分析。至于有些人说,海归就是回国生活,对钱没有期望值,这种非典型例子,就不作分析。
你只要看看那些已海归,和准海归,拿来对我们炫耀的东西,你就知道现在海归的主流动机是什么了。
一种是回国创业,自己办公司。这始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从来没有批判过这种海归。问题是,我想不出,我怎么回国创业,办什么公司,做什么产品和服务?出国前,我曾经想过自己办公司之类。也奋斗了几年。最后,没成功,出国了事。但是我从不排斥,假如有合适的机会和切入点,再次回国办公司的可能。
有一种海归,前几年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从钱的角度)。就是回国办移民公司和留学服务。现在想想,这虽然是两种名声不怎么样的业务,但赚到的确实是真金白银。
[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至于嫌这个行业名声不好而不去做, 那更是成功者的大忌. 如果, 连这点小小的心理障碍都不能克服, 还奢谈什么回国创业呢? 先补课厚黑学吧.
第二种是当高级白领. 从论坛的意见看, 这已经成为海归的主要选择. 他们主要为了显示, 哪怕回国当个白领, 也比在加拿大混强.
回国也是打工, 在北美也是打工, 看来颇具可比性. 怎么比? 比钱.
现在有三种比钱的方法,
1) 认为1元人民币就等于1元加币. 很多人由此得出加拿大物价便宜的结论. 这种观点大多见于国内来的老人. 因为他们在国内就挣1-2千元工资, 自然觉得我们在加拿大挣几千加元应该用1:1来比了.
2) 按汇率比
按汇率比也有合理之处. 因为, 我们生活在国际时代, 汇率实实在在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和消费. 特别是国内的高档消费, 其价格是和国际接轨甚至过之的. 但是, 由于中国国情, 很多低收入的人存在, 使得很多服务的价格很低. 比如保姆之类, 修理类.所以, 回国后普遍感觉花钱还是宽多了. 完全按汇率确实不合适.
3) 按购买力比 < r o l i a. n e t >
现在基本公认, 美元或加元的实际购买力大约等于3元人民币. (由于美国物价低, 美元的购买力稍大些. )
所以, 7万加元等于21万人民币的购买力.
另外, 我还注意到加拿大的税并不象很多人宣称的那么高. 在各种抵扣后, 所交的税不多. 而中国的税其实挺高的. 现在海归能享受到一条重要的税务优惠政策, 即买房和买车的钱可以用来抵税. 这就是很多人觉得自己钱很多, 过得很爽的重要原因.
这条政策现在还有, 要海归趁早.
很多人可能又要叫了, 说什么, 我在国内20万, 过得花天酒地. 而在这里7万, 过得怎么怎么紧.
每个人的消费习惯都有很大的差异, 也影响到这个感觉. 不过, 这个1:3的公式也是许多人的经验总结.
{ 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orum }
但是我认为以上三种都不对. 正确的值应该是介于1:3和1:7之间. 因为在我上节已经分析过了,海归的终点还是国外. 他们不是要把外币换成人民币在国内花掉, 而是最终会尽量把国内挣到的RMB换成加币移往国外. 这些收入的最终使用地点都是国外. 所以, 除了他们在国内花掉的一小部分收入可以按1:3算外, 其他都要按1:7来算.
假如, 一个家庭, 都是一个人上班. 在中国工作1年, 挣20万, 税4万, 花6万, 剩10万. 如果继续在国内花, 那还能再花一年半. 工作一年可以, 花2年半. 这就是国内爽的地方. 也是大家花钱松的原因. 然后到加拿大工作一年, 7万收入, 税2万, 花3万. 剩2万. 不够再花一年的. 工作一年只能花1.7年.
但是, 由于所有的海归的终点(至少心理上的终点)都是北美. 那么他在中国剩下来的10万元, 不能再按1:3的购买力折3.3万加元, 而应该按1:7折成1.4万加元. 因为这笔剩下的钱最终会在北美, 而不是中国花掉.
按这么算, 连国内剩的钱多这条好处都没了. 如果想达到同样的水平, 国内的收入还得再高些.
很多人估计又要叫了, 说什么加拿大的税没有那么低. 这我可是有具体报税收据为证的. 主要是抵税项目多. 如果买足RRSP之类, 报的税更少. 还有那些做自雇的朋友们, 对加拿大的税务应该更是偷着乐吧. 具体的我还没有第一手资料. 但一个开店的朋友说, 一个月1万营业额, 几乎都不用报税.
国内的税率并不低. 而且现在税务征管力度正在逐年加大. 记得一个资料说, 2005比2004年税收增加了30%以上. 对国内形势再乐观的人也不至于认为国内经济增长有这么大吧. 那只能说明, 以前漏税太多, 随便找找, 就找出很多税源来. 税务严格了, 这是中国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可比多建几座楼重要多了. 政府本来就应该维护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 相约加拿大 ROLIA.NET >
此外, 国外由于政治经济环境稳定可靠, 医疗教育等大头有保障, 对于自己需要多少钱达到基本的财务自由, 并非一个很大的数字. 是可以估计出来的. 而国内的感觉是, 不管你挣了多少, 你也不能肯定够不够.比如1000万够了吗? 如果你没有国外身份, 只能在国内度过一生的话, 心里还是不踏实. 因为, 除了这笔钱外, 你没有任何可以相信和靠得住的东西.
下一节, 我就讨论”多少钱才够”.